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玄論》序 ▪第5页
卷第二 / 胡吉藏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爲用故。合言不有有也。不無無亦類也。以不特不一切無故言不無。而起一切無爲用故。合不無無也。第八不有有者。重進明義。明不有則不一切有一切無。合空故言不有。而起一切有一切無爲用故。合言不有有。不無無亦爾也。不無以不于一切有無故言不無。而起一切有無故言不無無。然起一切有無用。此用應是有。何得言是無。然今望本爲言。此有無起不有無故此有無。故是無也。又從他所起皆無體故是無也。第九不有有者。橫門明義。不有自有。以無爲有故言不有有。然以無爲有故。是以不有爲有。故言不有有。不無無亦類也。以有爲無故言不無無也。第十不有有者。只以不特不此有有之故言不有有。異前合用不有有破有有。亦異前以不特一切有合無。以起一切有無故言不有有。今但單用一不特。不此有有之執。令盡而不令起故言不有有也。不無無亦爾也。第十一不有有者。合明具八意。何者爲八意。一不有有屬非有。一不有有屬非無。一不有有屬非亦有亦無。一不有有屬非非有非非無。一不有有屬有。一不有有屬無。一不有有屬亦有亦無。一不有有屬非有非無。何者初言不有有。豈可是有。非是有故屬非有也。第二不有有不是無故屬非無。第叁不有有既不是有無故。不屬亦有亦無。故言屬非亦有亦無。第四不有有不屬非有無。故言屬非非有非非無。然不有有乃當屬有無二句。豈是非有無。故言非非有非非無也。第五不有有屬有者。以不有爲有。豈不是有耶。第六不有有屬無者。只以不有爲有。此望本故是無也。第七不有有屬亦有亦無者。既雙明不有有。豈不是亦有亦無耶。第八不有有屬非有非無者。不有有不名有。不有有不名無。故名非有非無。故此一章門中合明八意。正爲八意相次第故。不煩離明。而前十章不可合說。故離辨也。不無無亦如是也。第十二明不有有兼用者。不有有故離斷過。何者。若不有不複有可是斷。而今不有有故離斷過。亦離常過者。若以有爲有可是常過。而今只不有爲有。故離常過。如是一異有無是非即離等過皆勉也。不無無亦爾也。第十叁不有有若攝諸法者。不有有攝得因得果一切法等故。言不有有也。不無無亦然也。第十四不有有類諸法者。不有有既具上十意八意及相益相攝等。不因因不果果。如是不常常不生生等。雖一法皆具上意。故可謂。是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如是展轉生非實智者。即無所畏也。第十五不有有得失意者。如經試問。答言諸法不有有即爲得。即具五義。一得不二義。二得不自假名義。叁得相待義。四得無所得空義。五得中道義也。若答者言諸法是有爲有者。即失五義故。不有有判道非道義也。不無無亦類也。第十六不有有離門明義者。向合言不有有。今有時複須單言不有。有時應須單言有也。今此中單言不有者。此爲欲明有義。何者。我以不不此有。不以不此無故。不有得是有也。若以不不于無。可令是無。而今以不不有故。只不有是有。事如小乘明義。色即是好。不可此色非好也。故得不有是有義。得此義故。聞破不畏。得诃不嗔等也。次得言有反成破有義。何者。我本破有故言有。如世人不耐惡而言惡。此惡之言。豈不令除此惡。今有亦然。我不耐此有故言有。豈不破此耶。又直言有。不說有因緣故。是破有義。單言無亦然。次單言有則是中道。不得言有非方是中道也。何者。直言有。此非是非有亦是有有。此有既非是是有複非非有。豈非是中道乎。又有上自有是非。我直言有不言其是。複不言非。故此有即離是非。故是中道。若有雖離是非。而有此有故非中道者。汝中道雖離有無而有此中故得是中道者。何妨我有離是非故得是中道耶。且自我直言有亦不言有此有。知無此有故言是中道。單無亦然。次單明有具足一切諸法。何者。此有是無所有故。若有所無即失一切法。今是無所有名有。故具足一切法也。單言無亦然。但是無所得故言無。此無豈不具足一切法耶。次釋性空意者。然有無所以得有諸法。意無礙者正由有性空故爾。今須釋性空。亦是多意。但辨八意也。一者明本性是空。但遇緣故有。有止還本性。故言性空也。二者明本性是空。而末是假有。如是意故性空也。叁者本性常空。無有不空時故言性空也。四者明只因緣諸法是空故。言性空也。五者破性有得此空故。言性空也。六者破無性法。此法明止空有性故。言性空也。七者明無所有法性是空故。言性空也。八者有所無法性空故。言性空也。今略明八意異相。而大意無異。但是一性空。如是諸法性空隨義便用。用一即度之須得意。如空中織羅紋也。性空既爾。畢竟亦然。次明因性空辨得失待不待義也。失此性空故失。失不待得。得性空故爲得。得即待失。何者正爲得失反故。失既失得。故失不待得。得者得于失。故得待失。此分際義也。第一須得意。最急事也。如中道絕假故不待假。假不絕故假待中也。次辨斂開意。然得失由斂開故須釋也。但斂開自有橫豎。判自有二望取也。橫開爲能。豎即斂。菩薩習行諸行。望道即是自行是斂。若望衆生。即是化他亦是能。但不化他時。是化他。只自行即是化他。如是不有有。有病藥相治去留成壞理內外有得無得反順等種種用。不可具列也。大意如此也。問既有不有有多種勢者。有不有亦多種勢不。答亦得。假有還結有不有也。又假有不有表理結體也。余例可尋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乘玄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4】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