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述記》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30卷43頁碼:P0229
唐 窺基撰

  《成唯識論述記》十一 ▪第6页

  卷第六(本) / 沙門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九訖。以害有正翻故此中不出。上根本惑六中叁根自有翻。余叁不翻。且翻不慢

  論。有義不慢至不慢彼故

  述曰。叁說可知。然對法解。慢不敬苦生爲業。即此中第叁慚一分勝。以慚崇敬師長等故。此論卷下煩惱之中。但言障不慢。義可通叁。然障于慚。如前理可

  論。有義不疑至無猶豫故

  述曰。不疑叁解如文可知。瑜伽第八。疑謂分別異覺爲體。覺即惠也。五十八雲簡擇猶豫。故正簡擇即是正見。不疑說爲正見少分。亦有此理。然隨煩惱有八。相翻入善之中。謂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惛沈.掉舉.害.放逸。余十二不翻

  前解九法訖。以是小煩惱攝一段明之。下有叁法。皆通染心起。故在後簡

  論。不散亂體至即是正念

  述曰。不亂體即正定。雖散亂別有體或無體。即定少分。皆翻彼名正定。性對治故。根本中染見隨中不正知。今翻皆入善惠所攝。不正知.或別境惠分。或癡分皆爾。性對治也。不忘失念。是正念。設別境念分。或是癡分。亦爾

  此叁設是翻癡分者。以有別境分故。別境通叁性。不翻爲善。欲.勝解亦爾。然此唯說是癡分者。所以不說。前忿等即翻入善。以無別體不通叁性故

  論。悔眠尋伺至無別翻對

  述曰。不定四法。通染不染叁種性故。如遍行觸等。等余四法。別境中欲等。亦等四法。無別翻對。唯惡不通叁性法者。方翻之也。此前或有行相相翻。如舍治掉舉。掉舉相高。舍相靜故。亦得通治。以掉舉是貪.癡分故。又說性對治即忘念等叁癡分者。是不忘念等正翻是。或有行相體性皆相翻。不忿等是無嗔一分等。如理應思。然八十九大有諸煩惱名字。一一應翻對之數彼多少何分所攝

  第二問答廢立

  論。何緣諸染至有不爾者

  述曰。外人問曰。何緣前說除別境等體外。合根本二十六隨煩惱中。十一別翻爲善。余者此中及諸論中不別翻之。有何所以

  論。相用別者至故不應責

  述曰。論主答曰。相用別者別立爲善。余所翻善相用不別。故不立之。汝何須責

  問若爾此何別。自余何無用

  論。又諸染法至別立善法

  述曰。論主答曰。此諸染法遍六識者。勝故翻之。以能染體遍多識故。過失流滿多識中故

  論。慢等忿等唯意識俱

  述曰。根本中慢等七。隨惑之中忿等九法。唯意識起流滿識少。所以不翻別立善法。不約一一功能增勝。不嫉即是喜無量故。亦應別翻。但以流滿識非多故。無此妨也。然不障余翻爲善法

  問若爾者害唯在意。應不翻之

  論。害雖亦然至翻立不害

  述曰。論主答曰。害雖亦爾唯在意地。有叁義故所以別翻。不同忿等。一數現起。即簡余煩惱。嫉.悭雖亦然。二此則損自.他。嫉等不然故。叁障無上乘勝因之悲故。無上之乘要須悲救。悲因既阙。難以濟生。害之功能增障于此。故雖在意與余亦同。叁義勝余故須翻善。令知此失故翻立善。生得善位隨此而說

  若爾癡分忘念等叁何故不翻

  論。失念散亂至善中不說

  述曰。失念.散亂.不正知等。雖有癡分及別境分性相相翻。翻入別境善少分故。善中不說。余慢等七.忿等九如前

  論。染淨相翻淨甯少染

  述曰。第叁征責多少。問從染翻淨。從淨翻染。何爲染多淨少。對治不同

  論。淨勝染劣少敵多故

  述曰。論主答曰。淨體勝法。染體劣法。勝少敵劣多。故染多而淨少。其實體相相翻頭數亦等。而此所違多少不同故有此答問

  此義雖爾。何故不立善多染少也

  論。又解理通至不應齊責

  述曰。此第二解。淨法是解順于正理。故雖翻染有不慢等多名。總即與此十一同體。以解理通。相通融故。可少攝多法同體也。迷情隔于物理事體既局。隨染增相故分多種。故染望淨不應令齊。又染順情。令知厭惡故須廣說。善法多說。恐起難修之心。故略不說

  何故染法六十四.及攝事分八十九中有衆多法。何故此中但言二十 答以用增勝遍染故。說但有二十。謂忿等十法。及無慚.無愧。增勝猛利故說之也。下之八法。或複十法。遍染心故所以說之。余法或非增猛。或不遍染。故此不說。此如下隨煩惱中說 問何故所治唯在欲。能治通上界。如嗔.忿等。或所治通叁界。能治唯上二。如輕安治惛沈。何故所治染法唯在意識。能治善法即通六識。如害翻爲不害是。或有所治通六。能治唯在意。如惛沈翻作輕安 答性相相當辨能.所治。不以通識及通界故。說能.所治

  第四假實

  論。此十一法至相用別故

  述曰。對法等同。五十五亦爾。彼言世俗有。世俗有言通假實故。如前已引。無癡善根無別體家。雲如五見定世俗非體即假。以即別境之中惠故。無癡亦爾。雖言實有即惠善性。非如舍等用四法成體非別性 若爾不害例亦如惠 故今述正曰。與對法等同。叁假八實。所以如文

  第五俱起

  論。有義十一至余七不定

  述曰。此第一師。有叁。一標宗。二立理。叁引證。此初也。十一中四法遍善。定地.不定地。漏.無漏皆遍。功力遍故。余七不然

  下立理也

  論。推尋事理至第二無故

  述曰。解七不遍。善心披讀推理未決。無信生故。信緣定境故信非遍。慚.愧如前依自他力別。俱以羞恥爲其自相。以同類故。如二受等定不俱生。起一之時無第二故。故亦非遍。決未決時不障互起一

  論。要世間道至乃有不害故

  述曰。世道離欲方有輕安。除煩惱粗重故。不障有信.及慚愧一。不放逸.舍無漏道時乃方建立。四法功能彼方勝故。不障有前法。除緣無相等悲愍有情時有不害故。以正對治害損惱故。不障起前法。然散心位.或無漏位都無輕安。有漏善時無不放逸.舍。無相善心無不害故。故余七法非遍善心。然說十遍者。據容有時有時起故。非謂皆遍一切善心。以何爲證

  論。論說十一至有不害故

  述曰。下引證也。瑜伽論五十五說六位中起十一善。泛起善心不深心止染。無慚.愧起。不顧自他故。余如文可知。然今此師決定如是起時之語。不遮有時皆得相應。由此決定于其六位起十一善。雖慚.與愧起則別時。以俱止惡合一位攝。然又此位說有如是之時。非必一切不許有時或得俱起。此意總顯未必俱時。非必不俱

  後別但破說不俱時。許俱之時不是破限

  論。有義彼說至無淨信故

  述曰。下文有五。一破前。二釋難。叁顯正。四引證。五解疑。此初也。前義不然。汝言推事未決有叁性心。汝言彼善心中無信者。應非是善。無淨信故。如染無記心。染等者等取無記也。又雲。善心定有信起。善心攝故。如定時善心

  論。慚愧異類至前已說故

  述曰。此之二法各有別相。體是異類。崇善拒惡故。依于自他增上雖別。而境是同。一時俱起遍善心有。前自體中已成立訖

  論。若出世道至非無漏故

  述曰。無漏之位若無輕安。應輕安覺支非無漏攝。前師若言散心無此輕安非遍。誰謂無漏輕安不俱。深爲錯難。然以前師輕安覺支。非在無漏觀。有無漏觀後有漏觀時生。然亦名覺支。體非無漏說爲無漏者。無漏定遠引故。如苦根無漏

  若爾佛應無此覺支

  論。若世間道至應有二故

  述曰。若舍.不放逸唯出世道有。世間道心應非寂靜。以無舍故。如染等心。亦應不能防惡修善。無不放逸故。亦如染等心。既有寂靜等故。有舍.不放逸 又世間善心。應不伏掉舉。及伏放逸。無能治故。如染心等。既知世間道。准散善亦有。然有比量。散善等中應有此二。是善心故。具四法故。如出世道

  論。善心起時至有不害故

  述曰。不害之數善心皆有。不損自他違害損故。如大悲心。但說大悲不害爲體。豈余善位遂亦無也。理必應俱。精進等四以義同故所以不說

  若爾六位起十一文如何通

  論。論說六位至定非應理

  述曰。此釋難也。彼五十五依決定時信增。止染時慚.愧增等。非無余法。即是依彼彼增。緣有六非一故。說彼彼增言。作此此說者。依決定時等信增故。遂言決定時有信等。六類非一。作此此說也。非無十法恒遍善心

  若爾如何

  論。應說信等至余位無故

  述曰。下顯正也。此中十法遍一切善。輕安不遍。何以知者。初以理證。輕安調暢要除粗重。散位粗重體不無故。無輕安也

  以文證者

  論。決擇分說至增輕安故

  述曰。下引證。六十九末說十善心所定地.不定地皆遍善心。定地之中增輕安故。十恒遍善。有時增十一

  問此言定地增輕安。何者是定地

  論。有義定加行至通一切地

  述曰。上來是總。下子段異說解疑。如聞.思位修定之時。未得上定。定前近加行。亦名定地。此時微有調暢義故。除遠加行余散善位。今坐禅者。雖不得定亦有調暢故。即是欲界亦有輕安。若欲無者。便違本地分第叁卷說信等十一法通一切地。若言從多地說言通。一切非實通者。應從多分說彼俱起。十恒俱故。既不許爾。故知欲界亦有輕安。其五十六.六十叁卷.顯揚第六皆雲不定地者。謂無輕安地。欲界者。謂除輕安俱定等。彼雲謂若根本上界勝妙輕安無故。作如此說。非說無欲界輕安。如說無色界無色。彼非無定色故

  論。有義輕安至名不定地

  述曰。不然。輕安唯在上界定地中有。所以者何。由定滋潤所長養故。有調暢故。欲界斂心決非實定。故無滋潤名調暢也。何以得知。六十叁等說欲界諸心.心所阙輕安故名不定地。不爾應言阙上界輕安故。名不定地

  若爾如何說通一切地

  論。說一切地至叁地皆有故

  述曰。此等皆通有尋伺等叁地。有何失也。初禅.中間.上地之定有輕安故。但諸心所無不皆然。然自于有尋伺等有長短也。然返覆文理。不言欲界有定得有輕安故。後師爲勝。此中余義同故。更無異說

  論。此十一種至唯阙輕安

  述曰。此等可知。即第六門。皆說正義

  論。有義五識至無輕安故

  述曰。五無輕安。體散動故。此師即說。十五界有漏。佛無無漏五識若因若果二位皆然

  論。有義五識至必有輕安故

  述曰。此有叁解。一雲此唯在佛。由意引故五有輕安。又此五識成事智俱有輕安故。初約他引立宗。後論自俱引證。總約佛位。此解破前佛無無漏五識身解。即順叁界分別之中。欲無輕安 第二又解。定所引善有輕安者。此在因位有漏五識。身在欲界定所引善五識之中。非無調暢。即如通果天眼.天耳。善者有輕安。無記者即無。破前所說因位五無。在果許有。此據因位。若在佛果此爲正義。或初地時。成所作智俱必有輕安故 若作此解。違前所說欲無輕安中第二正義。鼻.舌二識欲界所系。有輕安故。彼前但據一切異生。及下意識。說之爲無。據理聖者後得智引五有輕安。不相違也。前文但對彼初師說。非爲盡理 第叁又解。此中五識在色者。彼無鼻舌。文中言總。理實叁識。不違前文

  論。此善十一何受相應

  述曰。第七五受俱問也

  論。十五相應至無調暢故

  述曰。十一中除輕安余得五受俱。遍通叁界故。輕安唯除憂.苦二受。唯下界有。逼迫二受無調暢輕安故 若爾雖定所引五識。應無輕安 此理不然。所引善者。舍.樂俱故。然菩薩後得智。雖起苦根可名無漏。然無輕安。名迫受故。余受可有。即通果心 若爾鼻.舌.身叁非通果如何通 苦根雖名無漏。不言輕安俱。輕安俱時怡悅五識。苦受逼迫五識不俱。然實菩薩後得智中起五識。有輕安俱無失。但除苦受。定滋潤故。然上界叁識。下界五識

  論。此與別境至不相違故

  述曰。自下第八與前別境相應。以遍行通所以不說。不定四者彼中自說。所以不論。故唯言別境。皆不違彼故。有漏位無漏位皆得相應。然欲界十俱除輕安。上界具十一。如前理說。此據別境五俱起時。可得爲語。然彼有時一二等生故

  論。十一唯善至皆學等叁

  述曰。第九叁性。唯善。第十叁界。輕安非欲。余通叁界。如前可知 問何故所治有唯在欲。如嗔害等。能治通叁界。煩惱隔情多不遍界。善順于理即通叁界 彼無所治豈有能治。欲有惛沈。輕安豈有。但以性相相治。不以界系相望治之 第十一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一切皆通。然學.無學身中皆通有漏.無漏。順學等故。如對法第叁.五十八.九等皆爾

  論。非見所斷至非所斷故

  述曰。十二叁斷。並非見斷。非障見故。非邪生故。以何爲證。五十七二十二根中。說十四法一分見所斷。一分修所斷。謂七色.命.五受.及意。十二一分修所斷。一分非所斷。謂即十四中六.及余六。謂五受.意.信等五根.未知當知。彼說二六五受.及意。通見除故。以爲前六。其信等五.未知當知非見除故以爲後六二非所斷。謂後二無漏根。今舉唯善後六爲論。唯是修斷及與不斷 問此論下言無想定等是見斷故。又對法第四。一切往惡趣業果皆見斷。何妨善業見斷也 答彼不言善法斷緣縛名爲見斷。若不爾者。下修道煩惱亦招惡趣等。豈見所斷。故以此爲證。善非見斷。若言見斷。以此證非。略有四門。如下緣生中說 問分別業報可言見斷。修道業惑之果見道斷不。不斷違文。斷便違理。因未斷彼果豈斷也 答如無想天果.北郁單越果。雖亦斷彼。善豈斷耶。故知但果先亡因于後斷。何所以者。果粗障聖。入見斷果。因細不障見。入見不斷因。于善.染二因。叁惡趣等皆名斷也。又無想定果見惑所引。見惑因亡果亦隨喪。如無想定。入聖亦不斷。但斷彼果。善法隨順可入聖故。若成彼果不得入聖。如下緣生中不生名斷。其因亦斷。斷緣縛斷。唯修所斷等。既爾惡趣善業亦見所斷。今據斷縛。故不相違

  論。余門分別如理應思

  述曰。謂有報。無報。何地緣何地。他皆于此。如理思之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成唯識論述記》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9】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