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十 ▪第6页
卷第五(末) / 沙門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識至故定不俱
述曰。若雖導生五叁性並。即許意識一念之中通叁性義。所引五識既一念中許通叁性。能引之意性必須同。如次所引。如顯揚第十九說。設定中聞聲。由二因取。謂由了別定所緣境。及種種所緣境意識故。二由此俱生耳識故。故雖在定亦是同緣。故定不俱。如不善眼識與意俱行。設聲緣至亦不能了。要眼識滅耳識方生。故定不俱。無意引故。此師意說。五識不相續故。五識不並生。亦非五識次第生。故叁性不並。上說五識唯一念解 又解設率爾唯一念。等流通多念。亦不許叁性並生。能引之意非叁性故。此同性.同緣之理如下當解
若叁性不俱何故瑜伽第五十一.顯揚第一.及十七皆雲本識一時叁性俱轉。會此文雲
論。瑜伽等說至無相違過
述曰。下釋難也。等取顯揚等。依多念說名俱。喻雲如瑜伽第叁.及五十六說有一心。非是一生滅刹那。故言俱也。彼第叁雲。如經言起一心多心。雲何一心。謂世俗言說。一心刹那非生起刹那。謂一處爲依止。于一境界事。有爾所了別生。總爾所時名一心刹那。又相似相續亦說名一。與第二念極相似故等。明第八識與五識等叁性不俱。善眼染七自無記故。雖有叁性。俱遮余轉識叁俱生故
論。有義六識至容俱起故
述曰。此師正義。于中有五。一標宗。二立理。叁釋難。四引證。五解違。此初二也 叁性容俱。非一切時皆必定俱。有俱時故論言容也。此立義。已下爲理。言率爾.等流眼等五識或多或少容俱起故。此引五識相續文者。如前等無間依中說。既等流心許多念故五識容俱。此如何等。如眼識緣善色至等流心多念善已後有不善聲境現前。意與耳同緣。雖亦緣色境。而聲境勝。乃至起不善耳識。令彼不善耳識生。前眼識善耳不善未滅。如是等流多念生已。乃至余無記香等至。乃至意雖同緣。隨境強引起無記鼻識生。即等流多率爾少 或前一眼識久已不斷。雖已起尋求。尋求未了。眼更重觀。意複尋求。尋求未已不起決定。如是或多率爾。後時耳等識生一率爾已。乃至即有等流耳識次而起故。是率爾多念等流少也。容許五識有俱行故。得叁性並 又解率爾.等流二心之時。眼等五中。或叁.四等多。一.二等少。容俱起故。雖五一念叁性得俱 若一向同境時。即不善意隨眼識並行已。設耳緣至亦不緣聲 不爾即須眼識斷滅意方緣聲此前師意。今說一意識與五同緣而性不定
論。五識與意至于此唐捐
述曰。此釋難也。雖必俱起與前師同。與五同性即不決定。由此理故。前所設難能引意識通叁性者。于此唐捐
問如解深密等。說意與五同緣故定同性。集量論說五俱意識必現量故。何故得知不同性也。爲答此問也
論。故瑜伽說至余耳識生
述曰。下引證也。明此緣者。如大目連猕猴池側。坐無所有處定。有象哮吼.猨猴戲聲。即便出定。薩婆多師出已方聞。今此大乘聞已方出。若先不聞如何出定 問豈有無所有處心得緣欲界聲等境也 六十五等說廣惠聲聞有學.無學無色界心緣叁界法。故得無違。六十叁卷叁摩呬多地末說。謂有行人若遇聲緣從定起者。遇聲耳識與定相應意識俱轉起聞于聲。名遇聲緣從定而起 或複起者。即是耳識。此舉定中得起耳識 或者。謂假者。即得定人由定中聞故出
論。非唯彼定至能取此聲
述曰。此顯聞聲非唯意取。顯揚論說種種意故。然彼耳識亦能取聲。非唯定中意識能取此聲。共耳一時聞故。意不唯緣定中事故
論。若不爾者至不應出定
述曰。返成耳識。若在定中唯意緣聲。耳不聞聲者。于此音聲。定中耳識不領受故。後時不應爲此聲故而出于定。後時既爲聲故出定。明在定內耳與意俱同念聞聲 破小乘等立一量雲。如汝所爲欲聞聲末後出定之意識。應不即聞聲時出定。不聞聲故。如未聞聲之定意識 故知返成聞聲方出
論。非取聲時至後時方出
述曰。顯聞聲位由在定中。非當取聲即便出定。領受聲已定中意識。希望是何方始出故。聞聲後時方始出定
論。在定耳識至定無記故
述曰。上引教已。下以理難。在定耳識率爾聞聲。雖意與彼同緣引起。理應非善。瑜伽論說率爾等五心中。前叁定無記故。此約未轉依位五識。無漏時即唯善性故
論。由此誠證至善等性同
述曰。此結。五.六不定同性。定中意是善。與耳性不同。亦俱生故。以定中不同。證在散位俱有五者。不定同性
若爾何故解深密經.及七十六說五識同時意識同緣
論。諸處但言至不說同性
述曰。下解違也。此會彼文。彼說同緣不言同性。故不相違。彼論無定同性言故。謂雖言同緣。不言五.意定須同性。故知亦有不同者故。如前論說。顯揚十九如前定中意.耳亦明同緣不言同性。定中起耳識故。彼文大好 然前師豈不解此文耶 答解如前已解
前師問言若定中實得起耳識爲例不同性。何故雜集論第七說叁摩呬多位余識無耶。此非集論本文。是師子覺義。有師引證
論。雜集論說至依多分說
述曰。彼雖非證然爲會之。對法論中言余無者。約多分說。多分有二義 一多識。二多人。多人.多識不起言無。謂二乘等定中唯得起耳非余四識。非菩薩故 問如何定中意識俱受。與耳同緣 散意入舍定即引生耳。耳識率爾必是舍故。初起之時必昧劣故。意既同緣。必非異受。入喜樂定耳必不生 二解雖複同緣。何妨異受。其性亦許有不同故
瑜伽論說率爾等叁是無記性。定心尋求如何是善。又在定得起幾心 唯初二心。若有希望即出定故。希求即是尋求心也 若散五心。初叁無記。論說多分。若在定位。亦通善等。又五識必由尋.伺所引。此入定心何地之法 應唯初定複無尋.伺故。此如第七卷尋.伺中解 又此定爲唯有漏。亦通無漏 答文不遮二種俱得 又欲界耳識許異地心引生。二定以上起叁識時。異地心引無尋.伺意識爲能引耶 答初起五識必尋伺引。後位已去非尋.伺心引此亦得。唯率爾心。等流心等。即不許爾。如在欲界。豈一切五識生。要由尋.伺引。初起由尋.伺。後起不必故
問五爲所引。意是能引。所引叁性既俱。能引意識應通叁性
論。若五識中至叁性容俱
述曰。且散心位隨五識唯一念.或相續。皆得叁性並生。取長徒義。如敘二說別抄.五十一抄說。然後時引五識俱生已。意隨所偏注境強者。同五識之性。如在定意唯是善性。不同耳識率爾心是無記。若兼緣諸處于五無偏便無記性。此性能與五識善.惡不相違故。若與五識別緣唯緣法處。既無此心。由此故知。集量論等五俱意識定現量者。必同緣故。其量既然。耳俱意識聽教之時。但作證解故必現量。五俱之意亦無法執等以此爲證。諸師于此覺惠異說。如別抄故。八地.二乘.凡夫等位。六識叁性容俱時轉。如第八識與余叁性俱。以此爲證
論。得自在位至戲論種故
述曰。自下顯在果位唯善性攝。若五識轉依。隨前二師所解位次。唯善性攝唯在佛也。唯善性故。不爾初地已去。五識之中尚有不善。八地已去或時亦有無記五識故。唯佛色.心是道谛故。唯善性攝。何以然者。諸戲論種已永無故。應細拾文推其義理 叁乘無學.菩薩後得智中。何性六識俱起。然今不能煩文具解。雖知六識體通叁性。五識之中通有覆者。如受中說。善中通生得.加行。加行有聞.思.修。論其五識。聞思于義自性即無。爲彼所引亦通所成。如聽經觀字而思法義。意成聞.思。所引眼.耳豈非亦是聞.思所成。非生得故。香積佛土鼻.舌等識。類此應知。後得智中淨土聽法所生五識。豈非叁惠之所成也。成所作智即是修故。所成之言義寬遍也。此等皆由隨意引生故 不善之中有任運.分別。此五皆通。亦許五識通見斷故。此中各有煩惱.所知障並許通。由意引起故。下文自說 無記皆通有覆無記。亦意引故。緣起經說。欲界意識。除潤生愛等亦有有覆性故。四無記中。唯異熟生.威儀.工巧。無變化心。通果可爾。天眼.耳通彼俱惠故。然非變化相從四中變化所攝。五識緣威儀.工巧。不能發威儀.工巧故。如大論第一說五識雖不作轉心發業。亦作隨轉心發業故。即通威儀.工巧.異熟生攝。無變化者八十九雖言欲界有變化。不是五識。實是上界系。據意識中相似者說。或所變化。似欲界故名爲欲界。或是生得變化。但是異熟心攝。瑜伽自說是生得變化故。論文自說欲界無變化。色界無工巧。無色又無威儀。即今大乘。亦通五識有威儀.工巧。四識緣威儀。五識緣工巧。若不爾者異熟生攝。不同小乘是威儀類名威儀心。異熟生心寬。威儀心狹。處處皆有文勢皆顯
次第二頌。解第五相應。第六受俱門
論。六識與幾心所相應
述曰。此問起也
論。頌曰至皆叁受相應
述曰。上叁句列六位心所總名。下一句正解受俱
論。曰此六轉識至謂遍行等
述曰。下文有二。初解心所等頌上叁句。後解受俱。初中複二。初總解此心所等上叁句意。後別解。此即總也。正解此字。指頌可知
何名心所。心所何義
論。恒依心起至故名心所
述曰。自下別解有二。初解心所二字。後解遍行等義 解心所中複叁。初解心所之義。次解行相。後總結之。此即初也 略以叁義解心所總名 一恒依心起。心若無心所不生。要心爲依方得生故。若爾心望遍行應名心所 二與心相應。彼五說與心相應故。心不與心相應故。又時.依.緣.事四義具故。說名相應。由此色等亦非心所。既爾心具五義。與五相應應名心所 叁系屬于心。以心爲主。所系屬之心有自在非所以是義故系屬于心。有此叁義故名心所 又初義顯遍行。恒依心故。第二顯余一切心所。非恒依心。心相應故。第叁正解心所之義 又解心王不名爲所。不屬心故。由此叁義簡別心.色等。不得名心所 又解第一句顯一切心所得名心所。第二句簡一切色等不名心所。第叁句顯心所得名爲所。以系屬他。以非主故。心不名所 又初句簡無爲。不依心起故。第二句簡色.不相應。第叁句正解心所得名所以
論。如屬我物立我…
《成唯識論述記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