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略纂》十一 ▪第3页
卷第十一 / (論本第叁十七八九四十四十一二叁四)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者。此結有取謂亦無不作。而有異熟義。或複異作惡等。異善等果熟義
論雲邬波尼殺昙分者。此數之極也。不可翻名。又雲如大乘經。有六百大數。有華嚴經有百二十大數。有俱舍論有六十數。此別立也
論雲又聽法時不自輕蔑由此一相其心遠離怯弱雜染者。謂起練磨心。勿自輕蔑也
論第叁解應說正法中。雲謂諸菩薩正所應求即是所說者。即菩提涅槃。所應求處。爲此菩提涅槃。而爲他說
論雲又爲一切說一切法無間而說。言爲他說須義次第無有間斷 又于正法不生悭吝不作師奉者。謂不悭正法。不作而執。執即拳也。亦謂不執作師長意而悭正法
論解依二種相。應爲他說。複雲如是菩薩說正法相略有二十者。此語前二種相中。初隨順說十五句。應淨淨說中五句。更無異義。應配次知 四者相續者。謂前不悭正法。謂不悭故。相續爲說 十者不擯。謂前慶慰。言有罪者。不擯罰之。但應慶慰
論第四解法隨法行中。雲當知此行略有五種者。下文自有。即叁業爲叁。正思爲一。正修爲一。下若佛世尊。先明叁業 雲何菩薩于法正思修。二種爲五也
論解正思中。雲菩薩由是八種相故能正修行等者。雲何名八種相。謂初問雲何菩薩于法正思法下。乃至次此文上有二。初正解八種。第二處成八相。謂從問下。至先當遠離不思議處思惟彼法。是第一相。謂下至而無慢緩。是第二。次下至以理觀察而隨悟入。第叁。次下于其少分實深信解四。次下至但依其義不依其文五。如實了知黑說大說六。正能悟入最初思惟七。既得悟入數數作意令得堅固八。八種相也 是諸菩薩由能遠離下。有八由字。複成前八義。數之可知
論雲何毗缽舍那謂諸菩薩。乃至是名毗缽舍那。明十種智。顯揚第一。及下九十四。廣解可知。此等四種。初之二種。得增上偏修爲論。其實一人俱具定慧。後之二種。第叁是方便道。第四正是方便之果
論雲當知此中是諸菩薩如如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此等初翻。結上第叁修習定慧定慧清淨。是結上第四樂修習也。以下但別論依定所得
論第五解教授。言當知教授略有八種。八種者何。謂了心。了根。了意樂。了隨眠。了隨所應說五停心等。了常邊見。了斷邊見。了除增上慢。故爲八種也。叁處攝此八。初處攝前五。第二處攝六七。第叁處攝第八。故八力次第配之 問曰何故唯言八力。不言處非處自業智力耶。義曰前明作得不作不得中。已解處非處力訖。由業所生非自在等。非他所引。明自業智力訖故。今但明八種力。不明初二力也。又觀前人故。而爲說法教授。雲何觀彼處非處。爲說法耶。若爾令彼疑。惡因滅善果。大自在天生等執。何不觀除。以此義准前明者勝
第叁十九卷
初持瑜伽處施品第九
施品者 即六度中施波羅蜜也。菩提分法持。有十六品。第一若所學處。明五品。七法攝前五品。第二若如是學。明學之法用。即第六一品。自下十品。宗明能修學。兼有所學。若如舊論菩提分法持。初亦開爲叁。遠師但判爲二。如上品首數辨 就以下十品中。大分爲叁。初之七品。是其自分。不明勝進。但自分之行。次有二品。明其勝進。末後一品。因成果滿。就自分中。品分爲二。義判有叁。品分爲二者。初有六品。明自利行。四攝一品。明利他行 義判爲叁者。二判如上。即四攝品中說種種施。至同利下。法行。辨德。彰修。成道。自利六品。即明六度。施品建初。故言品施 問曰何故前明所學處。如是學法品首生起。此第叁明能修學。文前不生起。有何意邪。義曰義准可知。何須分別。下功德品。方有結文。自之文略已。如前力種性品初解
論雲自性一切難等。頌此明九種施 自性施者。第一總明施之體性 一切施者。別明施行。施行之相也。施行非一故言一切。就此施行開余七門。下自屬當 言難行施者。難舍能舍名曰難行。施行殊勝名難行施 一切門施者。一切施行攝入此門。攝行寬廣。名一切門施。又一切門中修施。名一切門施 善士施者。施行純善。所作純善。名善士施 一切種施者。施行具足。一切緣中。成此施行。名一切種也。故與前二一切之言。各差別也 遂求施者。稱來者情。隨樂皆與。名遂求施 此世他世樂施者。利益此他二世得樂。名爲此施 清淨施者。施行無過。所作無罪。名清淨施
論雲雲何自性施謂諸菩薩。乃至是名菩薩自性施。初明施體性。謂施時無貪俱行思。及此所發身語二業。明體性。如雜集第十二 安住律儀言。依佛戒 阿笈摩見。謂住因果。此阿笈摩有二義。一是傳義。即佛教相傳。先名阿含。阿含經也。二辨因果義。因轉至果故。今取因義。定有果。見住定有果。隨所來求者。而行惠施
論解二相以外施物施諸衆生中第二相。雲二求自在者一切斷心普皆施與者。謂于資財中。求受用者。資彼所求。隨其受用。是第一。不欲求財而受用之。但欲于財而得自在。菩薩斷自物心想。舍財與彼。任彼自在。是第二
論解應施不應施中。雲若諸菩薩于所行施意樂清淨乃至不應棄舍正現在前利衆生事而施身分者。此中謂菩薩先來。意樂清淨。不吝己身。于現前中。有利衆生事。設有來求菩薩支節。不應施與。以現前利益多故。舍時利益少故。隨多利益事行。若心退轉。自生念言。此應可與不與。心生悭吝惜己身故。爲破吝故。須舍身分。先心已清淨。不吝己身。現前複利益事多。不應施身分。是此中意
論雲若有來求罩羅罝弶者。罩羅取魚之物。罝是網鹿之具。弶者取兔雉等用也
論解不合父母師長中。雲任所屠害棰縛貨賣者。隨順父母以知恩故。任彼屠害 尚自不敢竊懷施心何況顯然施來求者者。此總結上。不得施父母等有心。尚自不懷。何況顯然。而用布施
論雲又諸菩薩若作國王灌頂自在。乃至而告彼曰如我恩化汝亦宜然者。謂不合以諸百姓等妻子眷屬。奪取布施。唯持村邑州土。或全或分。而布施時。其百姓妻子等。在中總得布施。雖得布施。仍告彼雲。如我恩化。敬崇佛法。汝亦應然
論雲又不告曰不令覺知如棄舍法施糜飯等。乃至不合儀施菩薩不爲者。謂如有人先不食蔥。不自他心知。如布施之法。而與之蔥。菩薩不爲乃至廣說。非直此蔥不施于彼。亦不以此置金銀器。不合儀式諸事業等。而施于彼。是此中意也。又如撩擲法。而施糜飯。不敬于彼。菩薩不爲。不正威儀而施于彼。菩薩不爲
論雲又諸菩薩應時而施不以非時者。謂饑食施食不施衣等。熱時施冷不施火等 自他清淨非不清淨者。謂不見授者受者 合儀而施不以非儀。謂不施彼刀毒酒等。無亂心施。其義可知
論雲又諸菩薩于一切施謂財施法施無畏施惠施者。准解兩施訖。下結文。法師雲。若異門。體相。釋名。此是法義無礙解。能诠。所诠。多異門分別等故。若因果差別。是辨說無礙解。辨說因果故。又若准下結文。但雲由財施故由法施故。此結上二門。由無礙解故。不言是何無礙。何故不言四無礙法攝。今釋之雲。謂于前財施。法施。無畏施中。所有異門。是法無礙。謂諸教法多以異門。分別法相。若體相即義無礙。所诠之義多約實體。體言相。若釋名。謂訓詞無礙。釋諸名字故。若因果差別。是辨說無礙。已能辨說諸因果事故。即四無礙。皆在此中。以于財等施上。有此無礙。如實了知而行惠施。是名巧慧。又四無礙解中一一。皆有異門體相。乃至因果等。未必別配之。此大義
論下結文中。雲總略義者由有財無財財施所施故者。即結卷初乃至如是生生必定獲得無盡財寶 由法施故者。次結又諸菩薩終不口授求過外道所有正法。乃至我定當于此經等法不自在故不施于我當知是名菩薩巧慧而行惠施。由無礙解施故者。次結又諸菩薩于一切施謂法施財施法施無畏施。若異門等。乃至結文。菩薩巧慧而行惠施。由勝意樂施故結上四無量門。由施障對治智故者。即結四障四對治智。由增上意樂勝解施故者。即結次前空運心施。無有財寶。唯勝解其心故
難行施中。雲或長時串習者。如一經卷等。是菩薩長時串習。此利益多。不可施如前說。如財等是串習所得。又正串習具能施是經。或有上品恩者。謂有上品恩人未與。今將施之
論雲雲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施當知此施略有九種。何者言九種。且如舊遠師釋雲。財法無畏等各有叁。財中叁者。上妙爲一。清淨爲二。如法爲叁。上妙即末尼等上妙物也。清淨謂非劫盜得。如法者謂如法財。非刀酒等。其無畏法施等各叁者。可知 又有人雲。初其財施法施無畏施者。此辨叁種體。于此叁上。分出六用。財施有二用。謂悭吝垢。積藏垢。無畏施有叁明叁畏。法施合爲一 問曰此中何故余處。法施爲初。方明無畏。今此無畏施居先。法施爲後。義曰下論雲。謂財施無畏。能令衆生此世安樂。此二俱現樂故。所以鄰次財施。先明無畏施。法施居後。爲利後世所以後明
第四十卷
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一
戒品者前明施品以除外悭。今次持戒以防內垢。廣辨戒行故雲戒品。即防非之異名。清涼之殊稱。不可雙舉。目之戒品
論解饒益有情戒。雲略有十一種相。謂諸菩薩于諸有情能引義利等。有十一又字。即爲十一相。若依舊地持。即于此初中分爲二
謂于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是一 于諸有情隨所生起。乃至亦作助伴。爲第二。彼有別言第一第二等二字。今此論以同法是助伴故。故爲一順。此文爲正。此論第四第五二門。彼合爲第五故。有此開合不同
論解住別解脫律儀戒中第五。雲由此因緣則能拘撿習拘撿故漸能如昔等。此文意可知。言拘撿者。即拘撿其心。令不起惡散亂。如人作拘撿時。不生縱逸等
論第七解常察己過不伺他非中。雲諸有情所無損害心無嗔恚心菩薩于彼由懷上品法大悲故等者。舊論雲由懷上品法心悲心 遠師雲。法心者是慧。以慧知彼是法數故。無人可嗔。悲心者悲心救彼。恐當受苦 今又解雲。法大悲者。由懷上品法。可起大悲。意取悲救衆生。不論法也 又論解菩薩五支中第四先時所作不放…
《瑜伽師地論略纂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