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略纂》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9卷43頁碼:P0001
唐 窺基撰

  《瑜伽師地論略纂》十五 ▪第5页

  卷第十五 / (論本第五十六七八九六十)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識食。亦通取六識中長養者爲論。由段食等。初叁食資持識故。令意根轉明盛生益。由二長養故。眠等非食。初長養。謂能令別有長養根大增盛各別義。二令無損。長養眠等有後無初。四食有初有後故是食 若爾天眼豈非定所長養耶。述曰雖從定所發起。正是定中觸思食所生。令長養根大增長。定但令不損。不能爲益也

  論雲由叁門故二種雜染增長等者。叁門謂前叁食。煩惱業二染。依識食故。資長于識。余有現前

  論雲以多分故易覺知故者。謂多分此四食。若爾業生。豈非多分。即言易覺知。簡如覺者。先業及凡夫離障雖易知。于諸念住易入。所以說此四句。謂段食入身。觸食入受。識食入意。思食入法也。四食日日易資養。所以余非。此中諸地獄。有諸漸細風名段食。初本地等尋伺地雲。無者彼據重地獄。又難知故。所以不說。此處爲正

  論雲故有一依謂彼同分根等者。謂彼同分根。唯依四大也。一者謂有色同分根。即依四大。及自分識。二根也。叁者謂意依色而住名依色。二依意。叁依心所住故。叁根心所互依亦爾。無色界無色。唯有二依。乃至第八亦爾。此中據同時增上者。即說爲根 頌曰義依處證得攝食由諸句者。此中有六。從前頌曰。幾根由境界。名義二依處。幾根先煩惱之所感得下。至四緣諸根名不調來。明證得。十四種攝叁聚有情下。至九遍知來。明攝如經言。四食下。至地獄有微細風。難知不說述。明第五食。以下明諸句

  論雲具足攝持一切義具足攝持一切行義故名蘊。釋雲欲明數數攝義故有重言。又解初言者是體。後言是能诠。由體如此故。所以立如此名。以下准知

  蘊等中六因建立者。次第配叁善巧。以假者爲身者。即十二處。是假者所依也

  遣六邪執中。雲依止邪執。謂計依止爲止。說蘊破也。因者界。破可知 叁能持依止我邪執者。謂外道色能持依止者。是我今破。是十二處。能持識生長門故。余可解

  觀善巧十勝利者。二解。一謂至一合之想。第一破我常也。二至便不非謗。破邪見謗無。叁至已信令增斷疑生信。四至聖教久住。正法不沒緣。五悟緣起理至非作者。無實性破作者等我。六慧根廣大。乃至緣生差別。七乃至緣生差別。當善住念。八乃至一境之性。九乃至令聖慧根。當得生起。十至隨證漏盡。又解一除我執一合之想等。二有法住故。便不誹謗。叁自無疑惑。四善答他問。五令他信。六令教久住下四。即四又字。是故十也

  第五十八卷

  此中言焰魔王。即本地分曰靜息王也。靜息諸非。准此文意。焰魔使者。獄率童子等。並自業力生。非由化生數。其使曰者之中故應情數

  論雲由水醎故陸地衆生一分難得者。謂除輪王出世主藏臣寶。若以手置大海。海中一切珠寶皆隨出。即亦寶有得者。今故除之

  論諸見趣中者。如五趣。是有情歸到處。六十二見。諸見所歸到處。故言諸見趣

  論雲無有妙行惡行名謗用等者。與對法第一等相違。勘彼文

  論戒取中。謂所受持隨順取見取眷屬見取隨法等者。此謂依見取故。受持戒禁。戒禁隨彼見取。見取眷屬。見取隨法也。此取戒禁生

  嗔四種者。謂損己他見。損己他有情。爲二十二。如文可解

  慢中。于後有處慢者。謂由計我當有不有等者。下文雲。若動者。謂言當有。不動者。當不有。戲論造作者。釋上廣說。乃至我當非想等。此中意也。今勘下八十六。亦有此文 別叁慢類。謂劣等勝所。此攝四。如前五十六雲。于欲慢攝二。謂我慢增上慢。二後有處起有一。謂邪慢 我當非想等者。此是七事所

  論或亂不亂慢下。二翻釋。准配七慢。應合天中

  疑五相差別者。謂疑無他世。疑無作用。疑無因果。疑無谛。疑無實五也

  論雲謂十煩惱皆與自他一切煩惱展轉相緣等者。此文即證見戒二取。不唯緣見戒事生。與見戒依法諸貪等並緣。以爲境故無妨

  非上地惑能緣下地一切煩惱者。此隨順理。如下第五十九文雲。上地緣下起慢。如顯揚雲。無色界緣叁界系及不系。皆是慢緣一分事轉。如何緣下界。此據亦起。然亦不同邪見等

  論雲俱生薩迦耶見唯無記性數現行故等者。如下九十四雲。世間不伏此。乃至金剛方斷。此卷下文雲。世間若伏修不伏見。修中伏若愛若恚。及以鄰近矯慢。及此相應無明。不論我見邊見。及此俱慢愛故。此論文雲。有鄰近矯慢之言。除與貪恚鄰近之慢也。如下九十四說。然此一唯無記性。如何成九品。欲界何品攝。法師雲。此爲後叁品。若世間道伏九品時。但伏前六品。以此後叁不能伏故。然前六品亦有九品故。言世間道伏九品 問曰前六品如何分成九品。若一品爲九品。即有五十四品過。若一品爲叁品。即有十八品過。又那含不斷欲界我見等。即斷欲九品不盡。以後叁未斷故。此那含未斷。唯伏惑得預流果。不斷五品以下惑。以不障果故。答不然。即亦那含。隨離欲地斷唯有第七俱我見在。那含雖斷九品。即異生唯伏欲六品。今解雲。此亦九品。隨與何煩惱。俱起增上者說故。或唯第九品類。異生伏九品亦盡。然第九品中。有余類未盡。即我見。是故世間道不然。以第九品中微細故

  論雲除先所作能往惡趣順後受業者。上來叁因。明現在作業能往惡趣。除先順後受業受惡趣果。非今生因故。受故次除之。于欲界四見。及慢喜憂舍相應者。此如對法第七卷同後卷。當深彼解。所以大精

  論雲十煩惱見所斷名曰無事所余緣有事無事者。此如對法第五卷。述相違文

  論雲若有隨順如是煩惱俱行煩惱品類等者。隨順者是總句。或尋伺睡眠等。體非煩惱。順故名煩惱。或謂別境中數 與煩惱俱行者。隨煩惱由四相俱行故。名隨煩惱 煩惱品類者。即忿恨等如下文是。謂品類等也

  差別建立者。如此前五十五卷說會之

  若雜事中世尊說諸隨煩惱等者。即今法蘊足。及下八十九廣解義。大衆部。叁藏外。別立雜藏大乘。薩婆多無別雜藏。以毗奈耶中有雜品。是彼廣明

  隨惑依十二處轉諸煩惱等者。此約總聚起。如前五十五。別處起不相違煩惱相應中。如前五十五說

  論雲诳谄是邪見品類等流者。前五十五雲。是癡等流者。以邪見者癡增上故。此約別行言邪見。彼通論故癡分。又彼體說故癡分。此約行相起時增故。言邪見等流。此審勘諸論 問前言慧自性。不相應中。如何邪見俱。而發語尋伺。與見並耶。述曰此時依思尋伺。非依慧者。故無妨難

  論雲若諸具縛補特伽羅生在欲界成熟叁界煩惱隨眠若生色界所有異生成熟欲界被奢摩他之所損伏煩惱隨眠者。此違前得成熟中如對法同。此文如前會

  論雲但于現在由此種類煩惱隨眠說名爲系者。法師雲。謂中邊雲。熏發種類現在故名系也 問論雲如此種類當知諸余煩惱亦爾者。法師如一類。爾余煩惱亦爾太師雲。如系現在非過未。當知余結縛隨眠等。余煩惱義門亦爾者。唯約現在入此中非過未

  問論雲欲界迷苦有十隨眠集滅道八除身邊見者。此如對法等有十。何故相違耶。述曰如實理者。有二門。一煩惱迷谛門。二谛行對治門。若迷谛門者。如對法。一一谛各十。若谛行對治。即此論叁谛各八。唯苦有空無我行。爲能治。立身邊見。邊見隨身見起故。說空行等斷。又有能治空無我故。有身見爲所治。有無常行故。邊見爲所治。余谛無故。略而不論。此約別緣。約相見道。見道已前等語。若如實者。諸煩惱皆空無我行斷。隨起迷處說故。言見所斷。其實不別緣谛理斷惑 問曰如雜集諸谛並有身邊見者。如何相類。答曰此彼谛下惑爲我。即名此谛下身邊。戒取等亦爾 若爾總計四谛下惑爲我。此何谛斷。答曰無此不能總緣。從別緣起故 問曰若爾即苦集下身邊。不能遍緣五門也。以此理故明緣五門者。有力增勝迷苦義增。但見苦所斷。諸叁谛下身邊力劣。不能遍緣五門。但有別迷者故。見此所斷 問曰集谛下身邊。何不爾也。答曰身邊力微。若別迷集。即唯緣集谛名。見集谛斷故。不同苦二十句。我見既迷苦生。明唯見斷。修道即無

  論雲撥無父母等一分迷苦等者。果因迷別故。見苦集斷別

  論雲又有諸見妄計自在世主釋梵及余總類爲常爲恒無有變易如是邪見亦迷苦谛者。此謂計梵王爲常。不從我見後生。故是邪見 問曰此卷初雲。遍常論一分常論等皆是。邊見即計梵王爲常。如何此中乃言邪見。答曰二說。若起我見計梵王爲我。後計爲常。此常見我後生故邊見收。如前文。此中約非我見後生者。此非常見故邪見收。亦無違也 問曰凡夫伏修不伏見。此見是何。色界我見下界起耶。若是欲界我見等。如何緣色生。答曰此我見是欲界系。緣名爲境故。得緣彼生。名者名字。聞彼名故而緣。又名者四蘊也。即是此心之相。離心無別體。故言緣名 問曰若爾與欲見何別。答曰至下緣境中。更當知。廣釋差別二說。此遍常論。皆名邪見。非我見後生。故前文言是邊見。及梵網對法等雲。邊見攝者。似常見。體是邪見。夫言邊見。必我見後生故。故此中次前文雲。即用如是我見爲依止。于五蘊見我斷常。斷常二見。即唯我後起。此遍常論不緣爲我。故非邊見。亦無此地薩迦耶見。不同經部緣壞而生。不同薩婆多緣有而起。此中以依他性爲依止計。有遍計所執故。戒取中言。隨順此見。即見取根境。此見隨法。即俱有心法等。又前爲見取因。後爲見取果也 疑中雲。此及所余者。謂此外道及余有情于苦猶預。皆迷苦者也 嗔中但有緣見雲言。故知大乘見道之嗔。唯緣見起。緣有情事者。是修道嗔。又此且得緣見而生。非事中無 問曰何故集道二谛下。邊無邊見也。若

  論雲又有橫計諸邪解脫所有邪見是迷滅邪見者。小乘此雲迷苦邪見。滅下邪見要無漏緣。今者此文亦別緣余有漏法。是滅邪見道中。非道計道亦爾。以迷道中故。方計有別道故。名是道谛斷。准此正于翻迷故。而別有執。若總緣四谛。見爲見取。太師雲。此通四谛下。斷戒取亦爾。若爾我見應亦爾。有余二谛。皆有遍果因。以遍緣五門起故。今解總緣四谛見爲見取者。即苦谛下見取。余谛俱能別緣。如前我說 …

《瑜伽師地論略纂十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