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3卷41頁碼:P0813
唐 圓晖述

  《俱舍論頌疏》二十八

  

論本第二十八

  釋曰。心一境性名之爲定。此品廣明故名分別。就此品中。總分叁段。一明定功德。二明正法住世。叁明造論宗旨。就明定中二。一明所依諸定。二明能依功德。就明諸定中分爲四段。一明四靜慮。二明四無色定。叁明八等至。四明諸等持。此下第一明四靜慮。論雲。已說諸智所成功德。余性功德。今次當辨。于中先辨所依止定。且諸定內靜慮雲何。頌曰

  靜慮四各二  于中生已說

  定謂善一境  並伴五蘊性

  初具伺喜樂  後漸離前支

  釋曰。靜慮四各二者。四種靜慮。各有二種。一生靜慮。二定靜慮。于中生已說者。于二靜慮中四種靜慮體。世間品已說。謂世間品。說色界中有十七天。是生靜慮也 定謂善一境並伴五蘊性者。定靜慮體。謂唯善性。心一境性。克體言之。以善等持。爲自性故。若並助伴。五蘊爲體(有色蘊者定共戒也)問何等名心一境性。答謂能令心專注一所緣。問何等名靜慮。答由定寂靜。能審慮故。慮體是慧。定有靜用。及生慧慮。故名靜慮 問無色等持。亦能靜慮。應名靜慮。答無色等持。不名靜慮。謂就勝義。立靜慮名。色界定勝。獨名靜慮。如世間說發光名日。螢燭雖光不得名日。問何故色界定。獨名爲勝。答一謂諸等持內。攝十八支。二止觀均行。最能審慮。叁名現法樂住。四名樂通行。故色界定。獨名靜慮 問色界染定。甯得此名。答由彼亦能邪審慮故。世尊亦說有惡靜慮。問心一境性。是靜慮體。依何相立初二叁四。答頌言初具伺喜樂後漸離前支。謂初定內。具伺喜樂。名初靜慮。後之叁定。漸離前支。謂唯離伺。有喜樂支。立第二靜慮。若離伺喜。唯有樂支。立第叁靜慮。具離叁種。立第四靜慮。故一境性。分爲四種

  從此第二。明無色定。論雲。已辨靜慮。無色雲何。頌曰

  無色亦如是  四蘊離下地

  並上叁近分  總名除色想

  無色謂無色  後色起從心

  空無邊等叁  名從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

  釋曰。無色亦如是者。無色定體四。各有二種。生無色體。世品已說。定無色體。亦善性攝。心一境性。與色界同故言如是。四蘊者。然助伴體。唯有四蘊。彼無色故。除色蘊也。離下地者。辨差別也。雖一境性體相無差別。離下地生。故分四種。離第四靜慮生。立空無邊處名。離空處生。立識無邊處。離識處生。立無所有處。離無所有處生。立非想非非想處 並上叁近分總名除色想者。前四根本。無色。並上叁無色。近分。此七總名除去色想空處近分。未得此名。緣下地色。有色想故。無色謂無色者。無色界中。謂無色故。立無色名。依大衆部。化地部等。無色界中。許有色法。以色微故。立無色名。問無色多劫。色相續斷。後沒生下。色從何生。答頌言後色起從心者。謂昔所起。色異熟因。熏習在心。功能今熟。是故今色從彼心。生此是論主依經部釋也 空無邊等叁名從加行立者。謂修定前起加行位。厭色境故。作勝解想。思無邊空加行成時。名空無邊處 又于加行中。厭無邊空。起勝解想。思無邊識。加行成時。名識無邊處 又于加行中。厭無邊識。起勝解想。舍諸所有。寂然而住。加行成時。名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者。立第四名。由想昧劣。謂無下地明慧勝想。得非想名。有昧劣想。名非非想。故約彼處想昧劣故。當體立名。名非非想。前叁無色。約加行立。第四非想。約當體立

  從此第叁。明八等至。就中二。一總明。二別明。且總明八等至者。論雲。已辨無色雲何等至。頌曰

  此本等至八  前七各有叁

  謂味淨無漏  後味淨二種

  味謂愛相應  淨謂世間善

  此即所味著  無漏謂出世

  釋曰。此本等至八者。此四靜慮。四無色。地根本等至。總有八種。前七各有叁謂味淨無漏者。于前七地。各具有叁。一味等至。謂愛相應。愛能味著。故名爲味。由定與彼愛相應故。定得味名。二淨等至。謂世善定。與無貪等諸白淨法。相應起故。定得淨名。叁無漏等至。謂出世定 後味淨二種者。後是有頂地。有二種等至。謂味與淨想昧劣故。無無漏也。味謂愛相應者。釋味定也。愛名爲味。定與愛相應。故名味定。淨謂世間善者。釋淨定也。此即所味著者。此淨等至。是前味定。所味著境。謂淨定滅彼味定生。緣已滅淨。深生愛著。無漏謂出世者。愛不緣故。非所味著

  從此第四。別明八等至。就中有二。一明靜慮支。二明淨等至。前中分六。一明靜慮支數。二明支體。叁明染無支。四明名不動。五明生受有異。六明起下心。且第一明靜慮支數者。論雲。于四靜慮。各有幾支。頌曰

  靜慮初五支  尋伺喜樂定

  第二有四支  內淨喜樂定

  第叁具五支  舍念慧樂定

  第四有四支  舍念中受定

  釋曰。唯淨無漏。四靜慮中。有十八支 初靜慮中。具有五支。一尋。二伺。叁喜。四樂。五等持 第二靜慮中唯四支。一內等淨。二喜。叁樂。四等持 第叁靜慮。具有五支。一行舍(解雲。是大善地中舍故。名行舍也)二正念。叁正慧。四樂受。五等持(前二是輕安樂此樂受樂) 第四靜慮。唯有四支。一行舍清淨。二念清淨(離八災患。得清淨名。下文釋也)叁非苦樂受。(此是頌文中受)四等持 問何故初二靜慮立輕安。不立行舍。後二靜慮立行舍。不立輕安。答第叁定舍極喜。第四定舍極樂。故立行舍。初二既不立行舍。故立輕安。問信通諸地。何故唯于第二靜慮。立信爲支。答隨起增上淨信。必依大喜。第二靜慮。有勝喜故。立內淨支。問慧通諸地。何故第叁定。獨立慧爲支。答彼有樂受。爲耽此樂。不欣上地。對治此故。立正慧支。問念通諸地。何故叁四定。獨立念爲支。答此第叁定。爲第二定勝喜漂溺。若第四定。爲第叁定勝樂留礙。由爲下地所留難故。于自地染。不能出離。是故世尊勸住正念。問何故初叁靜慮。等具五支。二四靜慮。等具四支。答欲界諸惡。難斷難可破。難可越度故。初靜慮須具五支。第二靜慮有極重喜。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故。第叁定建立五支。初及第叁無如是事。故于二四。唯立四支。又解爲欲隨順超定法故。謂從五支定超入五支定。複從支四定。超入四支定。以支等者。易可超越

  從此第二。明支體性者。論雲。靜慮支名既有十八。于中實事總有幾種。頌曰

  此實事十一  初二樂輕安

  內淨即信根  喜即是喜受

  釋曰。名雖十八。實體十一。謂初五支。即五實事。第二靜慮。叁支同前。增內淨一。足前成六。第叁靜慮。定支同前。增余四支。足前成十。第四靜慮。叁支同前增非苦樂受。足前成十一。問初二。已有樂支。何故第叁。說增樂受。答頌言初二樂輕安。由初二定樂是輕安樂。故于第叁說增樂受。問何故初二無樂受樂。答初二定中。無樂根故。謂初二定。無心受樂。說有喜故。雖初二定有身受樂。正在定中無叁識故 依經部宗。初二定樂。是身受樂。非輕安樂。以經部師。許在定中。得有身識。謂在定內。有輕安風。從勝定生。順生身識相應樂受。遍觸身故。又引經雲。諸聖弟子。于離生喜。已斷五法。修習五法。所修五者。一歡。二喜。叁輕安。四樂。五叁摩地。此經輕安。與樂別說。故初二樂。非是輕安。內淨即信根者。謂若證得第二靜慮。則于定地亦可雖中。有深信生。名內等淨。信是淨相。故立淨名。離外均流故。名內等。淨而內等故。立內等淨名。喜即是喜受者。謂上座部等。于心所中。別有喜體。非是喜受。謂簡彼故。故言喜即是喜受。謂初二定。喜名喜受也

  從此第叁。明染無支。論雲。諸靜慮支。染靜慮中。謂皆有不(問也)。不爾(答也)。雲何(征也)。頌曰

  染如次從初  無喜樂內淨

  正念慧舍念  余說無安舍

  釋曰。初禅染中。無離生喜樂。非離煩惱。而得生故。第二染中。無內等淨。煩惱濁故。第叁染中。無正念慧。染樂亂故。第四染中。無舍念淨。煩惱染故。余說無安舍者。有余師說。初二染中。但無輕安。後二染中。唯無行舍。以此二種大善地攝故染定無

  從此第四。明不動。論雲。契經中說叁定有動。不動第四。依何義說。頌曰

  第四名不動  離八災患故

  八者謂尋伺  四受入出息

  釋曰。第四靜慮。無八災患動。是故世尊說名不動。災患有八。所謂尋。伺。憂。苦。喜樂。出息。入息。有余師說。第四靜慮。如密室燈照而無動。故名不動

  從此第五。明生受有異。論雲。如定靜慮所有諸受。生亦爾不(問也)。不爾(答也)。雲何(征也)。頌曰

  生靜慮從初  有喜樂舍受

  及喜舍樂舍  唯舍受如次

  釋曰。生靜慮中。初有叁受 一喜受。意識相應 二樂受。叁識相應 叁舍受。四識相應 第二有二。謂喜與舍。意識相應 第叁有二。謂樂與舍。意識相應 第四有一。謂唯舍受。意識相應 是謂定。生。受有差別

  從此第六。明起下心。論雲。上叁靜慮。無叁識身。及無尋伺。如何生彼。能見聞觸及起表業(問也)非生彼地。無眼識等。但非彼系也(答也)。所以者何(征也)。頌曰

  生上叁靜慮  起叁識表心

  皆初靜慮攝  唯無覆無記

  釋曰。生上叁地。起叁識身。及發表心。皆初定系。生上起下。如起化心故。能見聞觸及發表起下叁識。及發表心。此唯是無覆無記。不起下染 謂已斷故。不起下善。以下劣故。無記中庸故。得起下身識威儀無記。起下眼耳二識。若修得者。通果無記。若泛起者。威儀無記。起下發表心。亦威儀無記

  從此已下。第二明淨等等至。就中有九。一初明得等至。二明等至相生。叁明順四分定。四明修超等至。五明等至依身。六明等至緣境。七明等至斷惑。八明近分差別。九明中定不同 且初明得等至者。論雲。如是別釋靜慮事已。淨等等至。初得雲何。頌曰

  全不成而得  淨由離染生

  無漏由離染  染由生及退

  釋曰。全不成而得淨由離染生者。八本等至。若全不成。而獲得者。即淨等至。由二緣得。一由離染得謂在下地。離下地染。得上地淨定。二由受生得。謂從上地。…

《俱舍論頌疏二十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