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略纂》五 ▪第7页
卷第五(論本第十一第十二)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釋叁性中。由遍計所執性。立空解脫門。由依他起性。立無願解脫門。由圓成實性。立無相解脫門。唯識亦言。隨相各一。空無願相如次應知 又說無漏心等。容二性攝。衆緣生故。攝屬依他。無顛倒故。圓成實攝。故道四行亦通無相 叁依此初文。道四非叁攝。二十八亦言。所知有二。有及非有。依非有立空。有有二種。一有爲。二無爲。叁界所系名有爲。依立無願解脫門。諸涅槃名無爲。依立無相解脫門。故知道四。非叁所攝。五十五亦言。空攝二行。無願攝六行。無相攝四行。道谛諸行。是清淨因。非叁門攝。非有漏故。非無願 四依顯揚第四說。叁門如前。五十五說。然道四通叁行。彼雲。緣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緣智無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無相。緣智無願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無願行。此意說言。緣空道作空行等。即是空無相無願行。故道四行理通叁門 五依七十二。空攝十六行。謂苦集滅道各四。皆無我故。彼雲。五法中相通叁種。真如正智亦空境故。無願攝八行。苦集各四。相通叁種。一切有漏皆不願故。名及分別。是空無願境故。無相攝四行。雖于相等亦有無相行。唯觀滅谛故。即六十九說。空解脫門。攝八智法類。四谛並盡無生。無願攝六智法類。苦集並盡無生。無相攝五智法類。滅盡無生智 六依八十六。十六行皆空行。苦二行是無願行。謂無常苦滅四行。是無相行。彼說。由叁解脫門增上力故。建立四種法嗢拖南。依無願。立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依空。立一切法無我。依無相。立涅槃寂靜。依四略集。故作是說。不違余門 七空非十六行。緣二我無。非緣谛故。無願攝十二。無相攝四。或無願攝八。無相亦八。依他圓成。兩門體故。七十四說。叁解脫門。如次。觀遍計所執等故。八十六行皆通叁行。一無分別智中。義說十六行。義說叁解脫門。互相攝故。即此前說行別境同。唯識亦言。叁解脫門所行境界。與叁性相攝。理實皆通故。如是略說。八文不同。所望義別。理不相違。諸有智者。更矚異文。應隨義釋。不勞彈诘 六依地分別者。有漏者。十一地。謂欲界。初近分。中間。並八根本定上。七近分。非有此觀。行解狹故。無漏者。通十地。除欲界 七依身分別者。有漏無漏二十六行。通叁界身。並容得起 八重叁等持。雖無文說。理亦通有。然非唯無學不時解脫起。異生有學。亦能起故。不唯有漏。亦通無漏。故顯揚第四說。道谛四行。通叁解脫門。即叁等持重緣之行。是無漏故。如理應知。今此論文。自列叁別相。及釋前後妨難不同。並前合以十門分別
論雲唯除無漏諸叁摩地者。此說感生。上地叁摩地。無漏不生故除之也
第叁段。釋小大無量叁摩地。文有叁。第叁釋無量中。文有四。初釋無量義。次釋修無量方便經。叁釋四無量行相差別。四釋無量差別經
此中大心叁摩地者。即第二段。釋修無量方便經。中複有四。初總牒經。次釋無量叁摩地等義。叁釋勝劣唯二等義。四釋初二定等光明差別。其無量者。即是大心。前方便名大心。後成滿時名無量 想諸天光生勝解等故者。此說菩薩等。先得初定。欲令極淨四無量滿。更修此因。初修光明遍一樹下。名之爲劣。後乃至大地大海邊際。名之爲勝。叁釋勝劣唯二等義。有四重。初釋作意得成唯二。謂隨勝解分齊施設故。如一樹下勝解分齊。作意施設名劣。乃至大海邊際。作意施設名勝。如是展轉。乃至一州名勝。皆由勝解施設分齊二。作意二故。定成唯二。定成唯二故。第叁所感果法行成唯二。行成唯二故。第四于當得果施設有情。勝劣成二
第叁無量行相差別中。如菩薩藏經第七。涅槃第十五。十地經第五。瑜伽第叁十四。顯揚第四。對法第十叁。佛地論第五等釋。至菩薩地中。廣明門義
于叁有情中。別起爲初叁。總緣爲後一。于無苦無樂。與樂作意者。慈悲喜叁。如次配也
總于此叁欲與樂等爲欲令彼不樂思慕不染汙作意等者。此釋舍行相。即以前叁有情爲境。無苦無樂有情。癡增上故。多樂思慕生死苦集。迷于境界。先與樂已。今欲令彼不樂。思量樂慕。迷醉生死苦集。舍其癡故。有苦有情。多生嗔恚。先拔苦已。今欲令彼不生嗔恚。有樂有情。多生貪欲。先不生嫉。樂其不離。爲欲令彼不起貪欲。于叁有情。勸舍叁種。起此不染汙作意。四十四說。菩薩即于無苦無樂有苦有樂叁種有情。隨其次第。發起遠離癡嗔貪惑增上意樂。普緣十方。是名爲舍。顯揚論說。慈以無嗔。悲以不害。喜以不嫉。涅槃亦言。慈除奪命嗔。悲除鞭撻嗔。喜除不樂。大智度論說。前叁種無嗔爲體。與此論同。俱性無嗔故。涅槃又言。慈斷貪欲者。悭樂不與說名貪欲。緣自樂生。斷衆生命。說名爲嗔。今不斷命。說名無嗔。無貪緣樂生。無嗔緣有情起。故修慈者。定斷貪嗔。前第十一。及顯揚論。涅槃經。皆言舍除貪欲嗔恚。無貪無嗔二法爲性。下第十四。舍除貪欲。大智度論說。即無貪。此及叁十四中。叁善根爲性。智度論等。依緣舍己樂。施與他人。故體無貪。涅槃亦言。自舍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舍。順違二生。多起貪恚。平等勸除。相增說舍。涅槃經等二法爲性。法界有情。總爲叁聚。平等行舍。故以叁善而爲自性。各據一義。理不相違也
第四大段。經言以慈俱行心等者。釋四無量差別。經文有叁。初釋通經。次問答辨因釋別經。後結成聖行。初文有十句利益安樂 一切無量所顯示者。四無量中。皆有二故。四十四言。初叁安樂後一利益者。彼說初叁與世間現益。名安樂。後一與出世後益。名利益。故二差別。此依四種俱。能拔苦與樂。並通能與智福小大果故。俱名利益 無怨無敵無惱害。意語身業。如次配之
然問答因釋前經中。此說四無量。叁乘外道通修。唯依色四靜慮。行相寬故。慈憶念第叁定。悲憶念空處等。而修習之。非入空處等定。修四無量。若諸菩薩。廣慧聲聞。依見色心了一切法。修四無量。理雖不遮。未見誠說 無所有處無漏心地最爲後邊者。此依明利斷惑無漏。非遊觀者通有頂故 如是一切皆是聖行等者。依殊勝行唯聖能修。若無漏者。覺分俱行。若有漏者。二乘等起。覺分前後。有用俱行。引覺分覺分引。由此亦名聖行
一分具分修中。文有二。初別釋二修。後釋定難。初一分修。思光明相。如初解脫思惟色相。如第二解脫。具思惟二。如淨解脫未成滿時
釋定難文有二。初標。次釋。釋文有叁。初問答诘難。次此中最初下。別釋十一難相。後如是諸難下。結成障相。因緣者。定所依因。定所依緣。即修定方便等 十一難者。一疑生顛倒難。于光明相不善知故。便覺有疑是也。初見光明不善知故。此是何光。從何所生。故疑倒故 二方便緩故有不作意下。是不欲作意難。不欲作意觀前定境光明相故。亦名無念定相難 叁由不善守根門等故者下。粗重睡眠難。亦名貪等煩惱難。不守根門故縱馳散。身起粗重。多習睡眠。或由不守根門。生貪等惑 四惑多覺悟便增睡眠等者下。多生思覺難。亦名不定難。由多思覺增行惛睡。不見定境衆色光明。數睡長養。見衆色故
五爲此二事極作功用等下。增減不等難。精進太過力便不達。退生疲極所欲不成 如急捉持釋鹦鳥者。如捉水。飛鳥。急捉即疲極。緩捉即飛去。其性懆急持之甚勞。偏以爲喻 六彼唯思求光明之相等下。粗生喜躍難。思求光明更便見色。光明與色一時俱見。希一得二。故生粗喜 七遍于諸方欻然並見等下。遍生怖畏難。卒見捉風繞身遍生惶怖。遍見不祥之相。恐怖遂生 八彼于行時或複住時下。異境相生難 九或複因其所修習定等下。有慢想起難 十或多言論或久尋思下。多語尋思難。以言爲因。多尋思故。身疲倦起。名多言難 十一若以定生光明之相等下。更思異境難。亦名不取定相難。成實論第二十二卷定難品中。亦說十一種難。名字次第。體性行相。與此稍異。義配應知
結中。隨其所應障及因緣相者。障光明及色等境。名障所緣。障修方便。名障因緣。如前思准
第五大段。叁受俱定。隨彼地增。自余地非有
第六大段四修定中。初爲得現法樂住方便道中等者。四根本靜慮。名現法樂住。爲得此故修近分定。又根本地。未圓滿清白。修諸根本定。令得圓滿。通以有漏無漏善定爲體
爲顯修習未曾得定等者。此釋難言。諸四近分及根本定。皆初修定。何故經中唯說初靜慮前方便道 故今釋言。爲顯修習未曾得定。初現法樂住。未曾得故。若修上之叁地。曾得種類。故略不說。俱舍二十言。舉初顯後。理實通余 當知此在能發天眼前方便道所有修定者。此第二修定。唯以四根本地修天眼通。前加行道。及無間道所有修定。此通有漏無漏 能知諸天如是名字等者。依勝趣說。實通見諸趣。有乃至廣說言故 謂得谛現觀預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等者。預流果向。謂真見道及相見道。前十五心皆名分別慧。爲得此故。暖頂忍世第一法。加行道中。所有修定。爲此修體唯是有漏爲性 或爲修習諸無礙解者。其無礙解名分別慧。依四靜慮等。修此方便定。是此修定體。通有漏及無漏 謂阿羅漢果方便道中所有修定者。阿羅漢果。諸漏已盡。金剛喻定。及加行道。爲此修定體。此中第叁與小乘異。彼說修叁界諸加行善。得分別慧。分別慧體通聞思修。故成差別。初修定果現法樂住。于八定中最殊勝故。偏說爲得此立初修定。前五神通。凡聖俱得。勝知勝見。唯屬天眼。導生勝故。爲得于此偏立修定 初入聖位唯預流向。其果圓滿唯阿羅漢。爲得初後二時勝果。偏立第叁第四修定 阿羅漢果即漏盡通。雖一來不還二果之向。亦有初得。謂超果者然非決定。故略不說
第七五聖智叁摩地中有叁。初標引經。次陳五智。後別釋經 自體智者。明諸無漏智之自體 補特伽羅智者。聖人所得。非凡所成。此智約人顯之。名補特伽羅智 清淨智者。除煩惱故。漏不能漏故 果智者。現法得樂住。當來得涅槃故 入出定相智者。善入出定。無…
《瑜伽師地論略纂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