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頌疏》七
論本第七
從此大文第二。明四緣。于中分二。一明四緣。二別解等無間。初就明四緣中。文複分叁。一明四緣體。二明緣中作用。叁明法從緣生。且第一明緣體者。論雲。廣說因已。緣複雲何。頌曰
說有四種緣 因緣五因性
等無間非後 心心所已生
所緣一切法 增上即能作
釋曰。說有四種緣者。說謂契經中。說有四緣性。謂因緣性。等無間緣性。所緣緣性。增上緣性 言因緣者。因即是緣。持業釋也 等無間者。前後心心所。體各一故。名之爲等。如心心所中。受體是一。余想等亦爾。故論雲。謂無少受無間生多。或複從多無間生少。想等亦爾。于自類中。無非等義 又解。前心心所齊等。與後心心所爲緣。非是前受生後受。前想生後想。自類中等也 又解後心心所。等用前心心所爲緣 故此等字。通緣及果 言無間者。前心心所。生後心心所。中間無有余心間隔。名爲無間。故此無間。通緣及果。或等無間即緣。是持業釋也。或等無間之緣。是依主釋 所緣緣者。謂所緣境爲緣。能牽生心心所法。所緣即緣。持業釋也 增上緣者。增上即緣。是持業釋也。因緣五因性者。出因緣體。于六因中。除能作因。所余五因。是因緣性。等無間非後心心所已生者非後者。謂阿羅漢。臨入涅槃。最後心心所。名之爲後。此後心心所。非等無間緣。除後心外。諸余已生。心心所法。皆是等無間緣。論雲。此緣生法。等而無間。依是義立等無間緣(解雲。法者。此果法。此果法。與緣等也)由此色等。皆不可立等無間緣。不等生故。謂欲界色。或無間生欲界色界。二無表色(解雲。謂受戒者。從第叁羯磨。便入色界定。即欲界別解脫無表。與色界定共無表色。俱時生耳)。或無間生欲界無漏。二無表色(解雲。謂第叁羯磨。便入色界無漏定即欲界無表。與道共無表。俱時生耳)。由諸色法。雜亂現前。等無間緣。生無雜亂。故色不立等無間緣。尊者世友作如是說。于一身中。一長養色。相續不斷。從此後複有第二長養色生。不相違害。故不可立等無間緣。大德複言。以諸色法無間生起。或少或多故。謂或有時。從多生少。如燒稻稗大聚爲灰。或時複有從少生多。如細種生諾瞿陀樹。根莖枝葉。漸次增榮。聳幹垂條。多所蔭映(解雲。大德謂法救也。諾瞿陀樹子。甚少而生大樹。蔭得五百乘車也)。所緣一切法者。謂一切法。與心心所。爲所緣也。心心所法。其性羸劣。執境方生。猶如羸人非杖不起。故一切法識所攀附。名爲所緣。此所緣境。有別體性。是心心所。發生緣故。名所緣緣。增上即能作者。謂增上緣性。即能作因。以即能作因爲增上緣。故此緣體廣。名增上緣。一切皆是增上緣故。問既一切法。皆所緣緣。此增上緣。何獨體廣。答論有兩釋 第一解雲。俱有諸法。未嘗爲所緣。然爲增上故。唯此體廣。解雲。如無我觀。亦觀一切法。于第一念。不見俱有故。俱有諸法。未嘗爲所緣。然此俱有法。爲增上緣故。增上體廣也 第二解雲。或所作廣。名增上緣。以一切法各除自性。與一切有爲。爲增上緣故
從此第二。明緣作用。此言作用。是與果用。論雲。如是諸緣。于何位法。而興作用。頌曰
二因于正滅 叁因于正生
余二緣相違 而興于作用
釋曰。前兩句明因緣。第叁句明二緣。第四句結用。通前叁句也。二因于正滅者。謂相應俱有二因。于正滅時。而興作用。言正滅者。謂現在世。以此滅相居現在。故名正滅時。此言作用。是與果用。由此二因令俱生果。有作用故 叁因于正生者。謂同類遍行異熟叁因。于正生位。而興作用。言正生者。謂未來法。居生相位。生現前故。名正生時 由此叁因。所引果法。至生相位。興與果用。此上兩句。明因緣竟 余二緣相違者。謂等無間緣。及所緣緣。此之二緣。興與果用。與上相違。等無間緣。于正生位。而興作用。與前二因于正滅位。是相違也。以等無間。果法生時。開避路故。與其處也 若所緣緣。于正滅位。而興作用。與前叁因。于正生位。是相違也。謂所緣緣。能緣滅位。方興作用。由心心所。要現在時。方取境故 頌中不言增上緣者。以增上緣于一切法。皆無障住。隨無障位。或于正生。或于正滅。興與果用。皆不遮也
從此第叁。明法從緣生。于中有二。一總明諸法。二隨難別解 且初總明諸法者。論雲。已說諸緣及興作用。應言何法。由幾緣生。頌曰
心心所由四 二定但由叁
余由二緣生 非天次等故
釋曰。前叁句。辨緣生法。第四一句。遮外道宗。心心所由四者。謂心心所由四緣生。此中因緣。謂五因性。等無間緣者。謂心心所。必須前念等無間緣。引發生故。所緣緣者。緣境起故。增上緣者。除自性外余一切法。皆不障故 二定但由叁者。謂無想滅盡二定。由叁緣生。非能緣故。除所緣緣。由因緣者。謂由二因。一俱有因。謂二定上生等四相。二同類因。謂前已生同地善法 若無想定。無想天中。一切善法。是同地也。若滅盡定。有頂天中。一切善法。是同地也 等無間緣者。謂入二定。前心心所法。爲等無間緣。引生二定也 增上緣者。謂如前說。論雲。如是二定心等引生。礙心等起。故與心等。但爲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解雲。心等。等取心所也。余可知也)余由二緣生者。余謂色法。及不相應。此二類法。由因緣增上二緣所生。非能緣故。除所緣緣。非心等引生。無等無間緣 非天次等故者。正破外道。此有兩意。一正非。二立理。且正非者。非天等也。立理者。次等也。如塗灰外道。執大自在。天能生世間。勝論外道。執我能生世間。數論外道。執勝性。謂薩埵等叁。能生一切法。我佛法中。唯有因緣。能生諸法。故言非天 等等取我勝性等也。次等者。次謂次第。等等取無義利及違諸世間。立此叁種理。破外道也。次第理者。論雲。謂諸世間。若自在等。一因生起。則應一切俱時而生。非次第起。現見諸法次第而生。故知定非一因所起。無義利者。論雲。又自在等。作大功力。生諸世間。得何義利。又自在等。生地獄等無量苦具。逼害有情。爲見如斯。發生自喜。咄哉何用此自在爲。依彼頌言。誠爲善說。由險利能燒。可畏恒逼害。樂食血肉髓。故名魯達羅。解雲。塗灰外道。說自在天有叁身。法身遍充法界。報身居自在天。叁目八臂。摩醯首羅也。化身隨形六道。此頌說化身也 有叁阿修羅。將叁國土。飛行虛空。向自在天上過。自在天見。以火箭射之。一時俱盡。此即火前險利。燒叁國土也。以龍貫人髑髅。系于頭頸。殺象取皮。塗血反被。此是可畏。恒逼害有情也 樂食血肉髓者。顯所食也。魯達羅者。此雲暴惡。自在天有一千名。此是一號。第叁違世間者。論雲。又若信受一切世間。唯自在天。一因所起。則爲非撥現見世間。所余因緣人功等事。我勝性等。如自在天。應廣征遣故。有一法唯一因生
從此第二。隨難別解。論雲。前言余法。由二緣生。于中雲何。大種所造。自他相望。互爲因緣。頌曰
大爲大二因 爲所造五種
造爲造叁種 爲大唯一因
釋曰。大爲大二因者。大種望大種。但爲俱有同類二因。非心所故。無相應因。同無記性故。無異熟因 非是染故。無遍行因 爲所造五種者。初句大字。流至此中。應言大爲所造五種也。謂四大種望所造色。能爲五因。一生。二依。叁立。四持。五養。此之五因。于前六因。能作因攝。此四大種。生所造色。名爲生因。造色生已。隨逐大種。如依師等。說爲依因。大種任持所造色故。如壁持畫。說爲立因。令所造色相續不斷。說爲持因。增長因故。說爲養因。如是則顯大與所造。爲起變持任長因性故。爲起者。是生因也。爲變者。是依因也。爲持者。是立因也。爲任者。是持因也。爲長者。是養因也 造爲造叁種者。所造望所造。但爲叁因。謂俱有。同類。異熟。俱有因者。謂隨心轉。身語二業。七支無表。展轉爲因 同類因者。一切前生。于後同類。皆能爲因。異熟因者。謂身語業。能招眼等。此即因果。俱所造也 爲大唯一因者。前句造字。流至此中。應言造爲大。唯一因也。謂所造色。望四大種。但爲一因。謂異熟因。由身語二業。能招異熟大種果故
從此大文第二。別明等無間。于中有二。一明諸心相生。二明得心多少。就明諸心相生中。有二。一明十二心。二明二十心。複就明十二心中。一列十二心。二正辨相生。且初列十二心者。論先問雲。前已總說諸心心所。前能爲後等無間緣。未決定說何心無間。有幾心生。複從幾心有何心起。今當定說(結前問起)。謂且略說。有十二心(答也)。雲何十二心(問也)。頌曰
欲界有四心 善惡覆無覆
色無色除惡 無漏有二心
釋曰。且于欲界有四種心。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無色界各有叁心。謂除不善。余如上說。如是十種。說有漏心。若無漏心。唯有二種。謂學無學。合成十二
從此第二。正辨相生。論雲。此十二心。互相生者。頌曰
欲界善生九 此複從八生
染從十生四 余從五生七
色善生十一 此複從九生
有覆從八生 此複生于六
無覆從叁生 此複能生六
無色善生九 此複從六生
有覆生從七 無覆如色辨
學從四生五 余從五生四
釋曰。欲界善生九者。謂從欲界善心。無間容生九心。謂自界四心色界二心。無色一心。無漏二心。故成九也 色界二心者。謂善染汙也。從欲界心。入色界定生彼善心。又從欲界善心中死。往生色界。生彼染心。續生心中。必染汙故。故論雲。于入定時及續生位。如其次第。生善染心。無色界一心者。謂從欲界善心中死。生無色界。生彼染心。續生心中。必染汙故。欲界不生無色善心者。以極遠故。無色于欲界。四遠故遠。一所依遠。二行相遠。叁所緣遠。四對治遠。所依遠者。無色界心。不與欲界心爲所依故 行相遠者。無色界心。唯于第四禅。作苦粗障行相。必無緣欲作苦粗等行相故 所緣遠者。不緣欲故 對…
《俱舍論頌疏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