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首楞嚴義疏注經》

「經疏部」經文1799卷39頁碼:P0823
宋 子璿集

  《首楞嚴義疏注經》十一

  

卷第六(之一)

  長水沙門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

  第五返聞真實證。此門次第合次那律。以是六根之耳根故。今以圓通義廣慶說相繼敕簡連環。故最後說。以表臻極真實故爾。若前便說。諸佛放光慶贊此門。即余聖無功。若不慶贊。不表此門。是真圓通。故今科爲返聞真實也 文二。一正陳修證叁。一正敘因修二。一遇佛禀教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 梵音阿那婆婁吉底輸。此雲觀世音。從能所境智以立名也。值佛觀法。皆其所師。師資相承無相違耳。聞思修慧諸行通途。無有一佛不以音聲而化群品。無有一機不從耳根聞教解悟。由是彼佛教從此入 二如教修觀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入流猶返流也。初觀聞性。返照離緣。不隨前塵流轉起滅。故雲入流亡所。所緣聲相由不隨故。寂然不起。起即是動。既亡動相靜亦不生。以動靜境是耳家所取。今觀無性本無所有畢竟叵得。故雲了然不生。即所取無相也。圓覺雲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複增觀行。所緣既亡。聞相不起。此能聞相即是聞慧。能所俱寂。故雲聞所聞盡。此遣聞慧也。一根既爾。余根亦然。亦是前文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圓覺雲心如幻者亦複遠離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盡聞之處即思慧爲體。名之爲覺。此之覺慧屬第六識。是則舍聞而觀于義。今亦不住此盡聞處。更進觀行。觀破此覺及所覺聞。二俱不立。故名爲空。此遣思慧。即前文雲。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圓覺雲遠離爲幻亦複遠離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覺空之處思慧既盡。唯與修慧相應。觀行增微修慧圓極。故雲空覺極圓。此能空修慧與所空覺亦俱不存。故雲空所空滅。此遣修慧。即是前文解脫法已俱空不生也。圓覺經雲。離遠離幻亦複遠離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生滅既滅。即結前叁慧叁空盡也。既展轉空。俱屬生滅。至此已極。故雲既滅。無生真理寂常妙性了然明現。故雲寂滅現前。故上文雲。是名菩薩從叁摩地入無生忍。此乃圓觀聞性。無前境界。漸澄粗念。稍除細想。以至無念。如上文雲。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爲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爲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爲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此即始從觀行至相似覺。名生滅位。入隨分覺證無生忍。名無生位。然此初證境界不可思議。與佛無殊。故經雲。初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入此位後。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之觀門。即是圓修一心叁觀。今爲從聞思修返照離緣顯自聞性粗念不起細念不生以至寂滅。挾空義說。是則一空一切空也。聞性顯處中道理現。名寂滅現前耳 二具彰果德二。一獲果德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前寂滅現前是斷德。本覺妙心是智德。慈悲二力是恩德。既是圓修。叁德圓證。故超世間凡夫出世叁乘。此最上乘。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也。十方圓明者。證此境界。見十法界叁種世間。無不是如。無不成佛。圓故無德不備。明故無障不盡。無緣慈悲是佛心相。具足衆德是德之首。勝中勝法故雲殊勝。本妙覺心即是己心。與諸如來無二圓滿。今日親證。故名爲合。合故得樂。故同慈力。一切衆生亦是此心無二無別。故亦彼合。合故見其本成佛道抂自流浪。故可悲仰。自下見應拔苦。皆由此二而流演耳 二明妙用叁。一叁十二應叁。一標舉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叁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叁十二應入諸國土 以如幻力。熏修聞思修慧。成金剛叁昧。能破無始微細無明。圓證如來藏體。依體起用。隨緣能應入國土身。華嚴雲。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今言叁十二者。以能感之類不出斯數。非所現應有限量耳 二列釋四。聖身四。一佛身

  世尊。若諸菩薩。入叁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第十地菩薩。坐華王座垂成正覺。亦須別佛說教聞熏令斷最後微細無明。故觀世音。現第十重他受用身而爲說法。言勝解者。于決定境。忍可印持。不爲異緣之所引轉。此指最極根本無分別智將圓滿時。故名勝解。然此菩薩。登住已去雖爲因位。便能現上位身爲彼說法。以此圓證一位即諸位更無淺深。故能現耳 二獨覺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于彼前現獨覺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麟覺獨悟。出無佛世。厭喧樂靜。獨處山林。資加二位名爲有學。此後斷惑便證無學。約自乘理智將證未證。名寂靜妙明。菩薩現同類身。先稱本習。後令近佛 叁緣覺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于彼前現緣覺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辟支迦羅雲獨覺。亦雲緣覺。前但自悟。今依教悟。觀十二緣。作流轉還滅二種觀法。以集谛爲初門。未發真前名爲有學。理智將圓。菩薩身同必誘令進也 四聲聞

  若諸有學。得四谛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于彼前現聲聞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因聞四谛聲教悟。故名聲聞也。發真之後叁果叁向。俱名有學。未發真前。在忍位中。用有漏智。縮觀觀四谛。作叁十二行相。見道一十六心無漏道發。斷四谛下八十八使分別煩惱。證生空理。名四谛空。從初果後。進斷俱生。證滅谛理。名修道入滅。將登無學。名勝性現圓。現身說法令其速證。然後誘之。不滯化城令進大果 二天質二。一釋梵自在對

  若諸衆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于彼前現梵王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若有希欲心明開悟身光清淨生于四禅。不爲欲界煩惱塵染。爲現梵王。說四禅法出入禅支修證次第。令其離欲生于梵世

  若諸衆生。欲爲天主統領諸天。我于彼前現帝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衆生愛統諸天。菩薩現爲帝釋。說上品十善。令戒根清淨。生地居頂。住善見宮。爲忉利王也

  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于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欲身自在遊行十方。現二天身說法教化。即夜摩睹史天也。名自在者。慈恩雲。得異熟果。隨意所念勝下二天。下二天果依樹而得。今隨欲得。名爲自在

  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于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名大自在。不樂異熟果。樂自樂他。變爲樂具而受用之。名大自在。然若止以化樂他化二天所配。即攝義不盡。故從慈恩攝四天也 二統攝鬼神對

  若諸衆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于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天大將軍即天帝所管將也。分住叁十二天。各領鬼神鎮護四方

  若諸衆生。愛統世界保護衆生。我于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四天王者。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于須彌山各居一埵。所領鬼神每王二部。共八部衆救護國界

  若諸衆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于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天王太子即那吒之類。輔政統攝。跨握鬼物護世益人。菩薩身同。先令成就。後使厭離 叁人位叁。一帝王臣佐對

  若諸衆生。樂爲人主。我于彼前現人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王往也。人皆歸往也。四輪粟散皆人之王。以上化下。物無不從

  若諸衆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于彼前現長者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長者具有十德。謂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歎。下歸。十德具焉名大長者

  若諸衆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于彼前現居士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博聞強識。不求仕宦。居財大富秉志廉貞。故名居士

  若諸衆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于彼前現宰官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國域也。大曰邦。邦封也。有功者封于是也。邑即是縣。五官六官各有所典。皆爲宰官。斯則葺治邦家。移訓風俗。剖判決斷。民無抂撓也

  若諸衆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于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婆羅門雲淨行。咒禁算藝調養方法皆爲數術。菩薩乘機現相。獎而成之。亦何物而不化 二出家在家對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于彼前現比丘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屍羅雲戒。毗尼雲律。由依律法防非止惡。故名爲戒。即二百五十戒也

  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于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尼女聲。即女比丘。持五百戒也。既戒德自嚴。軌物成化。進行彌速。遠出叁界

  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于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五戒謂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爲提謂長者等在家衆。受叁歸已即授五戒。爲優婆塞。經說。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此五。在天違五星。在地違五嶽。在方違五帝。在身違五藏。如是等世間違犯無量。若約出世。則壞五分法身一切佛法。以五戒是大小屍羅根本故。好學此者。現清淨男與說此法。優婆夷雲清淨女。亦近事女 叁女主童身對

  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于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掌理王之內政。謂之內宰。政者所以政不正也。卿大夫曰家。天子諸侯曰國。天子後妃曰女主。諸侯曰國夫人。命者。夫尊于朝。妻榮于室。受命于後妃。故雲命婦。大家者。後妃所師之女也。如曹惠姬。宮禁國圍。聲色增逸。不資聖化。曷慕清貞

  若有衆生。不壞男根。我于彼前現童男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現童女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童男童女。貞節越俗。標格于人。菩薩處之。勸勵彌笃 四鬼神叁。一天龍藥叉樂神類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于彼前現藥叉…

《首楞嚴義疏注經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