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一 ▪第4页
卷第一(本) / 沙門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入見道前資糧.加行二位之時。雖未能證。深信觀心亦生解故。此即第一加行位也。所有資糧皆加行故。攝大乘中但說四位。勝解行地一向隨聞生勝解故 生解爲斷二重障者。顯入見道。分別粗惑名爲重障。此即第二通達位也 由我法執至彼障隨斷。顯于十地修道位中。所有二障二執爲本。十地之中證空斷障至究竟位。此即第叁修習位也 斷障爲得二勝果故者。顯金剛心斷煩惱障證真解脫。斷所知障得菩提故。此即第四究竟位也 前文本解。上來第一生解斷障得二勝果。又有諸解。如樞要說
論。又爲開示謬執我法迷唯識者令達二空
述曰。自下第二令達二空證唯識性。此即先敘所爲外執 開爲初開。示爲久示 諸內外道俱起邪智不正知故。謬執我法于二空門。真俗二法唯識真理不能了達。無明所盲殊不正解名迷唯識。爲令達空方乃造論 者即假者。迷謬人也
論。于唯識理如實知故
述曰。此即正述達空所以。爲外道等開顯此文。爲內道等演示此義。令于唯識如實了知。不生邪智謬執我法。或內外道我法邪知。示令正知故名爲示。于唯識理全未能知。開曉令知故名開也 智稱正理名如實知。此約小乘.及外道解。若大乘中諸空見師。唯識亦名謬。影互顯也。此中說有謬執我法。令謬不生。意在了空證唯識性。故與第一所說有殊 又以真如名迷悟依。迷真如故謬執我法。除迷令悟故與前殊。又如樞要說
論。複有迷謬唯識理者
述曰。自下第叁爲破邪執造斯論也 于中有叁。初總舉迷謬。次別敘邪執。第叁總結。此即初也 此四計中第一第四名迷唯識。全不解故。第二第叁名謬唯識。邪分別故 清辨計言。若論世谛心.境俱有。若依勝義心.境俱空。經中所言唯心等者。識最勝故。由心集生一切法故。非無心外實有境也 德光論師先小乘學。造十地疏。釋一心言。如言王來非無臣從舉勝者故。非謂唯心便無境等
小乘.外道雖多異執。總略勝者不過四種
論。或執外境如識非無
述曰。自下別敘邪執有二。初別敘四計。後例破余。此第一計。薩婆多等。依說十二處密意言教。諸部同執離心之境如識非無 彼立量雲。其我所說離心之境。決定實有。許除畢竟無心.境二法隨一攝故。如心.心所。此皆依經說有色等。不能繁引
論。或執內識如境非有
述曰。此第二計。即學中.百清辨等師。依密意教說諸法空。便亦撥心體非實有 彼立量雲。汝之內識。如境非有。許所知故。如汝心外境。清辨俗谛外境許有。今就中道無自違失。又掌珍中依勝義谛。說有爲.無爲並是空等。皆如彼說
論。或執諸識用別體同
述曰。此第叁計。即大乘中一類菩薩。依相似教說識體一。攝論第四說一意識菩薩計。一依遠行.及獨行教。遊曆諸境故說遠行。複言獨行無第二故。二依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教。叁依六識身皆名意處教。四又解深密.瑜伽等。說如依一鏡上有多影像教。五如依一水中有多波喻教。此恐違至教故說有一識 有雲。一意識。但說前六識爲一意識 理必不然。此說八識體是一故
論。或執離心無別心所
述曰。此第四計。即是經部.覺天等執。經部師說。佛說五蘊。故離心外唯有叁心所。一受。二想。叁思。更不說余心所名蘊。故離叁外更無余所 覺天所執亦依經故。經說叁法和合名觸。乃至廣說。又說土夫六界。染淨由心。故無心所。彼說唯有受.及想.行信思等心更無余法。隨心功用立心所名。亦恐違至教。故說無心所 如上所說四種計執。初之二種小大二乘。執境執心非無非有。後之二種大小二乘。執心執所非多非異 然清辨計總撥法空。爲違中道強立唯境。諸心所現即是唯境。有何心也 順世外道。亦立唯有四大種色 若依此義四句分別。清辨.順世有境無心 中道大乘有心無境 小乘多部有境有心 邪見.一說都無心境。總是第一別敘計也 又四句分別。有見無相。謂正量部師。不作相分而緣境也 有相無見。謂清辨師 相見俱有。余部及大乘等 相見俱無。即安惠等 又有別解如樞要說
論。爲遮此等種種異執
述曰。第二例破余小乘外道等也。小乘.外道。不知唯識境離心無妄計便起。且外道中。于能所緣皆執我法。迷唯識故。如僧佉等。計思是我心有實體。即計能緣爲我法也。如吠世等。別有我體。非即是思實有諸法。即于所緣計我法也 其小乘中犢子等計。我爲能知者。亦執有法。法藏部計心緣相應。化地部執緣俱有法。法救說心所體即是思。此等種類非唯是一。故今論言種種異計 破境實有。在此卷末。及後卷初。下第四卷。第七卷中唯識處說。破心是無。諸識用別體唯是一。及執離心無別心所。皆如第七卷說。例破余計在此卷中.及後卷說。讀者知之不能繁敘。此中皆應敘比量破。尋下敘之
論。令于唯識至故作斯論
述曰。此即第叁結作論也 深妙理者。唯識道理 如實解者。正智生也。有漏.無漏解唯識智名如實解。如其境實正解生也
上來長行及與初頌。合是第一文前敬敘。自下第二依教廣成。科此本教有叁種叁。且一叁雲。前二十四頌宗明識相。即是依他。第二十五頌明唯識性。即圓成實。後之五頌明唯識位。即十叁住。諸異生等無始時來。不能了知心虛妄性。執離心外有別實境。執離彼境有別實心。妄計二取爲真爲實。故頌說言唯識無境界。以無塵妄見。如人目有翳。見毛月等事。執我執法具生二障。冀諸智者授法妙藥令障斷除。小聖邪師智尚微阙解生迷謬。菩薩大悲爲欲除彼我法執故。顯離妄心無別二取說唯有識。是故最初種種方便。廣分別說識相令知。遣生厭斷。即依他起令除二取。雖知此心虛妄顯現。而未了達真性是何。若未知真不了妄故。是故經言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是故次初明唯識性即圓成實。顯如一味故一頌明。前世俗谛。後勝義谛。爲除二取廣說谛也。意令有情斷妄成佛。如來功德殊妙無邊。非少修行可能圓證。故次第叁明唯識位。彼修行時經叁大劫。總十叁住。略爲五位。謂資糧等。要無邊因得無邊果。故時長遠修行斷障。方能證得菩提.涅槃。今論所明意在于此。勸諸智者應勤修學。故爲叁分科釋本文。下第九卷五位初。雲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誰于幾位如何悟入。即依彼文判頌意也 第二叁雲。此叁十頌分初中後。初一頌半。略標離心無別我法。以彰論旨辨唯識相。次有二十叁行頌半。廣明唯識若相若性。釋諸妨難。後之五頌。明唯識行位大意同前。故第十卷論末說雲如是叁分成立唯識。即依彼文釋爲叁也 第叁叁者。雖無文說。准諸經論判此有叁。初二十五頌。明唯識境。次有四頌。明唯識行。末後一頌。明唯識果。先觀所知方起勝行。因行既備果德乃圓故爲叁也。此皆准釋瑜伽.攝論故有此判。然初境中。有世俗谛有勝義谛。一切所知唯此二故 且依第一判頌叁分。初二十四頌明識相者。于中有二。初一頌半略釋外難略標識相。余二十二頌半廣明識相 第二叁分判其頌者。此一頌半即初分也。依境.行果科二谛者同初性相。判文可知。余如樞要 然解第一一頌半中文分爲二。初將發論端寄問征起第二舉頌依義正答
論。若唯有識至說有我法
述曰。此即第一寄問征起。此意難雲。論宗所明一切唯識。若唯有識無心外境。雲何諸世間說有我法。此則世間相違。違理之失。及諸聖教中亦說有我法。此則聖教相違。違教之失。非彼兔角等可說爲青等。以本性無不可說故。我法本無雲何起說。夫立義宗要無九過。既有二失。唯識不成。此依因明世間.聖教二種相違故爲難也 言世間者。可毀壞故。有對治故。隱真理故。名之爲世。墮世中故名爲世間。由此滅.道或非世間。無對治故 言聖教者。聖者正也。與理相應。于事無擁目之爲聖。又契理通神目之爲聖。又聖者正也。心與境冥。智與神會。名之爲聖。此所說教名爲聖教。世間.聖教皆依士釋。所余文義下自當知 然大般若第五百卷。以八啭聲釋世間等。今略敘之。是世間出故名世間。造世間故。由世間故。爲世間故。因世間故。屬世間故依世間故。名爲世間。廣如彼說。釋問起因如樞要說
從此頌曰。即是第二依義正答。然此一行半頌之內。依長行釋。上之叁句答難破執略標論宗。下之叁句略辨識相彰能變體。叁種科文釋一頌半皆同無別(余如樞要)
論。由假說我法至彼依識所變
述曰。上之二句答難破執。下之一句意標論宗結歸唯識。此中所說由者故也。因由之義 假有二種。一者無體隨情假。多分世間.外道所執。雖無如彼所執我法。隨執心緣亦名我法。故說爲假。二者有體施設假。聖教所說。雖有法體而非我法。本體無名強名我法。不稱法體隨緣施設。故說爲假。因二起言稱之爲說。我法之相如論自釋 相謂相狀 轉是起義 相起非一故名種種。二句意言。汝所問雲我法若無。世間及聖教雲何說有者。非離識外有實我法自體性故。世間.聖教說有我法。但由二種假名言故。說有我法種種相轉。應釋頌言。世間聖教所言我法。由假說故。有此種種諸相轉起。非實有體說爲我法。此釋順下長行論文 外複問言。有實我法可依假說。我法實無假依何立。第叁句雲。彼我法相。依內識等所變現相而起假說。我法諸相。非依離識實有我法。而起假說。但依內識所變相見而假說故。此但說識。義兼心所。若爾真如應非唯識。不離識故真如名唯識。非識所變故。不說爲我法。若說爲真如。亦心所變故。此中總顯。由無始來橫計我法分別心故。熏習本識。後後遂有相.見分生。愚夫不了此唯內識。依之妄計有實我法。我法實無。隨彼妄情所執之相名爲我法。故知世間所說我法是假非實。故經頌言。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習氣擾濁心故似彼而轉。聖者依此內識所變若相若見。爲起言論。斷染取淨引生真見。假爲立名說爲我法。法體實非若我若法。故知聖教所說我法。亦假說也。是故經言。爲對遣愚夫所執實我法。故于識所變。假說我法名。此解二種我法之名。…
《成唯識論述記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