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疏》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2卷41页码:P0453
唐 法宝撰

  《俱舍论疏》一 ▪第5页

  卷第一 / 沙门法宝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恼习气。亦彼道断。由根差别有行.不行 准此论文。类性既非是身习气。故知心所 又云。若于已断修所断位。唯于不染心相续中。有余顺生烦恼习性。是修所断烦恼气分。名修所断烦恼习气。是有漏故无学已断。随根胜劣有行.不行。世尊已得法自在故。彼如烦恼毕竟不行。故佛独称善净相续。即由此故行无误失。得不共法三念住等 准上二解。其意大同。而因有别。前释以不勤求慧。及异相法俱。展转为因引生习气。后释以无染心。及与相续。由诸烦恼间杂所熏。有能顺生烦恼气分。由此为因引生习气。是心.心所不取于身 元瑜师。引此文证兼取其身以为习气者误也。所以定知不通于身。正理对辨差别中云。又若于事自.共相愚是名第一染无知相。若于诸法味.势.熟.德.数.量.处.时.同.异等相不如实觉。是第二不染无知相 准此故知。正理二说。唯心。心所以为习气。即彼相应慧名不染无知。准上正理。二文既同婆沙邪智习气为体 故知。亦同婆沙唯无记性 又正理云。有劣无知无覆无记性能障解脱。是解脱障体 又云。诸大论师咸言。练根皆为遮遣见.修断惑力所引发。无覆无记无知现行 准知上二文。定准无记准是心所。若兼通善。及通身者。有何文证。又违其理。凡言邪智不得名为正智。无知不得名知。善相应慧名为正智。如何名邪智。及名无知耶。又如非香嗅物受香嗅熏有香嗅习气。香嗅之物即不如是。故知无记受熏。善.恶不尔 准上理教义极分明定是无记。既无理.教。何得通身.通善 二释通外难者。有人难云。若唯无记不通善者。无色罗汉善心现前。应名为佛。尔时不成就不染无知故 通曰。准此难意不得论意。不染无知。佛与二乘有差别者。但论生与不生以释别相。处处文同。无一文说成不成别。无色罗汉善心现前。虽不成就不染无知。与佛是同。然佛不生。罗汉生故故不名佛。难既非难。文又无文。理全无理。故知不染无知定唯无记 三对妄通文者。妄通论云。婆沙但解邪行相智非实知故名之为邪。故云无记。正理出解脱障体及根障体故言无记。今者总出一切不染无知体故亦通善性 今详。此释全无理趣。婆沙但解邪行相智非如实知名之为邪。故云无记者。今说一切不染无知。岂亦通取如实知者。若如实知。即非无知。故正理辨差别云。若于味.熟.势等不能如实觉。是不染无知相 准此。岂取如实知耶 又妄通云。无知有二。一者是善障法力劣。二者无记障法力胜。婆沙。正理据胜而说。故言无记。今言通善。亦据劣明者 难曰。正理说根障等可言无记。婆沙不明根障。因何不说于劣。又释义法。两俱有文可就理长。从一文正释通一文说通善性。既无文.理。何得执通善性。通无记文 四破异说者。准正理.婆沙。不染无知唯慧为体。文极分明。何得有人执通余法。若有此释不堪载文。何得谬叙十一师释总违论文 第一师云。不染无知以未成佛来。钝异熟心。心所为体 第二师云。以未成佛来。钝四无记心.心所法为体 第三西方德光论师云。以未成佛来钝自性无记心.心所法为体 第四师云。以未成佛来钝众同分为体。依此同分所起慧等观境不明 已上四师若不错叙即是无记。此释薄有所知。即合依于经论。正理.婆沙分明唯无记慧为体性。因何前三师说兼心.心所。第四师取众同分耶。应言前三虽说无记通局不同。皆慧为体。第四应云钝众同分所生劣慧为体 第五师。以不自在为体。引正理七十出解脱障体证此师释 第六师云。以不得为体 第七师云。以不勤求等为体 此二亦引正理出解脱障为证。准正理师出解脱障体有四师说。一师以无记劣慧为体。此是以不染无知为体。正理详为正义。后三。皆不用不染无知为体。正理广破此之三师。是出解脱障体不同。非是说不染无知体性有异。正理七十破皆云不许是彰。不言不许是不染无知。将此三师说障不同。说为不染无知者。误之甚也。如出教体。或说音声。或云名句。复出声体岂得云声.或以名句为体。后四师说。论自立破。非宗所许不繁叙 五述体通局者。不染无知无覆无记劣慧为体。通四无记。异熟生心理不应疑。所以知通威仪.工巧。习气相应劣慧名不染无知。二乘齐足越坑。迦叶起舞。是威仪习气。毕凌伽唤河神为小婢等。是工巧习气。故知定通三种无记。通变化者。有似贪.嗔等起变化者。然未见文。皆是习气。故知亦通变化 六对辨差别。正理二十八有三释 第一释云。今详。二种无知相别。谓由此故立愚.智殊。如是名为染无知相。若由此故或有境中智不及愚是第二相 述曰。愚谓异生。智谓圣者。断名圣者。不断名凡。此由染污无知立愚.智别。或有境中罗汉不识赤盐。异生善通三藏。是名于境智不及愚。准此异相。而不可说不染无知通所依身 第二释云。又若断已。佛与二乘皆无差别。是第一相。若有断已。佛与二乘有行.不行。是第二相 述曰。染污无知三乘同断。断已不行自性断故。皆无差别。不染无知三乘同断。缘缚断故。二乘容行。唯佛不行。故有差别 第三释云。若于事中自.共相愚。是名第一染无知相。若于诸法味.势.熟.德.数.量.处.时.同.异等相。不能如实觉。是不染无知 述曰。染污无知迷自.共相。不染无知谓于诸法味(诸法滋味或苦等味)势(诸法损益等势力)熟(诸法至成熟位)德(德用也)数(一二等数也)量(大少等量)处(近远等处)时(近远等时)同(相似)异(差别也)准第三释。不染无知亦非所依身也 七明断差别者。染污无知有其三义。一自性断。谓对治道力。舍彼得时名之为断故。二缘缚断。谓望他身名缘缚断。断缘他身烦恼。至第九品方名断故。若望自身无缘缚断。三不生断。谓诸烦恼至不生位得毕竟不生。如见道惑至上忍位。如修道惑。利根圣人不出观断惑。加行道时。彼九品惑得永不生。钝根圣人容却退故无不生断。菩萨.麟角。于七方便见修烦恼皆得不生。余一类声闻等。于七方便亦容见修惑不生。其相不显故不述也。自余一切无不生断 不染无知有二种断。一缘缚断。谓彼彼地断第九品染无知时。得缘缚断。二不生断。谓于彼彼位得毕竟不生。二乘分断。佛全断故 八述断分位者。于中有二。一分断。二全断 分断者。随彼彼位毕竟不生。尔时名断。如根定障等 全断者。菩萨至金刚心。尔时总得一切不染无知非择灭故。尔时断尽。虽从五停观一坐得大菩提。尔时即永不行。然得非择灭尽。必至金刚喻定。如现观边俗心虽永不生。至三类智边。得非择灭。由于尔时胜缘阙故。其胜缘者。正理论云谓彼所依身。彼所依身与见道同。在见道时无容得起。出现观时所依已灭。既阙胜依故不得起 问利根圣人不出观断惑。九烦恼于加行道得非择灭。不染无知与此应同。五停心位应得不生。答未成佛来。容得与一类不染无知作其所依。此类不染无知。阙胜缘时。身得不起。设令三十三心中。若起散心亦容不了。尔时未具一切智故。道非是彼正对治故。且如欲界九依身中此身皆容作烦恼依。以道是烦恼正对治故。以是义故不可为例。又假令三十三心。出观之时。智不及佛也。三十二心出观之时。智又更劣也。余心准此。故知不染无知别别心起别别品断。岂同烦恼

  论。已赞世尊至利他德圆。此下第三述利他德。此结引也

  论。拔众生出生死泥者。牒颂文也 言众生者。即有情异名。梵名萨埵。此名有情。梵名社伽(上声)此名众生。即与有情体一名异 有人云。若名众生即兼非情。所以但言有情 误也。故大乘同性经。楞伽主。白佛言。世尊。众生何义。佛告楞伽主。众生者。众物和合。地.水.火.风.空.识。由如芦束更转相依。故言众生 准此经文说其有情名众生者。为破别有一物为有情体又准此文。有情.众生。名异体同。众生六界共成。有情亦尔。不可别指一法为有情体。唯识论师。指一实物阿赖耶识为有情体。即非六界合成。不显有情是假非实

  论。由彼生死至所以喻泥释颂泥义。三界五趣是生死处。业杂爱水其类于泥。处之即沉溺。出之即难。可渐下名沉没故称溺。九十五种不能离故难可得出。处泥必沉没。小力不能出。二义同故以喻于泥

  论。众生于中至拔济令出。释恩德也 众生于中沦没无救出悲境 世尊哀愍。是大悲也 随授所应正法教手。巧便智也 拔济令出。悲事成也 显宗论云。诸有成就巧智大悲。授如应言。拔济令出。此即由悲故欲救。由巧智故能救。大悲。巧智。名虽不同。是佛利他有漏智摄。为恩德体。兼取随行。义如常释

  论。已赞佛德次中敬礼。此下第四述敬礼相。此结引也

  论。敬礼如是。至名如理师。牒颂释也 稽首接足故称敬礼者。释颂敬礼二字 稽之言至 首之谓头。以已之首至佛之足。表敬礼敬。礼通三业。故摄论云。我以身.口.意顶礼世尊足 世亲菩萨敬虽偏说身。必具三业。颂赞是语业。稽首是身业。起二是意业 诸有具前自他利德故云如是者。释颂第三。二字 如是。即是指前有德人也 如实无倒教授诫勖名如理师释颂下三字也。言必契理名为如实。法应时机名为无倒。劝行有益名为教授。遮行无益名为诫勖。故婆沙十六云。遮无利益故名教诫。与有利益故名教授 言无倒者。倒有三种。一法倒。二人倒。三时倒。法倒则识机不识法。如知此人多贪为说慈悲观。人倒则识法不识机。如知不净观。能治多贪。不识机故教多嗔者。时倒虽识机法。而说失时。或根未熟而说。或根已熟不说。逆时即无智慧。过时是无慈悲。如来说法离此三倒故名如理师

  论。如理师言至与愿神通。上明所礼之师体具三德。下释如理师名。从恩德也 如理师言显利他者。总释也 能方便说如理正教者。释有巧便智 从生死泥拔众生出者 悲拔苦也。由斯悲智恩德圆也。不由威力与愿神通者。简凡.小也 不由威力。简轮王以王威力令行十善等 不由与愿。简父母天神。但有深愿。不能救也 不由神通。简独觉等。现通教化暂令生信。…

《俱舍论疏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