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四 ▪第2页
卷下(末)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我見等。雖得世道而不能伏。雖得第叁果下不能斷。至上方斷如第七識耶 答彼障果及障出自地故。不同第七微細不障果及出自地故
瑜伽第十二雲滅定中雲。先于其心善修治故。不分別諸行相狀。能入此定能出于定。由極多修習故。任運能入出。出滅定時觸二種觸。一不動。二無所有。叁無相。出定之時多由叁境而出于定。一由有境。二由境境。叁由滅境。如其次第觸叁種觸。緣于有境而出定時。無有我慢擾動其心謂此爲我。乃至計未來我當有等。故觸不動觸。緣于境境而出定時。無貪無嗔無癡所有。故定觸無所有觸。緣于滅境而出定時。于一切相無思惟故。緣無相界故。言觸無相觸 此意言。出定已緣叁境。有境者有爲五蘊。即以依非想相而入定心今出。滅境者即以依滅盡相而入于定今出。于二之上無叁煩惱之所有。故觸無所有觸名緣境境。引後不定。隨彼出心不與入同。行相別故 或緣六塵而出于定總名境境。此唯是境之境。此說任運自在出定。若未自在而出定時緣于境界。雖無文說不過此叁
問何故悶.睡俱引無心。問即有觸塵之體。睡不爾耶。睡有睡心所。悶即無耶。有心悶時此悶何也 由悶觸增引生悶位。不同睡數引別位生故。無悶心所也 睡何故非觸塵 能引心所即是睡數。能引悶觸即是心悶故。所以無也。悶或惛沈。無堪任故。或悶即依五蘊上假立。如生無色生死悶數。即本識相應六數也
五無心。叁唯一界。謂睡唯欲。無想定.生唯色。一通叁界。謂悶。一非界。謂滅定。二唯一界起。謂睡.無想天。一通二界起。謂無想定。一通叁界起。謂悶。一通叁界.非界起。謂滅定。亦在淨土起故。二唯善。謂二定。叁唯無記。謂余叁
行相有二。一影像相名行相。何故即似本境。二見分名行相。何故不似耶 答影像名行相。見分之行解相狀。見分之行但境相貌。見分名行相。行于境體中故。如無分別智無狀相。故似不似。又未必影像相一向似境。無爲緣等即不似故
答等無間緣有六。一且隨他義答。二舉自正義答。叁識起無初答。四例所同心答。五指喻顯法答。六別以理微答
叁界唯心。依有漏法以明唯識。又說所緣唯識所現。依心生境以明唯識。又說諸法皆不離心。此依不離以顯唯識。唯此一門具攝諸法。又說有情隨心垢.淨。依內異熟以明唯識。又說成就四智菩薩。依修因以明唯識。又伽他說心意識所緣等。亦以所緣名爲唯識
四智中初唯觀境。次唯觀智。叁雙觀境.心。又初唯破薩婆多。次唯破經部。後雙破
現量乖宗難中。應敘薩婆多.正量部.大衆部。及取他又乘心爲難。解中應亦疏牒
燈光舒光至彼。違對法第二。破雲如燈光頓發聲亦爾。勘抄。舒光者隨順理門。頓發大乘義
謂諸異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後引生無漏。彼必生在淨居天上大自在宮得菩提故。此中問言。瑜伽第四說。四靜慮中凡聖同處天。各由耎.中.上叁品熏修故生。無想天即廣果攝更無別處。複有諸聖住止不共五淨居地。謂無煩.無熱.善現.善見.及色究竟。由耎.中.上.上勝.上極品雜熏修第四靜慮故。複有超過淨居天大自在住處。第十地菩薩由極熏修故得生其中。今觀義意。熏修定等而招生者乃有四句。一唯有漏熏。如第八說舍福命行等。分段生死及四禅中各叁處生。論但言熏修不言雜修。故第十二言余取雜修生五淨居。不言生下故 有唯無漏修。如一切變易生死。有有漏.無漏雜修。謂生五淨居者。第十二瑜伽雲。謂如有一已得有漏及與無漏四靜慮。長時相續入諸靜慮。有漏.無漏更相間雜。乃至有漏無間無漏現前。無漏無間還入有漏。當知齊此熏修成就。此爲于定得自在故。即得等至自在果故。即現法樂住轉更明淨。又由此故得不退道。又淨修治解脫勝處等勝品功德能引之道。若有余取而命終者。由此因緣便入淨居。不說生下諸靜慮故。即依此修資先所造下叁天業。令其轉勝生五淨居。非今新業能感異熟。聖不造業故
第四既言極熏修第十地故第十地生彼。八地已去既受變易生。如何十地更熏修生彼 即是八地已生第四定下叁天處。今極純無漏勝前叁地業資感今業而得生彼。據實非更新生。以同地業于彼受果處往名生。同地名生。往地別故名之爲往。不相違也 第四句非二所資而生。即一切欲界異生等。以色界等業定心住境名爲不動。非不異處受故名不動 既言第十地菩薩四禅之主故。于自在宮起十種果相。現大寶蓮華座故要得生彼。非第八地已得生彼。唯說第十地極熏修故。又八地菩薩非彼主故。亦非變易有生死故。設許死生何者新生業
第七識不說初起何界後生。以不定故。若說色界無回心。初起唯欲界。若說色界有回心。初起通色界。以定不在。初起法空故。若平等初起在色界身
無漏種子在識。及無漏五塵在內即質變化。第八皆不緣 謂因有無漏五根爲五識依。第八不緣。此有何失 解雲。五根實者第八必緣。假者不要第八緣色。種子.色等不要八緣方成實用。故于因中無有無漏五根 問色等可爾。雲何種子第八不緣而成實種子 如相應法.及第六識緣皆非實種 何故不要第八緣有實種用
此義應思
所緣緣必緣有者。與五十二相違。彼雲緣無生心故 應會彼雲
五識必有疎所緣者。此依觀彼業力界地若定通力所變五塵。非必有本質 如生上界緣下界地色。或身在下起天眼.耳緣上地色等 又解異熟之心緣境浮淺。非要藉本質。第八識是雖緣似他身。仍不名本質。前五識等有分別故必杖本質。緣異地時。雖無自本識本質。有他變者爲本質故 若爾即前六識。無時無本質故。恒分別故。前解爲勝 五識粗者行相易知。鈍者行相淺不相續。劣者他引方生。無自力起故
本識等者。第六識所變。以帶質通情本。今隨本說故
二十二根中。幾欲界系 答四男女憂苦.十五少分。除叁無漏.及前四 幾色界系 答十五少分 幾無色界系 答八少分。意舍命.信等五 幾不系 答叁無漏.九少分 幾欲界系欲界爲義 答四。二欲.色二界系。欲界系爲義。叁欲.色二界系。以二界爲義。二欲.色界系及不系。一切系不系爲義。七叁界系及不系。一切系不系爲義。一色界系及不系。一切爲義。二不系一切爲義 問五色根何義 答色等五各別境 第六根何義 答一切法界 男女根何義 因欲相應即觸所攝 五受根何義。隨順苦.樂.憂.喜.舍受即六根義 信等根何義。應得應舍所有境界 精進根即于得.舍俱無所彈 念根于聞.思.修憶持不忘 定根何義。答奢摩他.毗缽舍那 惠根何義。所知真實 未知當知根何義。修現觀者從善法欲已去于一切方便道中。即彼五根義。即是此根義 已知根從預流果。乃至金剛喻定五根義。是此根義 具知根從初無學道。乃至入無余涅槃五根義。是此根義 依六十九.及對法第九.第十.及第十叁並明修。應廣分別。地已前得.行二修有漏。唯得修無漏。若在見道。得.行二修無漏。得修有漏。七地已前二修。通有漏.無漏。八地已後二修俱無漏。得修有漏。受爲十王位故。若出世間智世出世間智。已辨修並上下修。串習.未串習等。何位起.不起。一切皆如理應思 叁無色中無四善根故。無漏見道所言有者。故知修有漏曾得故 對法已知根。或十或九根。憂根在中即通有漏。有漏信等修道位中亦是已知根。此中雖除憂根。何故不取有漏信等耶。若言以無憂有漏皆除即未知根既除憂根。亦應不取余有漏。有漏彼既皆取。此亦應爾 初根欣樂心深憂根亦是。此根有漏劣于無漏。無漏之者是根。據實而言。有漏亦是。除劣取勝。但說無漏爲已知根。其具知根若成無學即通有漏。爲根增上不取有漏。有漏者名爲信等。不名具知根。其已知根亦應准此文。言無漏故。故有漏者亦所除中 一增上義是根義。雲何增上義立根。爲顯于彼彼事。彼彼法最勝義故。非一根法于一切法有增上義故。意顯于別別法中有最勝義。故立爲根 二廢立。五十七。八複次釋廢立。取境。(六)續家族。(二)活命。(一)受業果。(五)世間。(五)出世淨。(叁)依此量立根。能受顯.隱境。(八)受用時邊際。(一)受境發雜染。(五)立清淨後根。心所依.此別.此住.此雜染.此資糧.此淨由此量立根 叁假實者。十六實。六非實。謂男.女.命.叁無漏。男女身根小分。命根即意種子故是假有。叁無漏九根分。故六假 四心心所色不相應無爲分別者。七色。是色眼等五.及男女。一心。謂意。叁小分。叁無漏小分。十全心所。謂五受.信等五及叁無漏根小分。一不相應。謂命根。一切有爲。無爲非根 五幾善。八唯善。謂信等五.叁無漏。八唯無記。謂七色.及命根。一根通善.不善。謂憂根。五根通叁性。謂.四受.及意 六幾欲界系。四唯欲。謂男.女.憂.苦。十五小分。謂五色根.意.命.叁受.信等五。除叁無漏根。即前十五小分色界系。八小分無色界系。謂信等五.意.命.舍叁無漏根.九根小分之不系 七未至幾可得。答十一。意.喜.舍.信等五.叁無漏。初靜慮十八根可得。除憂.苦.男.女。第二定亦爾。第叁定十七。除喜根。第四定十六.除樂。前叁無色十一。謂命.意.舍.信等五.叁無漏。非想八。除叁無漏根
第八卷(見聞覺知如對法第一抄)
雖二目內有非能生果種勝顯者。此二名牽引.生起。潤.未潤別得果顯故。相續無斷故
十因之義。如別章說。六十六明有因法雲。又先所作諸業.煩惱。于叁界中異熟果勝。此異熟果由業.煩惱因發因故名有因法者 此非十因中第六引發因。引發因論不說得異熟果故。此是望定別因等。隨其所應異熟因者對滿別果假立引發因名。疎相引發故。對滿果滿因說故
六種相違。叁十八說。一語言相違。二道理相違。叁生起相違。四同處相違。五怨敵相違。六障治相違
五果如別章說
叁十八既說無記攝士用即田.水等。故知別法亦名士用。不爾無記應無此因。六種依處俱說無記故。既知作用.士用依處即田.水等。…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