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論疏》一 ▪第4页
卷上 / 胡吉藏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之義。故得通明 四威儀如法住成就者。釋第四。前標章
四威儀如法住成就者 有四種下。釋章又二。前釋
有四種示現何等爲四一者衆圍繞二者前後叁者供養恭敬四者尊重贊歎 次示經處
如經爾時世尊四衆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歎故 此亦通大小二衆。問。經雲四衆圍繞。但聲聞出家二衆。在家二衆雲何通菩薩耶。答。菩薩亦有在家出家。智度論雲。菩薩必隨四衆中。四衆未必隨菩薩中 如來欲說法時至成就者。釋七分中第叁欲說時至分。問。今正說無量義經。雲何言是欲說成就耶。答。望後說法華故爲欲耳。以將欲明法華故前說無量義。則無量義爲法華之由序也。就文爲二。初標章名
如來欲說法時至成就者 爲諸菩薩下。釋章名。就文爲叁門。一示釋經處。二正解釋。叁敘解釋之意
爲諸菩薩說大乘經故 初如文 此大乘修多羅下。第二解釋。就文有二。初總標十七種名勸知
此大乘修多羅有十七種名顯示甚深功德應知 何等十七下。第二解釋。問。論何故辨此經有十七種名耶。答。略明五義。一者天親作論。多作總別釋經。此十七是一經之總目。十七之外是一經之別。二者欲顯十七名有十七功德。勸一切衆生受持供養生尊極之心。叁者欲定教淺深使讀誦之流改邪從正。有人謂法華是無常教。二者謂是覆相明常。叁者執定性常住。今具十七種名並破此叁說。故下第十二名一切諸佛堅固舍利。謂如來真如法身于此修多羅不壞故。已明真如法身。故知非無常非覆相。真如之體言忘慮絕。亦非定性之常也。四者正欲解一經之題。題雲妙法蓮華。妙法者謂如來淨妙法身也。五者從來講人謂無量義異妙法蓮華。今釋隨義異故立于異名。或名無量義。或名妙法華。就釋十七種名則成十七
何等十七雲何顯示一名無量義經者成就字義故以此法門方便說彼甚深法妙境界故彼甚深法妙境界者諸佛如來最勝境界故 一無量義者標經名。成就字義故者釋無量義名也。字則是教。義謂爲理明理教無量也。此與無量義經相應。無量義經雲。衆生根性無量故教無量。教無量故義無量。是故今雲成就字義也。以此法門說方便說甚深法妙境界故者。釋上字義也。以說方便說甚深。此之二說釋上字所說方便及甚深也。釋上字故。故雲字義。彼甚深妙境界是諸佛如來妙境界。此亦與無量義經相應。彼經雲。無量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謂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名爲實相。故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盡諸法實相名爲甚深境界。問。說甚深已是佛妙境界。說方便者何等名爲方便義耶。答。無量義經具前說于五乘。于中人天及二乘名爲方便。說大乘稱爲甚深。又理實無五。說于五乘皆是方便。又約理教明實方便。教能诠理故以教爲理義之方便也。是故論文但釋甚深不解方便。當知方便爲顯于理。若識所顯之理即識能顯之教。故不釋方便也
二名最勝修多羅者于叁藏中最勝妙藏此法門中善成就故 二名最勝修多羅者。若對小乘叁藏則以此經屬菩薩藏。二者于大乘中自有叁藏。如攝大乘說。而法華是修多羅藏。勝余二藏
叁名大方廣者無量大乘法門隨順衆生根住持成就故 叁名大方廣者。方廣是大乘通名。即釋此經爲諸菩薩說大乘經。又大乘文義俱廣。故名大方廣也。此論文釋者正以教廣爲廣。故雲無量大乘門。門則教也。隨順衆生根住持成就者。釋大乘門無量也。以大乘衆生根無量故大乘教無量。以教無量以教能顯理順機故名住持
四名教菩薩法者以爲教化根熟菩薩隨順法器善成就故 四名教菩薩法者。至法華時回小入大。及直往菩薩根皆已熟。故下雲如來涅槃時到衆又清淨也
五名佛所護念者依佛如來有此法故 五名佛所護念者。下經雲佛自住大乘。故佛常護念此法。今還爲衆生說大乘。亦衆生得住大乘。即衆生亦令爲佛所護念。又如攝論雲。十二部經從法身流出。即是今文依佛如來有此法故也
六名一切諸佛秘密法者此法甚深唯佛如來知故 六名一切諸佛秘密法者。亦如下文雲。唯佛能知不妄授名爲秘密也
七名一切諸佛之藏者如來功德叁昧之藏在此經故 七名一切諸佛藏者。如神力品雲。如來所有一切諸法一切自在神力乃至一切甚深之事。皆攝入此經也
八名一切諸佛秘密處者以根未熟衆生等非受法器不授與故 八名一切一佛秘密處者。如五千之徒起去。不堪聞故也。亦如四十余年未得演說
九名能生一切諸佛經者聞此法門能成諸佛大菩提故 九名能生一切諸佛者。如法師品雲。聞此經一句皆與授記作佛也
十名一切諸佛道場者聞此法門能成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非余修多羅故 十名一切諸佛道場者。叁菩提道起于此經。故稱爲場。神力品雲。當知此處即是道場。在處已然經豈不爾
十一名一切諸佛所轉法輪者以此法門能破一切諸障礙故 十一名一切諸佛所轉妙法輪者。藥王品雲。能破一切不善之闇。亦如下論破決定等叁義。余五種驚怖斷四種著。乃至破十種人病也
十二名一切諸佛堅固舍利經者謂如來真如法身于此修多羅不敗毀故 十二名如前解。此用多寶佛塔意雲法身不壞。亦如壽量品中意明如來叁身。及用法師品中當知此處有如來全身之文也
十叁名一切諸佛大巧方便經者依此法門成大菩提已爲衆生說天人聲聞辟支佛等諸善法故 十叁名大巧方便者。文正以一佛乘爲真實。得一佛乘竟于一佛乘說二乘及人天乘名爲方便
十四名說一乘經者以此法門顯示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究竟之體彼二乘道非究竟故 十四名說一乘經者。此中正以無上菩提果爲一乘體。方便品中用真如法身爲一乘體。此二不違。就隱而言則以真如法身爲體。約顯而說即無上菩提果法爲體
十五名第一義住者此法門即是如來法身究竟住處故 十五名第一義住者。第一義則是法身。此經能顯法身。則是法身住處
十六名妙法蓮華者有二種義何等二種一者出水義以不可盡出離小乘泥濁水故複有義如蓮華出泥水喻諸聲聞得入如來大衆中坐如諸菩薩坐蓮華上聞說如來無上智慧清淨境界得證如來深密藏故二者華開義以諸衆生于大乘中其心怯弱不能生信是故開示諸佛如來淨妙法身令生信心故 十六名妙法蓮華者。正釋經題。論主就二義釋之一者出水義。二者華開義。就出水中更開爲二。一者出水義。此標出水義也。以不可盡出離二乘泥濁故者。釋出水也。此經明出離小乘泥濁水法。故言出離小乘泥濁水也。問。但應雲出離二乘泥濁水。何故言不可盡耶。答。一者不可究盡。不可究盡者則是實相法身。今說實相法身。故得出離二乘泥濁水也。以實相法身雖在二乘泥濁水中不可令其滅盡。則是有垢真如出成無垢真如。二者叁世佛令衆生出二乘濁水成佛。而佛乘不可盡。如譬喻品雲。以我此物周給一國尚不匮。何況諸子也。叁者蓮華雖出濁水而不舍泥水。今亦爾。雖令衆生出離二乘成佛。常作二乘方便教化衆生。亦如藥草喻品明。理雖無二隨緣說二。及于緣有二。複有義已下第二義。借蓮華出水喻二乘人回小入大。得在如來大衆中坐。應同菩薩坐蓮華坐故與菩薩同聞法華作佛。前義與後義異者。可有二意。初就法釋。以此經說就佛法身出離二乘濁水。後約人出二乘濁水。二者前約直往菩薩。後就回小入大也。二者就華開義。喻者就華開而實顯如一乘教開一乘理現。開示如來淨妙法身令一切衆生得生淨信也。淨妙法身即是經題妙法也
十七名最勝法門者攝成就故攝成就者攝取無量名句字身頻婆羅阿閦婆等舒盧迦(亦雲偈)。故 十七名法門者。自上來明佛乘。佛乘具足萬德。所以辨衆德無量。今明德已無量文亦無量也。故下文雲。說是法華經如恒沙偈。亦如藥王品雲。八百千萬億那由他頻婆羅等偈。藥王品稱偈。今明舒盧迦。亦可以偈翻舒盧迦。亦可異名也。此具如法華疏釋。外國或名首盧。或名舒盧迦。是彼音不同耳。問。何故雲首盧偈。答曰。首盧是通偈。外國數法若長行若偈並名首盧。故不取別偈 此十七句法門是總余句是別者。此第叁釋具十七種名意
此十七句法門者是總余句是別故如經爲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如是等故 論主所以具十七種名者。總解一部經名。若解此十七種名則識一部法華意盡。蓋是慈悲之心。令人聞少而悟于多意也 所依說法隨順威儀住成就者。釋第四分。初牒章名。次釋
所依說法隨順威儀住成就者 牒章門中。雲隨順威儀住者。隨順過去佛威儀。如過去說法華時入定動地雨華。今亦如是。二者隨順衆生現在威儀故。後文雲。爲隨順衆生示現對治。攝取覺菩提分法故 示現依何等法下釋章門。就文爲二。初問次答。示現何等法說法者。則是問
示現依何等法說法 問意雲。佛依何等法用說此法華經耶 依叁種法故下則是答。初總標依叁法。一者依叁昧成就故者。別釋依叁法
依叁種法故 就釋爲二。初別釋依叁昧。次總釋依動地雨華。就釋依叁昧複開二別。初正釋。次舉經示釋處。正釋中初標依叁昧
一者依叁昧成就故 以叁昧成就叁種示現。釋依叁昧所以
以叁昧成就二種法示現何等爲二一者成就自在力身心不動故二者離一切諸障礙隨自在力故此自在力複有示現二種一爲隨順衆生不見對治攝取覺菩提分法故二爲對治無量世來堅報煩惱故 應有問雲。今說法華經何故不入法華叁昧而入無量義處叁昧。是故釋雲。無量義叁昧有二種力。所以依之。一者成就自在力身心不動故者。釋自在力以身心不動。是故靜極。以靜極故所以鑒明也。二者離一切諸障者。依下論釋佛入叁昧無人能驚悟則是離一切障。又佛入此定說于法華無有外緣爲作障礙令不得說。又無有外緣爲障礙令衆生不得聞也。問。何以知有此力。答。文雲離一切諸障。已雲一切則無障不離也。隨自在力故者釋離一切障心。佛隨叁昧自在力故一切障不能障也。此自在力複有二種下。重釋叁昧更有二力。一爲隨順衆生示現對治者。謂隨二乘衆生四十余年示現對治二乘病法。又如後論隨順十種衆生示現十種對治也。攝取覺菩提分法故者。此出能對治法入于叁昧。正用無上菩提對治二乘…
《法華論疏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