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3卷41頁碼:P0813
唐 圓晖述

  《俱舍論頌疏》一 ▪第4页

  中大雲寺沙門圓晖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重。七滑。八澀。九饑。十渴。十一冷。堅名地。濕名水。暖名火。動名風。可稱名重。翻此名輕柔耎名滑。粗強名澀。食欲名饑。暖欲名冷。飲欲名渴。冷饑渴叁。是心所欲。非正目觸。因有叁觸。發此叁欲。故冷饑渴。是觸家果。而非是觸。今言觸者。從果爲名。故論雲。此皆于因。立果名故。如有頌曰

  諸佛出現樂  演說正法樂

  僧衆和合樂  同修勇進樂

  (解雲。佛出現等。實非是樂。能生樂故。從果爲名。觸亦如是)

  從此第叁。明無表色。于中有二。一正明無表。二明能造大種。且初第一。正明無表者。頌曰

  亂心無心等  隨流淨不淨

  大種所造性  由此說無表

  釋曰亂心無心等者。明無表位 亂心者。此善無表。余惡無記心。名爲亂心。亂善無表故 善心名不亂心。同善性故。此惡無表。余善無記心。名亂心。亂惡無表故 惡心名不亂心。同惡性故。故善惡心。通亂不亂 無記心。唯名亂。無無記無表故。故論雲。亂心者謂此余心 無心者。謂無想定。滅盡定 等言。顯示不亂有心。謂亂心等。等取不亂心。無心等。等取有心。亂不亂心。散位一對。無心有心。定位一對。故頌等字義通兩處 隨流者。明無表相。隨謂隨順。性相似故。流謂流轉。相續起故。故論雲。相似相續。說名隨流(相似名隨相續名流) 淨不淨者。出無表體。無表唯善惡。不通無記性。名淨不淨 大種所造性者。簡法也。爲簡諸得諸得者。雖複通四位行相似相續濫無表相。然得非是大種所造。簡諸得故。是故複言大種所造。謂無表色。大種所造故 造者因義。因有五因。一生因。二依因。叁立。四持。五養。此後當說 由此說無表者。結成。由此者。由此上叁句。得立無表名。說者。顯此是師宗言。無表雖以色業爲性同有表業。然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無表

  此下第二。明能造大種于中有二。一實四大種。二假四大種。且初第一明實大種者。論雲前言無表大種所造。大種者何。頌曰

  大種謂四界  即地水火風

  能成持等業  堅濕暖動性

  釋曰大種謂四界者。標也。叁義釋大。一體寬廣故。謂四大種。遍所造色。其體寬廣。二增盛聚中。形相大故。謂大地大山。地增盛 大江大海。水增盛 炎爐猛焰。火增盛 黑風團風。風增盛 叁能起種種大事用故。如地能持世界。火能壞初禅。水能壞二禅。風能壞叁禅 一義釋種。與所造色。爲所依故。故名爲種。大則是種。故名大種。能持自性故。名爲界。即地水火風者舉數。能成持等業者明用。地能成持用等者。等取水能成攝用。火能成熟用。風能成長用。堅濕暖動性者。出體。地堅。水濕。火暖。風動

  從此下第二。明假四大種者。論雲雲何地等。地等界別。頌曰

  地謂顯形色  隨世想立名

  水火亦複然  風即界亦爾

  釋曰地謂顯形色者釋假地也。地謂顯形色色處爲體。謂青等地。依顯色立。長短等地。依形色立。此非實地。實地是堅。唯身根得。非眼根見。于顯形色。假立地名。是色處攝。眼所見也。隨世想立名者。釋立假所由。謂諸世間。相示地者。以顯形色。而相指示。佛隨世間想。立此假地名。水火亦複然者。釋假水火。此假水火。用顯形色。以之爲體。例同假地。名亦複然。風即界亦爾者。釋假風。風即界者。此一師釋。無有假風。風即是界。界者體也。體即是動。世間于動。立風名故。立動爲風。即是實風。故無假風 言亦爾者。此一師釋。許有假風。如前假地水火。依顯形色。立風亦如此。依顯形色。故言亦然。如世間說黑風團風。黑即是顯。團即是形。此用顯形。表示風故 問始自眼根。終于無表。世尊何故。說爲色耶。答論有兩釋。第一釋雲。可變壞故。名爲色蘊(變者。顯刹那無常。壞者顯衆同分無常也)。誰能變壞(問也)。謂手觸故。即便變壞。廣說乃至。蚊虻等觸 此變壞者。即是可惱壞。義(答前問也。下文引證)故大德法救集義品中。作如是說

  趣求諸欲人  常起于希望

  諸欲若不遂  惱壞如箭中

  (此頌是釋迦菩薩。爲多求王說也。此王性貪。欲采海寶。魔變爲臣。來白于王。我能采寶。遂與王期。及至期日。魔不爲來。其王憂苦。如箭在身。佛爲彼王。說此頌矣。今引意證色可惱壞也)。又論雲有說變礙故。名爲色(第二師釋色義也變謂變壞礙謂質礙也)。若爾極微。應不名色。無變礙故。難第二釋也。由一極微不是積集。故無變礙也。此難不然。無一極微各處而住。衆微聚集。變礙義成(答也。現在無一極微各處獨住也。以五識依緣必應積集也。依謂五根緣謂五境。依緣極微既必積集變礙義成也乎)。過去未來。應不名色(難也。現在極微聚。可得名爲色。過未衆微散。應不名爲色矣)。此亦曾當。有變礙故。及彼類故。如所燒薪(答也。過去曾變礙。未來生法。當變礙故。故名爲色。及彼類者。謂未來不生法。此不生法。雖非當變礙。是變礙類故。亦名爲色。猶如火薪也)。諸無表色應不名色(難也。根境積極微。成變礙可名色。無表非極微。無變礙故。應非色)。有說表色。有變礙故。無表隨彼。亦受色名。如樹動時影必隨動(解雲。釋無表難。總有叁師。此是第一。雜心師釋也。影從樹上起。樹動影必動。無表從表生。表色無表色也)。此釋不然。無變礙故。又表滅時。無表應滅。如樹滅時。影必隨滅(解雲。此是論主。破雜心師釋也。汝本以變礙。釋色。無表無變礙。如何成色。故雲此釋不然。無變礙故。又破喻雲。影從樹上起。樹滅影亦滅。無表依表生。表滅無表滅。然表滅時無表不滅。滅既不等。色豈同乎。又正理論破雲。隨心轉戒不從表生。應當非色也)。有釋所依大種有變礙故。無表業亦名爲色(此是第二有宗釋無表難也)。若爾所依。有變礙故。眼識等五。應亦名色(解雲。此是論主破有宗也。無表依大種。隨大種名。爲色。眼識等依五根。隨根識名色也)。此難不齊。無表依止大種。轉時。如影依樹光依珠寶。眼識等五依眼等根則不如是。唯能爲作助生緣故(解雲。此文有宗古師救也。彼言論主將五識依五根難無表色。此難不齊也。謂無表依大種。大種親因。如影依樹樹爲親因光依珠寶。珠寶爲親因。良由大種。望無表色。具生等五因。故名親依。由是親依故。大種名色。無表亦名色。也。眼等五根爲增上緣。助生五識。但是疎依。而非親依故。眼識等不隨五根名爲色也)。此影依樹。光依珠寶言。且非符順毗婆沙宗。彼宗影等。顯色極微。各自依止四大種故(解雲。此是論主。破古師解。言有違宗失也。汝宗影之與光。各自有大種。以爲親依。今言影依樹。光依珠寶。豈非違宗失乎)。設許影光依止樹寶。而無表色不同彼依。彼許所依大種雖滅而無表色不隨滅故(解雲。此文是論主縱破古師。故言設許也。樹寶若滅影光必滅。大種若滅無表不滅。故言無表色。不同彼依也。依既不同爲喻不成也)。複有別釋彼所難言。眼識等五。所依不定。或有變礙。謂眼等五根。或無變礙。謂無間意 無表所依。則不如是。故前所難。定爲不齊。變礙名色理得成就(解雲。此是第叁。論主爲正釋也。無表依大種。但是變礙依。不同五識通有二依。故無表依大種得名色也)。上來正明色蘊

  從此大文。第二正立處界者。頌曰

  此中根與境  許即十處界

  釋曰此色蘊中。五根五境。于處門中。立爲十處。于界門中。立爲十界。上來二段不同。總是明色蘊竟

  其次第二。明受等叁蘊者。頌曰

  受領納隨觸  想取像爲體

  四余名行蘊  如是受等叁

  及無表無爲  名法處法界

  釋曰受領納隨觸者。釋受蘊也。受能領納隨順觸因。故名爲受。此隨觸言。爲顯因義。因即是觸。能生受故。觸順于受。故名爲隨。受能領納隨順觸因。名領納隨觸 問何故受能領觸。答受從觸生。行相似觸。領似觸邊。說受能領。如世間說子能領父。子之媚好。皆似于父。故名爲領 余心所法。唯領前境。不能領觸。名境界受。唯受一個。偏能領觸。名自性受 又解。此隨觸聲爲顯前境。隨順觸境故。名隨觸受能領納 余心所法。雖俱領境。唯受偏強。以自性是受故。獨得受名。如有十人同一處坐。一人是賊。傍忽有一人。叫喚呼賊。十人雖複俱聞賊聲。實是賊者。領則偏強。心心所法。雖同領境。實是受者。領亦偏強。故獨名受。此有叁種。謂苦樂舍 想取像爲體者。明想蘊。想能執取苦樂怨親男女等像。故名想蘊 四余名行蘊者。明行蘊也.四者謂色受想識。除四蘊外。諸余心所。有四十四。及十四不相應。此五十八法。是四蘊余。總名行蘊 造作遷流。二義名行。據此義邊。色等五蘊。俱合名行謂由行蘊攝法多故。偏得行名。如是受等叁及無表無爲名法處法界者。立處界門。受等叁者等取想行。名叁也。並無表成四。及叁種無爲成七。此等七法。十二處中。名爲法處。十八界中名爲法界

  從此已下。第叁明識蘊。于中有二。一明識蘊。二釋妨。且初第一明識蘊者。頌曰

  識謂各了別  此即名意處

  及七界應知  六識轉爲意

  釋曰識謂各了別者。明識蘊也。了別名識。此有六種。了別不同。故名爲各。謂初眼識了色。乃至意識了法 此即名意處及七界者。立處界門。此識蘊于十二處中。即名意處。于十八界門。名七心界。于六識外。更加意界。名七心界 應知六識轉爲意者。明有意界。應知六識轉謝過去。能與後識。爲所依邊。名爲意界。故知六識。居現在世名識。在過去名意

  次下釋妨。于中有二。一別立意界妨。二十八界不成妨。且初第一。別立意界妨者。論雲。若爾六識。即是意界。異此說何。複爲意界。頌曰

  由即六識身  無間滅爲意

  釋曰身者體也。此六識身。初謝過去。名無間滅。謂于中間。無間隔故。即此六識。無間滅已。爲後識依。即名意界意者。所依義故。過去識得名爲意。由與現識爲所依故 從此第二。十八界不成妨者。難前問起。論雲。若爾實界。應唯十二。或應十七。六識與意更相攝故。何緣得立十八界…

《俱舍論頌疏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