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了義燈》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32卷43頁碼:P0659
唐 惠沼述

  《成唯識論了義燈》八 ▪第4页

  卷第五(本)(論第五) / 淄洲大雲寺苾刍惠沼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斷此說非 此亦不爾。下第七卷二師俱許悔與憂並。初師雲有義惡作憂.舍相應不說苦受。後師加苦故。第二師雲有義此四亦苦受俱。何得說雲二俱不說悔與憂俱。然准下釋。悔通淨無記。不通染無記。身.邊見等既染無記。故不得並。但可苦俱。故知證憂是無記者取前許俱。不爾相違。然瑜伽論。雲若任運生皆于叁受現行可得。亦攝憂.喜。是總說故。于分別惑有俱.不俱。方別說之。故彼論雲。不任運生。一切煩惱隨其所應諸根相應。我今當說。貪于一時。樂.喜相應。或于一時憂.苦相應。若于此中。唯說叁受。何故不任運。即通說憂.喜。故以此義准通無記。然不定判此解爲正 問何故憂受非染無記 答有雲以非報故不通無記 若爾威儀.工巧亦非是報何通無記 今解明.昧二相別。故不通無記 問若爾喜亦明利。何得無記 答上地有喜以定力故。或雖明顯然皆無記。故得染俱。欲無定伏。或明利者即非無記。下雲恃苦劣蘊憂相應者。是分別惑。必不善故。于無記事而起憂者。是淨無記。若不活畏等。雖緣資具無記事生。由分別我起故不善 問地獄惡業招。定成眼等令受苦。何不定成二形令受苦 答形根受欲具。無暇受欲可無形。五根五識依。無根無識要成就

  論。余雜受處無異熟樂。西明叁釋雲。叁義。第叁有。雜受處等流.異熟二樂俱有。如二十唯識雲。諸有傍生生天上者。必有能感彼器樂業。生彼定受器所生樂。又攝論雲。諸惡趣中一向苦處。既說中言容有樂受。瑜伽等說各據一義故不相違 今謂不爾。違二論文。大論說爲定不成就。此論又言余雜受處無異熟樂名純苦故。只許雜受有等流樂。非是異熟。言惡趣中。簡欲人等。若依前會是隨轉理。簡余雜受。非是中言許異熟樂 若爾二十唯識複如何通 答彼雲業感器所生樂。不雲業感所生受樂。若許有業感異熟樂者。應雲彼必定有業感之樂。何須雲器。如緣外境通叁性心非唯異熟。此亦應爾器雖業感。何廢得生等流之樂

  言未至定有十一根者。謂信等五.叁無漏根.喜.舍.意根。以不生彼無色根.命。雲何有意。意即第七。隨生系故 答略爲二解。一約叁乘通意根說。即次第滅。二據大乘有第七識起無漏說

  問有漏五識第四定無。無漏言有。有漏喜.樂第四定無。無漏喜樂第四定有 答有二解。一雲以義齊之亦許得有。如彼五識。若不許五通四禅者。複無此難。又如大乘見道。必第四定。初地既言極喜故有喜受。樂准此誠。二雲不齊解。佛成事智不與喜俱。相粗動故第四定無。起依色根。第四定中有五色根故有五識。然要集不許無漏五識通四禅者不爾。無文遮故 問何故明遍行中。但舉觸等不言作意 答有二解。一雲以順前故。前但言受.想.思等所依爲業。不言作意。二雲順經部師立余心所。以作意等思之分位。舉思攝末故不盡陳

  言所緣事不同者。略有二解。一雲非體及相。緣無法時彼無體故。無分別智無相狀故。但緣于境差別義故。此解不當。豈緣境時不得自相 二雲體事 若爾無法何有體事 答緣無心不起。無法不稱事。緣無心既生。有無皆體事。俱得名法。各持自性。何非是事

  論思令心取正因等相。西明雲。此令心取正因等相。豈不心王亦取別相。解雲不爾。思有二用。謂能取自正因等相。亦令心王取正因等。心唯取自。不能令他取正因等。故不得言心取別相。又解設許取別。義亦無失。而言心王唯取總者。約正用說。故不相違。取前說勝 今謂前說亦少難解。且正因等相。爲是總相。爲別相耶。若是別相心不應取。違諸論故。若是總相違前說故。前解心所皆雲了。此論自釋言。此表心所亦緣總相。此言單以目總。正因等相明即是別。不爾應無所了別相

  論求不合離時可忻自體非所厭者。非是唯忻自身。但彼所厭無處之位名爲自體

  問小乘雲根及作意能勝發起由彼勝解。難雲應無窮失。彼或難。汝宗作意應亦待余亦有無窮失 答以彼救言根及作意爲勝發起。複由勝解。既有兩重。故應更有。故無窮失。大乘作意。能驚所余更無能驚。故不可難應有無窮。若強爲難。返例作意令心趣異境。作意亦應更待余方能趣異境

  釋能憶因。廣如前辨

  要集雲。正法念經第十七具列十大地。及涅槃經第二十七雲。下定者十大地中心數定也 會雲正法念正量部義。涅槃隨彼轉。非真實理。故非所依

  論遮等引故者。定有七名。一名叁摩呬多。此雲等引。叁摩雲等。呬多雲引。二雲叁摩地。此雲等持。叁雲叁摩缽底。此雲等至。四雲馱那演那。此雲靜慮。五雲質多翳迦阿羯羅多。此雲心一境性。質多雲心。翳迦雲一。阿羯羅雲境。多雲性。六奢摩他。此雲心也。七雲現法樂住。等引通有無心。唯定非散 瑜伽十一雲。非于欲界心一境性

  等持。有心通定及散。然經論中就勝。且說空無相願名叁摩地 等至。通目有無心定。然經論中就勝唯說。五現見等相應諸定名爲等至 靜慮。通攝有無心定.漏及無漏.染與不染。依色四地非余處有。諸處據勝多說色地有心清淨功德名爲靜慮

  心一境性。即等持也。以心一境性釋等持故 奢摩他者。唯有心淨定。不通散位

  現法樂住。唯在靜慮。根本非余。淨不通散。然等引寬通攝一切有無心位諸功德。故瑜伽論中偏立地名。等至不爾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成唯識論了義燈》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5】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