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疏》七 ▪第8页
卷第六 / 沙門法寶撰
論。諸有爲法至由增上果。第五釋增上果相也 除前已生者。謂前已生望後已生未生非增上果。果據取故不在因前。因但不障故通果後 問六因.五果一體義分。五類不同因何體性各別 答六因.五果就用建立。用別體同。五類義門據體以分。由斯體別。如異熟位雖即等流。從別立名不據通稱。因果不爾。即一兼余。如一邪見是相應因亦余五因。雖具六因而無六體。六用既別亦不相攝。即將因用開合爲緣。由此因緣展轉相攝。五果亦爾。若就法體具因多少。亦得相對明其句數。如遍行因對同類因四句分別。正理具述。意同不錄
論。士用增上二果何殊。問也
論。士用果名至唯增上果。答也。如文可解
論。于上所說至取果與果。下一頌第叁明六因取與果也
論曰至彼無用故。明取果也。過去已取。未來無用故。唯現在能取果也
論。亦應如是至故此不說。別釋能作因也。現在取果與五因同。于中無爲無果。所以不說。准正理論。婆沙二說。一許能作因過去取果。正理論唯現在取果 正理論雲。言取果者是能引義。謂引未來令其生等。于同體類能爲種子。于異體類由同一果。于非一果由同性類。于異性類而由有是自聚相續。是故一切皆名能引。如是能引名爲取果。此取果用唯現在有非于去.來。唯此可名有爲作用。于六因內簡去何因而言五因唯現取果。謂六因內除能作因。此能作因何緣被簡。有余師說。此能作因取果.與果時無決定。故取.與中俱不分別。彼說非理。所以者何。此因取果無非現在。又非不取而有與義。如何乃言時無決定。然能作因能取果者。定唯現在。與通過.現。應如同類.遍行二因。但非一切有增上果可取.或與。故此不說。豈不此因能取果用亦通過去。如何乃言能取果者定唯現在。故本論中作如是說。過去諸法爲等無間能生二心。若出無想.滅盡定心。由入定心現在取者。則應二定永不現前。又非不取而有與義。故應取果亦通過去。無如是事。入二定心唯現在時。能取二定.及出心果。然由二定是正所求必應先起。由此爲障令出定心。非于入心無間即起。此義于後當更分別。故上所言此因取果無非現在。又非不取而有與義。其理極成。然毗婆沙有如是說。其能作因取果.與果俱通過.現。理不應然
論。俱有相應至必俱時故。明二因與果亦現在也
論。同類遍行至通于過現。二因與果通二世也
論。過去可然至與等流果。問也。相應.俱有。因果同時。可說取時即能與果 等流因果前後不同。如何因現取時即能與果
論。有等流果至不應更與。答也。無間果生因現在故。若果已生至現在時。因便過去名已與果。非正與也 問俱有.相應現在取果。爾時果法至已生位。如何說與謂果生時 有說現在亦名生故
論。善同類因至應作四句。此就不相應法作句數分別也
論。第一句者至最後所舍得。此是取而非與句 最後所舍得者。謂斷善根時所舍得。有前者即是無始已來生得善得。後者即是斷善根前最後念得名最後所舍得。即是所舍得中已生最後念得。已生之言簡未來也。最後之言簡已前也。未來之得未取果故。已前之得亦與果故
論。第二句者至續者前得。此釋第二句。與果而不取也 續善根時最初所得之者。是續善根時最初刹那所起得也。爾時此得是所取故。舉所取得顯前能取。與而不取前已取故。婆沙十八雲。有時與果非取果。謂續善根時即住過去所舍善得 論主正雲。應言爾時續者前得。准此正文。續者前得。即是續善根者過去世生得善得。此于爾時與而不取。故。舉果顯因相難顯故。所以正之。若准正理論彈續者前得。即是前斷善根時最後離身得。此得前時唯有取果未曾與果。今得初續。唯與不取。前位無量多刹那得。皆曾與果今更與故。所以不說 正理彈雲。經主于此謬作是言。應說爾時續者前得。今詳彼說理不應然。所以者何。非唯斷位最後所舍得。與今續時初得等流果。以于斷位先已滅得。亦與續時得等流故。如何前位多刹那得。爲同類因皆取今得。而于今時但說最後一刹那得。與今得果。是故應如本文爲善 今詳。續者前得。通其兩釋。一續者次前得。即是斷時最後舍得。二續者前得。是續善根時已前諸得。此論若依後釋。論主但正其文不正其義。即正理謬彈。正理論師何理證知論主定依前釋
論。第叁句者至謂除前相。第叁句。亦取亦與 第四句可解
論。又于不善至謂除前相。釋不善不相應四句也。如善四句釋
論。有覆無記至如理應說。釋有覆無記四句也。于阿羅漢得時取而不與。退時與而不取。未得亦取亦與。自余非取非與
論。無覆無記至最後諸蘊。以無覆無始已來相續不斷。但與果時皆悉取果。入涅槃時後不續故。羅漢後蘊取而不與 先問取果亦與果。後問與果亦取果。與果必取果故言順後句也。已上皆是無緣四句
論。約有所緣至染無記心。已下就心.心所法作問答也。此是第一取而非與
論。第二句者至准例應說。義准前釋如文可解
論。取果與果其義雲何。問取果與果義也
論。能爲彼種至故名與果。答也。取時爲因義成名爲種子。與時正引果起名之爲與。兩用俱在其因不在其果。舊釋爲因義成名爲取果義不失也。果起酬因名爲與果謬也。是果力故
論。異熟與果至及無間故。明異熟因與果。如文可解
論。複有余師至諸靜慮果。敘異說也。如文可解
論。如是四果至增上果攝。會異名也。如文可解
論。說因果已至諸余善法。自此已下大門第四明法用因多少。束爲四例。如文可知
論。如是四法。下一頌半明四例法用因多少
論曰至余叁因生。屬當因數。如文可解。講時廣雲
論。如是四法至謂心.心所。明上所說因數多少。是就心.心所說。非色.不相應
論。不相應行至複幾因生。問余四法
論。如心.心所至決定無有。明色不相應。四法如前。有緣四法一一各除相應因也。極少猶有二因所生。同其外道一因生法決定無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俱舍論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5】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