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2卷41頁碼:P0453
唐 法寶撰

  《俱舍論疏》一 ▪第4页

  卷第一 / 沙門法寶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意。二隨文別解。此所舉文釋歸敬意。故正理雲。諸欲造論必有宗承。于所奉師理先歸敬 乃至 令發殷淨信心。欲正流通彼所立教故。先贊禮佛薄伽梵 顯宗雲。以贊禮言滅諸惡障。標嘉瑞故 此論雲。今欲造論。爲顯自師其體尊高。超諸聖衆。故先贊德方申敬禮 已上叁論同釋此頌。並唯歸佛不說法.僧 有人雲所拔之中亦有僧。故通法.僧者。謬也。僧雖是佛所拔。何文證論主歸禮 今詳。叁論述贊禮意有其叁種。一教本佛說。欲傳佛教故先贊禮。令發自他敬重信心。二先贊世尊有勝叁德。欲顯教主其體尊高超諸聖衆。證所立教真實不虛。叁贊禮大師以標吉祥。福力護念能滅惡障離諸魔事。惡障有叁。一師障。二弟子障。叁論障。若師有障即不得著述。弟子有障即不能受行。若論有障即水.火等滅。爲離此障故先贊禮 諸論之中。或有歸敬而無發起。如阿毗昙論。或有發起而無歸禮。如雜心論。或兼二種。如此論。或二俱無。如發智論 就歸敬中。或唯歸佛。或兼法.僧。皆是作者之意。不可傍求所以也。若傍求言多繁雜

  論。諸言所表謂佛世尊。第二隨文別解。于中有五。一述德所依人。二明自利德。叁彰利他德。四明敬禮相。五述歸敬意。此文初也 諸言所表謂佛世尊者。如法華雲諸求叁乘人若有疑悔者。諸言所表叁乘人也。今此論雲諸一切種.諸冥滅者。諸言所表具德人也。此則諸言唯表于佛。非及余人無叁德故 諸德相傳。西方釋雲。初言諸者顯無朋黨。以德召人。諸有叁德我即歸敬。以諸外道各謂自師是一切智。若偏歸敬釋迦牟尼。恐生彼謗。故置諸言息其異論者 此乃更招異論。外道亦謂自師具叁德及一切智。今置諸言豈非招謗。亦謂世親菩薩歸事外道 又雲。或恐佛化根淺有情。權作彼師引入正法。故置諸言。此之諸字起自西方母兒論師。凡欲作論皆置諸言。論主將爲當理。故亦言諸者 不然。權形五趣即是化身。直言歸佛豈攝化。又佛權爲外道即歸外道。佛既權形五趣。亦應兼歸鬼.畜。即合諸言通于一切 論自釋雲。諸言所表謂佛世尊。又雲。今欲造論爲顯自師其體尊高超諸聖衆。正理.顯宗意同此論。即此諸言已簡外道。何得諸言顯無朋黨。此中言諸顯一切佛。諸言具叁德皆歸敬禮故

  論。此能破闇故稱冥滅者。此第二明自利德也。文中有二。初以德屬人。次人所成德。此文初也 此者。此諸所表佛也 能破闇故稱冥滅者。由佛世尊能破二種無明闇故。故稱冥滅

  論。言一切種諸冥滅者。次人所成德。文中有二。初牒頌標德。次依頌別釋此文初也

  論。謂滅諸境一切品冥。次依頌別釋 文中有叁。一釋一切種諸四字。二釋冥字。叁釋滅字。此文初也 謂滅諸境。釋頌諸字 由染無知于五門境迷自.共相境非一故。故言諸也。染心。不緣二無爲故不雲一切。非緣諸法味.勢.熟等品類別故不雲種也 一切品冥者。不染無知也。此釋一切種叁字也 種是種類。是品異名。故以品名釋于種也。不染無知。緣一切法品類皆盡。故言一切。于一一境味.熟.勢用品類衆多。不能了故。不得直言諸境別也。雖言諸.一切品別。皆就所迷非是自體。雖一切品容說自體。然不及說就其所迷所迷品類。相易顯故 有人多解未爲得意。恐繁不述。對讀自知 二滅名同其義各別。染汙無知雖通二滅。然此中論得擇滅也。不染無知雖通二滅。然此中論得非擇滅。此之二滅。若智。斷德。分各爲一德。若自。他利德合爲自利若就心以明。即恩居先。爲利他故方求佛果滅二冥也。若就成以明。次則先自利。後方能化他。此中論意就成以明。先標自利。智.斷二德。頌與長行先後異者。智德不共是有爲。斷德無爲共。互有勝劣非定前後。遂其文便故不同也

  論。以諸無知至故說爲冥。第二別釋冥也 此二無知能覆諸境自.共相等。及一切種味.熟.勢等真實義故。能障諸境自.共相等。及一切種味.熟.勢等真實見故。說爲冥也。如闇能覆人.杌實義。及障實見故說爲闇 有人雲。若染無知能覆理.事二種實義。不染無知能障理.事二種真見 破曰。二種無知。一種是冥。何能證知一覆實義。一障真見。必若爾者。論何不言如其次第。能覆實義能障真見。又二乘無學豈見實義。若見實義即是真見 又雲。能覆實義是不染無知。能障真見染無知

  破曰。二乘無學豈無真見之障。又論亦應說如其次第言 又雲。能覆實義謂覆外境能障真見謂障內心。能覆。能障皆是冥義通二無知 破曰。能覆.能障通二無知。雖不違理。何須于境以外簡內。內門不了豈非冥也。言障內心意趣難解。爲障緣內之心。爲障內心緣外。爲障緣內.外心。叁皆有過。若謂障緣內心。緣外因何不障。若謂障緣外心。緣內因何不障。若謂障緣內.外心。因何境唯覆外。心兼障內。諸障實義豈唯六境。縱令有救亦乃言中有迷

  論。唯佛世尊至故稱爲滅。第叁別釋滅字 于中有二。一即正釋。二遮余聖。此即初也 唯。遮余聖 世尊表佛 于二無知證不生法者。明所證法也。言不生者。即有其二種。一無知不生。二擇滅.非擇滅。論既言證謂二無爲。于染無知證于擇滅。斷德圓滿。不染無知證非擇滅。智德圓滿。無知不生智無障故。正理雲。諸境界冥亦永滅故。斷德圓滿。一切種冥皆永斷故。智德圓滿 准上論文。斷染無知證得擇滅名爲斷德。不染無智得永不生得其智德。即是佛一切智。若兼眷屬通五蘊性

  論。聲聞獨覺至非一切種。第二遮余聖 聲聞.獨覺雖滅諸冥。以染無知畢竟斷故。麟喻獨覺不動羅漢以不退故。染汙無知畢竟永斷。與佛同斷。非一切種。不染無知猶未斷故。與佛不同。論。所以者何。征 俱解脫人是利根者。戒.定二障悉已永斷。如何說非一切種智耶

  論。由于佛法至由未斷故。答也 言佛法者。其二義。一功德法。二佛教法。于功德法根障未盡。不能證得。于佛教法無知覆故。不能證解

  極遠時。謂觀前後八萬劫外 極遠處者。叁千界外。二乘宿住不能觀知八萬劫前。死生智通不能觀知八萬劫後。天眼.天耳.神境智通。不能見聞.往叁千外 諸義類者。謂熟.勢等種種義類 不染無知猶未斷者。謂于佛法極遠時等。不染無知未得不生故 此唯顯佛具二德也 問正理文。斷染無知證斷圓滿。不染無知得智圓滿。何故此論二十七雲。斷圓德有四種。一一切煩惱斷。二一切定障斷。叁畢竟斷。四並習斷 准此論文。定障。並習非是擇滅。如何斷德准是擇滅。答此亦不違。前說斷圓德擇滅爲體。二乘雖有斷德。而不是圓滿。佛兼斷余方得滅圓。如九遍知。異生位中。雖斷下八地煩惱而滅雙因。無無漏得未缺有頂。見道五心雖有無漏得證其擇滅。由雙因未滅俱系未離。斷義未圓不名遍知 斷德亦爾。二乘雖斷煩惱證于擇滅。由習氣未斷。定障未盡。不名圓滿。如來由具四義斷德名圓。非無記滅爲斷德體 如九遍知。雖賴四緣得遍知名。非此四緣即遍知體 如無師義以成智圓。非彼無師即是智體 有人雖有叁解並非應理 第一解雲。斷德從強擇滅爲體。若據其兼通非擇滅。故不相違者 不然更無有文許無記滅爲斷德體。是故無記而名爲德。理不應然 第二解雲。斷德唯以擇滅爲體。然有定障等擇滅不顯。定障等若無擇滅即顯。能顯斷故。名斷圓德者 有其二過一即非斷亦名斷德。所顯是斷。能顯非斷故。如九遍知能顯非遍知故。二即無記滅顯擇滅名斷德者。與前斷德通無記滅有何差別。此釋雖似是仍非盡理也 第叁釋雲。彼文四斷皆通擇滅。若煩惱斷是自性斷.緣縛斷。若定障斷。並習斷是緣縛斷。若畢竟斷通自性.緣縛者 不然。此與不退俱解脫人有何差別。亦具如前四種斷德故。皆于定障.習氣.緣縛斷故。亦有畢竟.自性.緣縛斷故。與佛何別 問世尊實斷一切煩惱.並及習氣。如何但說滅二無知。答但顯無知即兼顯余。無知通與一切煩惱習相應故。無知即是一切煩惱習氣本故。無斷無知留余煩惱.及習氣故。所以但說斷二無知 問此二無知以何爲體 答染汙無知無明爲體 不染無知劣慧爲體 今釋不染無知八門分別。一引文出體。二釋通外難。叁對妄通文。四破敘異說。五述體通局。六對染辨異。七明差別。八述斷分位 一引文出體者。婆沙第九雲。有有五種。一名有。謂龜毛.兔角.空華.髻等。二實有。謂一切法各住自性。叁假有。謂瓶.衣.軍.林。四和合有。謂于諸蘊和合施設補特伽羅。五相對有。謂此彼岸長短事等 問若無有見于五見何見攝。何所斷。答此非是見。邪智 問此邪智是何。答此是欲界修所斷中無覆無記邪行相智。如于杌起人想。及于人起杌想。于非道起道想。于道起非道想如是等 問若爾智蘊所說當雲何通。如說雲何邪智謂染汙慧。答邪智有二。一染汙.二不染汙 染汙者無明相應 不染汙者無明不相應。如于杌起人想等 染汙者.聲聞.獨覺俱能斷盡。亦不現行 不染汙者。聲聞.獨覺雖能斷盡而由現行。唯有如來畢竟不起。煩惱.習氣俱永斷故。由此獨稱正等覺者 染汙邪智由勝義故名爲邪智。不染汙者由世俗故得邪智名。非由勝義。煩惱邪法不相應故。後智蘊中所說邪智是勝義者。今說世俗。故不相違 准上。二種邪智攝一切邪智。世俗邪智即是煩惱習氣。與正理同。既雲無覆無記。故知不通善性。又正理論二十八雲。是故即應味.勢.熟等。不勤求解。慧與異相法俱爲因引生後同類惠此慧于解又不勤求。複爲因引生不勤求解慧。如是展轉無始時來。因果相仍習以成性。故即于彼味等境中。數習于解無堪能智。此所引劣智名不染無知。即此俱生心.心所法總名習氣。理定應然 又雲 或諸有情有煩惱位。所有無染心。及相續。由諸煩惱間雜所熏。有能順生煩惱氣分。故諸無染心.及眷屬。似彼行相差別而生。由數習力相繼而起故。離過身中仍名有習氣。一切智者永斷不行。然于已斷見所斷位。通染.不染心相續中。有余順生煩惱習性。是見所斷煩惱氣分。于中染者說名類性。金剛道斷皆不現行。若不染者名見所斷煩…

《俱舍論疏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