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略纂》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9卷43頁碼:P0001
唐 窺基撰

  《瑜伽師地論略纂》叁 ▪第7页

  卷第叁(論本第六第七第八)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謂害 解支節故。謂極害 計活命故。謂執計執殺生。而活命故 有出家外道名曰無慚者。即尼揵子計。隨所住處百由旬內所有衆生。于彼作不殺成律儀。作殺成不律儀。百由旬外彼皆不成。經對治此說如是言一切有情所非唯百由旬 即彼外道複作是說等者。彼計草木皆悉有命。殺成業道。佛爲治此。說如是言真實衆生所。殺樹木非業道 此即顯示真實福德遠離對治等者。此言定顯由殺有情是性罪故。亦以性戒真實福德。爲遠離對治。故對法雲。殺生事者。謂有情數故。此前言一切有情所。殺草木等是遮罪故。亦以遮戒不實福德。爲遠離對治故。此後言真實衆生所。又釋不須依性遮戒釋。此即顯示次前所說。無系外道二種對治。若不殺一切有情。何但百由旬內真實對治。若不殺草木。是非情故。名不實對治。顯二對治。外道二計。兩句之文。與前不同。所以曲示 如是所說諸句顯示加行殺害者。最極猛惡下七句。由起其心。加行勵力猛勇行殺。故名如是加行殺害。非是加行業道也 乃至極下捃多蟻者。此有二義。一者蟻卵。二折腳蟻。故存梵音

  別釋九句中。初七句名加行殺害。勵力殺故。次一句名無擇殺害。逢生即殺不簡釋故。後之一句名殺生時。從初斷命。未遇良緣受持戒等。常成殺生業道罪故

  結略義中。有叁重。初攝九爲四。次攝爲叁。後攝爲一。攝爲四中 殺生相貌者。是前第二句血塗其手 作用者。即第叁句害極害執 因緣者。即第一句最極暴惡殺害之心正現在前 事用差別者。謂後六句。一無羞恥。二無哀愍。叁一切有情所。四真實衆生所。五乃至極下捃多蟻等諸衆生所。六于殺生所若未遠離 又九爲四中相貌。即第一句 作用。即第二第叁句 因緣。即第四第五句 事用差別余之四句 第二攝九爲叁中。殺生如實者。即第一句 殺生差別者即次七句 殺所殺生名殺生者。即第九句。未受戒等起善已來行殺生者。常名殺生者。受戒等後不得彼名 攝九爲一者。合名殺生補特伽羅

  不與取中亦叁。初標總句。次別釋十四句。後略義結成 若積集若移轉者。谷麥等物名積聚。有情名移轉。或不離處名積聚。舉離本處名移轉 于閑靜處若生者。謂谷麥等不離本處。擁覆令生。集轉如前 若彼物主非先所與如酬債法者。如酬債法者。如酬債法名不與。非前先所與。如酬債相似。名爲不與。若隨盜者所欲受用而棄舍之。名棄用。可無罪。不隨盜者所欲受用而棄故。名不棄取。長讀文勢義道便遠 饕餮者。貪財爲饕。貪食爲餮。謂雖勝他而爲過失。垢所染者。雖複競诤而得彼財。財非己物。而诤取之。名不淨取

  略義結十四句有叁。一由盜此故成不與取。即前初句于他所有。二若于是處如其差別如實劫盜者。謂次十一句。叁由劫盜故得此過失者。即第十叁十四兩句。又釋爲五結。一由盜此故。結第五第六句。二若于是處。結初四句。叁如其差別。結第八句已下乃至第十叁句。四如實劫盜。結第七句。五由劫盜故得此過失。結第十四句。雖有此釋義乍難知。究義推文亦可悉矣 成不與取業道究竟者。要于本處。或生。或集。或複移轉。不爾便成不與取加行。故對法雲。究竟者謂取爲己有

  欲邪行中。文亦有叁。初標總句。次別釋十一句。後略結之。十一句者。一于諸父母等所守護。二自守護。叁有治罰。四名障礙。此之四種並未適他。論束爲叁種守護。五他妻妾。六他所攝。七若由凶詐。八若由強力。九若由隱伏。十而行欲行。十一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 成邪欲業道究竟者。謂交會事成。此非己妻成于業道 非道者。此有叁義。一非所行路。謂支分等。非産門。二非道數。過極五量。叁非理道。謂加常法及一切男及不男。故五十九雲。非交非量非理。及不應理男及不男 非處者。謂安佛法僧處。父母床廗地。不平等處等。僧伽藍等是 非時者。有病。懷孕。與兒乳等 叁明六闇等。廣如五十九自解。此等所說。自妻妾所亦成業道。意樂重故

  略義中有叁。一若彼所行。攝前六句。雖所行處亦成罪故。二若行差別。攝次叁句。非理行故。叁若欲邪行。攝後兩句。成業道故。或別句中。合成十句。初四合成叁守護故。後七如前

  妄語亦叁。如前應知。別句有十 若彼使者謂執理家。王所使故。或是官屬執理法司。或知平均議事違理立爲斷事。名執理家 若已知者謂隨前叁所經語言者。謂隨聞覺知叁。所經語言而行妄語。其見下自別說。故叁必然。此合名知。非四中知。彼知局故。此知寬故 妄語業道究竟者。對法論說。時衆及對言者領解

  略義中有四。一依處故。結初五句。二異說故。結次二句。叁因緣故。結次二句。因自因他。四壞想故。結後一句

  離間語中亦叁。別句有七。第叁句喜別離。第四望別離。此二雖喜生。未生煩惱。第五于第叁。第六于第四。此二句方煩惱生。第七句說。能離間語者。謂或不聞或他方便者。謂說語時。他令不聞。或他雖聞。而以方便不受其離間。此釋經中說離間語。非正釋業道。對法論說。此究竟者。謂所破領解。此中方便。他領解故。可是業道。他不聞者。但是業道加行故。此因通釋經。亦無失。或他方便者。令他說離間方便語。他未領解。及他不聞。此二並是業道加行。因釋經文。亦非正釋業道。或有義言。但說離間言。若他不聞。及他聞已方便不受。皆是業道。此違決擇第六十說此究竟。謂所破領解。故前說善

  結中有五句。一離間意樂結初句。二未壞方便結第二句。叁已壞方便結第叁第四句。四染汙心結第五第六句。五他方便結第七句。此中有說。卒爾等五心中初心。即成業道。他領解故。若依此義。業道有通無記之性。說事未周。他不領解。故知但是染汙心後

  粗惡語中。先首者。凡所說法。說趣涅槃最第一故。由此語故。以爲先首。當趣涅槃。以相續故名無盡。以廣大故名無邊 即此最後又有叁種等者。謂前叁中。最後說法語中。前十二句中。攝先首美妙等八句。即諸經中。說佛說法有八語具。由持戒語令他歡喜具八語具。此八之中複分叁故。此別諸句合十九句。初十二句合爲叁類。次四說有爲行叁世語。後叁重攝前語。由辨諸句皆有曲結。故無略義

  绮語中有十二句。初五句名邪舉罪語。即是律中舉罪之者所具五德。次六句名邪說法語。後一句名放逸語。故略結言叁時绮語。前粗惡語。及後绮語究竟者。謂發彼語。或有難言。妄語诳于他。他解成業道。離間破壞他。他壞業道成。答妄語本诳他。信與不信。但解皆業道。離間本離他。壞與不壞。但解皆業道

  貪欲中 即此二種總名物者。謂財及具。此究竟者。謂凡彼所有。定當屬我。深生貪愛。非定屬心。輕非業道

  略義中 自性。謂初句 所緣。謂次二 行相。謂後一

  嗔恚中。有五句。初句嗔自性。余四句嗔所緣。略無行相。不起即已。起即多成業道。故不說之。要于有情方成業道。非情即輕 究竟者。謂決定當害。今此略義。合准前貪。貪陳究竟。此中不說。合准于前。多分同故。易可知故。如前釋故

  邪見有叁。一標總句。二顯十七別句。後略結 謂由叁種意樂非撥施者。意樂謂無以財行施。意樂謂無清淨愛養父母等田。意樂謂無祭天祠祀。略舉火天類二天等 無妙行惡行中能治者。謂福業事。悭貪犯戒散亂等叁。名所對除 已趣各別煩惱。寂靜名正至者。謂涅槃 正行者。謂道谛 在有學因中名此世間 在無學果時名彼世間 自士夫力之所作故名自然者。謂阿羅漢。由自士夫功力。而得此無學果。故名自然 通慧者謂第六者。漏盡通也。此上所撥無。真阿羅漢法。下所撥無。見修無學道

  略義有二。不結初二句 初謗因者。謂無施與等。及無妙行惡行 謗果可知 謗功用中有四。一攝植。謂無父。二任持。謂無母。叁往來。謂無此世他世。四感生業。謂無化生有情。即中有也。前第七卷。無化生有情。但不能得見生死相。或生無色。或入涅槃。便撥爲無名無化生。彼據生有。此據中有。所望別故亦不相違 業謂功用中有能轉識法。當生有故名感生業 阿羅漢下皆是實事 第二略義中。流轉緣者。謂無此彼世。無母無父 流轉士夫者。謂無化生有情。中有生者合名士夫 無阿羅漢等名對治還滅 又誹謗流轉應知。謗因不謗自相者。釋第二結中流轉言。不謗無世間父母自體。但謗無從此往彼因義。父母等能任持因義。此究竟者。謂決定誹謗

  十善業道白品中有二。一總標當說。二別顯離邪欲離妄語二業道 盡壽行故久遠行故者。初是聲聞戒。後是菩薩戒 當知略義即在此中者。在叁清淨中

  妄語中。應可建立者謂于彼彼違诤事中應可建立爲正證者。謂無偏黨深可信故。應可建立。爲證理人

  叁攝受中。一欲解。即前可信可委。決定意樂故。二保任。即應可建立。可委信故。叁作用。即無有虛诳。即起實語之作用也

  法相差別。大文分二。初標。後釋。釋中複二。初不善。後善。五十九說十惡業道。有五相差別。一事。二想。對法說爲加行。叁欲樂。四煩惱。五究竟。如此殺生中。于他衆生者名事。自殺及非情。非業道故。起殺欲樂者名想。起害衆生想故。能生欲樂。想從果名 起染汙心者名欲樂。依此想故作如是心。我當害生起欲樂故 起殺方便者名煩惱。貪嗔癡等爲方便相

  殺究竟中。所有身業者名究竟或無間。或後時死。或此爲四。一事。二欲樂。叁煩惱。四方便。即想。對法論說爲加行故。五究竟 或方便者。加行業道。略無其想。因便說方便。方便非業道。余九業道准此應知。此說欲樂爲染心者。簡大菩薩慈悲行殺。後得智中非染汙故。五義阙一不成業道。要具五支方成業道。且如殺生。于彼非彼想。非于彼彼想。非業道。于彼彼想。非于彼非彼想。皆成業道。余皆准知

  欲邪行中 所不應行者。謂他叁攝。及一切男。及不男。設非道等者。設是自妻亦成業道。設是自妻許可而未得。亦成業道。他攝護收

  妄語中 僞證者。謂所見聞覺知中僞證爲不見等

  粗惡語業道中 謂他有情者。此據增上殊勝者語。對法等說。但發惡言即成業道故。或對有情方成業道。非情不對並非業道。第六十說。粗語業道有情處起。此文亦說于有情故。然五十九。及對法中。說粗惡語染。方毀訾故。說發言名爲究竟。非皆業道

  绮語之中。不說境者。獨頭绮語但發即成業道。所攝與余合者。亦有境故。第六十說。殺生粗語嗔恚叁種。貪嗔癡爲加行。嗔爲究竟。不與取欲邪行貪欲叁種。叁爲加行。貪爲究竟。妄語離間绮語叁種。叁爲加行。叁爲究竟。邪見一種。叁爲加行。癡爲究竟。頌曰

  殺粗嗔由恚  盜邪貪由貪

  叁叁邪見癡  惡業道究竟

  十業道中。殺生.邪行.妄語.離間.粗語.嗔恚。此六業道。有情處起。不與取及貪欲。資財處起。有情及物。皆資財故。绮語業道。名身處起。邪見業道。諸行處起。設謗無爲。不親著故。應說頌曰

  有情及資財  名身諸行處

  六二與一一  如次業道起

  十善業道中一一皆有五。謂事.想.業.煩惱.究竟。如理應知

  第叁大段。業因十二種相中。初叁是不善根。四由自力。五由他力。六由王等之所驅迫。七已得自物而生貪欲。前貪他物。此愛自財。故成差別。八有所怖畏行殺等業。如怖他殺而行殺等。九爲有所損害。如鼠損物。或恐蛇爲損。而行殺等。十一法想。將爲道理。如執害生以爲正法

  業位中。由耎不善業生傍生中等者。十地經說。中品生畜生。耎品生餓鬼。與此不同。鬼有二種。一福德。二薄福。此據薄福中品。彼據福德故下品。亦不相違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瑜伽師地論略纂》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3】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