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略纂》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9卷43頁碼:P0001
唐 窺基撰

  《瑜伽師地論略纂》八 ▪第2页

  卷第八(論本自第二十一至第叁十)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以來。明衣。以下明持缽

  又應次第受用飲食下。至不應齧斷而食其食以來。明食飲啖嘗四法。此中總明非別明。任文思之

  又從施主家還歸住處于晝夜分以下。至時時停住而習經行以下。明行住二法

  又如是于自所居住處自院自房下。至如法寢息以下。初明坐臥二法。于中有二。一明坐宿臥 從如是于自以下。至而宴坐以來。明坐。以下明臥

  又于晝日分及夜初分以下。至或爲修斷閑居宴默以來。略明語默二法。于中有二。一語。二默。准文可知

  思惟法時。乃至無間修習殷重修習以來。廣明語默。文亦有二。准上可知

  次又于極熱分時下。至皆悉除遣以來。解于勞修

  論又于善品先未趣入以下。乃至如是名爲正念而住以來。此中意明未成熟但名正知。成辨以去名正知而住。准文思之。此乃師未作

  又當知此中若往等下。明行住二法。攝前諸門。此能攝之法。非前行住。謂住行事名行。非住行名行。住處名住。非前雲住。故得攝法也無妨

  論若臥若默若住時意業者。此中臥應在身業中。以臥時思先明相故名意業。非臥者是意

  論依行住時有四業。正念爲一。不放逸爲一。應作而作爲一。于現後無罪爲一。爲得未得集資糧爲一。今如文而配也

  第二十五卷

  此二十種想。如雜集抄及大智度論

  論又能證得叁果不言第四果者。以漏盡通即第四果中成故。合說而此不論

  論叁神變。一神力神變。即身通。二記說。即他心通。知他心而記別故。叁教道。即漏盡通。可謂叁業也。如雜集第一卷抄

  論解教授教誡。與多余處別。謂四教授業。此中總明。余更別論。四教授等無違。如明四教授等義。說勘

  論宣說相應助伴隨順清高等者 相應。謂與理相應。即緣如是智也 助伴。同時心心所法也 隨順。即有漏加行智。隨順正智故 清高。簡濁亂語也 有用者謂得涅槃相稱不相違語也 應順名句等。所有語言

  論由彼成熟如是八支者。謂即又此言論應時而發以下是。或前初解若能谏舉中八者是問

  論曰當知由此因緣故者。即次前四又字是也

  論曰正士者。謂四向。正至。謂四果 雲何名爲聞思正法者。謂聞慧。次下廣解思慧。于下別解契經。謂長行者是。如對法論第十二抄廣解。此中十二分教。並藏收所以等 未了義者。法師雲。非經未了。謂聽者未了。此未之所聞也

  論曰由叁量故如實觀察謂由至教量故者。先雲聖言。今言至教者。即至極之教。以理至極無問內外。皆名至教。先雲聖言者。即不如此。叁十二種言中。聖言有十六。何必要是佛語名聖言。以先相言聖者。即佛菩薩等。今言至教者即無所簡相

  論由彼諸法本性應爾。謂無始來 自性應爾。不待衆緣 法性應爾。法相道理

  論或即如是或異如是或非如是者 或即如是。謂火等以暖爲相。火自性 或異如是。能燒是火之用也 或非如是。謂用炎赫等。是取之相而爲火也 又或即如是。謂火以暖爲性。或異如是。謂用炎熾。是相異于火體爲火。或非如是。謂非不以暖爲火

  論雲淫女巷論。謂淫女多居細小巷中。說淫女行淫之事

  論解施中。雲教引利益安樂何差別。述曰。說樂名教。身作勸名引

  論曰是諸菩薩所現行事非此義中意所許施等者。此中意。明菩薩用前有情數物施時。必須所用施之情。歡喜方用之施。非是彼生嫌恨。菩薩欲得自意所許即用之施。長讀下文

  論文雲馬瑙采石者。即一物。以馬瑙石有采文故也。此一段文問

  論何相施中。雲無貪俱行思等。此問施體。此論以無貪俱思所發身語業。與對法相違。如彼抄會

  論雲或自相續或他相續者。或自施或勸他施。此施廣同雜集

  論雲爲莊嚴心者。謂得無漏心 爲助伴心者。謂滋無漏作意等

  論解成熟妙慧中。雲俱生覺慧加行覺慧。即生得善方便善也

  論解十二杜多中。與十二杜多經似相違。來問堪杜多先雲鬥薮。鬥薮塵垢也 又雲。洗除身心也。亦雲修治其心也。叁衣如前已釋。叁安怛婆參者。安怛名內。婆參是衣。此衣通前二衣。應皆雲叁

  論雲毳衣者。即細毛曰毳。無問鳥獸之細毛。皆雲毳。恐叁衣以無價疊等爲。故

  以毳毛爲之也。十二杜多。食四。衣叁坐。五今列名及下解中。分爲十二。以別開常期端坐處如常坐爲二。此但是一常坐不臥。如十二杜多經說。下除障及廣解中。雖更別開別除障。而仍是一

  論解柔和中之如是六種可樂可愛等者即六和敬也。前叁業爲叁。和同受用爲一。同戒見各爲一故六也。和同受用中。初總解。凡所欲食下。解和同。如法所獲下。明受用。又此中別解六雜住。臨時別解

  第二十六卷

  第二瑜伽處

  論雲七生等人者。如對法論抄廣說

  論曰家家謂天上從家至家等者。二說。難陀雲。人天二趣若往若來。正法藏雲。二生家家。唯于天上。二生往來。一間中唯受天有。與對法相違。如彼會

  論雲時解脫。五或字。即五人次第配之

  論又此貪纏住在身中經文相續。乃至爲可愛法之所製伏不能製伏彼可愛法者。此中意。明爲貪纏故。爲境製伏心。非心能伏境 如貪下嗔慢中文。准此應釋。下廣問解中。不解等分薄塵行者。以上具明故又略不說

  論雲今此義中當知唯說聲聞乘願聲聞種姓等者。此中明聲聞地故。唯取聲聞即種姓人

  論解有分別無分別影像等中。如對法第十一抄會。此中法師雲。有無分別皆見道前。事邊際。在見道。所作成辨。在無學道。此中相違如彼釋

  論雲彼于爾時于所知事如現領受勝解而轉雖彼所知事非現領受和合等者。此中意。明同分影像。其定中所知事。如現領受。相似其實定中。未現領受前實境。又非與外境相似之物。于定中現。然與外實境相似。領受勝解故。名所知事同分影像

  論又亦名叁摩地口者。境能生心。如瓶口出物

  論。解所作成辨中。雲諸緣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圓滿。乃至得轉依故超過影像等者。此中意。即有無分別影像。皆未證真。有影像入見道。名事邊際盡如所有性。今至無學所作成辨。得轉依。證圓無漏。超過影像。則無漏心。無影像也。對法雲。無分別影像者。謂內真證智。及後所得者。此從因爲名。名無分別影像。其實二智以無漏故。皆無影像。有無分別。或定或慧。對法論文雖具。而影像文不具。西方既釋有叁。此之取義任意。其無漏心有影像之解釋此文 超過影像者。此超有漏法執影像。非無漏心。無有影像 又無影像義。取此文爲證。詳彼文如彼論 此文即證因無漏心有影像。果無漏心無影像。隽師義

  論雲因果相屬事者。即此中行因。得果。所作成辨事

  論雲若樂通達者。謂斷欲界欲 又謂入見道 及樂解脫以下等。是名修道

  論曰又彼苾刍于時時間全心寂靜于時時衣增上慧等者。此中前解定境與外境相似。此文以下。後似前故。言于時時間

  論雲一切粗重悉皆息滅隨得觸證所依清淨等者。此解四清淨。一身淨。此中號所依。二所緣。叁心。四智見清淨

  或骨或瑣或複骨隙。且解曰。骨謂骨余處。瑣謂骨相連處。或複骨瑣者。謂總合觀

  論雲若身若心不平等受受所攝者 受所攝。謂同時諸身業語業等

  論解五種貪。一于內身欲身欲貪者。于內身初起欲界微欲。故名欲欲。次起欲界重貪。故名欲貪。又內身是自所欲之法。故言于內身欲。于內身欲上起欲。即能欲之心。此名欲貪。初欲字屬所欲。第二欲字。屬能緣。第叁欲字結名

  論雲若于青瘀等作意思惟于顯色貪令心清淨若于變赤作意思惟于形色貪令心清淨。述曰。貪白紅顯色。以青瘀等。對治于形色起長短方圓等貪。以除去皮肉對治。若小乘雲。變赤相者。死屍初青後赤。變作赤血身。以除形色貪。大乘解。先皮肉等色赤。除去皮肉形色。名變赤也。即變者赤也

  論雲皆依四種憺怕路者。憺怕寂義二釋。一置死屍處寂寞。無人法故名憺怕。往彼處所故名爲路。二涅槃寂靜名曰憺怕。作不淨觀能得涅槃。故名爲路

  第二十七卷

  論曰雲何緣起緣性等者 緣性。四緣也 緣起。十二因緣也

  界差別不論十八界者。此六界通欲色界足。故雖地不足非十八界有此界足

  論解外地界中。雲非親附非執受者。若內地界。親附所依。近在本識。能有執受。今外地界非

  論內風中。雲有脅臥風等者。此風住脅間而得臥等

  論解斷大刀風者。風如下下小之刀。能傷于人 有畢缽羅風者。法師雲。人有此風色如黑點。有雲。畢缽羅。即人食畢缽羅也。此風辛楚。由如畢缽

  論外風中。雲有毗濕婆風有吠藍婆風毗濕婆風者。此雲工巧風。能成萬物。舊雲毗首羯磨風。吠藍婆此雲旋風。舊雲旋岚風也

  論雲多羅掌者。謂西方有樹。狀似此間蘆樹葉。人趣裁去四邊散葉。但取苗如鵝掌許大爲扇。名多羅掌

  論雲離一合相者。即計爲我。其實諸界爲身。計爲一合之我。今離此相也。即般若經。雲如來說一合相等者是

  論雲阿那波那念者。阿那名持來。波那名持去。持來者入息。持去者出息。亦名持息來持息去也

  論雲中間入出息者。謂入出二息中間。雖息未入出。其間亦有微細息。轉名中間息

  論雲始從齊處乃至面門或至鼻端等者。其息唯至齊處齊下。更無出處還複。乃至從口出及鼻端出也

  論息因緣中。雲一牽引業即先世業二齊處孔穴。或上身分所有孔穴者。謂齊中有小孔穴。或上身分。有口鼻等孔穴

  論息所依中。或依身門。或依業。或依孔穴。故言如其所應。所應依處皆依也

  論若唯依身而息轉等者。此中意難。非唯依身而息得轉。如入無心定等時。身在下界。而彼息不轉故。非唯依身而息得轉

  論若唯依心而息轉者。此中意難。非唯依心而息得轉。入無色定。彼息應轉義

  論若唯依身心而轉者。此中意難。亦依孔穴業等。而息得轉。非唯依身心。如在母腹中。四位時無息義故。論言閉屍等位

  論雲若是處轉若。乃至轉若如所轉若時而轉等者。此結上義 若是處轉者。標上諸孔穴即粗孔細孔等也。即息于是所轉也。若乃至轉者。即牒說齊孔穴。乃至齊處即息入身。乃至齊處轉也…

《瑜伽師地論略纂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