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述記》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30卷43頁碼:P0229
唐 窺基撰

  《成唯識論述記》七 ▪第6页

  卷第四(本) / 沙門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彼說命根.五根等異熟者。必相續無間。一切時是業果故。斷已不續。故知六識非是異熟心。非大乘中許眼根等是真異熟。彼宗說故

  此總非訖。下別破

  論。眼等六識至非真異熟

  述曰。破小乘言。汝六識中業所感者。非真異熟。非恒相續故。如聲.風等 故知前破但是總破 又彼識中業所感者。是異熟所生。非恒續故。如自許聲等 大乘許是異熟生故 此中更有斷已更續因。皆准前作。此中文略

  論。定應許有至作有情依

  述曰。自下第二申歸正義。定應許有真異熟心。一切時續者。酬牽引業。非滿業者。有間斷者是滿業故。引果之識遍叁界有。六識不遍。無色.無心定等。五識.及意無故 無斷者言恒故。變爲身.器。以身.器恒有。必由心變故。然境不離心故。非身.器色法能作有情依。有情是假者。假者依此識而建立故。若無此識如死屍等。便不可立假者有情

  何須恒時變爲身器

  論。身器離心理非有故

  述曰。身器離心理非有故。不可爲有情依。此總對諸部。又無色界應無有情。以無色故如前已說故 若爾命根.同分足爲有情依。遍而無斷可爲真異熟。何須此識

  論。不相應法無實體故

  述曰。以其無故不可爲依。此偏對薩婆多

  論。諸轉識等非恒有故

  述曰。亦不可依。非恒有故。應無心位即非有情。無所依故。此偏對經部 或總俱對

  論。若無此心至恒立有情

  述曰。若無第八誰變身器。複依何法恒立有情。有情之體以有心是。無心非故

  論。又在定中至身受生起

  述曰。第叁明身受。若在定中或不在定。若有漏無漏定皆此攝盡。瑜伽等文有如理思.不如理思。彼或不思惟。或複推尋。即是此中有別思慮.無別思慮。謂在定.散皆有身受 有別思慮無別思慮。別思慮者。意識別緣一深妙理或別事等時。無思慮者。或無心時等。在此有別思慮.無別思慮時。理有衆多身受生起。在定等中有身受起。然無五識或別緣等。故在定等中意身等識不覺。唯第八識領受此境。此等位中損益身故。故名身受 或從果爲名。後時損益身故

  論。此若無者至或複勞損

  述曰。若在定等無身受者。不應出定等後時。身有順故怡適。或複違境勞損。如坐禅師在定之中心別緣故。縱有勞損.怡適未知。後出定已方有損益.或適.或勞。由前定等中有損益境第八識取故。後時得有勞損于身等。舉後果位顯因定有。言身受者。身所受故。非謂受數。此即是境

  論。若不恒有至有此身受

  述曰。若無第八真異熟心定中領之。彼定出等位中。如何有此身受

  論。非佛起余至非佛有情故

  述曰。第四立異熟 量雲。非佛起余善心等位。必應現起真異熟心(宗也)。非佛有情故(因也)。如許起彼時(喻也) 非佛者。謂菩薩.二乘.及異生等。此簡佛者。佛起善心位無異熟心故 起余者。余有二種。即是共許六識中異熟心余。即善無漏心位等。或是余無心位等。此簡起異熟心。更立異熟心。便犯相符。無同喻故。在彼位中必應現起真異熟心 此下二句是法。前二句是有法 非佛有情故者。不言非佛但言有情。有不定過。或違自宗。佛亦示現爲有情故。善.無心等時無異熟心故 如許起彼時。如汝自許。或我許汝宗起彼六識中業所感心是真異熟。故得爲喻。不爾便有所立不成。不許六識真異熟故。又不舉此即無同喻。若以此宗第八爲喻。彼說無故。無俱不成。起六識中異熟心是非佛有情。何故善心起時無異熟心。亦非佛有情故

  論。由是恒有至此第八識

  述曰。由此道理故。必恒有真異熟心。此總結也。即是解八證中身受文也。無此解者難解彼文

  自下第叁

  論。又契經說至不應有故

  述曰。說趣生體。以經爲證。通破一切有.經部等諸部。皆說得也

  論。謂要實有至正實趣生

  述曰。下文有叁。一具義多少。二遮余非。叁歸本識。此即初也 四義具故方名趣生 一要實有。謂要有體。假法非趣生。趣生實有故。即業所感是實有故 二要恒續。謂無間斷法方趣生體。生此趣此生中。一期時須恒故。若有間斷便非趣生故 叁要周遍。謂通叁界九地。不可此趣生唯在一處界不在余處界。以趣生通叁界諸地故。若是有漏有情皆趣生攝。若不遍者即非趣生故 四要無雜。謂生此趣生方起此法名此趣生。若生此趣生可起余趣生法。則非趣生。應成多趣多生故 具此四義是正是實趣生之體 此言正實。簡能趣法及中有等皆名趣生。諸經論中言煩惱等是趣生者。是假趣生。相似趣生。非是正實趣生之體。今言正實意在于此

  論。非異熟法至趣生法故

  述曰。下遮余非。四義遮也。即第一遮。此有二意 一者總簡。謂除第八識外。皆是非異熟法。非真異熟法故。此意在真前言正故。種類言之。住一趣一生。可起諸余趣生法故 二別簡。下簡得善。別報心心法.及色.不相應行已。今此中雖複總言非異熟法。在下所簡外。謂余加行善.及染汙。余無記心.心法。長養等流色。皆可起余趣生法故 第七識不在此中。非共有故。今簡共有者故。即是四因中第四無雜因簡。此從下向上解

  論。諸異熟色至全無彼故

  述曰。此第二遮。異熟色中有九處。除聲.及法處。無色界中無異熟色故 及五識中業所感者。即苦.樂.舍受相應報心異熟生者是 不遍趣生。天趣.化生 即無色界之中全無彼故。此舉全處。于別別地亦無有故。鼻.舌色界無。余叁識二禅以上無。諸色分別可知。此中不舉分無處故。但約所無簡別爲論。此具四因中多少。即第叁因簡

  論。諸生得善至而不恒有

  述曰。即第叁遮。此唯第六意識中者。五識雖亦無雜起者。無色全無。如前類遮。非此所說。及意中別報者。雖遍趣生起時無雜。而不恒有。有間斷故。六位無故。或無漏心。異類心中。皆說無故。即第二恒因簡 然此雖複說不共因。亦說共因謂遍.無雜二。有體通上亦有故。此中不說。然此說所有者。影顯前後皆有所具因故。類此應說。恐厭煩文故略影顯

  論。不相應行至是實趣生

  述曰。即第四遮。此初因簡。前數成故更無比量。然此四因。非但一一別簡。共簡非是業果。具四義者是業果故。是第七識非共有故。此中不簡。然入第叁恒中。以入地有轉易故。入滅定等有間斷故。非業果故。無性之人第七非業果也 此下所簡彼心所法亦在彼中。隨所余生即屬彼故。此中言王意並臣故

  論。唯異熟心至是正實趣生

  述曰。自下第叁歸本識也。于中又叁。一歸本識。二破他非。叁簡佛位。此即初也。如是所簡余五蘊法。皆不可立正實趣生。又此業果。明知無爲.無漏有爲。皆非趣生體。唯異熟心及彼心所。體是實.是恒.是遍.是無雜。是正實趣生

  論。此心若無至應非趣生

  述曰。下破他非。設許別報心是趣生。既知除異熟無記心外無趣生體故。此心若無。生無色界起善等位。應非趣生。謂在彼界起善心性有覆心時。應非趣生。此時無報故。不同下界有報色故 若此本難唯經部師。無不相應命根等故 若破薩婆多。不許彼不相應已今爲此難。于理不遮。故知設許別報法是趣生難。前已遮善等非趣生雜起故。一趣成多趣法。應是多趣身故。第一設許別報心是趣生訖

  論。設許趣生至便違正理

  述曰。次第二設許趣生攝一切有漏。即善等皆是。生無色界起無漏心。應非趣生。即是便違正理。有二乘聖者非趣生攝故。即攝論第叁雲生非想處起無所有處無漏心時。即應二趣皆應滅離等。但有設許一切有漏是趣生難。皆以前難應尋彼會。此通諸部。義准前釋

  論。勿有前過至正實趣生

  述曰。勿有前說不具四義過。及有此識最後失故。唯異熟法是正實趣生。若有第八識一切時恒有。無此過難由。以異熟法爲正實趣生故

  論。由是如來至無記法故

  述曰。下簡佛位。佛非趣生攝。佛無報法故

  論。亦非界攝至已永斷故

  述曰。四智俱善。亦非界攝。非有漏故。有漏是界義故。界是縛義故 又彼何故非系縛者。世尊已舍苦.集二谛名世尊故。何故無苦.集。有漏諸戲論種已永斷故。即有漏法名爲戲論。無漏法名不系法故非同戲論。故正實趣生唯異熟心.心所

  論。正實趣生至此第八識

  述曰。世尊有處說爲人趣。名化生者如下食中自當解釋。皆是示現。非正實趣生。彼全無漏故。此是報法故。佛地論中亦同此解

  論。又契經說至不應有故

  述曰。自下第四引經證能執受。是八證中初執受證。然此稍廣。初通破諸部能執心計

  論。謂五色根至能執受心

  述曰。下文有叁。一顯所執彰能執心。二明執心顯唯第八。叁破異計非能執受。此即初也 五根在自身。非己相分他身五根。依處。除聲。皆非執受。故對法執受九處除聲。聲非所執故 問曰何以聲非所執受 以有間故。又聲疎斷。故非所執。然五十五等亦說是執受。以依執故。非生執受。如前已說 唯現在世是有情故。可有執受。過.未非也。經部去.來無。薩婆多非過.未。此出所受。彼唯身根能生覺受。余根等同聚亦名執受。其身識轉時名爲執受。身識不轉亦名執受。是彼類故。此等所執受法。定由有已能執受心持令不壞。經雖但言有色根身是有執受。自非能執。自若能執。應別有所執。既無別所執。而言有執受。故知有他能執受自也

  論。唯異熟心至無如是義

  述曰。下明執心顯唯第八于中有二。一顯八有七無。二簡言濫。此初文也 何心能執受。唯異熟心。謂第八識。先業所引體任運起。非現緣起。縱第七識亦現緣引。不能執受。即是八證執受五因中第一因。下自爲量。不能煩述 非善.染等。等取威儀等無記。彼是第二因。彼言六識善.惡可得故。不能執受 一類。謂第八識一類異熟無記性攝。次第叁因。彼言六識一類異熟無記性攝不可得故。不能執受 能遍執受者。謂唯本識遍能執受五根等法。是第四因。彼言六識各別依故。不能遍執。此中第八佛色根證如下自解

  相續執受。謂第八識一切時執。非有執.不執。不執時即爛壞故。是第五因。彼言六識所依…

《成唯識論述記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