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論記》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8卷42頁碼:P0311
唐 遁倫集撰

  《瑜伽論記》四十六 ▪第2页

  卷第二十叁(之下)(論本第九十一至九十叁) / 釋遁倫集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言叁毒火雞住于兩岸者。叁藏雲。于生死河兩岸之上有叁毒火雞在。有衆生出頭即便燒然。故此雞喻叁毒。景師雲。十二處法內六爲此岸。外六爲彼岸。叁毒之火如雞。故名火雞住根塵岸。遮諸有情不得出岸。有釋雞是將曉之鳴。叁毒亦爾。斷後成覺也。既見如是墮貪愛河乃至若觸者牒第一苦。若岸第二。若下中上後叁住叁界也。又彼即出未出家位居贍部影獨坐思惟等者。景師等雲。西國多有贍部之樹陰原。比丘多住彼樹影中坐故。非是近須彌山閻浮提樹名贍部樹。新羅國法師雲。以此文知菩薩出未出家已前得初靜慮。出家已後自然得戒。乃至證非想定即先得定後得戒也。言由得戒故成不還果者。一雲以此文證菩薩證後二果。菩薩既爾獨覺亦同。又解。准十地論文。獨覺是一行一果。獨覺既爾。菩薩亦同。然此論文隨轉理門說。又此論文約其離欲假名不還。非實證果也。是故說名獲得淨者結第七相。次雲離熾然離熱惱者。消釋經文。爲欲無余永斷有頂已下。解第八相無學地中六種修法究竟圓滿。于中。初六修圓滿。次偏解第二淨修五根究竟圓滿。彼由如是能往六處修圓滿因得爲大王下。解由六處修滿獲得六種最勝無上圓德。第十二解論施設。略有四種尋求我論。一求我體。二尋求我爲常無常下名爲轉。叁者尋求雲何我常我常者此求我常無常所以下名求因。四者求我所往宅。下明依佛法理。依前四論之中。前叁可得依諸行上施設假立。如于五蘊施設假我。如此假我不離諸蘊體是無常。所以得知此是無常由從緣生故。雲又此施設可非顛倒第四一種終不可得者。畢竟無真實神我住在蘊中。當知施設我自性者乃至過此余我不可得者佛法之中但于十二處中生起六識六受六想六思假設我。過此余我不可得也。又即此我體是無常。由有生老死故。又此諸行以于諸取種種自體生起差別不成實故下。釋假我無常所以。如是由心如理作意聞解了故。聞慧也。等了故。思慧也。修谛了故。修慧也。即是聞慧歡喜。思慧等喜。修慧遍喜

  第九十二卷

  更有一頌。明彼第叁上品貪等。有十二門。一上貪。二教授。叁苦住。四觀察。五引發。六不應供。七明解脫。八修。九無我論。十定。十一法見。十二苦。長行中。初解上人貪中。先明叁因起貪。後後明叁因治貪。一護根門。二于食知量。叁者最勝正念正知。于中兩位。初從內凡已上說至一來果爲第一位。次從不還果至阿羅漢爲第二位。前中。知受生滅想與尋思亦後生滅是其初位。複有最勝正念正知下是其後位。謂已獲得滅盡定者。或是獲得叁解脫門無相定者。或已獲得二禅已上無尋伺者。依止聖位天住者。滅定無相定皆名聖位。無尋伺等是其天住。或從滅定起已而住至是名最勝正念知者。以入滅定無能觀心故。說入出前後二時觀受生唯法無人名最勝念。如依滅定乃至當知亦爾者。將入無相定方便中觀想生滅出時亦爾。正在無相定中。或觀真如或空無我。爲是義故說定前後兩時觀想生滅。從尋伺地心將入無尋伺時。或出無尋伺觀入有尋伺心。觀彼尋伺生起而起厭逆。正在無尋伺心不觀尋伺生滅之事。故舉前後二時觀也。愚夫不知唯受領納。唯想取像。貌我能覺察等。此中後說乃至至一來果者。論自判位。第二解教授。言分別內外諸處者。分析色蘊識觸。已下分析四蘊種種不同。叁性叁世漏無漏別。唯法無人。顯示無我。第叁解苦住。第四解觀察。並如文可解。第五解引發。言如前所說五寂靜相者。景師雲。且如眼根自性。眼根因緣。眼根雜染因緣。乃至眼根清淨。有釋。一善調。二善覆。叁善守。四善護。五善修。是名五寂靜相。言叁苦者。即下有叁句也。第六解不應供。如文。第七解明解脫。先辨外道說法無利。後明如來說法有其果利。于中複二。初略舉說法爲得明及解脫。後廣明四種修道。言此中最初是修根所引者。最初戒學是修根所引。言第二是第二所引者。第二心學是第二戒學所引。以四修中戒爲第二故。叁學中戒爲第一故。第叁是第叁所引者。第叁慧學是第叁修心所引。修戒修心修慧相望各有叁種所引者。一解修戒。叁所引者。戒是心所引。心是慧處引。慧是修根所引。心叁種者。心是慧所引。慧是我所引。戒是修根所引。慧叁引者。慧是戒所引。戒是心所引。心是修根所引。故雲叁相望各有叁種。又解。初番修根是修戒所引。修心是根所引。修慧是修心所引。第二番修根。是修心所引。修戒是修根所引。修慧是修戒所引。第叁番修根是修慧所引。修戒修根所引。修心是修戒所引。故雲相望各有叁種所引。言又諸苾刍守護諸根者。即修根也。修習妙行等者。修戒也。心得正定者。修心也。見如實者。修慧也。第八解修。先辨不善修。後明善修根。言觀第一衆生起悅意者。始終行正行人也。觀第二衆生不悅意者。始終邪行人也。觀第叁衆生起悅意生不悅意者。彼人始善終惡。觀第四衆生不悅意生起悅意。彼人初惡後善故。觀第五衆生起悅意者。一行正行故。生不悅意者。一行放逸故。亦複生起悅不悅意者。一行一分或時放逸或不放逸故。又于五轉隨應思惟叁種對者。五轉雖異。略作叁類。一者可意。即第一全及後叁少行。二不可意。即第二全及後叁少分。叁者可意。即後叁少分。以無常想故。于第一人不起貪愛。以慈心故于第二人不起嗔恚。以無相定故。于第叁人不起愛恚也。言叁轉境者。五品衆略爲叁也。第九解無我論。第十解定。第十一解法見。並尋文可解。第十二解苦門。言于五種受發起五轉如實妙智者。即于五受起五種智。故名五轉也。上來處擇後總頌中有其四門前叁已訖。自下第四解多住等有一頌半列十四門。初是一住。叁遠涅槃。叁略說。四內所證。五辨一切。六知相。七舍所學。八業。九等。十空。十一隨行。十二恒住。其最後句師弟圓滿中。有二複次。次開爲二門。如前十二爲十四門。長行中。初解一住。前總頌雲。後多住等。今言一住者何也。景師雲。似有相違而取義各別。若起貪愛發業招生。則有多住。若斷諸愛當生不起。唯現一生。則名一住。達師雲。名從一義以立章名。謂與多住相違是一住故。此中雲一住前雲多住者。此中所變多住以爲名也。第二解遠涅槃。第叁解略說。並如文可解。第四內所證如前應知者。可引九十文。謂現法中至有變非有者。謂于現法十二處增上所生雜染。如實了知未永斷有及已斷非有。第五解辨一切。第六解知相。並如文可解。第七解舍所學。如文。第八解業。言又于此中乃至亦爾者。現愛潤先業。未來潤現業等。理實業望六處並是增上緣。論主欲別叁時之因。故說因及緣藉。第九解等字所取之門。景師雲。問意後有生起由二種緣。一業二愛。而但說言隨業而行。不言隨愛。有何以故言何故下爲釋通。初明曰愛發惡業故方生惡趣。次明愛發善業故方生善趣。非直由愛得生諸趣。故但說業。業是近因故。聞思相應之觸通名明觸。達師雲。明觸者。一雲無漏相應觸數是也。又雲是有漏觸非是無明。故言明觸也。第十解空。景師雲。于外境中假名亦說有果及有受者彼或時空世現可得者。如地無主名受者空。如是名世谛空。言當知此中乃至已實有故者。未有之法因生今有。未來已有。不應更生。此正破薩婆多。若過去行有。不應名滅。又于刹那生滅行中唯有諸行暫時可得至名中際空者。欲似亦無空.亦是常空。暫有不住故。亦是我空。唯行無人故。又一切法都無作用無少有法能生少法者。于法體中求其用相了不可得。故名無用依世俗谛假立作用宣說此法能生彼法也。達師雲。就中有叁。初明空義。二當知此中已下破薩婆多義定有叁世法體。就中有二。初破叁世實有執。二當知亦是常空我已下。例破常空我空等。破叁世中有叁段文。初破後際。就中。先以道理破。若有是事已下。立量破。若言未來諸法實有體性彼不應生。立宗。已實有故(因)。如無爲(喻)。言又不應有無常可得者(立宗)。以常住故(因)。猶如虛空(喻)。既有可得已下。順結成正義也破前際中際文相可知。第十一解隨行景師雲。一于能順喜所緣境界。二隨順而行深心喜樂。叁不如正理執取其相發生貪欲。四多起尋求。五因此廣行福非福等。泰師雲。欲辨十八意行不例名數。但有其義。達師又雲。五種相者。一于喜境隨順而行。二不如理取相發貪。叁多起尋思。四方便求覓。五因此廣行福非福行此中約十八意行門說。叁謂六喜行。六愛行。六舍行也。已說六喜行。如能已下例辨六憂六舍。第十二解恒住。即六恒住也。問喜之與欣。憂之與戚。有何差別。解雲。喜憂名狹。唯在受故。欣戚名寬。遍貪嗔及舍受故。泰師又雲。對治前十八意行故說十八清淨。此亦有義不列名數。第十叁解次第圓滿前番也。景師雲。欲令悟入諸所有受皆是苦故說受所依者。六根也。說彼因緣者。觸也。說能雜染者。與受同時諸煩惱法。所有隨行說所對治及能對治次句安立者。染行六憂六喜六舍十八意行。大師說是所對治句。六離憂六離喜出離舍。大師說是能對治行。即名師句。又依自利行宣說不共叁種念住等者。問曰。叁念即是佛。于勤行修道不貪。于諸谛不嗔。于中容不癡。叁念于叁念境等心悲愍。應是他利。雲何名自。解雲。理亦通二。自于叁業離過名自利。以叁念住令他作即是利他。達師雲。此中諸師大師所說句。故師句也。又雲。外道大師所說。故雲師句。然如前說者。爲好也。第十四解後番重釋次第二圓滿。如文可解

  第九十叁卷

  上來契經有四釋中前二釋訖自下第叁明緣起食谛界擇。有四卷文。辨此四法而決擇之。就中初結前生後。二舉頌釋頌。中有二。初一總頌列其六門以明緣起食谛。後半總頌引其叁門列明界擇。前六門者。一立等。二二谛等。叁觸爲緣等。四有滅等。此之四門解緣起。五明食等。六最後如理等即明四谛。複以六頌別分別之。初別頌中有其十門。一立。二苦聚。重解谛觀即爲第叁第四。五攝聖教。六微智。七思量際。八觀察。九上慢。十甚深。長行中初解立門。于中初開叁章。次依章釋。…

《瑜伽論記四十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