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略纂》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9卷43頁碼:P0001
唐 窺基撰

  《瑜伽師地論略纂》十一 ▪第6页

  卷第十一 / (論本第叁十七八九四十四十一二叁四)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或慧。掉舉惡作二。障慧或定。嫉悭二。總障叁學。故不說余。或可。是八纏。此中未勘

  論解二世樂中有九種。飲酒爲身過。身過有四也。口過有四。意過爲一 窣羅。若米酒也 迷[肄-聿+余]邪。果酒也 未陀。蒲桃酒也

  論清淨有十種。外有五種中。第一雲先惡行者。謂以惡爲先。而多行惡。或先造惡。而便造善者。或先時以來造惡者 第二不轉利行者。謂不轉佛法令入邪中。非不縛邪而于近道。若爾應與此文意相違 第五又諸菩薩于諸有情若于自義諸善法品等者。此中意。若有有情。雖自乘法叁品善果法。可勸導者。而勸導之。若入自乘已後之法。而勸導之

  論總結中。第叁雲由叁因緣得善清淨。到究竟地爲一。即第十地 或系屬一生爲二。即住天者 最後有爲叁。即已害生身

  論總結前等得果中。唯明後八。不論自性得果者。以自性門。不離後八門故不說 問曰若爾如上來。俱雲第二一切。後方余七。是此差別。若不離故不說。應不說第二門所感果。義曰不然。初自性。第二差別感果。自性不說。此感果中約相似者。非克體感共一。自爲諸果因門故

  論解難行感果中。雲感希奇者。希奇法。謂聖教希奇法。或神通希奇法

  清淨感果中。雲四淨者。謂所依淨。神足爲依。取住舍自在。即延促命等。境界淨。即化變起叁種自在。心清淨。即一刹那入無量定等。智清淨。即一字中。說一切法。如對法第十四解 或所依等。如二十二功德中辨。此亦能感順生死流轉果者。謂若無漏行。望有漏果。爲增上緣資感。若有漏行。望有漏果。是正感

  第四十四卷

  初持瑜伽處供養親近無量品第十六

  上來自分。雖自他利。未明供養叁寶。下次辨之。即造修之行。供養叁寶。親近善友。修習無量。此中廣明。因以標名。略去修無量

  論雲設利羅供養。舊言身供養非也。迦耶是身。設利羅是體。即佛體法身是。下中雖言供養色身。意供養真佛法身故言體也。故言製多等法性慧。法性慧者。即真如也。製多供養。即佛塔靈廟也。窣堵波。言高勝。製多。言塔

  論解廣大供養中。七種名上是。若多供養。即奉于無盡財。是若妙供養第叁又即如上所陳財敬供養。是總。總言如上物。若多供養第一。妙供養第二。乃至淳淨心猛利勝解爲七。遠師雲。若諸菩薩于如來所爲一。製多所爲二。乃至財供養多妙等叁。現前四。不現前五。自作六。他作七。若淳淨心下。釋上發心。義意有妨。又文意有違。何以七者。此中明廣大。意在供養心及物。自求菩提。而取如來製多者。不然。所供養境故。皆諸師同此。今大師依第二釋。以多則爲第一。財妙爲第二。乃至淳淨心第七

  論不雌黃塗之言其也。不蘇灌洗。言其膩也。局崛羅香。言惡臭氣香。遏迦華。言臭華也。此方無故不翻

  論無染供養有六者。爲有五供養字爲五。于第叁供養字中分二。一不輕棄擲。謂不擲物供養爲一。不散漫不雜染爲一。故有六種。遠師此中全別

  論雲修無常想苦想無我想者。此爲叁法假也。不言空者。即無我同故不說

  又論言于其涅槃修勝利想者。謂此爲誦。言常誦也。伽他爲頌。邬柁南爲撮施。此言于涅槃修勝利想。即常誦也

  論雲如優昙缽花時乃出現。謂西方有樹。常不出花。但于枝岐間生。若輪王出世方始生花。先雲優昙缽花也

  論雲四于善友若正依止于如法義若合若離隨自在轉等者。謂所依止師說法。若與舊同名合。若別名離。或依經論等合等。若別出兼見。不依經等名離。曲如法之見也。隨師自在而不傾動。又自性名合。差別名離。又合者即令此義相符。如因明中合等。若離者令此義別。如因明中離等

  論解四無量。慈無礙善根爲性。悲無嗔善根爲性。喜亦無貪善根爲性。舍如舍數。若依小乘。爲除上相違惑故。假明觀爲。今大乘以所緣叁境故。實起無量救之。叁境者何廣如下辨。更有余釋。如對法抄疏。叁種無量。以何爲體。前二以後得智爲體。無緣無量。以正智爲體 其境界者。有情緣無量。但總緣有情有苦。而救拔與樂。不觀以實有情故。下文與外道共 法緣無量。謂觀有情空唯法。想無實我等。而救拔之外道計我故此不共。此二皆後得智。大悲之所爲也 無緣無量。以無分別智緣真如。修慈是無緣無量 問曰何故于真如修慈也。義曰真如是慈根本者。有無緣可後得智起悲救衆生等。不然不能。從根本說以真如爲境。有義與後得智緣真如爲相。議曰不然。此是疎。何以得知。若根本說。即無分別智所行。若救衆生。即緣俗智是。何以後得智。緣如是無緣無量。故知無分別智是。不決擇中自當分別

  論言叁聚。謂邪定等叁。無量雖四。境有叁種。一無苦無樂。即慈境。慈能與樂。慈不緣苦。緣苦是悲故。慈境無苦。爲無樂者。而與之樂故。無苦樂是慈境 有苦者。是悲境 有樂者。是喜境。隨喜彼樂故。即此叁種是于境。至下更辨。下解慈悲中。雖不牒無苦樂境。如有苦等境。解言欲與樂。即已解竟。此中悲拔苦。亦緣無色界。以緣行苦故。雖不能化。亦後能化。初來起悲 舍無量中。次第遠離癡嗔貪惑者。無苦無樂衆生。勸令離癡。有苦衆生。勸令離嗔。有樂。勸令離貪。令彼舍叁惑故名爲舍 又自有此叁惑。自能舍故。亦名爲舍 又令生離惑。至聖果位。而放舍之名舍 又怨親平等故名爲舍。此亦且得令離叁惑。前叁現樂非利益。舍一令離叁惑。當來出苦名利益

  論解苦中。前五十五中。雲癡異熟生苦謂若猛利體受所獨等者。此盛年時故言猛利。何以言癡異熟生者。由癡生怨嗔故。受二箭受。箭受即賴癡所生。故言癡異熟生

  論解增至八門中。雲自逼悭苦。謂無系外道。即尼犍子。懸頭刺股拔發投類等 一類威儀。長時坐臥立等。後五十五苦。不取根本九。但取余隨生苦。第二門中有四種苦故。故得成五十五 增至十門中。謂如前說五樂所治有五種苦一因二受。叁苦對治集。此雲唯無樂苦。四受不斷集者。因所治。謂惡業翻善業。根境順苦受。獨翻順樂受因苦二受樂。今翻雲受苦。即苦受也。叁苦對治樂。謂饑得食等。今翻不得苦。四受斷樂。謂入滅定。今翻雲在有心位故苦。五出離樂。即出家樂故。下言家即在家苦也 遠離。即得色界初禅定。遠離欲界結。今不得色初定故。有欲界結苦 寂靜。即第二定離初禅尋樂。今不離初禅故有尋苦 菩提樂。即叁菩提。今在異生位故苦。故家。欲界結。尋異生苦。如次配之。前增九門八法中。不言苦。但言利等二者。即此因明苦故。不明苦也

  論解十九苦中。前之八種前五十苦中來。後十一苦。後五十五苦中來 問曰何以爾許苦來。余不來耶。義曰從大重取以爲大悲境故。據苦增上說。又隨所來處。一門中增者。自中取大悲境。別勘上文釋之。不能煩引

  論解由四緣悲名大悲。若悲在四無量名悲。不名大悲。尚與聲聞共。初地以去菩薩。亦有苦悲名。大悲唯在佛地及第十地 問曰何故初地至九地。不名大悲。義曰由四緣方名大悲。九地以前菩薩。雖有緣甚深行苦及猛利作意二因緣。無長時習及極清淨因緣故。長時習由叁緣故。極清淨要第十地等故。故九地已還菩薩。不名大悲

  論言修習如是無量得四種功德勝利者。住等爲四。得現在樂住。一得福德資糧。二于菩提意樂堅固。叁爲生忍苦。四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瑜伽師地論略纂》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5】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