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首楞嚴義疏注經》

「經疏部」經文1799卷39頁碼:P0823
宋 子璿集

  《首楞嚴義疏注經》四

  

卷第二(之二)

  長水沙門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

  叁破因緣自然疑二。一破自然二。一伸難叁。一外計同真難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 覺之緣由行相也。周遍無生即是其緣

  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谛。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 婆羅門此雲梵志。或淨志。投灰等即苦行外道。裸形披發。鞭纏棘刺。五熱炙身也。我遍十方者。此外道不知阿賴耶識爲界趣生本含藏種子惑潤受生。遂計身中有一神我常在不滅處處受生遍十方界。彼之所說計我行相。似濫真覺。故雲有何差別 二自語相違難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爲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毗楞伽此雲能種種現。佛于彼山。爲大惠菩薩說楞伽經。明諸因緣。破彼外道執自然見。因緣之義非是外道所知境故 叁雙結請開示

  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雲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今觀覺性。本是無生。離諸虛妄。有似不同楞伽所說。與彼外道自然執見如何分辨。此不知如來隨宜說法。在楞伽時。爲破外道不了業種熏習感外增上。遂即妄計烏自然黑鶴自然白等。故佛說有因緣。約世間相緣起道理。今此直明一真法性。豈同因緣隨他意語耶 二正破二。一牒疑審定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爲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 示方便者。約理約事。就喻就境。一一無非顯真實性。尚此不了。迷作自然。若是自然必須有體。如何甄別 二就緣推破二。一征

  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爲自。此見爲複以明爲自。以暗爲自。以空爲自。以塞爲自 自然之體爲何所在。故約四境。以問顯體無得 二破

  阿難。若明爲自。應不見暗。若複以空爲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爲自者。則于明時見性斷滅。雲何見明 若四境即是見之自體。則互相乖反。爲自不成。隨屬一境即不見叁。今汝不然。雲何妄執 二破因緣二。一翻前爲難叁。一伸難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詢如來。是義雲何合因緣性 既非自然。必是因緣。因緣之義無常生滅。此有彼無。體非周遍。豈同覺性湛然常住圓滿十方。行相相違。故雲雲何合因緣性 二正破二。一破因義二。一征

  佛言。汝言因緣。吾複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爲複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 以境爲因有此見性。故雲因見。還以四境征其見因 二破

  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四境相違。一叁互阙。爲因不成 二破緣二。一征

  複次阿難。此見又複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 因親緣疎。分爲二門。互相違破。四義征訖 二破

  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于空塞 如文 叁會通二。一亡相顯法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 所亡之相通有八句。謂因緣也。自然也。是也非也。此四是病。非因緣非自然非是非非。此四是藥。經文從非因緣下叁句。雙亡因緣自然之藥病。謂非因緣非自然非不因緣非不自然。不因緣義在自然中也。無非下二句。雙亡是非之藥病。謂無非無不非。無是無不是。藥病俱亡。無迹可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雲離一切相。以前諸相皆是虛妄遍計執故

  即一切法 精覺妙明。非別有體。但于諸法遠離前來虛妄遍執。即是圓成妙覺明性。故起信雲。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唯識亦雲。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又雲。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下經廣辨。須預此知 二結責滯情

  汝今雲何于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秖益自勞。虛空雲何隨汝執捉 因緣自然等皆是世間戲論名相。如何以此于真覺中舉心分別。如下文雲。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名相手掌摩真覺空。勞黩自爲。一無所益 二引經爲難叁。一伸難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雲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雲何 此依俗谛具緣能見爲難。唯識說九緣。此唯出四。約小乘義。減大五緣。心即分別緣也 二正破叁。一總示雙征

  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說第一義。故非諸相。今以世谛因緣爲難。如說鏡體明淨以像差別爲難。于理如何

  阿難。吾複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雲何名見。雲何不見 征問世谛見與不見之由 二別答雙難二。一答

  阿難言。世人因于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爲見。若複無此叁種光明。則不能見 此舉由一明緣。以答見種種相。世間之法假因托緣方始名見。非是離相湛然之見。如下文雲。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 叁難二。一正難

  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雲何無見 若無明相名不見者。暗時無明應不見暗。若實見暗。只可說無明相。不可說爲無見也 二反難

  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爲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 若汝執言。雖然見暗只名不見。以不見明故。此牒計也。次即破雲。今雖見明。亦合名爲不見。以不見暗故。若立見明爲見。見暗亦合名見。若立見暗爲不見。見明亦合名不見。故雲俱名不見也 叁結成俱見

  若複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于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雲何不見 明暗自有相陵。見性未曾移動。斯則見相見暗。俱名爲見。不可說言見暗之時名爲不見 叁會通二。一結顯會通叁。一會前見性非他所成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時 明等四境自屬前塵。見性未曾生滅。雖見四境。而非四境成就于見。譯人巧略。故別列而總結也。若欲經文當句中具者。應雲。見明之時。見非是明成就。乃至見非是塞成就。此之四見古今多解。不看前文及此非字。但見成就之語。便別作意度解釋。文無連貫。旨非起盡。孤然作解。豈稱佛心。然此經意。明真見不假明暗等緣。而體常照。故下經雲。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等。見性既然。聞性亦爾。故下文雲。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豈得複言因空因明因心因眼耶 二克爾見體離自見相

  汝複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前約信解行位明此真見。不逐緣生。不因境起。仍留真見不亡自相。今此所明。約見道已去直至極果。真用顯發。照真體時。體之與用俱非見相。若以上見爲用下見爲體。用照體時。理智[泳-永+曶]然。無體可得。用相亦亡。故雲見非是見。若以上見爲體下見爲用。體發用時。無法可照。亦不名見。若以上見爲真下見爲妄。真覺妄時。無妄可得。亦不名見。唯一法界無二相故。斯則由無相境發無緣智。以無緣智緣無相境。境智冥合。如水投水。不可分別說名爲見。唯識雲。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真見自體尚離見相。無體可得。豈令見用照所及乎。又見體尚無體。豈及有見用。又所覺之妄。尚無有體。能覺之見豈能及乎

  雲何複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此則結責。以世間戲論名相。分別真見也。或可從見猶離見下。名結真離妄。意雲。真見自體。離自見相。尚不可以見之名字之所能及。雲何更說屬乎因緣及自然等耶 叁責小無識勸進大途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實相無相。即見無見。識劣智昧。無法空慧。如何通達。故勸善思不怠。大行可庶幾矣 二酬請廣釋叁。一承前置請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爲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 指已聞也。已知真見。非是因緣及自然相

  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 述未悟也。心中猶疑此見和合與不和合。未得開解。是一迷悶

  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 和合等義。尚未明白。何堪更聞見非是見。斯則醉更洪飲。孰能醒悟。故雲重增迷悶

  伏願弘慈。施大惠目。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求法空智。名施大惠目。見實相理。名覺心明淨。此明真見離緣絕相言思不及。非二乘境界。故增迷悶。不承決擇孰能通曉。故垂淚禮請也 二總告許宣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衆。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叁摩提妙修行路 陀羅尼此雲總持。然有一字多字無字之異。若指下文神咒。即多字也。若顯實相妙理。即無字也。今此所明真覺妙心。是諸叁昧妙修行門之基址。故若不通達而修行者。皆爲邪僻。故指此法爲通衢耳

  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于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谛聽。吾當爲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此之妙心。若欲衆生生信解者。故可诠辯種種開示。若欲明證親顯此境。應以微密觀照奢摩他中現量所得。離諸分別。方爲親證。故起信中說。離言真如是觀智境。依言真如是生信境。今斥多聞強記不修理觀。故于此境心猶未了。故般若雲。以無所得故得阿耨菩提 叁舉事開曉叁。一雙標二見

  阿難。一切衆生輪回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雲何二見。一者衆生別業妄見。二者衆生同分妄見 一念心動。名爲分別。動故有見。俱無實體。故雲見妄。此一念動無別所依。只迷一真忽然而起。故名當處發生。此即無明無始義也。起信雲。以不達一法界故。忽然念起。名爲無明。即此無明動心。名之爲業。動即有苦。果不離因。故雲當業輪轉。此顯無始根本無明亦名爲業亦名見妄。如下文雲。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

《首楞嚴義疏注經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