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2卷41頁碼:P0453
唐 法寶撰

  《俱舍論疏》一 ▪第5页

  卷第一 / 沙門法寶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惱習氣。亦彼道斷。由根差別有行.不行 准此論文。類性既非是身習氣。故知心所 又雲。若于已斷修所斷位。唯于不染心相續中。有余順生煩惱習性。是修所斷煩惱氣分。名修所斷煩惱習氣。是有漏故無學已斷。隨根勝劣有行.不行。世尊已得法自在故。彼如煩惱畢竟不行。故佛獨稱善淨相續。即由此故行無誤失。得不共法叁念住等 准上二解。其意大同。而因有別。前釋以不勤求慧。及異相法俱。展轉爲因引生習氣。後釋以無染心。及與相續。由諸煩惱間雜所熏。有能順生煩惱氣分。由此爲因引生習氣。是心.心所不取于身 元瑜師。引此文證兼取其身以爲習氣者誤也。所以定知不通于身。正理對辨差別中雲。又若于事自.共相愚是名第一染無知相。若于諸法味.勢.熟.德.數.量.處.時.同.異等相不如實覺。是第二不染無知相 准此故知。正理二說。唯心。心所以爲習氣。即彼相應慧名不染無知。准上正理。二文既同婆沙邪智習氣爲體 故知。亦同婆沙唯無記性 又正理雲。有劣無知無覆無記性能障解脫。是解脫障體 又雲。諸大論師鹹言。練根皆爲遮遣見.修斷惑力所引發。無覆無記無知現行 准知上二文。定准無記准是心所。若兼通善。及通身者。有何文證。又違其理。凡言邪智不得名爲正智。無知不得名知。善相應慧名爲正智。如何名邪智。及名無知耶。又如非香嗅物受香嗅熏有香嗅習氣。香嗅之物即不如是。故知無記受熏。善.惡不爾 准上理教義極分明定是無記。既無理.教。何得通身.通善 二釋通外難者。有人難雲。若唯無記不通善者。無色羅漢善心現前。應名爲佛。爾時不成就不染無知故 通曰。准此難意不得論意。不染無知。佛與二乘有差別者。但論生與不生以釋別相。處處文同。無一文說成不成別。無色羅漢善心現前。雖不成就不染無知。與佛是同。然佛不生。羅漢生故故不名佛。難既非難。文又無文。理全無理。故知不染無知定唯無記 叁對妄通文者。妄通論雲。婆沙但解邪行相智非實知故名之爲邪。故雲無記。正理出解脫障體及根障體故言無記。今者總出一切不染無知體故亦通善性 今詳。此釋全無理趣。婆沙但解邪行相智非如實知名之爲邪。故雲無記者。今說一切不染無知。豈亦通取如實知者。若如實知。即非無知。故正理辨差別雲。若于味.熟.勢等不能如實覺。是不染無知相 准此。豈取如實知耶 又妄通雲。無知有二。一者是善障法力劣。二者無記障法力勝。婆沙。正理據勝而說。故言無記。今言通善。亦據劣明者 難曰。正理說根障等可言無記。婆沙不明根障。因何不說于劣。又釋義法。兩俱有文可就理長。從一文正釋通一文說通善性。既無文.理。何得執通善性。通無記文 四破異說者。准正理.婆沙。不染無知唯慧爲體。文極分明。何得有人執通余法。若有此釋不堪載文。何得謬敘十一師釋總違論文 第一師雲。不染無知以未成佛來。鈍異熟心。心所爲體 第二師雲。以未成佛來。鈍四無記心.心所法爲體 第叁西方德光論師雲。以未成佛來鈍自性無記心.心所法爲體 第四師雲。以未成佛來鈍衆同分爲體。依此同分所起慧等觀境不明 已上四師若不錯敘即是無記。此釋薄有所知。即合依于經論。正理.婆沙分明唯無記慧爲體性。因何前叁師說兼心.心所。第四師取衆同分耶。應言前叁雖說無記通局不同。皆慧爲體。第四應雲鈍衆同分所生劣慧爲體 第五師。以不自在爲體。引正理七十出解脫障體證此師釋 第六師雲。以不得爲體 第七師雲。以不勤求等爲體 此二亦引正理出解脫障爲證。准正理師出解脫障體有四師說。一師以無記劣慧爲體。此是以不染無知爲體。正理詳爲正義。後叁。皆不用不染無知爲體。正理廣破此之叁師。是出解脫障體不同。非是說不染無知體性有異。正理七十破皆雲不許是彰。不言不許是不染無知。將此叁師說障不同。說爲不染無知者。誤之甚也。如出教體。或說音聲。或雲名句。複出聲體豈得雲聲.或以名句爲體。後四師說。論自立破。非宗所許不繁敘 五述體通局者。不染無知無覆無記劣慧爲體。通四無記。異熟生心理不應疑。所以知通威儀.工巧。習氣相應劣慧名不染無知。二乘齊足越坑。迦葉起舞。是威儀習氣。畢淩伽喚河神爲小婢等。是工巧習氣。故知定通叁種無記。通變化者。有似貪.嗔等起變化者。然未見文。皆是習氣。故知亦通變化 六對辨差別。正理二十八有叁釋 第一釋雲。今詳。二種無知相別。謂由此故立愚.智殊。如是名爲染無知相。若由此故或有境中智不及愚是第二相 述曰。愚謂異生。智謂聖者。斷名聖者。不斷名凡。此由染汙無知立愚.智別。或有境中羅漢不識赤鹽。異生善通叁藏。是名于境智不及愚。准此異相。而不可說不染無知通所依身 第二釋雲。又若斷已。佛與二乘皆無差別。是第一相。若有斷已。佛與二乘有行.不行。是第二相 述曰。染汙無知叁乘同斷。斷已不行自性斷故。皆無差別。不染無知叁乘同斷。緣縛斷故。二乘容行。唯佛不行。故有差別 第叁釋雲。若于事中自.共相愚。是名第一染無知相。若于諸法味.勢.熟.德.數.量.處.時.同.異等相。不能如實覺。是不染無知 述曰。染汙無知迷自.共相。不染無知謂于諸法味(諸法滋味或苦等味)勢(諸法損益等勢力)熟(諸法至成熟位)德(德用也)數(一二等數也)量(大少等量)處(近遠等處)時(近遠等時)同(相似)異(差別也)准第叁釋。不染無知亦非所依身也 七明斷差別者。染汙無知有其叁義。一自性斷。謂對治道力。舍彼得時名之爲斷故。二緣縛斷。謂望他身名緣縛斷。斷緣他身煩惱。至第九品方名斷故。若望自身無緣縛斷。叁不生斷。謂諸煩惱至不生位得畢竟不生。如見道惑至上忍位。如修道惑。利根聖人不出觀斷惑。加行道時。彼九品惑得永不生。鈍根聖人容卻退故無不生斷。菩薩.麟角。于七方便見修煩惱皆得不生。余一類聲聞等。于七方便亦容見修惑不生。其相不顯故不述也。自余一切無不生斷 不染無知有二種斷。一緣縛斷。謂彼彼地斷第九品染無知時。得緣縛斷。二不生斷。謂于彼彼位得畢竟不生。二乘分斷。佛全斷故 八述斷分位者。于中有二。一分斷。二全斷 分斷者。隨彼彼位畢竟不生。爾時名斷。如根定障等 全斷者。菩薩至金剛心。爾時總得一切不染無知非擇滅故。爾時斷盡。雖從五停觀一坐得大菩提。爾時即永不行。然得非擇滅盡。必至金剛喻定。如現觀邊俗心雖永不生。至叁類智邊。得非擇滅。由于爾時勝緣阙故。其勝緣者。正理論雲謂彼所依身。彼所依身與見道同。在見道時無容得起。出現觀時所依已滅。既阙勝依故不得起 問利根聖人不出觀斷惑。九煩惱于加行道得非擇滅。不染無知與此應同。五停心位應得不生。答未成佛來。容得與一類不染無知作其所依。此類不染無知。阙勝緣時。身得不起。設令叁十叁心中。若起散心亦容不了。爾時未具一切智故。道非是彼正對治故。且如欲界九依身中此身皆容作煩惱依。以道是煩惱正對治故。以是義故不可爲例。又假令叁十叁心。出觀之時。智不及佛也。叁十二心出觀之時。智又更劣也。余心准此。故知不染無知別別心起別別品斷。豈同煩惱

  論。已贊世尊至利他德圓。此下第叁述利他德。此結引也

  論。拔衆生出生死泥者。牒頌文也 言衆生者。即有情異名。梵名薩埵。此名有情。梵名社伽(上聲)此名衆生。即與有情體一名異 有人雲。若名衆生即兼非情。所以但言有情 誤也。故大乘同性經。楞伽主。白佛言。世尊。衆生何義。佛告楞伽主。衆生者。衆物和合。地.水.火.風.空.識。由如蘆束更轉相依。故言衆生 准此經文說其有情名衆生者。爲破別有一物爲有情體又准此文。有情.衆生。名異體同。衆生六界共成。有情亦爾。不可別指一法爲有情體。唯識論師。指一實物阿賴耶識爲有情體。即非六界合成。不顯有情是假非實

  論。由彼生死至所以喻泥釋頌泥義。叁界五趣是生死處。業雜愛水其類于泥。處之即沈溺。出之即難。可漸下名沈沒故稱溺。九十五種不能離故難可得出。處泥必沈沒。小力不能出。二義同故以喻于泥

  論。衆生于中至拔濟令出。釋恩德也 衆生于中淪沒無救出悲境 世尊哀愍。是大悲也 隨授所應正法教手。巧便智也 拔濟令出。悲事成也 顯宗論雲。諸有成就巧智大悲。授如應言。拔濟令出。此即由悲故欲救。由巧智故能救。大悲。巧智。名雖不同。是佛利他有漏智攝。爲恩德體。兼取隨行。義如常釋

  論。已贊佛德次中敬禮。此下第四述敬禮相。此結引也

  論。敬禮如是。至名如理師。牒頌釋也 稽首接足故稱敬禮者。釋頌敬禮二字 稽之言至 首之謂頭。以已之首至佛之足。表敬禮敬。禮通叁業。故攝論雲。我以身.口.意頂禮世尊足 世親菩薩敬雖偏說身。必具叁業。頌贊是語業。稽首是身業。起二是意業 諸有具前自他利德故雲如是者。釋頌第叁。二字 如是。即是指前有德人也 如實無倒教授誡勖名如理師釋頌下叁字也。言必契理名爲如實。法應時機名爲無倒。勸行有益名爲教授。遮行無益名爲誡勖。故婆沙十六雲。遮無利益故名教誡。與有利益故名教授 言無倒者。倒有叁種。一法倒。二人倒。叁時倒。法倒則識機不識法。如知此人多貪爲說慈悲觀。人倒則識法不識機。如知不淨觀。能治多貪。不識機故教多嗔者。時倒雖識機法。而說失時。或根未熟而說。或根已熟不說。逆時即無智慧。過時是無慈悲。如來說法離此叁倒故名如理師

  論。如理師言至與願神通。上明所禮之師體具叁德。下釋如理師名。從恩德也 如理師言顯利他者。總釋也 能方便說如理正教者。釋有巧便智 從生死泥拔衆生出者 悲拔苦也。由斯悲智恩德圓也。不由威力與願神通者。簡凡.小也 不由威力。簡輪王以王威力令行十善等 不由與願。簡父母天神。但有深願。不能救也 不由神通。簡獨覺等。現通教化暫令生信。…

《俱舍論疏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