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2卷41頁碼:P0453
唐 法寶撰

  《俱舍論疏》四 ▪第2页

  卷第叁 / 沙門法寶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有增上。足于行有增上。大便處于棄舍便穢增上。小便處于淫欲樂事增上。此等並有增上應立爲根

  論。如是等事至有如是相。下一頌第叁論主爲昙無德建立根也。以語具等自余諸法無根相故。不立爲根

  論曰至是有情本。釋所依也 內六處是有情本故是心所依。外六處非有情本故。非心所依 有情本者。內六處中全是有情。外六處中一分是情。由內六處故。有扶根四境等故。根是其本

  論。此相差別。已下釋余根作用 此者。此上六根也。不可此有情。有情無體故。即以六處爲其體故。不可言此心.心所法。男女相別多是色故。真谛等雲此六處也 相別。令住。如文可解 此成雜染由五受根。雜染有二。一與煩惱相應故名雜染此即意根。二以被煩惱緣縛故。故名雜染此通六根

  論。此淨資糧由信等五者。眼等清淨資糧謂信等五

  論。此成清淨由後叁根。此有叁種。若體無漏故名清淨即唯意根。若離自煩惱縛。及還滅故名清淨者。即通眼等六根

  論。由此立根事皆究竟。結上成根

  論。是故不應至增上用故。此顯余法非根攝也。正理論雲。不應更立想等爲根。諸煩惱中愛過最重故。唯立受與彼爲根。愛過重者。以契經說愛與六處爲生因故。又想非見煩惱生因。余因發生顛倒見已妄分別。想持令相續。離正對治不可斷壞。故說此想與彼爲因。受爲愛因俱通二種。受爲過重煩惱因故。通二因故。獨立爲根

  論。複有余師別說根相。下一頌第叁述余師建立二十二根。二十二根是經說故。諸師皆無增減其數建立是論師意所以諸說不同

  論曰至二十二根。釋頌或字顯余師執。約生死流轉.還滅。最勝所依.生.住.受用有增上故建立諸根。生死相續是流轉義。生死止息是還滅義。即是六處畢竟斷滅。正理論雲。生死相續是流轉義。生死止息是還滅義。即是六處畢竟斷滅 婆沙一百雲。流轉者謂更受生。還滅者謂趣涅槃

  論。流轉所依謂眼等六。此說六根爲流轉依

  論。生由女男從彼生故。此意偏說欲界胎.卵生也。此中有難。行.執有用于口.腹。由茲不定手.足不立根。生中亦有不依男.女根。此亦不定應非根

  論。由命根住杖彼住故。此說眼等六根杖命住故

  論。受用由五受因彼領納故。此意顯受有增上

  論。約此建立前十四根。結也

  論。還滅位中至立後八根。亦約四義以立後八

  論。還滅所依謂信等五。正理釋雲。生死止息是還滅義。即是六處畢竟斷滅。此得所依謂信等五(此得者是擇滅得。或是六處不生。即非擇滅得也)。以是一切善根生長最勝因故

  論。于叁無漏至由後受用。正理釋雲。初無漏根能生此得。正定聚中此初生故。次無漏根令此得住。由彼長時相續起故。後無漏根令得受用現法樂住。彼所顯故

  論。根量由此無減無增。總結數決定也

  論。即由此緣經立次第。此明經中先說內六處。次說男.女。次說命根。次說五受。次說信等五根。次說叁無漏根 不言論說次第者。以論意根于命根後說。不依此次第也

  論。不應語具。已下彈斥外道立十一根。有與釋同。有與釋別。與前同者不破。與異者即破之 言。不應語具至語方成故者。如能見色不待學成。若舌于語有增上用。應自能語不待學成。正理雲。又語具等亦不名根。不定.雜亂.太過失故。不定失者。何等語具立爲語根。能發言音名爲語具。此即是舌。若爾則應尋.伺等法.及能引起語業諸風。亦立爲根。能發語故 又尋.伺等于發言音是勝因故。若謂了色亦由言故。不應獨立眼爲根者。理必不然。諸生盲人雖聞說色。不了青等差別相故

  論。手.足不應至建立爲根。破手.足也 異處。謂運動 異相。謂申.屈 余文可了 已上不定.雜亂失也

  論。出大便處至起此樂故。前難有雜亂失。後難無別增上

  論。又諸喉齒至不應立根。此是太過失也。正理雲。太過失者彼所立根應無限量等 問七十五法何故色唯五根。心王全。通中唯取受.念.定慧四。善中唯取信.勤二法。不相應中唯取命根。不取余法 答若依余師。此十叁法于流轉.還滅有勝用故建立爲根。余用非勝不立根也。若依昙無德。即此十叁法是心所依。此別。此住。此雜染。此資糧。此淨故立爲根。余法不爾不立爲根。正理問雲。諸法相望各各別有增上用故。應並名根。答雲此極增上別說義成。如師子王.及村邑主 如前已引此文 問此中將勝能作因對增上果當立爲根 豈能親于因緣對果而反不立根耶

  論。此中眼等至亦當廣辨。上來六頌建立二十二根。下兩頌第二釋根體相。于中有二。先指當余根。後釋五受.及叁無漏。此即初也

  論。樂等五受至依九立叁根者。後釋五受.及叁無漏根。受有叁種。一攝益。二損惱。叁非損非益 又有二種。一身受。謂五識相應。二心受。謂意識相應 身受攝益。及第叁禅心受攝益名樂受。身受損惱名苦受 心受第二禅已下攝益名喜受。損惱名憂受 通在身.心非損非益名舍受

  論曰至名爲苦根。釋苦受也

  論。所言悅者至心悅名樂釋樂受也

  論。即此心悅至名爲喜根。釋喜受也

  論。第叁靜慮至唯名喜根。此釋叁禅名樂。下地名喜所以

  論。意識相應至名曰憂根。釋憂受也

  論。中謂非悅至應言通二釋舍受也

  論。何因此二總立一根。問也。何因悅與不悅。在身.在心。受名各別。非悅非不悅。在心.在身。合爲舍受

  論。此受在身心至身心合一。釋妨難也

  論。又苦樂受至故總立根。更重釋也

  論。意樂喜舍至立具知根。此釋叁無漏根 于中有二。先以九根。于其叁道立爲叁根。後釋叁根得名所由。此即初也

  論。如是叁名因何而立。自此已下釋叁根名。先問後答 問雲因何名未知當知根等

  論。謂在見道至名未知當知。此釋初無漏根名也。智名爲知。忍非知故。在見道中苦法智忍位。有八谛未知當知行轉。至苦法智位有七未知當知行。乃至道類忍位有色.無色道谛未知當知行故。故十五心皆名未知當知根也

  論。若在修道至名爲已知。此釋第二無漏根名也。至道類智已知谛周盡。無未曾知聖谛之境爲求知故起于聖道。但爲斷除修道惑故。于四谛境複數數了。是故說彼名爲已知。婆沙一百四十叁雲。第十六心頃應如七智。何故獨說爲已知根。非已知而知故。答此亦從多分說。謂初刹那雖與七智相似。後諸刹那皆與彼異。從多分說悉名已知根。一類性故 准此論文前七智唯一刹那。道類智二乘必有多念 或聲聞.衆出必有多念

  准此。重知名已知也 有說此後更無未已知道所陵所覆。不以下著上令不得自在。必當爾故。于知言已知。如去時名已去。彼亦如是 准此論文。未已知道爲下。已知道爲上。忍爲其下。智爲其上。前爲其下。後爲其上。雖前七即于知說已知。亦得名爲已知。後道類忍名爲未知。故名以下著上。八智雖皆得名已知。七智上有下故不名已知。第八上無下故名爲已知。雖道類智不能自知。至第二念方被智知。如須彌一塵。大海一渧。又就谛作法非就刹那 問修道中觀谛爲斷煩惱。及爲練根法樂等。因何但言爲斷煩惱 答初果道後必起勝果道。其勝果道即是斷惑之加行也。又練根等恐煩惱退。爲現法樂亦是斷惑之勝進道故。但言斷惑義即攝余。由斯論師唯說斷惑

  論。在無學道至乃至廣說。此釋具知根名。 知己已知者。唯說盡智。即是鈍根。謂得盡智知我已知苦.知集等。或得盡智知我已知苦.斷集等 或習此知已成性者。謂得盡智.無生智也。此即利根得其二智。我已知苦是盡不複更知是無生智 乃至廣說者。謂我已斷集不複更斷等。正理論雲。第叁具知根體知己已知故名爲知。習知成性故。或能護知故 抄釋雲。謂無學道雲苦我已知等名知己已知。此名知習已成性。是初得謂盡智。或能護知。是後位即無生智。成而能護故名爲具。俱舍亦雲以初爲有知。後爲習成性。此能有.能習者名爲具知。具知家根名具知根 案此二論意有差別。若此論以叁道慧名未知欲知等。即彼是根。就同依釋。是即彼是根義但唯是慧 若俱舍意彼之叁名目能成行者。就依士釋。彼所有根名爲彼根。即具攝九法 正理論雲九根相應合成此事。故意等八亦得此名 婆沙曆七十五法廢立。恐煩不述。然不過此前建立門。無前義者不立爲根

  論。彼所有根至當知根等。總結前叁根名

  論。如是已釋至幾無漏。下第叁有十四頌諸門分別 于中有二。初六頌有六門分別。後八頌別約諸義分別。初一頌漏.無漏分別 于中有叁。一唯無漏。二唯有漏。叁通有漏.無漏

  論曰至名異體同。此明唯無漏

  論。七有色根至色蘊攝故。此明有漏詳此釋義不盡。無漏無表亦色蘊攝是無漏故

  論。意樂喜舍至有漏無漏。第叁漏無漏也

  論。有余師說至外異生品。此敘化地部計。則是應婆沙毗婆阇婆提。此雲分別論師。彼引經證信等五根唯是無漏。以契經唯說聖所有故。謂說阿羅漢乃至預流向有此信等五根。故知無漏 又世尊說。若全無此信等五根我說彼住外異生品者。又下文全無五根住外異生品。故知無漏。雖引重文其義是一。聖有凡無

  論。此非成證至外異生品。自下論主破有二。一通化地部引文證成無漏。二自引經文證通有漏。此即初也 此非成證。總非 依無漏根說此言故。釋所以信等五根通其二種。謂有漏.無漏。彼說聖有.凡無。依無漏根說不依有漏信等五根 雲何知然者。化地部征。雲何知依無漏根說 言。先依無漏至說此言故。釋。論主釋依無漏信等五根所以也。夫建立聖人唯有爲無漏非無爲有漏。彼經既以信等五根建立聖人。故知唯依無漏根說。前說聖有依無漏根。既言若全無此信等五根。故知唯說無漏 或諸異生至外異生品。論主第二釋。如文可解

  論。又契經說至亦通有漏。論主引經證信等五根通有漏也。佛未轉法輪時未有聖人。此時已說有情根上.中.下。故知說有漏信等五根

  論。又世尊說至品類觀察。論主引第二經證通有漏。信等五根若唯無漏。如何實知是集.沒.味.過患。此…

《俱舍論疏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