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3卷41页码:P0813
唐 圆晖述

  《俱舍论颂疏》一 ▪第5页

  中大云寺沙门圆晖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耶。颂曰

  成第六依故  十八界应知

  释曰成第六依故者。立意界所由也。眼等五识。各有别依。谓眼等五根 第六意识。无别所依。为成此依故立意界。十八界应知者。结成十八界也。既立意界。由此六识各有所依。成十八界。所依能依境界各六故。成十八界。所依六者。谓眼等六根。能依六者。谓眼等六识。境界六者。谓色等六境

  从此第二。明总摄者。颂曰

  总摄一切法  由一蕴处界

  摄自性非余  以离他性故

  释曰。总摄一切法由一蕴处界者。正明相摄。摄一切法。由一色蕴。由一意处。由一法界。所以者何。且一切法不过五位。一色。二心。三心所。四心不相应。五无为法。一切色法。一色蕴摄尽。一切心法。一意处摄尽。一切心所及不相应。并无为法。一法界摄尽 故举此三。摄法总尽 摄自性非余以离他性故者。明摄分齐。前言摄者。唯摄自性。不摄他性。故云非余。法与他性。恒相离故。故不相摄。自性摄者。色唯摄色。心唯摄心。且如眼处眼界及苦集谛。是色蕴摄同色性故。不摄意处意界。及灭谛等。非色性故

  从此大文第三。明数开合。于中有二。一明数合。二明数开。且初第一。明数合者。论云。眼耳鼻三处。各有二。何缘界体。非二十一。颂曰

  类境识同故  虽二界体一

  释曰。类同者同眼自性故境同者。同以色为境故。识同者。同与眼识为所依故。由此眼界。虽二立一。耳鼻亦应如是分别

  其次第二。明数开者。论云。若尔何缘。生依二处。颂曰

  然为令端严  眼等各生二

  释曰然为令端严者。论有二解 第一师解。为所依身相端严故。界体虽一。而两处生。若眼耳根。处唯生一。鼻无二穴。身不端严。此释不然。论主破云。若本来尔。谁言丑陋。又猫鵄等。有何端严 第二正解。为所发识明了端严。现见世间。闭一目等。了别色等。便不分明。是故三根。各生二处

  从此大文。第二别释名义。于中有六。一释三法名。二教起因。三蕴废立。四名次第。五名废立六摄异名 初第一释三法名者。论云。已说诸蕴乃处界摄。当说其义。此蕴处界。别义何云。颂曰

  聚生门种族  是蕴处界义

  释曰初句释义。次句结成。聚谓积聚。即是蕴义。故经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近。若远。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 此经意者。义有五门 第一三世门。谓无常已灭名过去。若未已生名未来。已生未谢名现在 第二内外门。自身名内。所余他身非情名外。或约十二处。辨眼等五根名内色等五境名外 第三粗细门。色有三种。一有见有对。谓色境也。二无见有对。谓眼等五根。声香味触也。三无见无对。谓无表色也。此三色中。有对名粗。无对名细。或相待立。如无见有对色。望有见有对色。名细。望无见无对色。名粗 第四劣胜门。染污名劣。不染名胜(色十一中。眼等五根。香味触八。是无记性。色声两种。通三性。无表唯善恶。于三性中。善无记名不染。恶名染污也) 第五远近门。去来名远。现在名近。如色蕴中有此五门。乃至识蕴亦有五门。应知亦然。唯粗细一门。与色蕴有别。谓眼等五识。相应四蕴。依五根名粗。第六意识。相应四蕴。唯依意根名细。或约地辨。谓九地中。下地名粗。上地名细 生门者。是处义也。谓六根六境。是心心所。生长门处。由六识生必托根境方能起故。论云。是能生长彼作用义(依萨婆多宗。法体先有。不可言生。但生其用耳) 言种族者。是界义。论有两释。一解族者。谓种族也。是生本义。谓十八界。为同类因。各生自类等流果故。是法生本。如一山中有多铜铁金银等族。说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解云。金银等族。是金银等矿。言一身者。一有情身。一相续者。一法相续。此一身一相续。合前喻中如一山中也。问若尔无为。应不名界。谓无为法。非同类因。不成生本故。答心心所法。生之本故 谓心心所缘无为法生。虽不为因而得为境。是心心所生之本故 有说界声。表种类义。谓十八法。种类自性。各别不同。名十八界。此师解意。族谓族类。谓十八法。各各别也。如崔卢等姓。各各不同。萨婆多宗。三科俱实。若依经部。蕴处是假。唯界是实。若依论主。唯蕴是假。余二并实

  从此第二。明教起因。论云。何故世尊。于所知境。由蕴等门。作三种说。颂曰

  愚根乐三故  说蕴处界三

  释曰。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世尊为说蕴等三门。愚有三者。或愚心所。总执为我。为说五蕴。以五蕴中。一蕴是色。一蕴是心。分心所法。为受想行三蕴。故说五蕴。能破彼执 或唯愚色。总执为我。为说十二处。以十二处中。十处是色。唯意法。非色。故说处门。能破彼执 或愚色心。总执为我。为说十八界。以十八界广说色心。十界是色余八是心。故说界门。能破彼执 根亦三者。谓上中下根。上根聪利。说略便解。为开五蕴。中根稍迟。说处方解。下根最钝。要须广说。故为谈界 乐亦三者。为乐略中及广文故。如其次第。说蕴等三

  从此第三。明蕴废立。就中有二。一正明蕴废立。二明蕴不摄无为。且初正明废立者。论云。何缘世尊说余心所。总置行蕴。分别受想。为二蕴耶(心所。有四十六。唯除受想。余四十四入行蕴摄。名余心所)颂曰

  诤根生死因  及次第因故

  于诸心所法  受想别为蕴

  释曰初之两句。正举三因。后之两句结成别蕴。言三因者 第一诤根因。诤根有二。谓着诸欲。及着诸见。此二受想。如其次第。为最胜因。味受力故贪着诸欲。倒想力故。贪着诸见。解云。诸欲者是五妙境也。诸见者是身见等五也。诸欲贪及诸见体是烦恼。烦恼名诤即诤名根。受想二法。与诤根为因。诤根之因。依主释也 第二生死因者。由贪着受起倒想故。生死轮回故。受与想为生死因。生死之因。依主释也 第三明次第因者。邻次当辨 由上三因。于心所法。应知别立受想为蕴

  从此第二明无为非蕴者。论云何故无为说在处界非蕴摄耶。颂曰

  蕴不摄无为  义不相应故

  释曰初句正标。次句释成。义不相应。论有三解 第一解云。三无为法。与色等义不相应故。谓体非色。乃至非识 无为体非色。与色义不相应。乃至体非识。与识义不相应。故非蕴摄。问无为既非五蕴。何不立为第六蕴耶。答亦不可说为第六蕴。彼与蕴义不相应故。聚义是蕴 无为非聚义。义不相应。不可立蕴 第二解云。又言取蕴。为显染依。染净二依。蕴言所显 无为于此二义都无。义不相应。故不立蕴。取蕴有漏。故显染依。无漏五蕴。便是净依。故但言蕴。便通染净 第三解云。有说如瓶破非瓶。如是蕴息应非蕴。解云。谓瓶破非瓶。不是瓶摄。蕴息是无为。无为非蕴摄。此第三释。论主破云。彼于处界。例应成失。解云。此意者。蕴息是无为。无为非蕴摄。处界息处是无为。亦可无为非处界。故将处界为例。彼第三解成过失也

  从此第四。明名次第者。就中分二。第一蕴次第。第二处界次第 且初第一蕴次第者。论云如是。已说诸蕴废立。当说次第。颂曰

  随粗染器等  界别次第立

  释曰此之两句总有四义。一随粗次第。二随染次第。三随器等次第。四随界别次第。且随粗次第者。色有对故诸蕴中粗 谓五蕴中。色蕴有对。余四无对。故色最粗。先说色也。无色中粗。唯受行相。故世说我手等痛言(无色者。受等四蕴。于中最[夕/鹿]唯受行相。何以得知。故举喻言手等也。言痛即在苦受。不言手等想。明知受[夕/鹿]于想。故先说受) 待二想粗。男女等想。易了知故 解云待者对也。二者行识二蕴也。想对此二。即粗故。言待二想粗。次说想蕴也 行粗过识贪嗔等行。易了知故。此贪嗔等。是行蕴摄。既易了知。明知行蕴。粗于识蕴。识最为细。总取境相。难分别故。解云。境有二相。一者总相。谓色声等。二者别相。谓违顺等。心所取别。识取总相。故难分别。最为细也 第二随染次第者。或从无始。生死已来。男女于色。更相爱乐。此由耽着乐受味故。耽受复因倒想生故。此倒想生。由业烦恼(烦恼。是行蕴摄) 故如是烦恼依识而生。由此随染。立蕴次第 第三随器等次第者。器等者。等取饮食助味厨人食者也。夫欲请客。先求食器。既得其器。次求米面。以为饮食。米面已辨。次求盐酢。以为助味。便付厨人。使令调合。饮食既办。进客。令食。色蕴如器。如世间器。饮食所依。色亦如是。受所依故。受类饮食。如世间食。有损有益。受亦如是。乐受益人。苦受便损。想同助味。如世盐醋。助生食味。想亦如是。起怨想时。生苦受味。起亲想时。生乐受味。行似厨人。由行蕴中有业烦恼。能感异熟。如世厨人造得饮食。识喻食者受果报故。故随器等。立蕴次第 第四随界别次第者。于欲界中。有诸妙欲。色相显了。先说色蕴 于色界中。有胜喜等。受相显了。次说受蕴 三无色中。取空等相。想相显了。次说想蕴 第一有中。思最为胜。行相显了。解云。第一有中。非想地也。谓思是业。行蕴所摄。由非想业。能感有顶八万劫果。故思最胜。行相显了。次说行蕴 此前四蕴。识住其中。故后说识。谓识住色中。识住受中。识住想中。识住行中。四是所住。识是能住。故识后说。由如世间。田种次第。先田后种。田喻四蕴。识喻其种。由上四义。立蕴次第故。故此五蕴。无增减失。又论云。即由如是。诸次第因。离行别立受想二蕴。谓受与想。于诸行中。相粗生染。类食同助。二界中强。故别立蕴(前次第因。邻次当辨。是此文也。相[夕/鹿]者。受想[夕/鹿]门。生染者。是受想生染门。类食是受也。同助是想也。此是受想器等门。二界中强者。受色界强。想无色强。是受想界次第门。故次第因含此四门也)

  其次第二。明处界次第者。论云。处界门中。应先辨说六根次第。由斯境识次第可知。颂曰

  前五境唯现  四境唯所造

  余用…

《俱舍论颂疏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