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2卷41頁碼:P0453
唐 法寶撰

  《俱舍論疏》五 ▪第7页

  卷第四 / 沙門法寶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隨所依性類差別。問若諸非得.非擇滅得。俱隨所依性類別者。所依或異熟。或唯等流。此二隨何性類差別。答隨等流性以義遍故。異熟非遍故不隨立。問非得若隨所不得法性類差別有何過耶。答斷善根者應成就善。已離欲染者應成就不善。諸無學者應成就染。異生應成叁乘無漏法。退果應成果。舍向應成向。二滅非得應是無爲。由此等過非得不可隨所不得

  論。世差別者至叁世非得。第二叁世門也。過去.未來各有叁世與前得同。現在唯二無法俱非得。有情之法住現在時必成就故。若現在法法前爲過去。法後爲未來。若過去法前唯過去。法後通叁世。若未來法後唯未來。法前通叁世。故婆沙一百五十八解非得雲。一切非得總有叁種。一在彼法前。二在彼法後。叁非彼法前.法後.及俱。所不得法亦有叁種。一唯有法前非得。謂未來情數等畢竟不生法。及入無余涅槃最後刹那心等。二有法通有法前.法後非得。謂余隨所應有情數法。叁有法無彼前後俱非得而有非得。謂擇滅.非擇滅。必無非得可與法俱。以法現在前時。是所得法必有得故。非所得法無非得故。亦無唯有彼法後非得非無始來恒成就彼未舍必起彼類盡故。然諸非得性羸劣故唯成現在。一一刹那得已即舍。于未得彼法及已舍位。恒有此非得應知 今詳有部畢竟無涅槃法。以時遠故名爲畢竟。若不爾即合有一類法唯有得無非得。謂無涅槃法非想地惑。有一類法唯有非得而無有得。謂無涅槃法叁乘聖人道。即違有得必有非得相翻而立若謂無涅槃法叁乘聖道亦無非得。即應此人非是異生。無異生性故。又世親菩薩佛性論釋有部無涅槃法。就位建立。非法爾定言一闡提犯重禁等無涅槃法。故聲聞地中說法爾者寄客說本。如唯識論釋攝論雲聞熏習爲無漏因寄客說本 又婆沙論簡唯法前非得雲。謂未來情數畢竟不生法。及入無余涅槃最後刹那心等 言未來者。簡過.現也。言情數者。簡非情也。言畢竟不生者。簡暫不生法也。如眼識等阙緣不生。皆亦得名畢竟不生。得非擇滅故。此論雲。畢竟礙當生別得非擇滅。即此不生眼亦是未來情數畢竟不生。如何此文即表定是唯見道邊俗智。若言此唯世俗智者。即是婆沙阙字。若通取余不生諸法。雖無所阙即與非想過去見惑義同 今解婆沙應改竟字爲其定字。定者即是始.末不生。此即無過。以余五識等法不是始.末不生法。見道俗智始.末不生名唯法前若得非擇已去即俱名畢竟也。此字應是抄寫者錯耳。又准俱有因。有對造色非俱有因。而名必定俱起。得即或前.或後不說定俱。若總說者。何不言法俱得雖定俱生而非因也。前.後.俱得若言決定。如何論言或前.或後。亦不可言總同類說。于此類中有定俱者應須簡故。故知言有法前.後.俱皆是不定。據容有說。非得准此 又婆沙釋無唯法後非得雲。非無始來恒成就彼未舍。必起彼類盡故。准此文意。所不得法約法種類說有非得。有頂見惑種類衆多。已入過去。雖複但有法後非得。在未來者即有法前非得。然此文是被難之後重改婆沙。然此不順得中六句。應雲。以不定故容有二種非得。以非想地過去見道煩惱。于過去世中煩惱未起之前皆容入聖。若未起煩惱即斷見惑。即此煩惱即有法前非得。由此說過去煩惱不得名爲唯法後非得。若作此釋。即順得中六句。即同自余通二非得。由不得此意。被將過去見惑唯法後難應成四句通難不得。遂改婆沙以爲四句。見今長安多本流行。猶作四句。于後數年重改論文雲唯有叁句。遂加文遮難雲非無始等。一十六字通此妨難。由未得婆沙意故由未盡理

  論。界差別者至是無漏者。第叁界系門也。非得隨身系故。故叁界法各各皆有叁界非得。身在下界欲界非得。非得叁界。色.無色界義亦准此。欲界系法有叁界非得。色.無色界義亦准此。非得隨身不隨法故。所以非得不通無漏。無漏非得亦通叁界。叁界異生皆不成故

  論。所以者何。自此已下明異生性。婆沙四十五雲。犢子部執。異生性是欲界見苦斷十隨眠 瑜伽五十二雲。複次雲何異生性。謂叁界見所斷法種子唯未永害量名異生性 今詳。唯未永害言即是世第一法已前。非是無間道已後。即是害見所斷惑故。既言唯未永害量。即是不取一分害量名異生性。唯言所遮故。今時人釋雲二障種子上建立異生性。聲聞之人斷煩惱障名非異生。有所知障故名爲異生。若爾二障通其見.修。唯佛能盡二障種子。即合唯佛一人名爲聖人。自余皆是亦凡亦聖。以障種有斷不斷故。譬喻者說其異生性無有實體

  論。由許聖道至是無漏應理引文證也。異生既非聖人。非無漏性。應道理也

  論。不獲何聖法名異生性。問也

  論。謂不獲一切至應名異生。答也。謂總不獲一切聖法也。此不獲言表離于獲故。若隨獲少多。即應言有簡別。既無簡別。但言不獲。故知此言表離于獲。此若不表離于獲者。此即諸佛亦不成就二乘聖法應名異生

  論。若爾彼論應說純言。問也。彼本論中。應言純不獲聖法名異生性。隨獲一.二即非純也

  論。不要須說至食水食風。答也。立一句言不獲聖法。即是純義。隨獲少多是雜。非純不名不獲如說蟬食于風。蚊食于水。即顯蟬唯食風。蚊唯食水。不要須言純食風.水 有人雲。如魚食水。如龜食風。以釋純義。不得意也。魚不純食水。龜不純食風故

  論。有說不獲至彼非得故。敘異說也。謂不得叁乘苦法智忍.及俱生法名異生性。文外伏難。難雲若爾至道類智舍前向故。舍苦忍等爾時亦名不得苦忍應名異生。由遮此難故。言前已永害彼非得故。謂前不獲一切苦忍名異生性。此之非得已被永害。入于過去至道類智時更起非得。非是未曾得苦法忍故非異生

  論。若爾此性至唐捐其功。難也。既若同前何須重說唐捐其功

  論。如經師所說爲善。論主意信經部故雲所說爲善

  論。經部所說其義雲何。問經部宗

  論。謂曾未生至名異生性。答經部義

  論。如是非得何時當舍。自此已下第四明舍時。此即問也

  論。此法非得至類此應思答舍時也。舍有二種。一有雖不易地得此法時舍此非得。二有雖非新得此法由易地故。舍此地非得。得彼地非得

  論。若非得得斷至舍于非得。釋舍非得相也。即非得上得斷名舍非得

  論。得與非得至得與非得。問也

  論。應言此二至得及非得。答也

  論若爾至有無窮過。難也

  論。無無窮過至無無窮過。此廣答也。雖雙問得與非得。然二不同。得有大得小得同時相得。非得不爾。以于現在無非得故。故知非得不如其得有小非得。就其別義亦有大小非得不同。謂翻大得名大非得。即非得大得所得之法本法及大小相故。翻于小得名小非得。此唯非得大得及四相。故婆沙一百五十八雲。如是說者。法與生等同一得得。相與所相極親近故。由此善通色蘊.行蘊一得得等 已上論文 得與非得相翻而立。不可不同。雖無大小非得更互非得。以得非無窮故非得亦非無窮。故答無窮唯釋于得。即顯非得無無窮也。翻得立故

  論。如是若善至有無邊得。釋增數也。如第一刹那善心起時 唯說善心不說相應。即此刹那本法爲一。大得爲二。小得爲叁。第二刹那有六法起。不說第二刹那所起善心。但說前刹那法後得有六法起。謂前本法大得小得。即此叁法法後之得大小各叁故有六得。第叁刹那即此六法。謂叁大得。及叁小得。及初刹那法大小得。此之九法法後得起有九大得。有九小得。合成十八。如是後後漸增有無邊得

  論。旦一有情至況第二等。此顯諸得極多無對礙故得相容受。如文可解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俱舍論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7】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