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法师大义》三 ▪第3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入三解脱门。观涅槃时。以深妙药故。即便取涅槃证。取涅槃证有二种。一行菩萨道。以无方便。入三解脱门。证于涅槃。二者菩萨闻佛说。菩萨应学声闻辟支佛道。度脱众生。虽是菩萨。而用声闻辟支佛法。入三解脱门。是人无方便。慈悲心薄。深怖畏老病死苦。取涅槃证。如人若能乘马不随马也。不善乘者。便随马力。诸菩萨亦如是。起无漏心。入解脱门。随顺无漏。不能自拔。如是退转菩萨优劣不同。若久行菩萨道者。成就方便力。虽起无漏心。而不随之。以慈悲方便力故。不令堕落。如是者。则同灭定为喻也。又退转者。虽有本愿。以福德智慧力用薄故。不能自出。如入贼陈。皆愿欲出。其身力方便者。乃能得出。无力者。虽有其意。不能得出。又如说法华经毕竟空。设有退转。究竟皆当作佛。佛说退者。意欲令菩萨当得直道。始终无退。如般若波罗蜜不退品中说。又须菩提言。世尊。菩萨退为以何法退。色阴退也。受想行识退也。佛言不也。离五阴有退也。佛言不也。须菩提言。若不尔者。云何有退。佛为须菩提。渐以明法华经义
问曰。声闻辟支佛智及灭。则是菩萨忍。菩萨于智灭中不证时。为是无生灭观力也。为是度人心力也。若是无生灭观力。则遍学时不得并虑。若不并虑。则无生灭之观。玄而不微。以其无微。菩萨便应随至取证。若是度人心力。时至则反。凡为菩萨。以僧那自誓。此心岂不必欲度人。而中退转者何也。又云。大智论云。得忍菩萨。解诸法实相。廓然都无时。犹如梦中乘筏渡河。既觉无复度意。若尔者。先期其有。何功用有。得忍大士。已起阴路。犹尚若兹。况未至者乎。君来喻虽美。吾喻是其舍也
答曰。无生观力劣。而去有同。何以故无生。各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以不灭法故。灭故灭诸观行。菩萨如是。智力虽二道。不应为证。何以故。证名第一直实。更无胜法。而菩萨以利智慧。深得法性。不应以法为证也。然虽心不并虑。因见小乘法卑陋故。深发本识。知非所乐。但为度小乘人故。观其法耳。譬如大鸟常有甚深清净之池。以小缘故。暂住浊水。事讫便去。不乐久也。此亦如是。随大力所牵。不为小力所制。度人心力者。诸菩萨虽入无漏禅定。而能不舍慈悲之心。小乘则不然。以其力劣故。心在无漏。则不应复有心所念。又菩萨以小乘法。观泥洹时。有乐小乘道者。因用其法。而度脱之。此则是度人心也。凡言善学小乘法者。皆是得忍无生忍菩萨。所以者何。以彼谤言。尚不则此法。何能以是度人也。是故学者。以有殊妙之事故。如富楼那。过去无量佛所。于弟子众中。第一法师。今佛弟子中。亦为第一。是故当知。是大菩萨。现行小法。又小菩萨等。得甚深大乘之法。行五波罗蜜。若入小乘空法者。不知般若波罗蜜。无方便力。慈心弱。不能自拔。尔时随至而证。佛若教如是等菩萨遍学者。则生厌心。失菩萨道。如人有咒火之力。能入大火。若无咒力。则不堪任。又人言。菩萨利根故。知涅槃寂灭相真实之法。虽有慈悲之力。不能自制。但以十方诸佛。现其妙身。而教化之。譬如身大者。堕在深坑。一切绳用不能令出。唯有大士。以金刚琐。尔乃出之。菩萨亦如是。深见生死过患。涅槃寂灭安稳之处。唯有诸佛。乃能令出。更无余人也
又问。遍学以何为始终。从发意生得忍。其中住住皆是遍学。不若初住遍学。于二乘智灭中。已得无生法忍。则不应复住住遍学。若果不住住遍学。则其中无复诸住阶差之名。若初住不得忍。即住住皆应遍学。若住住遍学。则始学时漏结不尽。如其不尽。则虽学无功。想诸菩萨。必不徒劳而已。又问十住除垢经说。菩萨切住中遍学。虽入圣谛。不令经灭。亦不令起。此语似与大智论异。亦是成答所不同。是乃方等之契经。于理者所共信。若不会通其趣则遍之说。非常智所了之者。则有其人
答曰。此义前章已明。要大菩萨。现作声闻。为度小乘人故。学大乘法。如富楼那等。或有人言。有三种慧。闻慧思慧。未得无生法忍菩萨。以闻思慧。学二乘法。何以故。是人福德智慧。未深厚故。若用修慧。则便作证。是故唯无生法忍菩萨。三慧遍学诸道。又新发意菩萨慧。诵读思惟大乘经法。虽学亦不为成无生法忍也。而得忍菩萨。同体实相之利。但深浅有异。是故观智而已。此因缘先已说。又十住断结说。未见此经。不得玄以相答
又问证与取证。云何为证。菩萨为证而不取。为不证不取也。若证而不取。则证与取证宜异。若以尽为证。尽不先期而设至。云何为不取。若谓既证而不取。则须菩提。不应云是处不然。若以尽为证。三结尽时。则是须陀洹。下分尽时则那含。二分尽时则是阿罗汉。若三处皆尽。而非三道。则有同而异者矣。其异安在乎。若先同而后异。直是先小而后大耳。若先异而后同。直是先大而后小耳。若都不同不异。则与来答趣。而永后会此所望也
答。经直云证。欲令易解故。说言永证。证与所证。无有异义。般若波罗蜜中。佛为须菩提解之。菩萨欲入三解脱门。先发愿不住证。即今是学行时。非是证时。以本愿大悲。发愿生故。虽入三解脱门。而不作证。如王子虽未有职。见小职位。观知而已。终不贪乐。当知别有大职故。菩萨亦如是。虽入小乘法。未具足六波罗蜜十地菩萨事故。而不作证。证名已具足。放舍止息。所观第一。更无有胜。不复畏受三界苦恼。是名为证。譬如人有事相言。未得可信重人为证者。则生忧怖。种种方便。求自勉济。若得证已。心则安稳。不复多言也。诸贤圣如是。知世间可厌离。无所贪着。即见无生无灭无作无相常法。此法无为不生不灭故。不可在心。不可在心故。不名为修。以无漏故。不名为断。但以为证耳。此理真实。第一可信。若于是法。贪欲修行。即是戏论。生法烦恼。是故应证。而不应修。如热金丸虽好。正可眼见。不可手捉。如是证涅槃已。不复须厌断修道。凡证说有四种。一者有人欲得诸法实相。修行其道。见涅槃相。即以为殊妙。发大欢喜。而生相着。因涅槃故。有所戏论。此人之心。自谓得微妙法。名为智慧中戏论烦恼也。二者见涅槃法。厌离心薄通钝故。不能信一切烦恼。或为须陀洹。或为斯陀含。或为阿那含。名为学涅槃者。不名得证也。三者厌情休息智慧心。则见涅槃已。不生爱着。不生戏论。舍诸烦恼。名阿罗汉辟支佛。四者发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度众生故。欲与众生第一之利。所谓涅槃利。生死中厌离心厚。世世修习种种法门。无量福德。利根第一。虽见涅槃。不生爱着。不生戏论。舍一切凡夫结使。知一切法同涅槃。无生无灭。但未具足菩萨之道。本愿未满。唯断凡夫结使。未断菩萨细微结使故。不名为证。证名所作已办。不复更有所作得证者。唯有三人。阿罗汉辟支佛佛。三学人。虽断结使。不患尽故。但假名为证。非实证也。如因得道人故。余学道者。通名道人。此中得无生菩萨。知诸法实相涅槃。自利已足。三界苦断。为教化成就众生故。出于涅槃无为之法。还修有为福德。净佛国土。引导众生。是故不名为证也
次问住寿义并答
远问曰。经云知四神足。多修习行。可得住寿一劫有余。又须菩提请世为住寿恒沙劫。既有此法。即宜行之。有人请问。诸佛菩萨。竟有住寿者。不若果有者。为是法身。为是变化身乎。若是法身。法身则有无穷之算。非凡寿所及。不须住寿。若是变化身。化身则灭时而应时。长则不宜短时。短则不宜长。以此住寿。将何为哉。又问寿有自然之定限。寿之者与化而住。目应无陈。时不可留。云何为住。若三相可得。中停则有为之相。暂与涅槃同像。不知胡音中竟住寿不。若以益算为住寿。则传译失旨。又得灭尽三昧者。入斯定时。经劫不变。大火不能焚。大海不能溺。此即是三昧力。自在寿住。今所疑者。不知命根。为何所寿。为寄之于心。为寄之于形。为心形两寄也。若寄之于心。则心相已灭。灭无所寄。若寄之于形。即形随化住。时不可留。何以时之。力士移山经云。非常之变。非十力所制。制非十力。则神足可知也。此问已备之于前章。若一理推释。二亦俱解
什答。若言住寿一劫有余者。无有此说。传之者生。如长阿含大泥洹经。阿难白佛乘现证。从世尊闻。若善修习四如意是人。若欲寿一劫。若减一劫则成耶。摩诃衍经曰。若欲寿恒河沙劫者。此是假言。竟不说人名。用此法者。如宾头卢颇罗堕阿罗汉。善修习如意故。寿命至今不尽。因现神足力。取栴檀钵故。佛以此治之。唯闻此一人。行其法用。余者未闻。又诸阿罗汉。观身如病如癕。如恶怨贼。如退法阿罗汉。今有自害。况当故欲久寿也。以体无我心故。深拔贪着根本故。以涅槃寂灭安稳之利。以不乐久住。虽住先世因缘身尽则止。又法身变化身。经无定辨其异相处。此义先已说。声闻人中。说变化之无心意识寒热等慧。性是无记。正可眼见为事故。现事证则灭。如是之身。无有根本。则无久寿之为义。法身二种。一者三十七品等诸贤圣故。二者三藏经等。此皆非身非命。亦不得有久寿之为义。当是先世行业。所得之身。为大因缘故。欲久住者。便得随意。摩诃衍中法身想。先已具说其因缘。今者略说菩萨法身。有二种。一者十住菩萨。得首楞严三昧。令菩萨结使微薄。是人神力自在。与佛相似。名为法身。于十方现化度人之身。名为变化身。随见变化身者。推求根本者。以为法身。是故凡小者。名为变化身。如此之人。神力无碍。何须善修四如意足也。二者得无生忍已。舍结果身。得菩萨清净业行之身。而此身自于分忆。能为自在。于其分外。不能自在无碍。是菩萨若欲善修习如意。亦可有恒沙劫寿耳。如人有力。不假大用。若无力者。乃有所假。初入法身菩萨亦如是。神通之力。未成就故。若修如意者。便得随意所作。又修如意章中言。若人欲劫寿者。便得如意。不言住寿也。如阿毗昙中说。有阿罗汉。以施得大福德愿力。转求增寿。便得如愿。所以者何。是人于诸禅定。得自在力。愿智无诤三昧顶禅等。皆悉通达。以先世因缘寿将尽。为利益众生故。余福因缘。转求长寿。便得如愿。如檀越欲施比丘多种食之物。而是比丘有游行因缘。不须此物。善喻檀越言。汝以好心见施。可贪此食。为衣物而得如愿。又善修如意者。亦如是。虽不先世福德求寿。以得无漏法故。专修有漏甚深善根。修有漏甚深善根力故。便得增寿果报。无漏虽无果报。能令有漏清净。小而获大果。又灭尽三昧力因缘故。令余行增寿。若入灭尽三昧时。过于生理。身则毁坏无复身因。起是即无。若入余定。则无此事。如一比丘欲入灭尽三昧。作起心因缘。愿力打挞推得。当从定起。有贼来破坏僧坊。十二年中。无楗槌音。此比丘犹在定中。后檀越还修立僧坊打楗槌。比丘便觉时即死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本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经文阅读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