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論疏》一 ▪第5页
卷上 / 胡吉藏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人病名爲攝取。而稱覺菩提分法者具言應言無上正遍知道。今爲存略但稱覺菩提。覺則菩提故。菩提以智爲體。而言分者正因無上菩提泯于二乘不用余法。故稱爲分。又大乘道品七覺分八聖道分。今歎七覺泯之。故雲覺菩提分也。敘覺菩提猶分菩提耳覺知分也。分之言因。因則是二乘菩提。攝取菩提分者。即二乘菩提入分菩提也。二爲對治無量世來堅報煩惱故者。前明知藥此敘識病。合而言之無量義定有其四力。一者內。即身心不動。二則外。無障礙謂內外一雙。叁則識藥。四即知病。謂藥病一雙。以有此力故入無量義定不入法華叁昧也。此品與無量義經相應。故無量義經雲。是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叁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衆魔。群道得入不爲生死耶見之所壞毀。無量義經已爾。無量義定亦然 如經已下。第二示釋經處
如經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于無量義處叁昧等故 二者依器世間已下。第二合釋動地之與雨華。就文亦二。一者正釋。次引經示釋處。就初文有二。初雙牒二依
二者依器世間叁者依衆生世間 謂依器世界衆生世間 從振動已下雙釋二依
震動世界及知過去無量劫事等故 即二也。震動世界釋依器世間。以過去佛將說法華地六種動。今亦如是。所以依動地者說大法。破大部故。大利益故。令衆生大歡喜故也。及知過去無量劫事等故者。釋依衆生世間。過去無量劫佛說法華。時數盛天雨四華大衆歡喜。今亦如是。以說第一理之法暢諸佛之心滿衆生之願。數盛天雨四華大衆歡喜。問。大衆歡喜可是衆生世間。天雨四華雲何是衆生世間。答。天則衆生數故也 如經已下第二列經示釋處
如經是時天雨曼陀羅華乃至歡喜合掌一心觀佛故 此列經正證衆生世間。前明震動世界。已是證器世界竟也 依止說因成就者。此第五分。就文爲二。初牒章名
依止說因成就者 彼諸大衆已下釋章名。就文爲叁。一正釋。二者引經示釋處。叁斷簡。就初正釋又叁。初釋放光意。次正釋放光。叁明光中所現事。初釋章名。則是解放光意
彼諸大衆現見異相不可思議事如來今者應爲我說渴仰欲聞生希有心名依止說因成就是故如來放大光明示現諸世界中種種事故 言依止說因者。正是衆生內心。言內心者渴仰願聞法華。雖明入定雨華動地。若無內心渴仰欲聞之心。佛不得說法華也。又上入定動地雨華是其外緣。今渴仰欲聞之心是內因。因緣具足方得說教。問。上雨華動地已令衆歡喜則是因竟。今雲何更辨因耶。答。上雖生歡喜未知欲說大法。今睹佛放光現東方諸佛土事。必知應爲我說于大法。是故渴仰欲聞名爲因義成就也 先示外事者第二正釋。放光則是簡前後二瑞不同
先爲大衆示現外事六種震動等次示現此法門中內證甚深微密法故 雨華動地並爲外事。佛親自身放光智炬將輝。故身光前耀。故名內事。內證甚深微密法者。依方便品釋則是無上菩提。今說佛所證無上菩提。亦令衆生得于此法自解作佛也 又依器世間下。此第叁釋出光中所現事
又依器世間衆生世間。數種種無量種種具足煩惱差別具足清淨差別佛法弟子差別示現叁寶故複乘差別有世界有佛有世界無佛令衆生見修行者未得果得道者已得果故 于中略明十事。器世間者東方一萬八千佛土也。衆生世間者一萬八千土中衆生也。數種種者釋明衆生數種種不同也。量種種者明器世界形量不同也。具足煩惱差別者。釋六道衆生不同也。六道不同皆由煩惱上中下差別故也。具足清淨差別者。釋清淨世界差別不同也。佛法弟子差別示現叁寶故者。佛東方萬八千土中佛。法則是萬八千土中佛所說法。弟子謂四衆乃至菩薩。複乘差別者。四果爲小乘菩薩爲大乘。有世界有佛有世界無佛者。東方世界現在佛爲有佛。又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名爲無佛。令衆生見者。上明現十事。此明令衆生睹見十事。則釋經中于此世界悉見之言也。修行者未得果下。上釋未盡今重簡之。凡釋二事。初釋四衆修行也。未得果者修叁學行未得四果。得道者已得四果 如經下示所釋處
如經諸修行得道者故 數種種者。第二釋前數種種示現
數種種者示現種種觀故略說四種觀一者食住二者聞法叁者修行四者樂 種種觀者正釋數種種。佛放光亦可觀者見也。見彼東方菩薩等食及聞法。示現萬八千土衆生。種種觀不同。故名數種種觀也。略說四種觀者。釋種種觀也。一者食亦可是禅悅爲食。亦可是揣等四食。二明食竟聞法。叁者聞法竟修行。四者修行得果爲樂 如經下第二亦示釋處如經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乃至以佛舍利起七寶塔故 行菩薩道者。第叁料簡前菩薩中種種信解乃至行菩薩道之言也
行菩薩道者教化衆生依四攝取法方便攝取應知如經所說當自推取 言四攝法攝取者。布施攝之。今背惡向善爲己眷屬愛語攝之。今發菩提心利行攝。令善根增長同事攝之。令其成佛。如經所說當自推取者。前釋四衆中修行得道者示經處。今釋菩薩中行菩薩道不示經處。但雲如經所說當自推取也。所以爾者前文略引之易。從後文廣引之難也。故經雲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也。每欲示其存略。故出此言 自此已下示現大衆現前欲聞法成就。此釋第六分經。就文爲二。前牒章名
自此已下示現大衆現前欲聞法成就 問一人者已下。第二解大衆疑有二。一者大衆疑念。二者彌勒發問。今具釋此二也。大衆疑念中有二。一彌勒疑念。今但釋彌勒不釋大衆。彌勒疑念有叁。一問佛何因緣故現瑞。二訪決疑之人。叁得袟彈之主。則但釋初後二也。問。一人者文殊。應是第叁釋得袟彈之主。而在初則有此釋者。斯論大宗明取文意而釋經也。彌勒雖有叁章之經而意在問于文殊。是故在前釋問文殊意也。何故唯問文殊一人者。此是問也
問一人者 問意雲。何唯問文殊一人不問余人耶 多人欲聞生希有心者。此則是答
多人欲聞生希有心是故唯問文殊師利如是示現世尊弟子隨順于法不相違故 以多人欲聞文殊之答也。是故唯問文殊師利者。結問文殊意也。問。大衆不知文殊是能答之人。雲何乃言多人欲聞文殊之答。答。彌勒知大衆機緣屬在文殊。若聞文殊所說必生希有之心故也。如是示現世尊弟子隨順于法不相違故者。釋文殊能答之意也。然彌勒位窮補處。遂不能知現瑞之意則唯佛能知。佛入叁昧不可得問。雖文殊過去佛但今日示現爲世尊弟子耳。故余經言。昔爲能人師今作弟子化。二尊不出並故示爲菩薩。隨順于法不相違者。此有二義。一者實是前師而示爲弟子。蓋是隨順于法無所相違。二者文殊能了達法相。不與法相相違故能答問也 今佛世尊現神變相者。正釋彌勒疑。初問現神變之意也。此初句牒經文
今佛世尊現神變相 爲何等義者。釋彌勒疑念雲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也。經雲以何因緣。今雲以何等義。義則是因緣。爲現大相因故者。論主釋彌勒疑則是答也。就文爲二。初標現大相因二章門
爲何等現義爲現大相因故 爲大相已下。釋二章門。初釋爲大相章門
爲現大相者爲說妙法蓮華經故現大瑞相 爲欲說大法故。應謂爲現大瑞相也 爲說如來所得妙法不可思議文句者。釋上第二因章門
爲說如來所得妙法不可思議等文字章句故 以文句即是教教是理因故稱爲因。又因欲說法華經故現大瑞相。即法華經。故現大瑞相則法華爲瑞相因也。詳前後文具有叁因。一法華教爲理因。二法華爲瑞相因。叁因見瑞相故知說法華。故瑞相爲法華因也 有二種義所以仰推文殊者。此釋第叁正問文殊。就文爲二。初釋問文殊意。次釋問文殊經文
有二種義是故仰推文殊師利何等爲二一者現見諸法故二者離諸因緣唯自心成就彼法故 問文殊意者。一者文殊是佛了了現見諸法。二者離諸因緣。離諸因緣者。以文殊非推度以類而知。成論雲。現見事中因緣無用也。唯自心成就彼法者。釋離因緣。以文殊自心明見彼事故。不假余因緣也 示現種種瑞相者。第二釋問文殊經文
示現種種瑞相者示現彼彼事故如彼事相現沒住滅應知 大衆文雲。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故。今將示現種種瑞相。此出文殊過去曾見諸佛種種瑞相也。彼彼事者。過去諸佛種種瑞相有爲事也。如彼瑞相現沒住滅應知者。過去諸佛有現在者有沒者有住者有滅盡者。應知者令大衆知過去如斯等事。故雲應知 以文殊能記彼事故。此釋經文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數諸佛之言也。更明文殊有二之義。一者得陀羅尼能記彼事故。二者文殊所作成就因果。成就能現見彼法故。前列二成就章門
以文殊師利能記彼事故以文殊師利所作成就因果成就現見彼法故 所作成就下。釋二章門。功德成就智慧成就。釋所作章門
所作成就者有二種一者功德成就二者智慧成就 因成就下。釋因果章門。前釋因。次釋果
因成就者一切智成就又緣因成就者衆相具足也 釋因中有二因。一正因。二緣因。正因者謂一切智。以因一切智能見過去世事相也。又緣因成就謂衆相者。釋第二緣因也。言衆相者。謂動地雨華放光名爲衆相。由見過去世佛現于衆相故現大法。今見釋迦現衆相亦說大法。故衆相爲說法之因也 果相成就者釋第二果相章門
果成就者說大法也 因一切智及瑞相故知欲說大法。故爲衆相之果 種種佛土者。自上已來釋彌勒疑念竟。今第二釋彌勒發問。大衆中問有二章。一問意。二正問。今但釋正問不釋問意。正問中有二。一長行。二偈頌。今具釋二也。釋長行中有二。一正釋。二舉經示釋處。正釋有二。一釋現瑞。二釋睹瑞
種種佛國土者示現彼佛國土中種種差別應知 種種佛土者。則釋一萬八千佛土也。示現彼國土中種種差別應知者。此有二意。一者示萬八千土種種差別。二者示現萬八千土中十事差別。如前所釋 淨妙國土者。第二釋睹瑞
淨妙國土者謂無煩惱衆生住處故 即釋經中悉見彼佛國界莊嚴文也。二者上通萬八千土。今別釋淨土 如經下第二示釋經處
如經照于東方萬八千世界乃至悉見彼佛國界莊嚴故 照于東方萬八千世界。示初段所釋經處。乃至悉見示第…
《法華論疏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