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3卷41頁碼:P0813
唐 圓晖述

  《俱舍論頌疏》二十七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爲性者。出體也。謂無退智。緣能诠名。名法無礙解。名句文叁。總說爲名。此名句文。持所說義。及生物解故。說名爲法 又無退智。緣所诠義。名義無礙解 又無退智。緣方言詞。立爲詞無礙解 又無退智。緣契正理。無滯言說。及緣自在。定慧二道。名辯無礙解。無滯言說。名之爲辯。定慧二道。能起辯說。道是辯因。故亦名辯。是利根故。名無退智。智。緣名等。決斷無礙。名無礙解。故四無礙。以無退智爲體也。法詞唯俗智者。此二無礙。緣名身等及世言詞事境界故。唯俗智攝。五二地爲依者。法無礙解。通依五地。謂欲界四靜慮也。無色界中。無名等故。詞無礙解。唯依二地。謂欲界初靜慮也。二禅已上。以無尋伺故。義十六辯九者。義無礙解。或十智或六智爲體。謂若諸法皆名爲義。十智爲體。若唯涅槃。名爲義者。六智爲體。如漏盡通說 辯無礙解。九智爲體。唯除滅智。謂辯無礙。緣說道故 皆依一切地者。此義及辯。二無礙解。通依一切地起。謂九地也。但得必具四者。隨得一時。必皆具四。余如無诤說者。此四無礙。依不動性。依叁洲身。如無诤說

  從此第四。明依邊際定得。論雲。如是所說無诤行等。頌曰

  六依邊際得  邊際六後定

  遍順至究竟  佛余加行得

  釋曰。六依邊際得者。無诤願智。四無礙解。此六皆依邊際定得。邊際六者。此邊際定。體有六種。謂四無礙。無诤願智。此六除詞。更加延促壽等邊際。故體成六。謂無诤邊際。乃至延促等邊際也。詞無礙解。雖依第四邊際定發。體是欲界。初靜慮攝故。詞無礙解。非邊際體 後定者第四定也。此明邊際唯依第四禅故 遍順至究竟者。釋邊際名也。從一切地。遍所隨順。增至究竟。故名邊際。謂從欲界加行善心。入初靜慮。次第順入乃至有頂。複從有頂。入無所有處。次第逆入乃至欲界。複從欲界。次第順入。展轉乃至第四靜慮。名一切地遍所隨順。謂專修習第四靜慮。從下至中。從中至上。如是叁品。複各分叁。上上品生。名至究竟。如是靜慮。得邊際名。此中邊言。顯無越義。勝無越此。故名爲邊。際言爲顯類義極義。如說一頌。有四句故。名爲四際。顯類義也。如說涅槃名爲實際。顯極義也。佛余加行得者。此邊際定。佛離染得。所余聖者。唯加行得

  從此第二。明共凡德。就中分六。一明六通。二辨叁明叁明叁示導。四別明神境。五別釋眼耳。六明通種類。且第一明六通者。論雲。已辨前叁唯共余聖功德。于中亦共凡德。且應辨通。頌曰

  通六謂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盡通  解脫道慧攝

  四俗他心五  漏盡通如力

  五依四靜慮  自下地爲境

  聲聞麟喻佛  二叁千無數

  未曾由加行  曾修離染得

  念住初叁身  他心叁余四

  天眼耳無記  余四通唯善

  釋曰。初叁句者摽列六通。一神境智證通。神謂等持。境謂行化。智證神境。無擁名通。二天眼智證通。叁天耳智證通。天眼天耳。所依根也。智是二識相應慧體。智證于境。無擁名通。四他心智證通。智證他心。無擁名通。五宿住隨念智證通。于宿住事。隨所憶念。智證宿住。無擁名通。六漏盡智證通。漏盡者擇滅也。智證漏盡。無擁名通。或漏盡身中。所有智證。名漏盡智證通 解脫道慧攝者。出體也。此六神通。解脫道攝。慧爲其體。四俗他心五者。神境。天眼。天耳。宿住。此之四通。俗智爲體。他心智通。五智爲體。謂法。類。道。世俗。他心。漏盡通如力者。漏盡智通。如漏盡力。或六智。或十智爲體。五依四靜慮者。前之五通。依四靜慮。問何緣此五。不依無色。答初叁種。通緣色爲境 他心智通。初修之時。以色爲門。謂欲修時。先審觀己身心二相變異相隨。謂心喜怒。形之于色。後複觀他身心二相。由此加行。後得他心。于他心等能如實知 若宿住通。漸次憶念分位差別。謂憶前念。漸複逆觀于此生身十位差別。次第而憶。乃至能憶中有已前一念之心。名宿住通。加行成就。根本成時。能憶過去生中。某處某姓。種種事故。依無色地。無如是能。又于無色觀減止增。五通必依止觀均地。未至等地。觀增止減。以增地故。亦無通 自下地爲境者。五通唯緣自下地境。如神境通。于初禅發。能于初禅及下欲界。行化自在。于上不然。勢力劣故。余四通亦爾。聲聞麟喻佛二叁千無數者。諸大聲聞。能于二千世界。起神通用。麟覺能于叁千世界。佛能于無數世界。神通自在 未曾由加行曾修離染得者。此明五通于無始來。若未曾得。由加行得。曾已串習。由離染得。念住初叁身他心叁余四者。念住分別。初之叁通。唯身念住。緣色起故。他心智通。唯叁念住。不知色故。無身念住。所余宿住。及漏盡通。四念住攝。謂緣五蘊一切法故。天眼耳無記者。天眼耳二通。無記性攝。以二通體是眼耳識相應慧故。謂眼耳識。生得善者。非異地起。若色界生得。不能生定。今此二通。與定相生。故二通體。唯無記性。四無記中。通果無記。余四通唯善者。除天眼耳。所余四通性皆是善

  從此第二。辨叁明。論雲。如契經說。無學叁明。彼于六通。以何爲性。頌曰

  第五二六明  治叁際愚故

  後真二假說  學有闇非明

  釋曰。第五二六明者。第五宿住通。是第一宿住智證明。第二天眼通。是第二死生智證明。第六漏盡通。是第叁漏盡智證明 治叁際愚故者。于六通中。唯叁名明。謂能對治叁際愚故。宿住智明。治前際愚。死生智明。治後際愚。漏盡智明。治中際愚。後真二假說者。此叁明中。後漏盡明。容有是真。通無漏故。前二名明。但是假說。以有漏故。學有闇非明者。有學身中。雖有宿住及死生智。不名明者。以彼身中有闇惑故

  從此第叁。明叁示導。論雲。契經說有叁種示導。彼于六通以何爲體。頌曰

  第一四六導  教誡導爲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樂果故

  釋曰。第一四六導者。第一神境通。名第一神變示導。第四他心通。名第二記心示導。第六漏盡通。名第叁教誡示導。能示能導。得示導名故 教誡導爲尊者。叁示導中。教誡示導。最爲尊勝。定由通所成者。教誡示導。定由第六漏盡通。成故最爲尊 前二示導。咒藥亦成。非定由通故。非勝也。如有咒術。名健馱利(此雲持地也)持此便能。騰空自在 複有咒術。名伊刹尼(此雲觀察)持此便能。知他心念。引利樂果故者。教誡示導。以能如實方便說法。故能令他引當利益果(人天果也)。及安樂果(涅槃果也)。前二示導。無此勝能。由是故教誡最爲尊勝也

  從此第四。別明神境。就中二。一正明神境。二明能所化。且正明神境者。論雲。神境二言。爲目何義。頌曰

  神體謂等持  境二謂行化

  行叁意勢佛  運身勝解通

  化二謂欲色  四二外處性

  此各有二種  謂似自他身

  釋曰。神體謂等持者。神名所目。唯勝等持。由此能爲神變事故。境二謂行化者。神變名境。境有二種。一行二化 行叁意勢佛運身勝解通者。釋行境也。行有叁種。一者運身。謂乘空行猶如飛鳥。二者勝解。謂極遠方作近思惟便能速至。叁者意勢。謂極遠方舉心即至。此勢如意。得意勢名。意勢唯佛。運身勝解。亦通二乘 化二謂欲色四二外處性者。釋化境也。化有二種。一欲界化。二色界化。欲界化四。謂四外處。色。香。味。觸。名欲界化。色界化。二所謂色觸。名色界化。以色界中無香味故。此各有二種謂似自他身者。此二界化。各有二種。一似自身化。二似他身化 身在欲界。化有四種。謂作欲界自他二化。及作色界自他二化。身在色界。化亦有四種。如欲界說。故總成八

  從此第二。明能所化。論雲。化作化事。爲即是通(問也)不爾(答也)雲何(征也)是通之果(答此能化心從神境通。能化生是通果也)此有幾種。差別雲何。頌曰

  能化心十四  定果二至五

  如所依定得  從淨自生二

  化事由自地  語通由自下

  化身與化主  語必俱非佛

  先立願留身  後起余心語

  有死留堅體  余說無留義

  初多心一化  成滿此相違

  修得無記攝  余得通叁性

  釋曰。能化心十四定果二至五者。從神境通。生變化心。總有十四。謂初定果有二。二定果有叁。叁定果有四。第四定果有五。且依初禅。有二化心。一欲界攝。謂初禅。作欲界化也。二初禅攝。謂初禅作初禅化也 第二靜慮有叁化心。二種如前。加第二禅化也 第叁靜慮。有四化心。叁種如前。加第叁禅化 第四靜慮。有五化心。四種如前加第四禅化 諸果化心。依自上地。必無依下。如初禅化。依初禅名自。依二禅等。名之爲上。二禅等化。不依初禅。故無依下。下地定心。不生上果。者。謂勢力劣故。如所依定得者。如得初禅定。必得初禅化。乃至得第四禅定。必得第四定化。以果化心與所依定。俱時得故。從淨自生二者。淨者善靜慮也。自者化心也。此能化心。一從淨生。二從自生。又此化心。能生二心。謂生淨心。及生化心。謂從靜慮。起能化心。此心必無直出觀義。且從淨定。地起初化心。此後後化心。從自類化心。生最後化心。還生淨定。故此化心。從二心生。能生二心。化事由自地者。化前境事。由自地心。如化四境是欲化心。化初禅境。是初禅化心。必無異地化心生起異地化事故。語通由自下者。化所發語。通自下心。謂欲初禅。化所發言。此言必是自地心起。依二禅等化。所發言。此必依下地心發。謂二禅等。無尋伺故。無發語心。起下初禅心。而發語也。化身與化主語必俱非佛者。若一化主。起多化身。要化主語時。諸所化方語。言音诠表。一切皆同故。有伽陀頌曰 一化主語時 諸所化皆語 一化主若默 諸所化亦然

  佛則不爾。與所化語。容不俱時。言音所诠。亦容有別。以佛定力不思議故 問發語心起。化心已無。應無化身。化如何語。答頌言先立願留身。後起余心語。謂先願力。留所化身。後起余心。發語表業。故雖化語二心不同。而依化身。亦得發語。有死留堅體者。有說願力。留所化身。亦得死後。如大迦葉留骨鎖身至慈尊世。唯堅實體。可得久留。即骨鎖身。名堅實也。謂簡肉等。余說無留義者。有余師說。無有留身得至死後。迦葉留者。天神扶持。非願力也。初多心一化成滿此相違者。初起化事。由多化心。方能化作一所化事。後若成滿。與此相違。但一化心。即能化作衆多化事。修得無記攝者。此前十四。能變化化心。從定修生。無記性攝。四無記中。通果無記也。余得通叁性者。余生得等。能變化心。即通叁性如鬼神等所有化心。或善或惡。或是無記

  從此第五。別釋眼耳。論雲。天眼耳言。爲目何義。頌曰

  天眼耳謂根  即定地淨色

  恒同分無缺  取障細遠等

  釋曰。天眼耳者。謂眼耳通。依四靜慮。所生淨色。眼耳二根。見色聞聲。名天眼耳。此名天者。定地攝故。天眼有叁。一者生得謂生天中。二者修得即前所說。叁者似天謂由業得。如輪王鬼神。及中有等。唯有修得天眼耳根。恒是同分。又無缺壞。能取被障細遠等。諸方色聲。故有頌曰 肉眼于諸方 被障細遠色 無能見功用 天眼見無遺

  從此第六。明五通種類。論雲。前說化心修得等異。神境等五亦有異耶(問也)。亦有(答也)。雲何(征也)。頌曰

  神境五修生  咒藥業成故

  他心修生咒  又加占相成

  叁修生業成  除修皆叁性

  人唯無生得  地獄初能知

  釋曰。初五句明通種類。次一句叁性分別。後兩句約趣通局。神境通類總有五種。一者修得。二者生得。叁者咒得。四者藥得。五者業得。他心智通類有四種。一者修得。二者生得。叁者咒得。四者占相。所余天眼。天耳。宿住。叁通唯有叁種。謂修。生。業 此五通中。神境等叁。若修得者。唯是善性。天眼天耳。是無記性。除修得外。余生得等。皆通叁性。人中都無生得通者。余皆容有。于地獄趣。初受生時。有生得他心智及宿住智。知過去等。苦受逼已。更無所知。若修得通。唯人天趣。能入定故。生得除人。通余四趣。皆有生得 咒藥二種。通人天鬼趣。占相唯人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俱舍論頌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4】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