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略纂》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9卷43頁碼:P0001
唐 窺基撰

  《瑜伽師地論略纂》十一 ▪第4页

  卷第十一 / (論本第叁十七八九四十四十一二叁四)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逸行。雲若于後時當所違犯發起猛利自誓欲樂等。乃至結文。雲先時所作不放逸行者。此中意。謂如有一。前身于未來所有犯處。自誓不犯。于所應行法。誓行之。以過去發願。後身所有善法。皆行之。惡皆息之。是此中意

  論雲菩薩成熟如是十支名住律儀戒善護律戒等者。此下有十又字。即名十支。結前十支廣明義 言不顧戀過去諸欲者。謂結前出家已舍輪王位。所舍王位。是過去故。故此不顧過去欲 第四又樂遠離不生喜足。結前文。前文有二。以此二句尋義配之。准第十配之。第五亦爾 第七又性柔和。當結前又諸菩薩住儀戒當察己過不伺他非。乃至饒益有情心等者。以起悲心憐愍犯戒諸有情故。不說他非。不論己是。性柔和故。故如此也 第九又不放逸。結前五種不放逸行 第十又能具足軌則淨命。結前覆藏自善發露己惡等。此中有二。一具足軌則。二具足淨命。具足軌則者。結前發露己惡覆藏自善等。乃至威儀寂靜。具足淨命者。結前離矯詐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矯詐得財。是不淨命財。今離此矯詐。名具足淨命

  論解安住攝善法戒中。菩薩由此十種相故名住攝善法戒以下。文次配上文。上之五度依文次配。于智度中別開爲五處。五處者謂知善果勝利第一。謂即證得菩提時。所有相好一切功德等 了知善因。是第二。謂六度行等 了知善因果倒與不倒。第叁。謂即作常樂我淨解。是倒因果。若作苦無常等。是不倒因果 了知善法障。第四。謂了知六度之障。謂悭等六弊 了知善果勝利。尋求善因。于因果中。知倒不倒。不計爲淨等。了知善障等。而能速疾離之。並第五。若依遠師雲。此之第叁。知善因果倒與不倒爲二。是七倒二。知是非倒。四又字中分五處 是諸菩薩能于善果下。覆解前五處。今義不然 是諸菩薩下末文。雲了知攝善法障爲攝善故速能遠離。釋前何文。若釋前第五了知攝善法障者。前但言知障。不言遠離。今言遠離。法前第五。豈不相違。今分是諸菩薩下。爲第五。以遠離障與知障別也 問曰若取遠離障。爲第五。與前知善因何異。義曰別知善因。知六度等。是因未能除障。今第五除障故有別也。汝若以知障除障。不得爲二者。知倒非倒。應不得爲二。汝既不成。我義須立。知倒與善障何異。義曰別倒。謂四倒障謂六弊。故有別也 問曰何故前問叁聚戒文亦問曰。住律儀戒。欲隨律儀戒等。前結諸律儀戒。即雙牒二法。謂住律儀戒。善護律儀戒。今解攝善法戒。及下饒益有情戒。不結第二門但結住攝善法戒等。有何意也。義曰准若結文。以前例後律儀戒中。雙結訖例後二應知故不說。更有余釋。其解別解脫律儀中。初生起文中。但有住別解脫律儀戒言。無善護別解脫戒言。下結文即雙結。兼有善護之言。其第叁解饒益有情戒中。初生起但有住之一言。無第二善修攝善法戒之言。其結文中。即二種俱結。其第二攝善法戒。生起唯有住言。其結文中。雲名住攝善法戒速能攝善一切種相。速能攝善一切種相之言者。意即結善修攝善法戒之言也。以理准別解脫戒。即生起及結。具足有二。其攝善饒生。互有准例。攝善具二結無生起。生起但一。饒生即有二生起。有二結。准中問同。故文不足 又釋前門但只二門。謂住律儀。而能善護。此但一義。非有二門也。下饒生攝善。准亦一門。故下解中。生起及結。亦只一種。無勞煩解

  論廣饒有情戒中。雲又諸菩薩由十一種相等。乃至于一一相中成熟一切種。十一種行。何者十一相。若勘前略解。饒生十一相釋下文。十一相者。謂諸菩薩于諸有情彼彼事業皆爲助伴下。爲一 又諸菩薩爲諸有情如理宣說謂于樂行惡行等下。是第二 又諸菩薩于其有思諸有情所深知思慧下。是第叁 又諸菩薩于遭怖畏諸有情類能爲救護下。是第四 又諸菩薩于處衰惱諸有情類能善開解下。明第五 又諸菩薩備資生具隨有來求即皆施與下。是第六 又諸菩薩性好攝受諸有情類如法禦衆下。明第七 又諸菩薩于有情心性好隨轉隨心轉時下。明第八 又諸菩薩性好贊揚真實功德令他歡喜下。明第九 又諸菩薩性好悲愍以調伏法調伏有情下。是第十 又諸菩薩爲欲饒益諸有情故現神通力下。明第十一 此十一相准上略解十一相配之。又依下四十叁卷靜慮中。與此同雖助伴爲二。仍合是第一。若分爲二。即十二相也。故知合助伴爲一。若依舊地持。自有一二乃至十一數。前略中亦爾。前解略中。已會二論不同所以。今此中依舊地持。十一者。謂諸菩薩于諸有情彼彼事業皆爲助伴是下。是一 于諸救苦亦爲助伴下。第二。即于前言第一中。分出第二。即合前第四第五。共爲第五一相。地持前略解中。已有如此開合不同。其廣解與略文同。今若准下第四十一卷。即事業助伴救苦爲二門。又前言第叁之中。解報恩中。雲如于事業如是于苦如理說等。即分事業救苦爲二。此何意也。義曰今准前略十一相義。即事業救苦合爲一。以助伴義等故。若所爲助伴。一是事業。一是救苦。二義別故。所以後四十一。及報恩中開爲二。何以得知。即報恩中解雲。于如理說于方便說如理說。前言十一相。第二相方便說。是何。第叁是報恩方便說。合當第叁報恩中。何處有方便說義。今解第二如理說中。有雲。或複方便善巧宣說。如于樂行等。即是方便說。此若十相明義。即如理方便。亦說合第二。若說雖同如理方便。二義別故。故此中分爲二 問曰若爾何以故。此報恩中解。不牒報恩來有何義也。義曰此解報恩。報恩具前後十相故。更不別標報恩相也。若方便說。救苦。各爲一。前略中。應十二相。以助伴中分爲二故。有義此助伴爲二。若爾何故略有十一又字。義曰其第四第五又字。合爲第五。其第一又字中。分助伴爲二。即此廣文中。須准勘知。義曰此以古說。其實論梵本。無一二叁四等標名。翻譯家自置。前第一義爲正。若依遠師。前二是同事。次一愛語。次四布施。後四利行。今則不然。初一同事。次一愛語。次五布施。次四利行。以二文違如前引。又同事中。有樂苦同事。初樂後苦。依文尋之

  論解第二相中。雲又諸菩薩爲諸有情如理宣說謂于樂行惡行有情爲欲令斷諸惡行故以相應文句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常委分資糧法而爲宣說等。相應者。即與理相應。文謂文字。句謂依文生句。助伴者。謂即文句中義也。隨順者。順無漏道也。清亮者。和雅也。有用者。能斷惡也。相稱者。即順病說法也。應順常委者。順常委修也。分資糧法者。即菩提分。不余分資糧法也。此意即稱理之文句義。和雅之聲。順無漏道。是順菩提之分法。爲樂行惡行衆生說之。是此中意也

  第四十一卷

  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二

  論雲是染非染耎中上品者。以犯罪時有品階降故。雲耎中上也

  論解第五他持諸寶來施。不受中不犯。雲或複知彼于施迷亂或知施主隨舍隨受由是因緣定當貧匮者。迷亂者。謂彼不欲施。但由迷亂錯行施等。隨舍隨受者。謂施主多樂施得財。即施者福即受。施主定當貧匮。由是因緣不受無犯。以下說雲此文錯。前鈔前明四重戒。就下明輕戒中。有四十叁。地持有四十叁。其增者。謂若依四十叁判。前叁十二。明攝善法戒。後之十一。明攝有情戒。就攝善法戒中。初七施戒。次六屍羅。次四忍。次叁精進。次叁定。後八慧。今若依四十四戒

  論解菩薩不應。于菩薩藏未精研究于菩薩藏一切棄舍于聲聞藏一向修學。是犯。何故不雲若于菩薩藏。已精研究。方學聲聞藏。非是違犯也。答曰以菩薩但有日分叁時學。未有于菩薩藏。已精研究。舍大學小乘故。于次下戒。一時總開無犯。日分叁時。二分修佛語。一分學外論。則小乘與外論。下開中義等也

  論解菩薩應。于異道論研求善巧非如辛藥而習近之者。此外論狀同辛藥。應厭背之不可近也。是此中意

  論雲若諸菩薩若聞甚深最甚深處心不信解爾時應強信受等。乃至然不誹謗者。此中言。菩薩名信佛語。應自強信。自知無慧眼。于如來所說。不應生謗。但知自無知。不應誹謗。推佛能知等。是此中意也

  論解饒益有情十一種戒中。若准前卷十一相。無問廣略。已如前辨。今此中。但是彼十一相。初者謂于事業同助伴。第二于苦爲助伴。此中不說第六虎狼師子等畏。若依前卷。無問廣略。助伴合爲第一。第五明救師子等畏。有二解。一取如舊地持。標十一相。一二等名。二解如此論略中解十一相。爲十一也。會此不同者。以與樂救苦事別。所以此間開二。前卷以同爲助伴故說合。此中以開助伴爲二故。不說師子等畏。又即與生失財相似不論。彼卷約合助伴故。所以別論師子等畏。又下四十叁。與前略十一相同。雖開助伴爲二義。亦是第一。若爲二者。即十二相。非十一相 問曰何故前叁十二略戒中。不論十一相。此中以十一相屬之也。義曰前叁十二略戒中。以六波羅蜜別攝之。故不以十一相屬。今此十一相。一一相具六度故。不同前叁十二略戒。叁十二略戒義狹。此中義寬

  論雲無無余犯者。無余者。謂波羅夷。無有余故。以罪是極故。此聲聞戒。若菩薩戒。無此無余犯罪也

  第四十二卷

  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叁

  論解遂求戒中。此戒有八種者。謂斷命一。不與取二。欲邪行叁。即身叁行虛妄。四離間。五粗惡。六绮語。七即口四過也。以上合七並以手塊等加害。爲第八 問曰此中何故不論意叁業也。義曰若取意叁。參身口七即爲十。若言十者。不成增數門。是以不取。前一切種門。有六種七種後二世樂有九門。今此遂求。乘上來合增爲八故。不取後意叁以成十種也。又前七所發身口。不離後叁能發。能發身口。必由後叁故不論也 若爾豈無別起後叁種。義曰雖有隱不說。攝在能發前七中。故不說也

  論二世樂中有九種者。即遮止。開許。攝受。調伏。爲四。不取身口二業也。及五度。不論戒度。此九即戒度故也

  論清淨戒中十種相。如地持。此中第二。彼開爲二。太沈爲一。太舉爲一。攝此第六軌則。第七淨命爲一。其實軌則淨命。義別。不可爲一。…

《瑜伽師地論略纂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