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述記》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30卷43頁碼:P0229
唐 窺基撰

  《成唯識論述記》四 ▪第9页

  卷第二(末) / 沙門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此即谛唯。不通真故。若立四勝義。此是實唯。勝義谛中假故。此助瑜伽會于此等。瑜伽並有誠文同此。此則通說一切有漏.無漏種子。義皆同故

  第五有漏種子依本識何分。即是四分分別門也

  論。種子雖依至相分非余

  述曰。此種雖依異熟識體。即是依于自體分也。亦非見分。見分一向緣前境故。是自體分義用別故。非受熏故。此言種子依識自體。自體即是所受熏處。不可見分初受余熏。種後便依自體分住。此論依附。即依自體。若據別攝。即相分攝。非見等攝。即是見分緣自證分差別功能。以爲相分。非是緣于自證分體。若不爾。即無證自證分。又說見分但緣外故

  何故不是自體分攝

  論。見分恒取此爲境故

  述曰。此護法釋。見分恒緣故是相分。即是識體功能義分。故成相分。真如亦是識之自證。應爲相分。真如是識實性攝故。既稱無相不同種子。種子非是識實性故。故爲相分。真如但是識之性攝。體實無相。見分唯不緣識自體 若護月師。今解。無色界以無內身色先厭色故。且說緣種。隱器色不論。瑜伽文非盡理也。若舊相傳。護月師。唯種依識見分而住。自證分緣唯叁分故。瑜伽五十一說。生無色者第八唯緣內種子者。依自證分所緣境說。既爾生無色不還聖者等第八見分。緣何爲境。必不當生欲.色界故。雖當不生。許通緣故。如下當辨

  自下第六叁性分別

  論。諸有漏種至無記性攝

  述曰。此有漏種與本第八體無別故。性類是同。唯是無記

  論。因果俱有至亦名善等

  述曰。能所生法皆通善等。故通叁性。謂此種子本能熏習現行之因。及後所生現行之果。皆通叁性。故言因果俱善等性。即是功能差別門說。非依體門性唯無記。如前已說

  問何故爾 答不相違。無記不違善.惡品故。對法叁末。及第四初。等起善等即是種子。此叁性同。及瑜伽論九十六雲。謂十八界各決定有差別種子。廣解種子稍勝余文

  此辨有漏種。無漏種雲何

  論。諸無漏種至唯名爲善

  述曰。此無漏種非異熟識性所攝故。故非無記。體性不順本識體故。體既不同。不可相即。又性類別。能治.所治漏.無漏殊。不可相即。故一性言。義乃合通體.類二種。既不從識名無記性。此爲何性。因果俱是善性攝故。唯名爲善。若法爾種。前念同類因。本性是善。後念等流果。是善亦然。乃至後生現行果。亦爾。既法爾力非第八性之所攝故。因是善性亦無有過。此即種子未熏習位。自類相望有如是義。若後熏習。由見道前聞.思等熏。令其增長。雖有漏因。增上緣中爲果增長。然亦名善。見道已去理顯可知。故唯善性非惡.無記。法爾一切無漏之法。順理。違生。無惡.無記

  問曰。無漏與識性類別。不得隨識名無記。無漏與識體不同。應非隨識名異熟。爲有此義故次論問

  論。若爾何故至皆異熟生

  述曰。第五十七決擇分說。二十二根一切皆有異熟種子。又說一切皆異熟生。此爲二問。一異熟種。二異熟生

  論。雖名異熟至名異熟種

  述曰。此諸種子雖名異熟。而非無記。何故爾也。體非異熟。由所依識是異熟故名異熟種

  若爾此等體非無記。依無記故應名無記

  論。異性相依如眼等識

  述曰。如眼等識異性相依。從根爲名但名眼識。即依士釋。依眼根識名眼識也。不可說言識依眼故亦名無記。應返質雲。無漏依識名異熟。亦令從識名無記。識依于眼名眼識。應亦從眼名無記。此既不爾彼雲何然。故無漏種不名無記。此除佛無漏。即齊義解

  又有不齊釋

  論。或無漏種至所攝異熟

  述曰。此無漏種由熏習力轉變成熟。與本種異立異熟名。即轉變已而方成熟能生現行。非如善.惡而爲因故。所招無記性所攝之異熟。非是因果性別雲異。果起酬因說名爲熟之異熟也。此通佛果諸無漏種。又設除佛。此中但言經熏習氣。非未熏時自類變異而成熟位。所以者何。如前已解。如眼識等。即唯自類未熏時義。今此中解即熏已位。又複前解通熏.未熏。此解但據已熏之種。據顯偏說。又前解通熏已.未熏。今解據叁家種子無诤義。法爾自類有不許故。若言熏者諸皆許故。前約本有等義。此約新熏等義。故文差別。故瑜伽論二十二根皆名異熟。無處而言皆通無記。不可爲難。如此文意諸論未詳。古昔文抄皆須毀棄

  第七新熏.本有分別。于中有叁。初唯本有。上古已來多說如此。今護法論師。敘近者護月等義

  論。此中有義至不從熏生

  述曰。于中有四。一標宗。二釋難。叁引證。四立理。此即標宗。一切有漏.無漏種子皆法爾有。非是本無今從熏生

  論。由熏習力但可增長

  述曰。此言即是會諸經論第二子段也。諸經論言由熏習有。此謂增長。非新成故。此中本有甯異僧佉彼是常故。此有生滅

  自下第叁引有漏.無漏皆本有經等

  論。如契經說至法爾而有

  述曰。自下第叁引證有叁也。初引有漏.無漏通經。次引唯無漏經。後有漏例同。大莊嚴論亦引此經。名無盡意。此即叁乘通信之經。毗婆沙等前分亦有此文。既言無始時來有種種界。故知。有漏無漏種子。皆是無始法爾而有。其惡叉形。如無食子。落在地時多爲聚故。以爲喻也

  論。界即種子差別名故

  述曰。此中言界。界即種子差別之名。故知種子皆法爾有

  此下第二是阿毗達磨經。即大乘通用

  論。又契經說至界是因義

  述曰。此證種子亦無始有。如下自解。此合二經

  此下所引。如瑜伽論第叁卷說

  論。瑜伽亦說至新所熏發

  述曰。由此故知。有漏.無漏種皆本有。然新染淨熏發之中。有漏淨染熏于有漏本有種增。有漏淨及無漏。複發本有無漏種增也

  又第叁卷次前上文

  論。諸有情類至菩提種子

  述曰。法者道理義也。有般涅槃之義。名般涅槃法。此中意說。有漏.無漏並有名具。非無法爾種而可言具足.不具足。故即二論證有.無漏種皆是本有

  論。如是等文誠證非一

  述曰。此則曲結有漏無漏合法爾經

  論。又諸有情至不由熏生

  述曰。此第二引經論通證。即是十卷入楞伽第二卷。無上依經上卷。善勇猛般若第一卷。大般若經第五百九十叁卷。說前種姓。大莊嚴論第一卷末種姓品。及此瑜伽第二十一聲聞地。皆說有五種姓別。故應定有法爾無漏種子。不由熏生

  論。又瑜伽說至是種非現

  述曰。第二偏引無漏本有。即瑜伽論五十七卷二十二根中。地獄成就叁無漏根。種子非現

  論。又從無始至本性住姓

  述曰。此地持.善戒經.菩薩地並是。第一種姓品雲。又從無始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本性住姓。即是菩薩本性住姓。彼有六處言。取唯第六處。阿賴耶中有此種故

  論。由此等證至不從熏生

  述曰。即結無漏。由此叁文。證無漏種法爾本有不新熏生

  下准有漏亦法爾有

  論。有漏亦應至不別熏生

  述曰。無漏種子無始不起。經論誠說有法爾種故。有漏種無始曾起故。無分明別說之教。設無如上通證有漏之經論者。義准亦應有法爾種

  上雖引經。此有何理

  論。如是建立因果不亂

  述曰。第四立理。即諸法種子初但有一物。後生果時可無雜亂。若更有新熏。或唯新熏者。種子便多。後生果時從何種起。新熏.法爾功能既齊。有生.不生因果便亂。若二種子共生一芽。外麥.豆等例亦應爾。若新唯一種理亦不然。不可初熏後不熏故。比量齊故。如我所立因果無亂。然無漏種未增長位名本性住姓。後增長已名習所成姓。有漏亦爾。本有未熏增名本性住種。後熏增已名習所成。若唯新熏說何以爲本性住種。若無本有無漏種子者。見道如何生

  自下第二唯新熏。即勝軍祖師難陀尊者義

  論。有義種子皆熏故生

  述曰。于中有四。一立宗。二釋難。叁引證。四解違。此第一也。一切有漏無漏種子法爾新生。此第一立宗也

  自下第二釋難

  論。所熏能熏至無始成就

  述曰。非無漏能熏亦無始有故。有漏種子無始成就。即是難陀會前所引一切無始有漏種文

  論。種子既是至花熏故生

  述曰。此種子者。習氣異名。習氣之法必由熏有。如胡麻中所有香氣華熏故生。西方欲作塗身香油。先以香華和于苣勝。聚之一處令便極爛。後以押油。油遂香馥。故攝論第二說華熏苣勝。非華習氣不熏苣勝。苣勝之氣而是本有。故諸習氣必由熏生。此即理也

  次第叁引經證也

  論。如契經說至之所積集

  述曰。由此經中。不言不由染.淨熏習諸種積集。故知諸種皆是新熏。此引即是多界經也

  論。論說內種至或有或無

  述曰。攝論第二無著雲。外或無熏習。非內種。應知聞等熏習無果生非道理。故無內種不由熏有。外種之中華熏苣勝香氣是有。從炭.牛糞.毛。生苣勝.青蓮華根.及蒲。非彼俱生.俱滅互相重習。苣勝等生名爲外種或無熏習

  論。又名言等至必藉熏生

  述曰。此中即是約教申理。其名言等叁種熏習。總攝一切有漏種盡。彼既由熏其種方有。故有漏種必藉熏生。不爾名言等應攝種不盡。以法爾種非此攝故

  上來所引有漏種證。次第二說無漏種證

  論。無漏種生亦由熏習

  述曰。此即立宗

  何以知者

  論。說聞熏習至而熏起故

  述曰。等流正法。正法從法界平等而流出。從正智等次第生故。攝論第叁卷出世淨章中。說聞熏習聞淨法界等流正法。而熏習起故。又瑜伽論五十二說。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與此文同

  論。是出世心種子性故

  述曰。又攝論說。聞熏地前既是有漏。爲出世法之種子性。故知無有法爾無漏種。唯以有漏爲見道因故

  第四大段解衆文違。若唯新熏如何五種種姓差別

  論。有情本來至種子有無

  述曰。本未熏故。如何說有五種姓別

  論。但依有障無障建立

  述曰。即是約煩惱及所知障品有無建立

  何以知者

  論。如瑜伽說至如來種姓

  述曰。五十二說。于真如境二障畢竟不可斷者。立爲不般涅槃法性。唯不可斷所知障者。一分立爲聲聞種性。一分立爲獨覺種性。此如何別。障雖齊等解有利鈍。于煩惱斷中修習差別故。煩惱.所…

《成唯識論述記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