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肇論新疏》

「諸宗部」經文1860卷45頁碼:P0201
元 文才述

  《肇論新疏》叁 ▪第4页

  開法大師長講沙門文才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稱叁無爲者。虛空數緣盡非數緣盡 數名慧數。緣即是慧盡爲滅谛。謂無漏慧斷諸煩惱。證滅谛理。唐譯名擇滅無爲。非數緣盡者。即諸法緣離自滅。于此叁中取第二爲小乘涅槃。第叁同前儒老。自有入無。以明有無攝世出世。以無余即出世法故

  而論曰。有無之表別有妙道。妙于有無謂之涅槃。請核妙道之本(體)果若有也。雖妙非無。雖妙非無。即入有境果若無也。無即無差。無而無差即入無境。總而括(檢東)之即而究之。無有異有而非無。無有異無而非有者明矣 初四句引前違文。請核正難。下意雲。妙道之體畢竟有之。體雖玄妙不可謂無。便入有境。下無例同總而下正顯所收。意謂妙本非有。非無者。非有即是無。非無即是有。未曾見一法異有之外而爲非無者。下句例說

  而曰。有無之外別有妙道非有。非無謂之涅槃。吾聞其語矣。未即于心也 耳雖聞其說心未悟其理。吾聞其語矣論語文

  超境第五 十演之叁也。超越也。境即有無六塵之境。征中欲以有無統收涅槃。演中指二法俗谛之境。涅槃真谛卓然超越。以破外宗有無之見

  無名曰。有無之數誠以無法不該。理無不統(縱)然其所統俗谛而已(奪) 有無雖寬收一切。但不收真谛

  經曰。真谛何耶。涅槃道是。俗谛何耶。有無法是 義引大品。道樹品雲。菩薩以世谛故。示衆生若有若無。非以第一義谛。問以屬體二谛迢。然仁王經亦以有無爲俗谛

  何則有者有于無。無者無于有。有無所以稱有。無有所以稱無。然則有生于無。無生于有。離有無無離無無有。有無相生。其猶高下相傾。有高必有下。有下必有高矣 初二句明二法相因。由有于無所以是有。下句例之。次二句承前以生二名。然則下順明相待兩成。離有下反顯不待皆非。有無相生下引類。非直有無相待。至于高下是非前後等皆然也

  然則有無雖殊俱未免于有也。此乃言象之所以形(興)是非之所以生(起)豈足以統夫幽極而擬夫神道者乎 初二句中對有之時無乃是無。若二法相待因有生無。皆是緣有也。此乃下隨有無而興言象。依言象而起是非。豈足明于幽深神妙之道乎

  是以論稱出有無者。良以有無之數止乎六境之內。六境之內非涅槃之宅。故借出以祛(遣)之 初句牒前位體中結文。六境者。古譯六塵爲六境。皆緣生之事形。兆入有緣散入無。豈涅槃之居宅。故假借出之言以顯高邁

  庶希道之流。仿佛幽途托情絕域。得意亡言體其非有非無。豈曰有無之外別有一有而可稱哉 仿佛者。相似比擬也。猶言仿法玄道而悟。如何法耶。一相絕。二言亡。不可守有無之言而隔玄悟。體其下但可體究其非有非無。不生知覺自與玄會。若計有無之外。別有涅槃複入有境。豈能超之

  經曰。叁無爲者。蓋是群生紛繞。生乎笃(厚)患。笃患之尤(甚)莫先于有。絕有之稱莫先于無。故借無以明其非有。明其非有。非謂無也 經即羅什所譯仁王也。紛繞煩惱也。亦業也。笃患生死也。有謂叁有。有爲有漏故。絕有下謂欲引出有爲。則無爲第一。此意佛說無爲。令群生息有爲之患。爾借無下但假借無爲之名。以引著有之物。令悟非有。故放光雲。若無有爲亦無無爲等。非謂非有是斷無之無。恐儒老之流計有無遍攝一切。謂涅槃亦無之所攝。曲引佛經有爲無爲。以爲類例。涅槃既是無爲亦合無攝。故合無攝。故設此難以揀之。一揀涅槃非有無攝。二揀無爲之無。非二家所計有無之無

  搜(尋)玄第六 九折之叁也。亦承前起。至下可知

  有名曰。論旨雲。涅槃既不出有無又。不在有無 初句敘前豈。曰有無之外等。次句敘前良以有無等

  不在有無則不可于有無得之矣(一也)不出有無則不可以離有無求之矣(二也)求之無所便應都無(叁也) 二所不得當求無所。究竟無體徒說何爲

  然複不無其道。其道不無則幽途可尋。所以千聖同轍。未嘗虛返(歸)者也 初明玄體非斷。所以千聖同歸。必有實理

  其道既存而曰不出不在。必有異旨。可得聞乎 若斷可許不在不出。既存何雲雙離

  妙存第七 十演之四也。不出不在曰妙。體非斷絕曰存。亦示無住之深

  無名曰。夫言由名起名以相生。相因可相無相無名。無名無說。無說無聞 初叁句舉妄。後叁句顯真。可相者。相由心起。心于相上印可分別。故言可相猶言相由心現

  經曰。涅槃非法非非法。無聞無說非心所知 本經二十一雲。略謂涅槃非相非不相。非物非不物等。無聞無謂等亦淨名文。理事善惡等皆名爲法。今順論意。且以有無爲法。非法不在也。非非法不出也。不出不在無說也。無說則無聞。無聞則無知也

  吾何敢言。而子欲聞之耶 此由名家執出在之名而折非出非在之妙。願樂欲聞。故于答前先舉妙體之玄。以拂聞相。令忘名會旨

  雖然善吉有言。衆生若能以無心而受。無聽而聽者。吾當以無言言之。庶述其言。亦可以言也 義引大品須菩提告釋提桓因諸天子之意。非正文也。事如前引。予以論勘經。論主引用實有多式。或引正文。或取義引之。或出經名。或泛舉之。或但引經中人名。或合集上下字文。或合集兩經引之。或略或詳。細推自見

  淨名曰。不離煩惱而得涅槃。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彼經弟子品雲。不斷煩惱而入涅槃。天女下即寶女所問經第四。寶女偈答舍利弗雲。如魔之境界。佛境界。則平等相應爲一類。以是印見印

  然則玄道在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則有無齊觀。齊觀則彼已莫二 初句于道貴悟。如何悟耶。即妄而真故。如前雲。不離煩惱得涅槃等。次句既不離緣而即真。觀色之時莫非見空。觀空之時莫非見色。故雲齊觀。彼己目心境。心境一如。故雲莫二

  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天地萬物皆境也。我即心也。既雲同根一體。則本無二。文似莊子

  同我則非複有無。異我則乖于會通 同我者。心境無異亦理事冥同。非複有無者。有無之事泯絕也。異我下心境理事兩殊。不能會證冥同也。詳此二句。唯同唯異皆非。亦同亦異方離諸過。出在兩成。何者。由異故事理相違。所以不在。今若唯同非複有無。則不在之旨不成。由同故事理相即。所以不出。今若唯異乖于會通。不出之旨不成。以涅槃是理有無屬事。故相蹑各有二過。可知

  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間矣

  何則夫至人虛心冥照理無不統。懷六合于胸中。而靈鑒有余。鏡萬有于方寸。而其神常虛 初二句泛明一智皆虛冥也。次二句示正智照理。四方上下名爲六合。後二句示後智達事。鏡萬下謂萬有于方寸而無慮焉。故雲常虛。此辯智玄下明證妙

  至(竟)能拔玄根于未始。即群動以靜心。恬淡淵默妙契自然 至能下承前以明。玄根喻真拔喻于證。未始二意。一未猶無也。理無始故智始會時非照今有。二智雖極真未始照。故如前雲虛心等。群動俗也。權應之時初無應相故雲靜心。後二句如次成上二智無相。自然者。感而後應不加功力。起信雲。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衆生

  所以處有不有。居無不無。居無不無故不無于無。處有不有故不有于有。故能不出有無。而不在有無者也 所以下略至人二字。初二句承前釋成。處有居無明不出也。不有不無明不在也。次四句蹑前雙示不住。故能下結成

  然則法無有無之相。聖無有無之知。聖無有無之知。則無心于內法。無有無之相則無數(相)于外。于外無數于內無心。此彼寂滅物(境)我心冥一。怕爾無眹乃曰涅槃。涅槃若此圖度絕矣 初二句顯心境無相。次四句明心境兩亡。次四句心境冥一。怕爾下結離心思。圖度思慮也

  豈容責之于有無之內。又可征之于有無之外耶

  難差第八 九折之四也。此亦承前心境不二之妙。以難叁乘等修證之差

  有名曰。涅槃既絕圖度之域。則超六境之外。不出不在而玄道獨存。斯則窮理盡性。究竟之道妙一無差。理其然矣。通敘前理。窮理盡性語出周易。彼雲。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理其然者。許可其理

  而放光雲。叁乘之道皆因無爲。而有差別 即二十四中之文。亦少不同義則無異。金剛亦雲。一切賢聖法皆因等(雲雲)

  佛言。我昔爲菩薩名曰儒童。于然燈佛所。已入涅槃。儒童菩薩時于七住獲無生忍。進修叁位 緣起如本行說。詳意儒童時居七住。依無生忍見無生理。名入涅槃。折意以既得涅槃。謂究竟無修。如何複修後叁住乎。古譯十地亦名十住

  若涅槃一也。則不應有叁。如其有叁則非究竟。究竟之道而有升降之殊。衆經異說何以取中耶 初四句難叁乘有差。以叁一互違故非究竟。則無常也。次二句蹑前以難叁位之殊。升降高下也。中謂折中亦正也

  辨差第九 十演之五也。辨謂分辨

  無名曰。然究竟之道理無差也 理無二。實所以究竟

  法華經雲。第一大道無有兩正。吾以方便爲怠慢者。于一乘道分別說叁。叁車出火宅。即其事也 亦義引法華前後之文正法華善權品雲。是一乘道寂然之地無有二上等。妙法化城品雲。佛爲求道者中路懈廢。意止息故以方便力。于一乘道分別說叁。懈廢亦怠慢也。火宅可知

  以俱出生死故。同稱無爲。所乘不一故有叁名。統其會歸一而已矣 叁乘雲殊免患是同。所乘下通理教行果。今略就教行釋之。教者。謂依一乘分別說叁。即谛緣度。行者。叁乘叁行大小不一。統其下意謂能乘之人隨所乘之法。不一而有叁名。所歸之理唯一無二

  而難雲。叁乘之道皆因無爲而有差別。此以人叁。叁于無爲。非無爲有叁也 初四句敘難。此以下出理。叁差在機不在于理

  故放光雲。涅槃有差別耶。答曰。無差別。但如來結習都盡。聲聞結習末盡耳 即彼經二十四中之文。但如來下彼雲。但如來諸習結盡爾。聲聞習結不悉盡等。即二障種子習氣。此約叁乘斷惑淺深。以分叁異。非涅槃有叁也

  請以近喻以況遠旨。如人斬木去尺無尺去寸無寸。修短在于尺寸。不在于無也 已見邊爲近。未見邊爲遠。人喻叁乘。斬喻智斷。木喻種現無喻無爲。尺寸喻叁乘斷惑多少也。以喻量法昭然可見

  夫群…

《肇論新疏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