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3卷41頁碼:P0813
唐 圓晖述

  《俱舍論頌疏》八

  

論本第八

  從此第叁。明世間品。于中有二。一者明有情世間。二者明器世間。就明有情世間中有二。一總辨有情。二判聚差別 就總辨有情。複分叁段。一明有情生。二明有情住。叁明有情沒 就初明有情生中。複分九種。一明叁界。二明五趣。叁明七識住。四明九有情居。五明四識住。六明四生。七明中有。八明緣起。九明四有。此下第一。明叁界者。論雲。已依叁界。分別心等。今次應說。叁界是何。各于其中。處別有幾。頌曰

  地獄傍生鬼  人及六欲天

  名欲界二十  由地獄洲異

  此上十七處  名色界于中

  叁靜慮各叁  第四靜慮八

  無色界無處  由生有四種

  依同分及命  令心等相續

  釋曰。初一行明欲界。次一行明色界。後一行明無色界。初兩句者列五趣名。梵雲那落迦。此雲苦具。義翻爲地獄。以地下有獄故。非正翻也 言傍生者。以傍行故 言鬼者謂余生中。憙盜他物。又複是多。他所祀祖。宗又多希求以自存濟。又多性怯劣身心輕躁。故名爲鬼 言人者。多思慮故。名之爲人 言天者。有光明故。或複尊高。神用自在。衆所祈告。故名爲天 六欲天者。一四大王衆天。二叁十叁天。叁夜摩天。此雲時分。謂彼天中。時時多分。唱快樂哉。四睹史多天。此雲喜足。于五欲樂。生喜足心。五樂變化天。于五欲境。自變化故。六他化自在天。于他化中。得自在故 第叁句名欲界者。結上也。此上五趣。器及有情。總名欲界 言二十者。明欲界中處有二十。由地獄洲異者。明二十所由也 于上五趣。由地獄異。及由洲異。故成二十。地獄有八。名地獄異。一等活地獄。謂彼有情。雖遭種種斫刺磨搗。而彼暫遇涼風所吹。尋蘇如本。等前活故。立等活名。二黑繩地獄。先以黑繩。秤量支體。後方斬鋸。故名黑繩。叁衆合地獄。衆多苦具。俱來逼身。合黨相殘。故名衆合。四號叫地獄。衆苦所逼。異類悲號。發怨叫聲。名爲號叫。五大號叫地獄。劇苦所逼。發大哭聲。悲叫稱怨故。名爲大號叫。六炎熱地獄。火隨身轉。炎熾周圍。熱苦難任故名炎熱。七極熱地獄。若內若外。自身他身。俱出猛火。互相燒害。熱中極故。名爲極熱。八無間地獄者。受苦無間。或無樂間苦。故名無間 言洲異者。有四大洲。一南贍部洲。此洲南邊。有贍部樹。今此洲名。或從林立名。或從果爲名。名贍部洲。二東勝身洲。身形勝故。或身勝贍部。名東勝身洲。叁西牛貨洲。以牛爲貨易。故名牛貨洲。四北俱盧洲。此雲勝處。或雲勝生。于四洲中。處最勝故。名爲勝處。生最勝故。名爲勝生 地獄及洲。合成十二。並六欲天。傍生餓鬼。處成二十。若有情界。從自在天。至無間獄若器世間。乃至風輪。皆欲界攝。此上十七處者。標色界也。此欲界上。有十七處。名爲色界。叁靜慮各叁第四靜慮八者。列十七名也。謂叁靜慮。處各有叁。第四靜慮。處獨有八。合成十七處。器及有情。總名色界。第一靜慮。處有叁者。一名梵衆天。大梵天王。所領衆故。二名梵輔天。衛侍梵王。爲臣輔翼故。叁名大梵天。廣善所生。故名爲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獲得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後沒故。威德等勝。故名大梵。第二靜慮。有叁天者。一少光天。于二禅內。光明最少。故名少光天。二無量光天。光明轉增。量難限。故名無量光天。叁極光淨天。光明勝前。遍照自地。故名極光 第叁靜慮。有叁天者。一少淨天。意地樂受。故名爲淨。于第叁禅中。此淨最少。名爲少淨。二無量淨天。此淨轉勝。量難限故。名無量淨天。叁遍淨天。此淨周普。故名遍淨 第四靜慮。有八天者。一無雲天。此下空中。無所居地。如雲密合。故說名雲。此上諸天。更無雲地。在無雲首。故名無雲。二福生天者。更有異生勝福。方可往生故。說名福生。叁廣果天。于色界中。異生生中。此最殊勝。故名廣果天。四無煩天。煩謂煩雜。于無煩中。此最初故。得無煩名。五無熱天。已得雜修上中品定。能善伏除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六善現天。已得上品雜修靜慮。果位易彰。故名善現。七善見天。已得上勝雜修靜慮。離修定障。余品至微。見極清徹故。名善見天。八色究竟天。有色天中。更無有處能過于此故名色究竟。此五天名淨居天。唯聖人居。無異生雜。故名淨居。于色界中。立十七天。依經部宗也。若薩婆多宗。唯立十六天。除大梵天。謂梵輔天。中有高臺閣。名大梵天。一主所居。更無別地。如世尊處座。四衆圍繞。故別不立大梵天也。除無想天者。謂廣果天中。有高勝處。名無想天。非別有地。故不立也 經部師。立大梵天者。謂大梵王。與梵輔等。處雖不別。身形壽量。皆不等故。故須別立。此經部宗。除無想天者。以無想天。與廣果天。身壽等。所以無想攝入廣果。更不別立 若上座部。亦立大梵天。由身壽不同故。亦立無想天。謂與廣果。因果別故。由此色界。即有十八天。無色界無處者。明無色界都無處所。以非色法無方所故。由生有四種者。此明無色雖無處所。由異熟生。差別有四。一空無邊處天。修此定前。于加行位。厭有色身。思無邊空。作空無邊解。名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厭先外空。複思內識。作識無邊解。名識無邊處。叁無所有處。次厭無邊識。思無所有。作無所有解。名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天。謂此定體。非前七地粗想。名爲非想。若想全無。便同癡暗。有細想故。名非非想。前叁無色。從加行立名。第四無色。當體受稱。又論雲。複如何知彼無方處(問也)謂于是處。得彼定者。命終即于是處生故。複從彼沒生欲色時。即于是處中有起故。解雲(答前問也)。謂于是處得彼定者。謂隨何等洲。修得無色定處也。即于修定處。命終受無色界生。後時從無色沒。生欲色時。還即于過去。修得定處。中有起故。明知無色。無方所也。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續者。明無色界所依也。欲色有身。心依身而轉。無色無身。心依同分及命根轉 問何故名欲界等。答界是總名。欲等是別。以別依總。名欲界等。具足應言欲所屬界。名爲欲界。色所屬界。名爲色界。無色所屬界。名爲無色界。略去所屬字。但名欲界等。如言胡椒飲。及金剛環。飲與環俱是總名。胡椒金剛。並爲別稱。以別依總名胡椒飲。及金剛環。具足應言胡椒所屬飲。金剛所屬環。略去所屬字。但名胡椒飲等。況法可知。問此中欲言。爲說何法。答略說段食淫所引貪(解雲。淫貪食貪名之爲欲耳也)。如經頌雲。世諸妙境非真欲。真欲謂人分別貪。妙境如本住世間。智者于中已除欲(此頌是佛說。舍利子爲人。誦意取貪心。名欲非境也)。邪命外道。便诘舍利子言。若世妙境非真欲。真欲謂人分別貪。苾刍應名受欲人。起惡分別尋思故(解雲。此外道意。取外境。爲真欲體。不遠而住難舍利子也)。若世妙境是真欲。真欲非人分別貪。汝師應名受欲人。恒觀可意妙色故(解雲。此外道師。實觀可意色。舍利子報言。汝師實觀可意色。而不名受欲人。明知真欲是貪。非關外境外道于是。默然而去也)

  從此第二明五趣。論雲。已說叁界。五趣雲何。頌曰

  于中地獄等  自名說五趣

  唯無覆無記  有情非中有

  釋曰。前兩句列五趣名。下兩句諸門分別。于中地獄等自名說五趣者。于叁界中。有地獄等。說名五趣。謂前所說。地獄.傍生.鬼.及人.天。是名五趣。唯無覆無記者。叁性分別。此五趣體。不通善染。唯無覆無記。過去業所招。是異熟生無記。若通善染。五趣便相雜。謂一趣中。具有五趣業煩惱故。亦不通外器。以外器中通于五趣。共受用故。有情非中有者。五趣唯是有情數攝。體非中有。趣是所往。中有是能往故中有非趣也。施設足論。作如是說。四生攝五趣。非五趣攝四生。不攝者何。所謂中有(解雲。中有是化生故。四生攝 是能往故。不是趣攝也) 上來所明。五趣不通善染外器中有。明知界寬趣狹。以彼善染。外器中有叁界攝故。由此理故。若是趣體。必是界攝。自有是界而非是趣。謂善染等

  從此第叁。明七識住。論雲。即于叁界及五趣中。如其次第。識住有七。其七者何。頌曰

  身異及想異  身異同一想

  翻此身想一  並無色下叁

  故識住有七  余非有損壞

  釋曰。身異及想異者。是第一識住。謂人趣全。天趣一分。故論雲。契經中說。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第一識住。一分天者。謂欲界天。及初靜慮。除劫初起(解雲。如劫初起。是第二識住。故今除也。次即辨之)。言身異者。狀貌異故。彼由身異。或有異身。故名身異。言由身異者。約體以明。言有異身者。據成就說。言想異者。苦樂舍想。有差別故。彼由想異。或有異想。故名想異。言由想異者。約體以明。言有異想者。據成就說 第二句者。是第二識住。于初靜慮。取劫初起。故論雲。有色有情。身異想一。是第二識住。如梵衆天。謂劫初起(解雲。理實亦取梵王梵輔。唯言梵衆天。者舉初攝後)。所以者何。以劫初起彼諸梵衆起如是想。我等皆是。大梵王生。大梵爾時。亦起此想。是諸梵衆。皆我所生。同想一因。故名想一。大梵王身。其量高廣。容貌威德。言語光明。一一皆與梵衆不同。故名身異(已上論文) 問何故梵王。梵衆起一因想。答謂大梵王。于劫初時。獨一而住。更無侍衛。遂發願言。雲何當令諸余有情。生我同分。時極光淨天。見已悲愍。從彼處沒。生爲梵衆。梵王才發願。見有天生故。大梵王起如是想。我表能生也。彼諸梵衆。初見大梵威德特尊天。又憶念知先因梵王發誓願故。我來生此。是故梵衆起如是念。我等皆是大梵王生 翻此身想一者。此一句中。有兩重識住。言翻此者。謂翻上身異想一。應言身一想異。是第叁識住。故論雲。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爲第叁識住(解雲。理實亦攝少光淨天。無量光天。唯言極光淨者。舉後攝初也)。彼天顯形。狀貌不異。故名身一。樂非苦樂二想交參。故名想異。傳說彼天…

《俱舍論頌疏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