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2卷41頁碼:P0453
唐 法寶撰

  《俱舍論疏》十九 ▪第2页

  卷第十八 / 沙門法寶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微成故。此師意說。表亦有二。正理論雲。今觀彼意。表有多微。有逆罪收。有余罪攝

  論。若害阿羅漢至亦成逆罪。無簡別心者。定起殺意無簡別心。此是羅漢我即不殺。正理論雲。有于阿羅漢無阿羅漢想。亦無決定解此非阿羅漢。無簡別故害成逆罪。非于父母全與此同。以易識知。而不識者雖行殺害。無棄恩心。阿羅漢人無別標相。既難識是。亦難知非。故漫心殺亦成無間 此應成下。境勝非全不成逆罪

  論。若有害父至依止一故。釋依一緣異。于一身上雖有恩.德二田。依止身一故成一逆罪。應說重逆

  論。若爾喻說至謂害父殺阿羅漢。引譬喻經難。佛在世。南印度國有一國王。以國委付太子始欠持。往室羅筏歸佛出家得阿羅漢果。太子無道專行非法暴亂百姓。有舊老臣至父王所具陳上事。請王還國示誨太子。父王許請遂還本國。太子佞臣恐被誅戮佞太子言。父王今欲還來奪太子位。請遣一使在路殺。太子納此佞言遂遣使殺。父王知業因緣應合子殺甘心受死。佛知斯事遣弟子告彼太子始欠持言。汝已造二逆。謂害父殺阿羅漢 始欠持此言頂髻

  論。彼顯一逆至呵責彼罪。通難也

  論。若于佛所至無間則無。明以殺心出血方成逆罪。正理論雲。打心出血無間則無。無決定心壞福田故。婆沙四句分別 有出血不成逆。謂以打心出血 有不出血成逆。謂以殺打佛。令血處成二分而不出皮 或俱句。如殺心出佛身血 或有俱非。除上爾所

  論。若殺加行時至無殺加行故。明加行時非阿羅漢無逆罪也

  論。若造無間加行不可轉。已下半行頌。第四明加行定無離染等

  論曰至與彼定相違故。若作逆加行必定成者。中間決定無離染得果。定生地獄故。余殺等加行中間。若聖道生。業道不起。轉作聖人相續定不合成殺業等故。准此。或容彼命雖斷業道不成。或由道力令命不斷 正理四十叁雲。然我所宗無間加行總說有二。一近。二遠。于中近者不可轉故。本論依之而興問答。謂有于母起害加行。才擊無間母命未終。或母力強反害其子。或爲王等[打-丁+金]捉而殺。或子壽盡自致命終。本論依斯作如是說(頗有未害生殺生未滅。此業異熟定生地獄耶。曰有。如作無間業加行位命終)。于中遠者。由尚未至不可轉位容有可轉。若不爾者。世尊應說無間加行亦無間罪。譬喻者言。五無間業尚有可轉。況彼加行 乃至廣說

  論。于諸惡行無間業中下一頌。第五明重罪大果

  論曰至障世生天解脫道故。明破僧罪大 了法非法者。天授知佛是一切智。八正是真。自非一切智。五法妄也 顛倒顯示者。诳其愚者。顯真是妄。示妄是真等。此無間中爲最大罪 一由傷毀佛法身故。二由障世生天。解脫道故。出大罪所以 正理雲。謂僧已破乃至未合。力能遮遏諸異生等。未入正定令不得入。若已入正定令不得余果。若已得余果令不得離染。若已得離染令不證漏盡。習定。溫誦。思等業息

  論。謂僧已破至罪爲最重。釋是最大罪因

  論。余無間罪至恩等少故。明余逆輕.重次第 第五。謂出佛身血 第叁謂殺阿羅漢 第一。謂殺母 第二。謂殺父 恩等少故者。釋漸輕所以

  論。若爾何故至邪見最大。難也。若破僧罪大者。破僧語業 何故身.語.意罰入地獄名爲叁罰。經說意罰爲最重 不說語業

  論。據五無間至說邪見重。答。據義不同不相違也

  論。或依大果至如次說重。第二釋 據招大果。破僧爲重 據仙人意憤害多有情。意業爲重 據能斷善根。邪見爲重

  論。感第一有至說世善言。明善中大果。有二。一世善。二出世善。世善感第一有思。出世善謂金剛喻定相應思也

  論。爲唯無間罪定生地獄。已下一半頌。第六明無間同類

  論曰至是五逆同類。正理論雲。言同類者。是相似義 今詳。相似是得罪相似。謂此五同類得罪與所似罪輕.重相似名爲同類 如次與五無間同類 奪僧和合緣者。謂奪僧資具等

  論。有異熟業于叁時中。已下半頌。大文第五明叁時極障

  論曰至皆極爲障。明第一障

  論。若有將得至現法受業。明第二障。前叁惡趣業唯是生.後。定不言順現法受。此中通二性業。除順現法受。得不還果。不越現果故

  論。若有將得至二喻如前明第叁障。除順現受如前釋

  論。如上所言住定菩薩。已下大文第六明菩薩業。就中有四。一明住定位。二修相業。叁供養佛數。四明六度滿 此一頌第一明住定位

  論曰至立住定名。此即說百劫修相報業時名爲住定 住定有六。一定生善趣。二定生富貴家等。叁定具根。四定爲男身。五定憶宿命。六善無退屈

  論。以從此時至大婆羅家。釋前二定也。婆羅此雲豪族

  論。于貴家中至有受扇搋等身。釋第叁.第四定

  論。生生常能至常無退屈。釋後二定。自此已後自性恒知。非是前時全不知也

  論。謂于利樂至目彼菩薩。重釋無退屈 苦有二種。一自行苦。二他惱苦。于此二苦皆能堪忍。謂于利樂有情事中。衆苦逼身皆能堪忍者。通二種苦 言。雖他種種至目彼菩薩。重釋因他惱苦心不退也

  論。由彼大士至皆能荷負。釋他惡行違逆不退所以。由無退故頌中名堅。正理雲。豈不未修妙相業位菩提心不退。應立住定名。何故要修妙相業位菩薩方受住定位名。爾時人.天方共知故。先時但爲諸天所知。或于爾時趣等覺定。先唯等覺決定非余 解雲。先時唯有決定趣等覺。非有余六定也

  論。修妙相業其相雲何。下一頌。第二明修妙相業

  論曰至最明利故。此中總六門。一修處。二依身。叁對境。四明慧。五明時嚴。六明數。此即第一明處

  論。唯是男子至女等位故。明依身也。正理雲。殊妙相業必依淨身方能引起

  論。唯現對佛至非聞修類。明境及慧。修佛相故對佛方成。勝故非聞及生得慧。散故非修

  論。唯余百劫至法應如是。明修時也 法應如是。減則不足。多則無用也

  論。唯薄伽梵至妙相業成。明今佛以精進故超九劫也

  論。是故如來至但言九十一劫者。引經證超九劫也

  論。宿舊師說至如前所辨。敘經部異說 四過失者。謂惡趣.貧家.粗業.缺支女身 二功德者。謂憶宿命今得不退

  論。一一妙相百福莊嚴。相福數也。正理雲。此中百思名爲百福。謂將造一一妙相業時先起五十思淨治身器。其次方起引一相業。于後複起五十善思。莊嚴引業令得圓滿 五十思者。依十業道一一業道各起五思。且依最初離殺業道有五思者。一離殺思。二勸導思。叁贊美思。四隨喜思。五回向思。謂回所修向解脫故。乃至正見各五亦然 有余師言。依十業道各起下等五品善思。前後各然如熏靜慮 有余師說。依十業道各起五思。一加行淨。二根本淨。叁後起淨。四非尋害。五念攝受 複有師言。一一相業各爲緣佛。未曾習思。具百現前而爲嚴飾

  論。何等名爲一一福量。問也

  論。有說唯除近佛菩薩至唯佛乃知。答也。有叁答。如文可解 正理論雲。百福一一其量雲何。有說。以依叁無數劫增長功德所集成身。發起如斯無數殊勝福德量。唯佛知 同此論後釋 有說。若由業增上力得爲帝釋。王二欲天自在而轉。是一福量 余同此論 婆沙一百七十七雲。評曰。如是所說。皆是淳淨意樂方便。贊美菩薩福量。然皆未得其實。如實義者。菩薩所起一一福量。無量無邊。以菩薩叁無數劫積集圓滿諸波羅蜜多已。所引思願極廣大故。唯佛能知非余所測

  論。今我大師。已下一頌。第叁明供佛數。于中有二。一明供養佛數。二明所逢佛名。此即初也

  論曰至七萬七千佛。釋叁劫供養數量異也

  論。叁無數劫下一行頌。第二明逢佛名

  論曰至名爲寶髻。明逆次叁無數劫最後逢佛名也

  論。最初發心至一一同彼。明叁無數劫最初佛也。正理論雲。初無數劫首逢釋迦佛 乃至 世尊爲陶師子于彼佛所起殷淨心。塗以香油。浴以香水。設供養已發弘誓願。願我當作佛。一如今世尊 余同此論准此論文者。正法還得千年爲定。逢釋迦佛當大乘種解脫分善 佛滅已來今多說不同。大分一千五百年已上 廣述如別章

  論。我釋迦菩薩于何位中。已下兩行頌。第四明菩薩六度圓滿時不同也

  論曰至施修習圓滿。此中圓滿有四節。此即第一節施圓滿也

  論。若時菩薩至戒忍圓滿。第二節也 正理論雲。忍圓滿者。于彼有情心無忿故。戒圓滿者。不起害他身.語業故。心無忿故身.語無惡。故無忿時戒.忍圓滿

  論。若時菩薩至修習圓滿。第叁節也。婆沙一百七十七雲。問此相異熟業經于幾時修習圓滿。答多分經百大劫。唯除釋迦菩薩。以釋迦菩薩極精進故超九大劫。但經九十一劫修習圓滿。便得無上正等菩提。其事雲何。如契經說。過去有佛號曰底砂。或曰補砂。彼佛有二菩薩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釋迦牟尼。二名梅怛俪藥。爾時彼佛觀二弟子誰先根熟。即如實知慈氏先熟。能寂後熟。複觀二士所化有情誰根先熟。又如實知釋迦所化應先根熟。知已即念。我今雲何令彼機感相會遇耶。然令一人速熟則易。非令多人。作是念已便告釋迦。吾欲遊山汝可隨去。爾時彼佛取尼師檀隨路先往。既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入火界定經七晝夜。受妙喜樂威光熾然。釋迦須臾亦往山上。處處尋佛如犢求母。展轉遇至彼龛室前。歘然見佛威儀端肅光明照曜。專誠懇發喜歎不堪于行。無間忘下一足瞻仰尊顔目不暫舍經七晝夜。以一伽陀贊彼佛曰。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如是贊已便超九劫。于慈氏前得無上覺 問近佛地菩薩必于名.句.文身。得未曾得巧妙自在。應以別頌異門贊佛。何故經七晝夜。唯以一頌而贊佛耶 答菩薩爾時思願勝故不重文頌。若改文頌則思願不淳。複次菩薩爾時怖畏散亂。如頌差別心亦異故。雲何而得一心流注。複次菩薩顯已心無厭倦。能于一頌新新發起勝思願故 問何故慈氏菩薩自根先熟。所化後熟。釋迦菩薩則與此相違耶 答慈氏菩薩多自饒益少饒益他。釋迦菩薩多饒益他少自饒…

《俱舍論疏十九》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