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疏》二 ▪第7页
卷第一余之 / 沙門法寶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第叁釋。蘊義息故非蘊也
論。彼于處界例應成失。論主破第叁釋。若蘊息得無爲。無爲非蘊攝。處.界息故得無爲。無爲非處.界。故言彼于處.界例應成失 正理救雲。經主難言。彼于處.界例應成失。謂處.界息。應非處.界 便違所宗 全于蘊門衆生計我。入無余位諸蘊頓息 處.界不然。非全生故。唯取蘊起假說爲生 若諸蘊息亦立爲蘊。般涅槃已余蘊應存。衆生畏蘊有多過患。應于涅槃無安穩想。非處.界中全有多過。故無余位處.界猶隨。故蘊不應例彼成失 又此息言。意非顯斷。空.非擇滅體非斷故。此言意顯若于是處。蘊相都無名爲蘊息。叁無爲上。聚義都無可名蘊息。非生門.族義。于彼亦無。故不應例 此釋與頌義善相符有人作俱舍釋破雲。若言無爲無聚義者。與我此論初解何殊 然檢叁解並是婆沙師釋也 檢正理抄雲。經主。謬取古師意。謂息爲斷 若以斷義名息。即有空.非擇滅難。彼非斷故。亦名蘊息故。若以無聚義故名息。即不合舉處.界爲例。處.界義不息故 今詳不爾。若唯斷義名息唯在擇滅。唯取蘊有息。余蘊無息無擇滅故。亦不是都無蘊相名之爲息。由第叁解與第一釋不合同故 今詳古師言息。息滅所顯故名爲息。一切有漏法有二種息。謂斷及非擇滅。色滅兼顯虛空。有爲無漏唯有非擇滅息。若以蘊息。故顯無爲則蘊不攝者。十七界全.一界少分息。顯叁無爲。亦應無爲非界攝。彼非斷故。亦名蘊息故。若以無聚義故名息。即不合舉處.界爲例。處.界義不息故。應以空.非擇滅爲難。不應處.界例蘊。若謂正理同于初解。論主此破即違初解。應更思之
論。如是已說諸蘊廢立。已下第九一頌半。辨蘊.處.界次第。于中有二。一明蘊次第。二明處.界次第 此半頌明蘊次第
論曰至立蘊次第。長行釋也。文中有叁。一以四義辨次第。二證蘊唯五。叁以次第因別立受.想二蘊 此文第一四義辨次第。四義即爲四別。此即第一隨粗辨次第也
論。或從無始至立蘊次第。第二隨染辨次第。並先果後因以爲次第也
論。或色如器至立蘊次第。第叁隨器等次第也
論。或隨界別至次第如是。第四隨界辨次第也
論。由此五蘊無增減過。第二證蘊唯有五也
論。即由如是至故別立蘊。第叁以次第因別立受.想二蘊
論。處界門中至次第可知。自下一頌。第二明處.界次第
論曰至或二叁四。釋頌本也。文中有五。一唯取現故先說。二唯取所造故先說。叁取離境故先說。四遠速故先說。五上下次第故先說 此文第一。唯取現境故。五先說也
論。所言四境至或二俱取。第二。唯取所造。故眼.耳.鼻.舌。先身根也
論。余謂前四至在二先說。第叁。眼.耳取離境故在鼻.舌先
論。二中眼用至後聞聲故。第四遠.速故先說 文中有二。一。眼.耳。同離中知。眼遠.速故先耳說。二。鼻.舌。同合中知。鼻速故先舌說。此第一明眼先說也
論。鼻.舌兩根至舌後嘗味。第二明鼻速故先說也
論。或于身中至故最後說。第五上下次第故。從上先說。意無方處故最後說 根品中雲。眼.耳.鼻根橫布齊平如冠華鬘者。就根體說。此文言上下者。據所依根相也。義不相違 然正理改頌雲。前五用先起。五用.初二遠。叁用.初二明。或隨處次第 長行釋雲。于六根中。眼等前五。于色等境先起功用。意後方生。是故先說。如本論言。色等五境。五識先受。意識後知。爲自識依及取自境。應知。俱是眼等功用 于五根中。初二用遠。境不合故。所以先說 二中。眼用複遠于耳。引事如前。是故先說 鼻等叁用。初二。分明故鼻居先。舌次。身後。如鼻于香能取微細。舌于甘苦則不如是。如舌于味能取微細身于冷暖則不如是 隨處次第釋不異前 若色等境。五識先受意識後知。雲何夢中能取色等。有余師說夢中憶念先所受境。若不爾者。諸生盲人。于其夢中亦應取色 有說。夢中。非必憶念先所受境。境相現前分明取故。非于覺位憶念了別先所受境。如在夢中。色等現前分明可取。非于夢位憶昔境時。有殊勝德。過于覺位。由此。憶念先所受境明了現前。勝于覺位。是故夢中能取非昔所受色等。然于夢位。有時亦能憶昔境者。此非實夢。不能分明取境相故 若爾。生盲何緣。夢位不能取色 誰言。生盲于其夢位不能取色。若謂夢中必定憶念先所受境。非先未受。應信。生盲。夢中取色。昔余生中曾見色故。又于夢中非唯夢見曾所受事。如余處說。是故生盲夢亦應爾。而本論言色等五境。五識先受。意後知者據容有說。非必定然。如是所言。于色等境。眼等先用意後生者。亦非必定。眼等五識展轉互爲等無間緣。本論說故。此中且約非夢散位受了色等次第而說。由此已釋。定所取色。住空閑者鹹作是言。定中青等。是有見色。不可說言此色定是眼識曾受。異類色相于此定中分明現故。此定境色。是定所生大種所造。清潔分明無所障礙。如空界色 婆沙七十叁。複次隨順粗細次第法故。謂六內處眼處最粗。是故先說。意處最細。是故後說
論。何緣十處至立法處名。自下第十一頌廢立色處。及法處名
論曰至不總爲一。釋頌本也。文中有二。一釋色處。二釋法處 就釋色處中。一釋分十差別。二釋最勝。叁順世立名 此釋分十差別 爲令了知境者。謂五境 有境者。謂五根 即五境.五根爲十色處
論。若無眼等至而即別名。釋爲眼等別故。雖標色總稱。即十處中一處別名
論。又諸色中至在彼差別。第二釋色處勝故立通名也 由有對故。及有見故。具此二義名之爲勝。手等觸時。即便變壞釋有對也 可示在此在彼差別。釋有見也。自余九處唯是有對不是有見。非是勝故不得通名
論。又諸世間至非于眼等。第叁順世立名也
論。又爲差別至如色應知。第二釋法處也
文中有叁釋。一爲差別。二攝多法。叁攝增上法 此初釋也。此如釋色處。雖標總稱。即是別名
論。又于此中至應立通名。第二攝多法故
論。又增上法至獨名爲法。第叁攝增上法故
論。有余師說至獨立法名。此是雜心釋也
論。諸契經中有余種種。已下第十一有四行頌。攝諸經中異名蘊.處.界也。第一頌攝諸經法蘊。第二頌辨法蘊量。第叁頌攝余經中諸蘊.處.界。第四頌因論生論。釋經中六界 此頌第一攝經蘊也。頌前問答。如文可了
論曰至皆行蘊攝釋頌文也。諸論多作兩釋。然婆沙以聲爲體正。婆沙一百二十六雲。問如是佛教以何爲體。爲是語業。爲是名等。答應作是說。語業爲體 問若爾次後所說。當雲何通。如說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文身。乃至次第連合 答後文爲顯佛教作用不欲顯示佛教自體。謂次第行列安布連合。名.句.文身是佛教用 有說。佛教名等爲體 問若爾此中所說當雲何通。如說佛教雲何。謂佛語言乃至語表。是謂佛教 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說如世子孫展轉生法。謂語起名名能顯義 如是說者。語業爲體。佛意所說他所聞故 又雲。問何故佛教唯是語表非無表耶。答生他正解故名佛教。他正解生但由表業。非無表故(廣如彼釋) 又雲。佛教當言善耶。無記耶。答或善.或無記 雲何善。謂佛善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 雲何無記。謂佛無記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 問于佛教中何者善。何者無記。答阿毗達磨素怛纜藏多分是善。毗奈耶藏多分無記。如世尊說門應關閉。衣缽應置竹架.龍牙。如是等言皆無記故 有說。佛教若爲所化說應知是善若爲余事說是則無記。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汝往觀天爲雨。不雨。園中何爲高聲.大聲。如是等言皆是無記
論。此諸法蘊其量雲何。自下第二一頌辨法蘊量
論曰至法蘊足說。此釋頌本。有叁師說。此第一師雲。佛教有八萬部。一一部量有六千頌。如法蘊足論。准此論文。即是六足中法蘊足論。此就文.句定量 若真谛釋雲。有余師說。有一分阿毗達磨名法陰。其量有六千偈。八十千中。一一法陰其量皆爾者。佛阿毗達磨藏。有九分。九分者。一法陰。二分別惑。叁分別世。四分別因。五成立界。六名聚。七到得。八業相。九定相 九分中有一分名法陰。有六千偈。余分多少無不皆爾。八萬法陰中。一一法陰。各有六千偈。故舉九分中法陰分有六千偈。是八萬中之一數也 詳其此釋與論不同。九分中法陰非法蘊足故
論。或說法蘊至名一法蘊。此第二師說。一一教門名一法蘊。如是教門有八萬別。謂蘊.處等。如文可解
論如是說者至八萬法蘊。此第叁論主評雲。如是說者。以病有八萬故。說能對治法有八萬也 正理二解同前 第叁解雲。如是說者。所化有情有貪.嗔.癡.我慢.身見.及尋思等八萬行別。爲對治彼八萬行故。世尊宣說八萬法蘊。謂說不淨.慈悲.緣起.無常想.空.持息念等諸對治門。此即順顯隨蘊等言。無蘊等言不爲對治有情病行。唐捐而說 准此論文。論第叁釋。即與第二釋無別 然八萬者舉其大數。此即是八萬四千法蘊也 真谛師雲。諸師實判如此。衆生有八萬煩惱行類。謂欲.嗔.癡.慢慢等差別故。爲對治此行。世尊正說八萬法陰者 由衆生煩惱行。有八萬。佛爲對治衆生八萬煩惱故說八萬法門。如此道理判法門量。故言實判 經部亦同此解 相傳雲。真谛師解。分十隨眠爲十。一.一。各有九隨眠爲方便。一.一具十即成一百。一百各有前分.後分。並本成叁百。置本一百就前後二百中。一.一。以九隨眠爲方便。並本二百合成二千。兼本一百爲二千一百。又約多貪.多嗔.思覺.愚癡.著我五。品品有二千百。成一萬五百。已起有一萬五百。未起一萬五百。合二萬一千。又以叁毒等分四人。各有二萬一千。合成八萬四千。此釋與正理意不同也 檢真谛俱舍疏無文又依賢劫經。叁百五十度。各有六波羅蜜乘成二千一百。對四大.六衰。各有二千一百。成二萬一千。貪.嗔.癡.等分。各直有二萬一千乘成八萬四千。此釋與此論.正理不同。智度論雲。貪.嗔.癡.等分。此四人各有二萬一千病…
《俱舍論疏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