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頌疏》一 ▪第5页
中大雲寺沙門圓晖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耶。頌曰
成第六依故 十八界應知
釋曰成第六依故者。立意界所由也。眼等五識。各有別依。謂眼等五根 第六意識。無別所依。爲成此依故立意界。十八界應知者。結成十八界也。既立意界。由此六識各有所依。成十八界。所依能依境界各六故。成十八界。所依六者。謂眼等六根。能依六者。謂眼等六識。境界六者。謂色等六境
從此第二。明總攝者。頌曰
總攝一切法 由一蘊處界
攝自性非余 以離他性故
釋曰。總攝一切法由一蘊處界者。正明相攝。攝一切法。由一色蘊。由一意處。由一法界。所以者何。且一切法不過五位。一色。二心。叁心所。四心不相應。五無爲法。一切色法。一色蘊攝盡。一切心法。一意處攝盡。一切心所及不相應。並無爲法。一法界攝盡 故舉此叁。攝法總盡 攝自性非余以離他性故者。明攝分齊。前言攝者。唯攝自性。不攝他性。故雲非余。法與他性。恒相離故。故不相攝。自性攝者。色唯攝色。心唯攝心。且如眼處眼界及苦集谛。是色蘊攝同色性故。不攝意處意界。及滅谛等。非色性故
從此大文第叁。明數開合。于中有二。一明數合。二明數開。且初第一。明數合者。論雲。眼耳鼻叁處。各有二。何緣界體。非二十一。頌曰
類境識同故 雖二界體一
釋曰。類同者同眼自性故境同者。同以色爲境故。識同者。同與眼識爲所依故。由此眼界。雖二立一。耳鼻亦應如是分別
其次第二。明數開者。論雲。若爾何緣。生依二處。頌曰
然爲令端嚴 眼等各生二
釋曰然爲令端嚴者。論有二解 第一師解。爲所依身相端嚴故。界體雖一。而兩處生。若眼耳根。處唯生一。鼻無二穴。身不端嚴。此釋不然。論主破雲。若本來爾。誰言醜陋。又貓鵄等。有何端嚴 第二正解。爲所發識明了端嚴。現見世間。閉一目等。了別色等。便不分明。是故叁根。各生二處
從此大文。第二別釋名義。于中有六。一釋叁法名。二教起因。叁蘊廢立。四名次第。五名廢立六攝異名 初第一釋叁法名者。論雲。已說諸蘊乃處界攝。當說其義。此蘊處界。別義何雲。頌曰
聚生門種族 是蘊處界義
釋曰初句釋義。次句結成。聚謂積聚。即是蘊義。故經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近。若遠。如是一切略爲一聚。說名色蘊 此經意者。義有五門 第一叁世門。謂無常已滅名過去。若未已生名未來。已生未謝名現在 第二內外門。自身名內。所余他身非情名外。或約十二處。辨眼等五根名內色等五境名外 第叁粗細門。色有叁種。一有見有對。謂色境也。二無見有對。謂眼等五根。聲香味觸也。叁無見無對。謂無表色也。此叁色中。有對名粗。無對名細。或相待立。如無見有對色。望有見有對色。名細。望無見無對色。名粗 第四劣勝門。染汙名劣。不染名勝(色十一中。眼等五根。香味觸八。是無記性。色聲兩種。通叁性。無表唯善惡。于叁性中。善無記名不染。惡名染汙也) 第五遠近門。去來名遠。現在名近。如色蘊中有此五門。乃至識蘊亦有五門。應知亦然。唯粗細一門。與色蘊有別。謂眼等五識。相應四蘊。依五根名粗。第六意識。相應四蘊。唯依意根名細。或約地辨。謂九地中。下地名粗。上地名細 生門者。是處義也。謂六根六境。是心心所。生長門處。由六識生必托根境方能起故。論雲。是能生長彼作用義(依薩婆多宗。法體先有。不可言生。但生其用耳) 言種族者。是界義。論有兩釋。一解族者。謂種族也。是生本義。謂十八界。爲同類因。各生自類等流果故。是法生本。如一山中有多銅鐵金銀等族。說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續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十八界。解雲。金銀等族。是金銀等礦。言一身者。一有情身。一相續者。一法相續。此一身一相續。合前喻中如一山中也。問若爾無爲。應不名界。謂無爲法。非同類因。不成生本故。答心心所法。生之本故 謂心心所緣無爲法生。雖不爲因而得爲境。是心心所生之本故 有說界聲。表種類義。謂十八法。種類自性。各別不同。名十八界。此師解意。族謂族類。謂十八法。各各別也。如崔盧等姓。各各不同。薩婆多宗。叁科俱實。若依經部。蘊處是假。唯界是實。若依論主。唯蘊是假。余二並實
從此第二。明教起因。論雲。何故世尊。于所知境。由蘊等門。作叁種說。頌曰
愚根樂叁故 說蘊處界叁
釋曰。所化有情。有叁品故。世尊爲說蘊等叁門。愚有叁者。或愚心所。總執爲我。爲說五蘊。以五蘊中。一蘊是色。一蘊是心。分心所法。爲受想行叁蘊。故說五蘊。能破彼執 或唯愚色。總執爲我。爲說十二處。以十二處中。十處是色。唯意法。非色。故說處門。能破彼執 或愚色心。總執爲我。爲說十八界。以十八界廣說色心。十界是色余八是心。故說界門。能破彼執 根亦叁者。謂上中下根。上根聰利。說略便解。爲開五蘊。中根稍遲。說處方解。下根最鈍。要須廣說。故爲談界 樂亦叁者。爲樂略中及廣文故。如其次第。說蘊等叁
從此第叁。明蘊廢立。就中有二。一正明蘊廢立。二明蘊不攝無爲。且初正明廢立者。論雲。何緣世尊說余心所。總置行蘊。分別受想。爲二蘊耶(心所。有四十六。唯除受想。余四十四入行蘊攝。名余心所)頌曰
诤根生死因 及次第因故
于諸心所法 受想別爲蘊
釋曰初之兩句。正舉叁因。後之兩句結成別蘊。言叁因者 第一诤根因。诤根有二。謂著諸欲。及著諸見。此二受想。如其次第。爲最勝因。味受力故貪著諸欲。倒想力故。貪著諸見。解雲。諸欲者是五妙境也。諸見者是身見等五也。諸欲貪及諸見體是煩惱。煩惱名诤即诤名根。受想二法。與诤根爲因。诤根之因。依主釋也 第二生死因者。由貪著受起倒想故。生死輪回故。受與想爲生死因。生死之因。依主釋也 第叁明次第因者。鄰次當辨 由上叁因。于心所法。應知別立受想爲蘊
從此第二明無爲非蘊者。論雲何故無爲說在處界非蘊攝耶。頌曰
蘊不攝無爲 義不相應故
釋曰初句正標。次句釋成。義不相應。論有叁解 第一解雲。叁無爲法。與色等義不相應故。謂體非色。乃至非識 無爲體非色。與色義不相應。乃至體非識。與識義不相應。故非蘊攝。問無爲既非五蘊。何不立爲第六蘊耶。答亦不可說爲第六蘊。彼與蘊義不相應故。聚義是蘊 無爲非聚義。義不相應。不可立蘊 第二解雲。又言取蘊。爲顯染依。染淨二依。蘊言所顯 無爲于此二義都無。義不相應。故不立蘊。取蘊有漏。故顯染依。無漏五蘊。便是淨依。故但言蘊。便通染淨 第叁解雲。有說如瓶破非瓶。如是蘊息應非蘊。解雲。謂瓶破非瓶。不是瓶攝。蘊息是無爲。無爲非蘊攝。此第叁釋。論主破雲。彼于處界。例應成失。解雲。此意者。蘊息是無爲。無爲非蘊攝。處界息處是無爲。亦可無爲非處界。故將處界爲例。彼第叁解成過失也
從此第四。明名次第者。就中分二。第一蘊次第。第二處界次第 且初第一蘊次第者。論雲如是。已說諸蘊廢立。當說次第。頌曰
隨粗染器等 界別次第立
釋曰此之兩句總有四義。一隨粗次第。二隨染次第。叁隨器等次第。四隨界別次第。且隨粗次第者。色有對故諸蘊中粗 謂五蘊中。色蘊有對。余四無對。故色最粗。先說色也。無色中粗。唯受行相。故世說我手等痛言(無色者。受等四蘊。于中最[夕/鹿]唯受行相。何以得知。故舉喻言手等也。言痛即在苦受。不言手等想。明知受[夕/鹿]于想。故先說受) 待二想粗。男女等想。易了知故 解雲待者對也。二者行識二蘊也。想對此二。即粗故。言待二想粗。次說想蘊也 行粗過識貪嗔等行。易了知故。此貪嗔等。是行蘊攝。既易了知。明知行蘊。粗于識蘊。識最爲細。總取境相。難分別故。解雲。境有二相。一者總相。謂色聲等。二者別相。謂違順等。心所取別。識取總相。故難分別。最爲細也 第二隨染次第者。或從無始。生死已來。男女于色。更相愛樂。此由耽著樂受味故。耽受複因倒想生故。此倒想生。由業煩惱(煩惱。是行蘊攝) 故如是煩惱依識而生。由此隨染。立蘊次第 第叁隨器等次第者。器等者。等取飲食助味廚人食者也。夫欲請客。先求食器。既得其器。次求米面。以爲飲食。米面已辨。次求鹽酢。以爲助味。便付廚人。使令調合。飲食既辦。進客。令食。色蘊如器。如世間器。飲食所依。色亦如是。受所依故。受類飲食。如世間食。有損有益。受亦如是。樂受益人。苦受便損。想同助味。如世鹽醋。助生食味。想亦如是。起怨想時。生苦受味。起親想時。生樂受味。行似廚人。由行蘊中有業煩惱。能感異熟。如世廚人造得飲食。識喻食者受果報故。故隨器等。立蘊次第 第四隨界別次第者。于欲界中。有諸妙欲。色相顯了。先說色蘊 于色界中。有勝喜等。受相顯了。次說受蘊 叁無色中。取空等相。想相顯了。次說想蘊 第一有中。思最爲勝。行相顯了。解雲。第一有中。非想地也。謂思是業。行蘊所攝。由非想業。能感有頂八萬劫果。故思最勝。行相顯了。次說行蘊 此前四蘊。識住其中。故後說識。謂識住色中。識住受中。識住想中。識住行中。四是所住。識是能住。故識後說。由如世間。田種次第。先田後種。田喻四蘊。識喻其種。由上四義。立蘊次第故。故此五蘊。無增減失。又論雲。即由如是。諸次第因。離行別立受想二蘊。謂受與想。于諸行中。相粗生染。類食同助。二界中強。故別立蘊(前次第因。鄰次當辨。是此文也。相[夕/鹿]者。受想[夕/鹿]門。生染者。是受想生染門。類食是受也。同助是想也。此是受想器等門。二界中強者。受色界強。想無色強。是受想界次第門。故次第因含此四門也)
其次第二。明處界次第者。論雲。處界門中。應先辨說六根次第。由斯境識次第可知。頌曰
前五境唯現 四境唯所造
余用…
《俱舍論頌疏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