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義疏注經》四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名爲劫濁也。妄見是一。約人分二。故有同別之名。衆生望佛。見無見殊。又衆生妄識。緣境有異。故名別業。如下文雲。見我及汝並諸世間皆即見眚。性非眚者。故不名見。起信雲。若離業識則無見相。應知未離業識。則皆有見。無見即真。有見皆妄。故雲妄見。此之妄見。約衆生界。彼彼皆然。故雲同分。是知。妄見是一。約人名異。故不可將常途二業而得相配。恐失經旨。下文即雲。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衆同分所現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問阿難此疑見見非見。故請開示。如來何故不便直答。而卻廣明二種妄見耶。答若不廣示妄見有見。不能顯于真見無見。若據阿難所疑。既名真見。合須有見。如何卻雲見見非見。若見無見。應不名爲見精明元。而不知寂而常照故名真見。照而常寂故非是見。故佛廣約一人多人。對辯真妄見無見異。應知。未離無明眚病。俱名有見。眚病若亡。彼見精真。故不名見。如下細辯 二雙釋能喻二。一別業叁。一別征略示
雲何名爲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 目喻真見。眚喻業相。眚因熱氣逼成。業因無明所動。燈喻法性。夜見喻妄見。圓影喻五蘊。斯則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動。說名爲業。以依動故能見。依能見故境界妄現。以有境界緣故起心分別等 二廣破即離二。一別破二。一破即燈即見
于意雲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爲是燈色。爲當見色。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 若此圓影是燈上現。無眚之人應合俱見。何以獨有眚人自觀。余無見者
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爲何等 影若從彼眚者見發。其見爾時已成于影。不合名見。見圓影者複是何物。色即影也 二破離燈離見
複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旁觀屏帳幾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應非眼矚。雲何眚人目見圓影 若離燈外別有圓影。旁見余物何無影出。色若離見別有體者。不合眚眼見于圓影。幾案屬。筵席也 二總結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爲影。影見俱眚 色燈光也。燈實有光。不曾有影。今見影者乃是眚病使之然也。以此而推。所見之影能見之見俱爲眚病
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于是中有非燈非見 見無眚病之人。自然無影可緣。說誰是燈是見非燈非見。亦可見是了知義。了知五影是眚所成。則無執影之病。終不說影有生處也。下文雲。然見眚者終無見咎 叁重以喻顯二。一喻
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 非是真月之體。又非水中之影。但是捺目根識參差。故見二相。其實無體。如彼圓影目眚所成無體可得
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 捏猶月也。非形見也。非見形也。智人不言此月生處是形是見離形離見。譯人用巧。變其文耳 二合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以喻顯喻合前可見 二同分二。一通列外報
雲何名爲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叁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叁百。其余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叁兩百國。或一或二至于叁十四十五十 水中可居曰洲。叁千總號。閻浮中而複大者是此五天也。括結。量數也。國域也。有限域也 二別示業緣
阿難。若複此中有一小洲秖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衆生。睹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暈適 兩國二土也。衆生穢土以有漏識爲體。煩惱造業所共感故。諸佛淨土以無漏智爲體。真如淨用之所現故。暈適謂日月之暈。適近也。近日月也
佩玦 玉器也。妖氣近日月。如佩玦之形。人之所佩或環或琨或玦。今氣如之也
彗孛飛流 此皆妖星。其光似帚。孛孛然起。絕迹而去曰飛。光迹相連曰流
負耳虹霓 氣負日邊。如耳之有珥也。雄曰虹。雌曰霓。即陰陽之精也
種種惡相。但此國見。彼國衆生本所不見。亦複不聞 所現不一。故雲種種。皆是災惡所表前相。凡夫五濁同業共感。如惡相國。諸佛淨土唯一清淨。如不見國 叁雙例所喻二。一總標
阿難。吾今爲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 進例于法。退例于喻。互相合顯。以明見與無見也 二別例二。一例合別業二。一舉喻例法二。一能喻燈眚二。一示妄
阿難。如彼衆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現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 妄心變起。似有不真。眚病所生。故非色造 二顯真
然見眚者終無見咎 若知五影因眚故見。終不執影是實有體。既無所見。能見何立。故無見咎。此約喻釋見無見也 二所喻心境二。一示妄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衆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 國土衆生依正二報。皆是妄念分別故有。若離于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華嚴雲。衆生妄分別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無佛無世界 二顯真
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 見之與境皆如空華本無所有。故雲似現前境。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故雲元我覺明 二重釋結酬二。一寄喻重釋
見所緣眚。覺見即眚 覺猶見也。若見實有所緣之境及能緣見皆是眚病。以能所緣如空華故。或可見與所緣已俱是眚。若起覺智覺此二空。此能覺者亦是眚也。圓覺亦雲。依幻說覺亦名爲幻
本覺明心覺緣非眚 此顯真覺妙明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湛然常住。故非眚也。言覺緣者。覺之緣由行相也。如前文雲。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等
覺所覺眚。覺非眚中 此雙結真妄也。若起能覺。覺于所覺俱是眚病。真覺之體非能所中。故雲覺非眚中
此實見見。雲何複名覺聞知見 此無能所。本覺明心名爲見見。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于此豈名見聞知等。然一切衆生。自無始來。由見聞知以爲病本。分能立所。顛倒從生。今聞非見。碩乖先志。于是迷悶。由此廣示妄故有見真元無見。是故指雲。此實見見。雲何可立覺聞知見。圓覺經中無知覺明。正同此也 二寄喻結詶
是故汝今見我及汝並諸世間十類衆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分別彼此生佛依正。皆屬見妄。無見妄者說名真精。故此真精無境可見。故不名見。如前觀燈有圓影者皆屬于眚。見若無眚。說名淨眼。此真淨眼無影可見。故不名見。此則結詶前問見非是見也 二例合同分二。一舉喻例法二。一能喻一多理齊
阿難。若彼衆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衆同分所現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 一人所見與多人同。由眚病故見圓影出。由瘴惡故感災祥起。瘴即病也。將有惡病預見此事
俱是無始妄見所生 約法雙結。汝及衆生。一多雖殊。分別世間業果衆生。更無有異。斯則俱是無始無明分別見妄。反顯真心本非見也 二所喻心境俱妄
例閻浮提叁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並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衆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從一衆生。至十方衆生。以少及多。若依若正。皆由不了一法界相。于無漏心忽起見妄。而分見聞覺知。以爲虛妄病緣。遂見一切差別境界。生之與死俱不離妄。故雲和合。和合者不相離義也。故下文雲。見聞如幻翳。叁界若空華。起信亦雲。叁界虛僞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 二息妄歸真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複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叁相應染名爲和合。叁不相應名不和合。此是粗細妄念。起信名爲染心。是生死本。輪回之因。若能遠離即滅生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菩提涅槃二轉依果于斯成就。故雲圓滿。即同起信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四破和合非合疑二。一牒前未曉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前文敘雲。諸和合相及不和合。心猶未開。故今牒也。然因緣。自然。和合。非和合。義雖無別。诠言有殊。故隨其門一一遍破。以世間人說能證智是菩提心。假因仗緣和合而生。其所證理名爲涅槃。不從因緣但了因所了。一向偏執有爲無爲二性全別。不知如來常依二谛說法。遂成戲論。皆障一真法界。能所宛然。微細法執。故今破之 二別破疑情二。一破和合疑二。一指出疑情
阿難。吾今複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 執方便教依安立說。遂疑勝義一真菩提從和合有。生住異滅是無常性。即違淨名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乃至無爲是菩提無生住異滅故 二正破和合二。一破和二。一總征
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爲與明和。爲與暗和。爲與通和。爲與塞和 見若是和。和必從境。故舉此四境。總而征之 二別破二。一就明推破四。一明見相雜何形
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辯。雜何形像 明屬前境。見屬內心。齊何處所而論其雜。見之與相。目擊可辯。若其相雜。作何形像 二若見不見非理
若非見者雲何見明。若即見者。雲何見見 若此雜相不可見者。應亦不見明相。雲何現見于明。若此雜相即可見者。雜中有見。應合見見 叁互遍失其和義
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 若一切處遍是于見。則無明相可和。若一切處總是于明。則無有見可雜 四俱亡立理不成
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 心境不同。能所殊體。故雲必異。明見若雜。各失其義。明則非明。見亦非見。二義既失名字亦亡。猶如微塵與水相和。但名泥團。不名塵水。明見既失將何名和。故雲非義也 二略例余塵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明相既爾余境亦然 二破合二。一總征
複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爲與明合。爲與暗合。爲與通合。爲與塞合 和則如水雜塵。合則如函與蓋。故成二門 二別破二。一就明…
《首楞嚴義疏注經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