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鸠摩羅什法師大義》

「諸宗部」經文1856卷45頁碼:P0122
東晉 慧遠問.羅什答

  《鸠摩羅什法師大義》叁 ▪第3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入叁解脫門。觀涅槃時。以深妙藥故。即便取涅槃證。取涅槃證有二種。一行菩薩道。以無方便。入叁解脫門。證于涅槃。二者菩薩聞佛說。菩薩應學聲聞辟支佛道。度脫衆生。雖是菩薩。而用聲聞辟支佛法。入叁解脫門。是人無方便。慈悲心薄。深怖畏老病死苦。取涅槃證。如人若能乘馬不隨馬也。不善乘者。便隨馬力。諸菩薩亦如是。起無漏心。入解脫門。隨順無漏。不能自拔。如是退轉菩薩優劣不同。若久行菩薩道者。成就方便力。雖起無漏心。而不隨之。以慈悲方便力故。不令墮落。如是者。則同滅定爲喻也。又退轉者。雖有本願。以福德智慧力用薄故。不能自出。如入賊陳。皆願欲出。其身力方便者。乃能得出。無力者。雖有其意。不能得出。又如說法華經畢竟空。設有退轉。究竟皆當作佛。佛說退者。意欲令菩薩當得直道。始終無退。如般若波羅蜜不退品中說。又須菩提言。世尊。菩薩退爲以何法退。色陰退也。受想行識退也。佛言不也。離五陰有退也。佛言不也。須菩提言。若不爾者。雲何有退。佛爲須菩提。漸以明法華經義

  問曰。聲聞辟支佛智及滅。則是菩薩忍。菩薩于智滅中不證時。爲是無生滅觀力也。爲是度人心力也。若是無生滅觀力。則遍學時不得並慮。若不並慮。則無生滅之觀。玄而不微。以其無微。菩薩便應隨至取證。若是度人心力。時至則反。凡爲菩薩。以僧那自誓。此心豈不必欲度人。而中退轉者何也。又雲。大智論雲。得忍菩薩。解諸法實相。廓然都無時。猶如夢中乘筏渡河。既覺無複度意。若爾者。先期其有。何功用有。得忍大士。已起陰路。猶尚若茲。況未至者乎。君來喻雖美。吾喻是其舍也

  答曰。無生觀力劣。而去有同。何以故無生。各一切法。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以不滅法故。滅故滅諸觀行。菩薩如是。智力雖二道。不應爲證。何以故。證名第一直實。更無勝法。而菩薩以利智慧。深得法性。不應以法爲證也。然雖心不並慮。因見小乘法卑陋故。深發本識。知非所樂。但爲度小乘人故。觀其法耳。譬如大鳥常有甚深清淨之池。以小緣故。暫住濁水。事訖便去。不樂久也。此亦如是。隨大力所牽。不爲小力所製。度人心力者。諸菩薩雖入無漏禅定。而能不舍慈悲之心。小乘則不然。以其力劣故。心在無漏。則不應複有心所念。又菩薩以小乘法。觀泥洹時。有樂小乘道者。因用其法。而度脫之。此則是度人心也。凡言善學小乘法者。皆是得忍無生忍菩薩。所以者何。以彼謗言。尚不則此法。何能以是度人也。是故學者。以有殊妙之事故。如富樓那。過去無量佛所。于弟子衆中。第一法師。今佛弟子中。亦爲第一。是故當知。是大菩薩。現行小法。又小菩薩等。得甚深大乘之法。行五波羅蜜。若入小乘空法者。不知般若波羅蜜。無方便力。慈心弱。不能自拔。爾時隨至而證。佛若教如是等菩薩遍學者。則生厭心。失菩薩道。如人有咒火之力。能入大火。若無咒力。則不堪任。又人言。菩薩利根故。知涅槃寂滅相真實之法。雖有慈悲之力。不能自製。但以十方諸佛。現其妙身。而教化之。譬如身大者。墮在深坑。一切繩用不能令出。唯有大士。以金剛瑣。爾乃出之。菩薩亦如是。深見生死過患。涅槃寂滅安穩之處。唯有諸佛。乃能令出。更無余人也

  又問。遍學以何爲始終。從發意生得忍。其中住住皆是遍學。不若初住遍學。于二乘智滅中。已得無生法忍。則不應複住住遍學。若果不住住遍學。則其中無複諸住階差之名。若初住不得忍。即住住皆應遍學。若住住遍學。則始學時漏結不盡。如其不盡。則雖學無功。想諸菩薩。必不徒勞而已。又問十住除垢經說。菩薩切住中遍學。雖入聖谛。不令經滅。亦不令起。此語似與大智論異。亦是成答所不同。是乃方等之契經。于理者所共信。若不會通其趣則遍之說。非常智所了之者。則有其人

  答曰。此義前章已明。要大菩薩。現作聲聞。爲度小乘人故。學大乘法。如富樓那等。或有人言。有叁種慧。聞慧思慧。未得無生法忍菩薩。以聞思慧。學二乘法。何以故。是人福德智慧。未深厚故。若用修慧。則便作證。是故唯無生法忍菩薩。叁慧遍學諸道。又新發意菩薩慧。誦讀思惟大乘經法。雖學亦不爲成無生法忍也。而得忍菩薩。同體實相之利。但深淺有異。是故觀智而已。此因緣先已說。又十住斷結說。未見此經。不得玄以相答

  又問證與取證。雲何爲證。菩薩爲證而不取。爲不證不取也。若證而不取。則證與取證宜異。若以盡爲證。盡不先期而設至。雲何爲不取。若謂既證而不取。則須菩提。不應雲是處不然。若以盡爲證。叁結盡時。則是須陀洹。下分盡時則那含。二分盡時則是阿羅漢。若叁處皆盡。而非叁道。則有同而異者矣。其異安在乎。若先同而後異。直是先小而後大耳。若先異而後同。直是先大而後小耳。若都不同不異。則與來答趣。而永後會此所望也

  答。經直雲證。欲令易解故。說言永證。證與所證。無有異義。般若波羅蜜中。佛爲須菩提解之。菩薩欲入叁解脫門。先發願不住證。即今是學行時。非是證時。以本願大悲。發願生故。雖入叁解脫門。而不作證。如王子雖未有職。見小職位。觀知而已。終不貪樂。當知別有大職故。菩薩亦如是。雖入小乘法。未具足六波羅蜜十地菩薩事故。而不作證。證名已具足。放舍止息。所觀第一。更無有勝。不複畏受叁界苦惱。是名爲證。譬如人有事相言。未得可信重人爲證者。則生憂怖。種種方便。求自勉濟。若得證已。心則安穩。不複多言也。諸賢聖如是。知世間可厭離。無所貪著。即見無生無滅無作無相常法。此法無爲不生不滅故。不可在心。不可在心故。不名爲修。以無漏故。不名爲斷。但以爲證耳。此理真實。第一可信。若于是法。貪欲修行。即是戲論。生法煩惱。是故應證。而不應修。如熱金丸雖好。正可眼見。不可手捉。如是證涅槃已。不複須厭斷修道。凡證說有四種。一者有人欲得諸法實相。修行其道。見涅槃相。即以爲殊妙。發大歡喜。而生相著。因涅槃故。有所戲論。此人之心。自謂得微妙法。名爲智慧中戲論煩惱也。二者見涅槃法。厭離心薄通鈍故。不能信一切煩惱。或爲須陀洹。或爲斯陀含。或爲阿那含。名爲學涅槃者。不名得證也。叁者厭情休息智慧心。則見涅槃已。不生愛著。不生戲論。舍諸煩惱。名阿羅漢辟支佛。四者發心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度衆生故。欲與衆生第一之利。所謂涅槃利。生死中厭離心厚。世世修習種種法門。無量福德。利根第一。雖見涅槃。不生愛著。不生戲論。舍一切凡夫結使。知一切法同涅槃。無生無滅。但未具足菩薩之道。本願未滿。唯斷凡夫結使。未斷菩薩細微結使故。不名爲證。證名所作已辦。不複更有所作得證者。唯有叁人。阿羅漢辟支佛佛。叁學人。雖斷結使。不患盡故。但假名爲證。非實證也。如因得道人故。余學道者。通名道人。此中得無生菩薩。知諸法實相涅槃。自利已足。叁界苦斷。爲教化成就衆生故。出于涅槃無爲之法。還修有爲福德。淨佛國土。引導衆生。是故不名爲證也

  次問住壽義並答

  遠問曰。經雲知四神足。多修習行。可得住壽一劫有余。又須菩提請世爲住壽恒沙劫。既有此法。即宜行之。有人請問。諸佛菩薩。竟有住壽者。不若果有者。爲是法身。爲是變化身乎。若是法身。法身則有無窮之算。非凡壽所及。不須住壽。若是變化身。化身則滅時而應時。長則不宜短時。短則不宜長。以此住壽。將何爲哉。又問壽有自然之定限。壽之者與化而住。目應無陳。時不可留。雲何爲住。若叁相可得。中停則有爲之相。暫與涅槃同像。不知胡音中竟住壽不。若以益算爲住壽。則傳譯失旨。又得滅盡叁昧者。入斯定時。經劫不變。大火不能焚。大海不能溺。此即是叁昧力。自在壽住。今所疑者。不知命根。爲何所壽。爲寄之于心。爲寄之于形。爲心形兩寄也。若寄之于心。則心相已滅。滅無所寄。若寄之于形。即形隨化住。時不可留。何以時之。力士移山經雲。非常之變。非十力所製。製非十力。則神足可知也。此問已備之于前章。若一理推釋。二亦俱解

  什答。若言住壽一劫有余者。無有此說。傳之者生。如長阿含大泥洹經。阿難白佛乘現證。從世尊聞。若善修習四如意是人。若欲壽一劫。若減一劫則成耶。摩诃衍經曰。若欲壽恒河沙劫者。此是假言。竟不說人名。用此法者。如賓頭盧頗羅墮阿羅漢。善修習如意故。壽命至今不盡。因現神足力。取栴檀缽故。佛以此治之。唯聞此一人。行其法用。余者未聞。又諸阿羅漢。觀身如病如癕。如惡怨賊。如退法阿羅漢。今有自害。況當故欲久壽也。以體無我心故。深拔貪著根本故。以涅槃寂滅安穩之利。以不樂久住。雖住先世因緣身盡則止。又法身變化身。經無定辨其異相處。此義先已說。聲聞人中。說變化之無心意識寒熱等慧。性是無記。正可眼見爲事故。現事證則滅。如是之身。無有根本。則無久壽之爲義。法身二種。一者叁十七品等諸賢聖故。二者叁藏經等。此皆非身非命。亦不得有久壽之爲義。當是先世行業。所得之身。爲大因緣故。欲久住者。便得隨意。摩诃衍中法身想。先已具說其因緣。今者略說菩薩法身。有二種。一者十住菩薩。得首楞嚴叁昧。令菩薩結使微薄。是人神力自在。與佛相似。名爲法身。于十方現化度人之身。名爲變化身。隨見變化身者。推求根本者。以爲法身。是故凡小者。名爲變化身。如此之人。神力無礙。何須善修四如意足也。二者得無生忍已。舍結果身。得菩薩清淨業行之身。而此身自于分憶。能爲自在。于其分外。不能自在無礙。是菩薩若欲善修習如意。亦可有恒沙劫壽耳。如人有力。不假大用。若無力者。乃有所假。初入法身菩薩亦如是。神通之力。未成就故。若修如意者。便得隨意所作。又修如意章中言。若人欲劫壽者。便得如意。不言住壽也。如阿毗昙中說。有阿羅漢。以施得大福德願力。轉求增壽。便得如願。所以者何。是人于諸禅定。得自在力。願智無诤叁昧頂禅等。皆悉通達。以先世因緣壽將盡。爲利益衆生故。余福因緣。轉求長壽。便得如願。如檀越欲施比丘多種食之物。而是比丘有遊行因緣。不須此物。善喻檀越言。汝以好心見施。可貪此食。爲衣物而得如願。又善修如意者。亦如是。雖不先世福德求壽。以得無漏法故。專修有漏甚深善根。修有漏甚深善根力故。便得增壽果報。無漏雖無果報。能令有漏清淨。小而獲大果。又滅盡叁昧力因緣故。令余行增壽。若入滅盡叁昧時。過于生理。身則毀壞無複身因。起是即無。若入余定。則無此事。如一比丘欲入滅盡叁昧。作起心因緣。願力打撻推得。當從定起。有賊來破壞僧坊。十二年中。無楗槌音。此比丘猶在定中。後檀越還修立僧坊打楗槌。比丘便覺時即死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