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肇論疏》

「諸宗部」經文1859卷45頁碼:P0161
唐 元康撰

  《肇論疏》序 ▪第6页

  卷上 序 / 釋元康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實是無得。而雲有得是假僞之名。無得反此也。真名故雖真而非有者。諸本皆雲。雖得而非得。今依古本。雖真而非有也。准下僞號句。義亦應然也。雖曰真名仍非是有。僞號反此也。是以言真未嘗有者。覆前兩句也。二言未始一下。真僞兩言不一。而有無二理不殊也。故經雲真谛俗谛謂有異耶下。此是大品經第二十二卷道樹品中問答也。此經直辨下。釋前經中問答意也。真谛明非有下。據真則非有。據俗則非無也。豈以二下。不以谛名有二。則謂法體有二也

  然則萬物果有其所以不有下 第二據理以明空也。文中有二。先正據理以明空。後引二經證成也。今言然則者。若然則皆空也。果者果敢決定義。所以者是義也。萬物有不有義。有不無義。故雲爾也。有其所以不有故雖有而非有者下。諸本多雲。有其所以不無。今勘古本。正應言不有。文義亦應然也。人謂萬物是有。今明萬物有不有義。故雖有非是有。下句反此也。雖無而非無無者不絕虛者。雖是無而非定無。則此無。不同大虛永絕。下句反此也。若有不即真無不夷迹者。有非定有。故雲不即真。無不泯滅。故雲不夷迹。夷平也。老子雲。視之不見名曰夷也。迹者事相之迹。即事是無。不待夷平然後始無耳。然則有無稱異其致一也者。名殊而理一也

  故童子歎曰下 第二引二經證成也。童子者。維摩經中長者子寶積也。言佛說法非定是有。亦非是無。皆從因緣而有也。璎珞經雲者。此是大纓絡經也。彼經第十叁卷初。文殊師利問雲。一切諸佛轉法輪。爲有轉耶。爲無轉耶。佛言諸佛正法。亦不有轉。亦不無轉。文殊複問。雲何亦不有轉亦不無轉。佛言諸法空故。亦無有轉。亦無無轉也。此乃衆經之微言者。諸經中微妙之言也

  何者謂物無耶則邪見非惑下 第二解釋經意也。邪見見無。若謂物定是無。則邪見應非是惑乎。謂物有則耶常見爲得者。常見見有。若謂物定是有。則常見應非是惑乎。以物非無故下。覆上句可見也。然則非有非無信真谛之談者。非有非無是真谛教也

  故道行雲心亦不有亦不無下 第叁章重引教以明空也。初安故字。似如引證。看後語勢。乃是開章也。文中有二。前引一經一論以明空。後單引一論以明空。今初文二。前正引一經一論以明空。後釋經論意。今初也。中論雲者。此通引中論意也。亦可是四谛品偈。偈雲。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也。尋理即其然矣。此經論所說理如然也

  所以然者下 第二解釋經論意也。文中二。先釋非有。後釋非無。今初也。豈待緣而後有哉者。有若定有。不須待緣生方有也。譬彼真無下。此舉大虛之無。以喻有也。若有不能自有待緣而後有下。有要待緣。明知非有也。有非真有下。結明有空也。不無者下。釋非無也。夫無則湛然不動下。若湛然不動。始可名爲無也。萬物若無則不應起者。無若定無。則不應緣會而起也。起則非無者。以緣起而生。故知非無也。以明夫緣起故不無也者。明知緣起故非無也。而言以者。以用也

  故摩诃衍論雲下 第二單引一論以明空也。文中有二。前正引論。後釋論意也。一切諸法一切因緣故應有者。諸法皆從因緣故有也。一切諸法一切因緣故不應有者。諸法皆從緣故。非定有也。一切無法一切因緣故應有者。諸法本無。從緣故有也。一切無法一切因緣故不應有者。諸法從緣有者。以從緣故。非定有也

  尋此有無之言下 第二釋論意也。上來兩對各各相反。如此相反。非徒然也。尋此語意。是明非有非無中道耳。此是理一稱二其文有似不同者。只是一物。而言非有非無。故雲稱二。言非有似異非無。言非無似異非有。故雲不同也。苟領其所同則無異而不同者。苟且也。所同者。謂中道也。言非有非無皆明中道。中道既同。故無不同也。

  然則萬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下 第四重據理以明空也。文中有叁。先正明空。次覆疏解釋。後引經證成。今初。據理意同前章也

  何則欲言其有下 第二覆疏解釋也。有非真生者。假緣而生。故非真生。非真生故。不得言有也。事像既形者。萬事萬像皆已形現。皆已形現。不得言無也。像形不即無。非真無非實有者。事像形現。不即是無。有非真生。非是定有也。然則不真空義顯于茲矣者。正以非真實有。故言不真。既非實有。所以言空。論之得名。從此義也

  故放光雲下 第叁引經證成也。譬如幻化人者。此有叁讀。一者。連叁句通成一段。二者譬如幻化人爲句。後兩句相著也。叁者。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爲句。已後爲一段。今且從初也。幻化異者。從無起有爲化。從有起有爲幻也。非無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者。非無即非無也。非真即非有也

  夫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下 第五就名實以明空也。文中有二。前正明空。後引經論證成。今初也。將名取物。物非是名。故雲物無當名之實也。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者。將物取名。名非是物。故雲名無得物之功也。物無當名之實下。覆疏前句也。是爲名不當實下。又覆疏上句。直明名非實。實非名耳。名實無當萬物安在者。名不當實。則名非名矣。實不當名。則實非實矣。名實不當。萬物皆空。故雲安在。安在者何在也

  故中觀雲下 第二引經論證成也。先引中觀論。後引成具等經。今雲物無彼此者。通是中論意也。亦可別指觀苦品一偈。偈雲。自作若不成。雲何彼作苦。若彼人作苦。是亦名爲作。今取此意反證也。此彼莫定乎一名下。此不定此。彼不定彼。而惑者謂爲定有此彼也。必然者決定也。志者志意。意有記錄故名爲志耳。然則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無者。彼此無定性。故雲非有。于惑者則元不無也。既悟此彼之非有又何物而可有哉者。彼此在物既無。彼此又無物也。故知萬物非真假號久矣者。號名也。以非真是假。故名爲空。是以成具立釋名之文下。引成具及大品經證成也。先引成具經及莊子。後引大品。今引成具經。兼引莊子。助成此義也。成具光明定意經雲。是法無所有。強爲其名也。莊子雲。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非馬喻馬之非馬。此意雲。此以此指爲指。將彼指爲非指。彼亦以彼指爲指。將此指爲非指。于馬亦然。各有一彼此。則彼此無定。各有一是非。則是非無定也。而言園林者。莊子爲膝園吏。故雲爾也。如此則深遠之言于何而不在者。無彼無此。此是深言。成具固已有之。莊子亦作此說也。是以聖人乘千化而不變下。以萬法是空。故聖人變之。而不染也。千化萬變者。意言多也。變化非一。故雲千化。惑倒非一。故雲萬惑。雖乘千化。出生入死。而不爲生死所染。故雲不變。雖履萬惑。無所不爲。而不爲倒惑所壅。故雲常通也。必以其即萬物之自虛下。以法自空。不假將空觀。本空法也。經雲甚奇世尊下。引大品經證成也。彼經雲。如來建立衆生于實際。古本雲立處。今引古大品文也。明一切諸法是實際。能令衆生知諸法皆是真際。故雲爲諸法立處也。非離真而立處下。非是離真際。別建立衆生于真際。即明衆生是真際。故雲立處即真也

  然則道遠乎哉下 第六會結以明空也。道謂無生真理也。聖謂般若真智也。道遠乎哉者。言不遠也。觸事皆是道。更無別道耳。聖遠乎哉。言不遠也。體悟即是聖。更無別有聖人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肇論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