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2卷41頁碼:P0453
唐 法寶撰

  《俱舍論疏》二 ▪第8页

  卷第一余之 / 沙門法寶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行。各有八萬四千法蘊 已上論文。一一法蘊有別.通。故與此不同 問八萬法蘊。合有幾萬億頌。答。此間算法有上.中.下。下法十萬曰億。中者百萬曰億。上者萬萬曰億。若依智論千萬曰億。若如此方則十萬爲億 一法蘊有六千頌。十法蘊有六萬頌。百法蘊有六十萬頌。千法蘊有六百萬頌。萬法蘊有六千萬頌。如是即一萬法蘊。有六百億頌。八萬法蘊有四十八百億頌 問智論說叁藏唯有叁十萬頌。何故此說過多 答。毗昙。據佛.在時。法未滅沒故多。智論。據佛滅後隨人滅沒。故少。故智論說佛經根本無量。佛涅槃後。諸惡邪見王。已出焚燒經書。破壞寺塔。害諸沙門。五百歲後像法不淨。諸阿羅漢.神通菩薩難可得見。故諸深經不盡在閻浮。行者受者少故。諸龍神持去。付法藏雲。商那和修。既滅度。七萬七千本生經。一萬阿毗昙。八萬清淨毗尼悉皆隨滅。此即明證 婆沙雲瞿沙。解雲。五十萬五千五百五十頌是一法蘊量 案此解計。頌數更多。言八萬法蘊者。但就聲聞教中爲語耳。緣覺及菩薩即多故。菩薩藏經無量義經雲。聲聞八萬.緣覺九萬.菩薩十億 悲華經雲。聲聞有八萬四千法聚。緣覺有九萬法聚大乘法藏有十億法聚 諸說不同 其實法蘊有無量。各據一說。故不相違。如華嚴.隨機說四谛不同。有十萬等

  論。如彼所說至二蘊所攝。謂色.行蘊也

  論。如是余處至類亦應。然自下第叁一行頌。釋經異名.蘊.處.界也

  論曰至一一自相。總釋頌也。謂經中說前色等五蘊.眼等十二處.及眼等十八界。更有異名蘊.處.界。皆攝在前所說中

  論且諸經中至此行蘊攝。此第一辨攝余蘊。此即戒等五蘊 婆沙叁十叁出戒等五蘊體雲。雲何無學戒蘊答無學身.語律儀 雲何無學定蘊。答無學叁叁摩地 雲何無學慧蘊答無學正見智 雲何無學解脫蘊。答無學作意相應心。已勝解.今勝解.當勝解。謂盡.無生無學正見相應勝解 于境自在立解脫名。非謂離系 雲何無學智見蘊.答盡智.無生智 問何故此二智名解脫智見蘊。答解脫身中獨有此故。最能審決解脫事故 無學慧蘊與解脫智見蘊有何差別。答無學苦.集智是無學慧蘊。緣系縛法故。無學滅。道智。是無學解脫智見蘊。緣解脫法故 複次。無學苦.集.滅智。是無學慧蘊。此緣有漏.無爲解脫。不緣緣解脫無漏智故。無學道智。是無學解脫智見蘊。此緣無漏有爲解脫。亦緣緣解脫無漏智故 複次。無學苦.集.道智。是無學慧蘊。不緣離系法故。無學滅智。是無學解脫智見蘊緣離系法故 是謂差別者是謂世俗粗相差別 若說勝義真實差別。應如前說。謂無學正見智。是無學慧蘊盡無生智是無學解脫智見蘊

  論。又諸經說至法處所攝。此第二攝異名處也。文初有叁。一十遍處。二八勝處。叁四無色處 此中文意。大分可知

  論。五解脫處至法處所攝。第二攝五解脫處也 言五解脫處者。一聞佛等說法得解脫。二因自讀誦得解脫。叁爲他說法得解脫。四靜處思惟得解脫。五善取定相得解脫。解脫謂涅槃 因此五種得解脫故名解脫處 此即略依集異門足論十叁.十四。及阿含經第九。列名標釋。廣如彼說 言皆慧爲性者。第二生得慧 故。婆沙雲。受持讀誦十二部經是生得善 初.及第叁聞慧。由聞聖教生勝慧故 或可。第叁亦思慧。爲他說法必先思故 第四思慧。如名可知 第五修慧。于彼定中善取相故 雖說不同皆慧爲體。此法處攝 若兼助伴前叁。聲.意.法處所攝。後二。意.法所攝 又解聲在第二.第叁取自聲故。聲非第一非以他聲爲自助伴

  論。複有二處至四蘊性故。第叁攝二處也無想有情。聲恒成就故得有聲。成十處也 故發智說。誰成就身。謂欲。色界有情。如身色.聲.觸亦爾。故知此聲恒成就也 正受無想異熟果時雖無有心。初生.將死時必有心故。故亦言意 又成彼地法必有心故 又婆沙一百叁十七雲。問世尊。何故 于無想天及有頂天。多說爲處。答有諸外道。執此二處以爲解脫。佛爲遮彼說爲生處。廣彼如釋

  論又多界經至十八界攝。第叁攝異名界。多界經明六十二界。謂叁種六.六種叁.一種四.兩種二。更加十八界故。成六十二。隨其所應十八界攝。出體相攝如次別明

  論。且彼經中所說六界已下第四。一頌明六界也。頌前問答。如文可解。此下第四別明。如文可知

  論曰至名爲空界。出空界體

  論。如是竅隙雲何應知問也

  論。傳說竅隙至明闇爲體以有部宗答也

  不信空界實有故言傳說 正理論雲。所言傳說。表不信敬。彼說意言何有此理。故彼上座。及余一切譬喻部師。鹹作是說。虛空界者不離虛空。然彼虛空體非實有。故虛空界體亦非實 此有虛言而無實義。虛空實有後當廣明 今因空界。且略成立離虛空界實有虛空。故世尊言。虛空無色.無見.無對。當何所依。然藉光明虛空顯了此經意說虛空無爲。雖無所依而有所作。謂能容受一切光明。以果顯因有實體相。虛空無者應無光明。既有光明眼識所取是色差別。故有虛空以能容受光明等故。實有虛空理極成立。由此所說契經文句。顯二。分明各別實有 又于色界得離染時。亦說斷此虛空界故。如世尊說。離色染時。心于五界解脫離染唯除識界。不應說斷虛空無爲。諸漏于中曾未轉故(已上論文) 然空界色。理實通其光.影.明.闇。光與明類。闇與影類。于二類中各舉其一。義亦兼余。故正理雲。傳說。竅隙。即是光.闇。謂窓牗等光.闇竅隙

  論。應知此體不離晝夜者。晝以明爲體。夜以闇爲體。此空界色以明.闇爲體。晝.夜爲位

  論。即此說名鄰阿伽色。述本論空界色異名也

  論。傳說阿伽至鄰阿伽色。述婆沙異釋。此第一雲。阿伽是極礙也

  論。有說阿伽至鄰阿伽色。第二釋也。此阿伽名爲無礙。梵語阿伽通其二義。各據一釋

  論。諸有漏識名爲識界。前出空界體。此出識界體。唯取有漏不取無漏

  論。雲何不說至爲識界耶。問也

  論。由許六界至則不如是答也 由許六界。是諸有情生所依故。又恒持生。諸無漏法則不如是 故正理雲。由無漏法。于有情生。斷.害.壞等差別轉故非生所依。如是六界。于有情生。生.養.長因差別轉故是生所依。生因謂識界續生種故。養因謂大種生依止故。長因謂空界容受生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言。界是施設有情因故。非無漏法。如契經說。六界爲緣入母胎故

  又婆沙七十五雲。若法能長養諸有。攝益諸有。任持諸有者。立六界中。無漏意識。能損減諸有散壞諸有破滅諸有。是故不立在六界中 廣如彼釋 問叁無心位阙六識界。四無色中後阙前五。如何得說識等六界恒持生也。答此總說諸界。從續生位至命終心。隨其所有皆能持生。無有現起不持生者。及無一有情總無六界而得有生。非如無漏法現起在身。而不持。總無無漏而其生亦有。不欲說一切有情恒具六界。故作是說。所以論雲。由許六界是諸有情生所依故。如是諸界從續生心至命終心。恒持生故。諸無漏法則不如是

  論。彼六界中至七心界攝。相攝可知

  論。彼經余界至十八界攝。類說余界皆此十八界攝 略依法蘊足論第十.第十一多界品。出六十二界體。攝入十八界中者。法蘊頌雲。界有六十二。十八界爲初。叁六.一四種。六叁。後二二 十八界謂六根.六境.六識。如自名攝 言叁六者。謂叁種六 第一六。謂地.水.火.風.空.識界。前四界觸界攝。空界以光.影.明.闇爲體。色界攝。識界以有漏識爲體。七心界攝 第二六。謂欲.恚.害.無欲.無恚.無害界。欲以欲貪爲性恚以嗔爲性。害以害爲性。無欲以無貪爲性。無恚以無嗔爲性。無害以不害爲性。此六是心所法。皆是法界攝 第叁六.謂樂.苦.喜.憂.舍.無明界。前五界以受爲性。後一以癡爲性。是心所法故。皆法界攝 一四種。謂受想.行.識界.受.想.行法界攝。識界七心界攝 六叁者。第一叁。謂欲.色.無色界。欲界十八界攝。色界十四界攝。除香.味二。及鼻.舌識。無色界意.法.意識界攝 第二叁界。謂色.無色.滅界。色界謂欲.色界。以有色故總名色界。十八界攝。無色界後叁界攝。滅界以擇滅.非擇滅爲性。法界攝 第叁叁界 謂過去。未來。現在界。皆以五蘊爲性。十八界攝 第四叁界。謂劣.中.妙界。劣界以不善.有覆無記法爲性。七心界.色.聲.法界攝。中界以有漏善.及無覆無記法爲性。十八界攝。妙界以無漏善法爲性。意.法.意識界攝 第五叁界。謂善.不善.無記界。善界以一切善法爲性。不善界以諸不善法爲性。此二七心界.色.聲.法界攝。無記界以一切無記法爲性。十八界攝 第六叁界。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界。學界以學無漏五蘊爲性。無學界以無學無漏五蘊爲性。此二意.法.意識界攝。非學非無學界。以有漏五蘊.及叁無爲爲性。十八界攝 後二二者。第一二界。謂有漏.無漏界。有漏界以有漏五蘊爲性。十八界攝。無漏界謂無漏五蘊。及叁無爲爲性意.法.意識界攝 第二二界。謂有爲.無爲界。有爲界以五蘊爲性。十八界攝。無爲界以叁無爲爲性。法界攝 阿含經中亦列六十二界名。名多界經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俱舍論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0】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