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肇论疏》

「诸宗部」经文1859卷45页码:P0161
唐 元康撰

  《肇论疏》序 ▪第6页

  卷上 序 / 释元康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实是无得。而云有得是假伪之名。无得反此也。真名故虽真而非有者。诸本皆云。虽得而非得。今依古本。虽真而非有也。准下伪号句。义亦应然也。虽曰真名仍非是有。伪号反此也。是以言真未尝有者。覆前两句也。二言未始一下。真伪两言不一。而有无二理不殊也。故经云真谛俗谛谓有异耶下。此是大品经第二十二卷道树品中问答也。此经直辨下。释前经中问答意也。真谛明非有下。据真则非有。据俗则非无也。岂以二下。不以谛名有二。则谓法体有二也

  然则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下 第二据理以明空也。文中有二。先正据理以明空。后引二经证成也。今言然则者。若然则皆空也。果者果敢决定义。所以者是义也。万物有不有义。有不无义。故云尔也。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而非有者下。诸本多云。有其所以不无。今勘古本。正应言不有。文义亦应然也。人谓万物是有。今明万物有不有义。故虽有非是有。下句反此也。虽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虚者。虽是无而非定无。则此无。不同大虚永绝。下句反此也。若有不即真无不夷迹者。有非定有。故云不即真。无不泯灭。故云不夷迹。夷平也。老子云。视之不见名曰夷也。迹者事相之迹。即事是无。不待夷平然后始无耳。然则有无称异其致一也者。名殊而理一也

  故童子叹曰下 第二引二经证成也。童子者。维摩经中长者子宝积也。言佛说法非定是有。亦非是无。皆从因缘而有也。璎珞经云者。此是大缨络经也。彼经第十三卷初。文殊师利问云。一切诸佛转法轮。为有转耶。为无转耶。佛言诸佛正法。亦不有转。亦不无转。文殊复问。云何亦不有转亦不无转。佛言诸法空故。亦无有转。亦无无转也。此乃众经之微言者。诸经中微妙之言也

  何者谓物无耶则邪见非惑下 第二解释经意也。邪见见无。若谓物定是无。则邪见应非是惑乎。谓物有则耶常见为得者。常见见有。若谓物定是有。则常见应非是惑乎。以物非无故下。覆上句可见也。然则非有非无信真谛之谈者。非有非无是真谛教也

  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无下 第三章重引教以明空也。初安故字。似如引证。看后语势。乃是开章也。文中有二。前引一经一论以明空。后单引一论以明空。今初文二。前正引一经一论以明空。后释经论意。今初也。中论云者。此通引中论意也。亦可是四谛品偈。偈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也。寻理即其然矣。此经论所说理如然也

  所以然者下 第二解释经论意也。文中二。先释非有。后释非无。今初也。岂待缘而后有哉者。有若定有。不须待缘生方有也。譬彼真无下。此举大虚之无。以喻有也。若有不能自有待缘而后有下。有要待缘。明知非有也。有非真有下。结明有空也。不无者下。释非无也。夫无则湛然不动下。若湛然不动。始可名为无也。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者。无若定无。则不应缘会而起也。起则非无者。以缘起而生。故知非无也。以明夫缘起故不无也者。明知缘起故非无也。而言以者。以用也

  故摩诃衍论云下 第二单引一论以明空也。文中有二。前正引论。后释论意也。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应有者。诸法皆从因缘故有也。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者。诸法皆从缘故。非定有也。一切无法一切因缘故应有者。诸法本无。从缘故有也。一切无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者。诸法从缘有者。以从缘故。非定有也

  寻此有无之言下 第二释论意也。上来两对各各相反。如此相反。非徒然也。寻此语意。是明非有非无中道耳。此是理一称二其文有似不同者。只是一物。而言非有非无。故云称二。言非有似异非无。言非无似异非有。故云不同也。苟领其所同则无异而不同者。苟且也。所同者。谓中道也。言非有非无皆明中道。中道既同。故无不同也。

  然则万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下 第四重据理以明空也。文中有三。先正明空。次覆疏解释。后引经证成。今初。据理意同前章也

  何则欲言其有下 第二覆疏解释也。有非真生者。假缘而生。故非真生。非真生故。不得言有也。事像既形者。万事万像皆已形现。皆已形现。不得言无也。像形不即无。非真无非实有者。事像形现。不即是无。有非真生。非是定有也。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者。正以非真实有。故言不真。既非实有。所以言空。论之得名。从此义也

  故放光云下 第三引经证成也。譬如幻化人者。此有三读。一者。连三句通成一段。二者譬如幻化人为句。后两句相着也。三者。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为句。已后为一段。今且从初也。幻化异者。从无起有为化。从有起有为幻也。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者。非无即非无也。非真即非有也

  夫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下 第五就名实以明空也。文中有二。前正明空。后引经论证成。今初也。将名取物。物非是名。故云物无当名之实也。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者。将物取名。名非是物。故云名无得物之功也。物无当名之实下。覆疏前句也。是为名不当实下。又覆疏上句。直明名非实。实非名耳。名实无当万物安在者。名不当实。则名非名矣。实不当名。则实非实矣。名实不当。万物皆空。故云安在。安在者何在也

  故中观云下 第二引经论证成也。先引中观论。后引成具等经。今云物无彼此者。通是中论意也。亦可别指观苦品一偈。偈云。自作若不成。云何彼作苦。若彼人作苦。是亦名为作。今取此意反证也。此彼莫定乎一名下。此不定此。彼不定彼。而惑者谓为定有此彼也。必然者决定也。志者志意。意有记录故名为志耳。然则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无者。彼此无定性。故云非有。于惑者则元不无也。既悟此彼之非有又何物而可有哉者。彼此在物既无。彼此又无物也。故知万物非真假号久矣者。号名也。以非真是假。故名为空。是以成具立释名之文下。引成具及大品经证成也。先引成具经及庄子。后引大品。今引成具经。兼引庄子。助成此义也。成具光明定意经云。是法无所有。强为其名也。庄子云。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非马喻马之非马。此意云。此以此指为指。将彼指为非指。彼亦以彼指为指。将此指为非指。于马亦然。各有一彼此。则彼此无定。各有一是非。则是非无定也。而言园林者。庄子为膝园吏。故云尔也。如此则深远之言于何而不在者。无彼无此。此是深言。成具固已有之。庄子亦作此说也。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下。以万法是空。故圣人变之。而不染也。千化万变者。意言多也。变化非一。故云千化。惑倒非一。故云万惑。虽乘千化。出生入死。而不为生死所染。故云不变。虽履万惑。无所不为。而不为倒惑所壅。故云常通也。必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下。以法自空。不假将空观。本空法也。经云甚奇世尊下。引大品经证成也。彼经云。如来建立众生于实际。古本云立处。今引古大品文也。明一切诸法是实际。能令众生知诸法皆是真际。故云为诸法立处也。非离真而立处下。非是离真际。别建立众生于真际。即明众生是真际。故云立处即真也

  然则道远乎哉下 第六会结以明空也。道谓无生真理也。圣谓般若真智也。道远乎哉者。言不远也。触事皆是道。更无别道耳。圣远乎哉。言不远也。体悟即是圣。更无别有圣人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肇论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3】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