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疏》一 ▪第3页
卷第一 / 沙門法寶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謂素呾纜中應求次第。何故世尊此品無間宣說彼品等 此隨當時機宜次第佛爲教主。佛在世時承佛神力。如此說者亦同得名經。佛滅度後弟子不可自造經也 毗奈耶藏緣起所顯。謂毗奈耶中應求緣起。世尊依何緣起製立彼彼學處製立學處唯在于佛不在弟子。雖亦有別教誡學徒。然不名爲毗奈耶藏 阿毗達磨應求諸法真實性相。不應求彼次第緣起。或前或後。或無緣起說。俱無過失唯此弟子釋佛所說幽隱法性故。亦得名阿毗達磨。故弟子所製得名對法。非經.律也。然有弟子釋經及律。皆名爲論不名經.律唯此弟子造論釋佛叁藏 五此論緣起者。世親菩薩。健馱羅國人也。先于一切有部出家。因即受持彼部叁藏。後學經部將爲當理。于有部義時懷取舍。菩薩。更欲往迦濕彌羅國。研檄有部考定是非。恐彼諸師情懷忌憚。遂改本名潛往尋究。時經四載。有部叁藏文義無遺。數以經部異義難破有宗。時有羅漢。名塞建陀。唐言悟入。即是衆賢之本師也。此阿羅漢。頻被诘問怪其神異。遂入定觀知是世親。密告之曰。此部衆中。有未離欲者。恐當致害。長老。可速還本國耳。因即歸還製此論頌。使人赍往迦濕彌羅國。時彼國王。及諸僧衆聞皆歡喜。嚴幢幡等。出境而迎。摽頌于香象前後引從至國。尋讀。鹹誦世親弘我宗義。時彼悟入告衆言白。此非專弘有部宗也。頌置傳。說似爲不信。如其不爾。請釋即知。于是國王。及諸僧衆。發使往請。菩薩奉珠珍。論主受請爲釋本文。凡八千頌。還使寄往。果如悟入之所言也。世親論主。意無朋執。依第一時製造此論。同第一時 依第二時造般若論說諸法皆空。同第二時意 依第叁時釋攝論等。旨趣同其解深密意 依第四時述法華論。明二乘無滅。與前叁教別。依如來藏無上依經等諸大乘經述佛性論。會經中說一分決定無涅槃法。以爲不了 依涅槃經造涅槃論雲。法華前經總爲一教雲。以生死度衆生爲船。法華經爲一教。以萬行爲船涅槃經爲一教。以無生滅爲船 依前後教述六種論。隨經義別而無朋執。此論既依四谛。旨歸同于初說。叁乘實滅。識唯有六。心外有境。就初法輪分二十部。此論多據婆沙以製頌。長行中唯以理勝爲宗。非偏一部。然于中間多以經量爲正義也。又正理破此名俱舍雹。衆賢論師欲定宗趣。菩薩能仁避而不對。衆賢寄盡謝過。並附俱舍雹屈菩薩評定雲。若其無理請便火焚。若有行當願爲流傳 論主披檢將爲有理。改俱舍雹名順正理。准此。菩薩豈有偏執。故知。此中理長爲是。非定一宗
四部執前後者。于中有二。一述部分前後。二述執義不同 一述部分前後者。佛涅槃後一百年中。衆雖有四法唯一 宗 言四衆者。一龍象衆。二邊鄙衆叁多聞衆。四大德衆 至百余年。因其四衆共議大天五事不同。分爲兩部(五事者。一余所誘。二無知。叁猶豫。四他令入。五道因道故起。言二部者。一大衆部。二上座部也) 第二百年。大衆部義。更經四破分爲九部 先出叁部(一一說部。二說出世部。叁雞胤部也) 次出一部(名多聞部)次出一部(名說假部) 二百年滿。大衆部中有一師出。亦名大天。與彼部僧重評五義。因有乖诤分爲叁部(一製多山部。二西山住部。叁北山住部也) 流出八部。兼其本宗總爲九部(一大衆部。二一說部。叁說出世部。四雞胤部。五多聞部。六說假部。七製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也) 二百余年。上座部義一味和合。至叁百年初分爲二部(一說一切有部。亦名說因部。二本上座部。傳名雪山部) 次于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犢子部) 次從犢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賢胄部。叁正量部。四密林山部) 次後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化地部) 次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 至叁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飲光部。亦名善歲部) 至四百年初。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經量部。自稱我以慶喜爲師) 如是上座部。本末重破成十一部(一說一切有部。二雪山部。叁犢子部。四法上部。五賢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飲光部。十一經量部也) 二述執義不同者。如是諸部。本宗末宗同義異義。今應略說 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 一切如來無有漏法 諸如來語皆轉法輪 佛以一音說一切法 世尊所說無不如義 如來色身實無邊際 諸佛壽量亦無邊際 色.無色界具六識身 五種色根肉團爲體 在等引位有發語言 第八地中亦得久住
預流者有退義 阿羅漢無退義 無世間正見。無世間信根 無無記法 入正離生時可說斷一切結 諸預流者造一切惡。唯除無間 佛所說經皆是了義 無爲有九。謂虛空。擇滅。非擇滅。四無色。緣起支性。聖道支性 都無中有 隨眠與心不相應。故纏與心相應 預流者亦得靜慮 四部末宗異義 有于一時二心俱起 道與煩惱容俱現前 業與與異熟有俱時轉 種即爲芽 色根。大種有轉變義 心.心所法無轉變義 心遍于身 心隨依境卷.舒可得 說一切有部本宗同義 亦有天中修梵行者 佛慈悲等不緣有情。執有有情不得解脫 定無小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 余如常說 化地部本宗同義 過去.未來是無。現世.無爲是有 于四聖谛一時現觀。見苦谛時然見諸谛 異生不行欲界貪.嗔 亦無天中住梵行者 無爲有九。謂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緣起真如 佛與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脫 飲光部本宗同義 謂若法已斷已遍知則無。未斷未遍知即有 善惡業.果已熟則無。果未熟即有 諸有學有異熟果 經量部本宗同義。謂說諸蘊有從前世轉至後世 異生位中亦有聖法。執有勝義補特迦羅 余說亦同一切有部 今詳。諸部本宗同義。宗輪論具述差別 末宗異義多分不述但雲無量 本宗同義中。一切有部執有有情不得解脫。余部多分指同有部。諸部中本宗同義。無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佛性論雲。佛爲小乘人說有衆生不住于性永不般涅槃。于此生疑起不信心 論自釋雲。分別部說。凡聖衆生皆從空出。以空爲佛性。若依毗昙薩婆多等諸部中說。一切衆生無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分別衆生凡有叁種。一定無佛性。若永不得涅槃。二不定有無。若修即得。不修不得。叁定有佛性。即叁乘聖人。撿宗輪論。本宗部中無分別部。亦無有執有佛性宗。詳其旨趣。分別部者是末宗異計。立佛性者是末宗異義。分別部中不誦有部所引經故。而不全信。心生疑惑。一切有部以皆共許阿含等經。如來性力知種種界成立無性。分別說部複以四義求有佛性。有部即以五義重破。一種種界可得故。二無相衆生不可得故。叁同類譬喻不可得故。以有情爲同類。四異類譬喻不同故(以無情爲異類也)。五現在無涅槃法不應理故。以分別說部依小乘宗意有佛性。違越契經。于小乘中未說有故。涅槃經雲。九部經中無方等經。是故不說有佛性也。又雲。我于聲聞.緣覺經中。未說一闡提等悉有佛性 由此慈氏菩薩于聲聞地。述有部等計破分別說部。以違經故。世親菩薩。依方等經述佛性論。破小乘執品破有部等計。順大乘故。後代讀瑜伽者。以聲聞地破有性故。涅槃經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是不了義。佛性論僞惑之甚也。而不知瑜伽于菩薩地後五識相應地。立一切衆生悉有佛因。即是真如所緣緣種一切衆生平等有。又與涅槃第一義空。佛性一切諸佛阿耨菩提中道種子。無差別也。又涅槃第一義空。佛性亦名非空非不空。能與善法爲種子故。有何差別也
分別界品第一之一
自下第五依文解釋。于中有叁。一釋品名。二明次第。二依文解釋 一釋品名者 性義。族義。持義名界。別義。類義。分義名品。此品多門分別界故。由此故名分別界品 所以多門分別界者。蘊唯有爲。處唯根境。界中具顯六根.境識。若具依叁門明有見等文多繁廣。若分別蘊處類釋于界。義即難知。若以有見就界分別。類釋蘊.處義即易解。故就界門分別有見等 第者居也 一者初也 此品居初故雲第一 二明次第者。此論一部總有九品。前之八品。述自宗義釋本頌文。所以先明 後之一品。造釋時加破外執故。所以後說 就八品中。初之二品。通明漏.無漏所以先明。後之六品別明漏.無漏。所以後說 前二品中。界品明諸法體。所以先明。根品明諸法用所以後說。體是本故。故正理論名本事品。又對法論明蘊.處.界名本事分故。根是勝用法差別故。故正理論名差別品 後之六品中。前之叁品明有漏因果。後之叁品明無漏因果。先厭後欣前明有漏 就有漏中世品是果。所以先明。業.或是因。所以後說。業是近有差別因故在惑先說。隨眠是遠無差別因。所以後說。又或爲業因故最後釋。厭果斷因先.因後。或果是苦谛。因是集谛。此舉大體非克性也。有部苦.集是一物故 無漏叁品。賢聖是果。所以先明。如有漏中有情世間。聖無別器故唯說人。不同有漏兼舉器果。智.定是因。所以後說。定因.智果故先明智 亦可。叁品俱是道谛。滅谛文便此品已明。或隨眠品末明斷是滅 上明有漏.及無漏等。並據正釋及多分說。文便釋義非無交雜 叁依文釋者。此論總有六百七頌。大分爲叁。前之叁頌是釋頌序。次六百頌是根本頌。即是正宗。後之四頌。及破我品釋頌流通 前叁後四釋頌時加。非根本頌 然諸論不同。或有流通而無序分。如二十唯識論。或有序分而無流通。如婆沙等。或二俱有。如此論等。或二分俱無。如發智等 前叁頌中有二別。初之一頌明歸敬序。次之二頌明發起序 前歸敬序中複分爲二。先頌。後釋 頌中有叁。前兩句贊所敬德次之一句正申敬禮。後之一句述歸敬序意 就兩句中。初之一字表德所成人。次十叁字明人所成德。就十叁字中上句六字。顯智斷德。下之一句述其恩德 就六字中。初之叁字顯其智德次之一字述其斷德。後之兩字雙明二德。即是二種冥滅義也。下叁句易了。知長行中釋
論曰至方申敬禮長行釋也 文中有二。一釋歸敬…
《俱舍論疏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