《首楞严义疏注经》三 ▪第4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已不能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目观手指但见缘尘。于诸物中不辨是见 二引他况已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像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若如佛说。令指见精。分明无惑。至于证真大菩萨等。亦不能于诸物之中分出其见。况我声闻初学者乎 三印成难辨
佛言。如是如是 印其不能分出见性 二约即物以推非见四。一牒前无是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既不能于物中辨出见性。斯则所指咸物无于是见。既无是见应即非见。故下征之 二征此有非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只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像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所指物像既不是见。反应非见。若了唯真。更无是见非见。以不了故随语生执。洎乎征诘。罔知所从。向下会通皎然可见 三答释不知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只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像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先答不知也。何以下释不知所以。若也树不是见。应离能见之外见所不及。云何现今复见于树。又若此树即是于见。云何更名此以为树。空例此释。离之既不可。即之又难明。进退研之。未知所适 四印成难晓
佛言。如是如是 如汝所辨。无非见者无乃是乎。故云如是 二大众失其守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茫然者暝昧不明也。是见义既失。非见理复乖。终始难明。守归何所。而不知能见所缘俱为劳相。是非即离。咸是缘尘。既法空之慧未开。智障之惑难破由是非无学者。一时惶悚 三法王安其意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变动。慑惧也。世间王者尚无二语。何况法王亲证而说。故云如所如说。佛有五语。谓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无伪曰真。称理曰实。不变曰如。心境相应曰不诳。悬见未然曰不异也。知时知机应根而说。岂同外道不死矫乱。四种矫乱。至下当辨。此意所明。是非双离。心境俱融。显真妙体无戏论相。故令谛而思惟。不须心辱哀慕三会通二。一文殊旁为请问三。一叙其不悟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大众茫然不知所措。虽闻安慰令谛思惟。智慧不明。罔解所问。文殊智德旁为发机。先叙不悟。后方请示。言二种者。谓于色空之上。辨于精见是与非是之二义也 二出其因由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像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 自是是非难明。非谓善根鲜少故此惶悚。畴昔往日也 三为其请问
唯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像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阿难前云无是见者无非见者。如来一一印许。意令于真法界达无是非。及至魂虑变慑。又嘱汝谛思惟。深欲令了法界一相。文殊愍众。请佛明示。此见与缘元是何物。无是非相 二如来正与会通三。一显诸法唯真是非双绝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自住之定即首楞严三昧也。诸法如幻法界一相。起信云。诸佛已离业识。无自他相见。登地已上分证此法。亦如佛见也
见与见缘并所想相 见谓识体。见缘即根。是增上缘。能生识故。所想相即境也。是所缘缘。牵生识故。下文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或可见即是根见缘即境。所想相即识。此根境识即十八界。摄一切尽。即龙树四句中因缘所生法也
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此根境识。从妄心有。其体元无。如空中华翳病故见。下文云。见闻如幻翳。三界故空华。此则我说即是空
此见及缘 虽如幻华本无其体。世俗谛中说名根境。即亦名为假名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诸法无体。不觉故有。不觉即觉。元是菩提。起信云。念无自相。不离本觉。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下经亦云。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即亦是中道义也。文殊前问。此诸物像及此见精元是何物等。故佛答云。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此则显一真法界离性离相。圆收诸法无不是如。云何更说是见非见。即洗涤前来缘尘辨见。或见或尘是非之相。若不以三昧遣荡。何能契此一如。故净名息言。意在于此 二引文殊为例二相元无三。一引例二。一问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佛意问云。如汝文殊。是一体性。吾欲于此更立是名为是文殊。复欲于此立一无名为无文殊。为得已否。意显一真体上不立是名不立无相。是即对非以立。无即待有而称。是非有无戏论之见。岂会一真。前约观门无是非相。唯证乃知。若不指事以明。未证如何领解。故托文殊以明一相 二答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先答无是。若立是者。即须对非便有二相。故云则二文殊。次答无无。若立无者即成断灭。将何名为真文殊体。但于真体无是非相。亦不可说真体全无。见之与缘亦复如是。同是一真故无二相也 二合显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此见及缘皆是妄心分别故有。说何为是而更立非。若了法界一相咸是一如。即同文殊无是非相。故云亦复如是 三重喻
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本唯一月。未曾有二。病眼不了。二相俄生。既知第二无体。更欲名谁为是月非月 三指妄显真结成得失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妄想若存。心境难脱。故不能出是非是相。若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唯一妙觉湛然周遍。于中更无是相非相。指即是见也。非指即非见也。但文变耳。然文字法师。困于章句。竟不能通一相一味者。莫不竞执空华争驰二月攻乎异端。彼我天隔。苟能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斯则随顺觉性。云何更容是非是相于其间哉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首楞严义疏注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18】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