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肇論新疏》

「諸宗部」經文1860卷45頁碼:P0201
元 文才述

  《肇論新疏》叁 ▪第5页

  開法大師長講沙門文才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生萬端識根不一。智鑒有淺深。德行有厚薄 初句總指次句。識謂識心。即樂欲不同。謂樂大樂小。根謂根性。即種性不一。即大機小機。次句大乘雙照二空名深。小乘獨見人空名淺。德行下自利之行名薄。二行雙行名厚。亦可谛緣之行名薄。六度萬行名厚

  所以俱之(往)彼岸。而升降不同。彼岸豈異。異自我耳 由識根差別故。所以俱往彼岸而高下不齊。喻以生死爲此岸。煩惱爲中流。涅槃爲彼岸。彼岸唯一爲力。不同故成異也

  然則衆經殊辨其致不乖(差) 由前雲衆經異說何以取中。今引法華。明叁乘一起。叁雖差別。至道唯一。叁位例然

  責異第十 九折之五也。所證之理既一。如何能證之人叁殊耶。此亦蹑前而問。下文自具

  有名曰。俱出火宅則無患一也。同出生死則無爲一也。而雲彼岸無異異自我耳。彼岸則無爲岸也。我則體(證)無爲者也 初喻次法免患既同。無爲定一。而雲下舉前違文。彼岸下約法約人。先定其理而後難雲

  請問我與無爲爲一爲異。若我即無爲。無爲亦即我。不得言無爲。無異異自我也。若我異無爲。我則非無爲。無爲自無爲。我自常有爲。冥會之致又滯而不通 初二句雙審。若我下出第一過。明人法相。即既人法相即人叁法叁。何雲法一也。又若我下出第二過。明人法兩異。無爲有爲兩分。有爲叁乘應(不)冥會于無爲之理。何言叁乘冥會耶

  然則我與無爲。一亦無叁異亦無叁。叁乘之名何由而生 以人從法法。一人一也。異則不證于何有叁耶

  會異第十一 十演之六也。會謂會通。下文自顯

  無名曰。夫止此而此適彼而彼。所以同于得者得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失之 此目此岸。彼目彼岸。猶言居生死之岸。則同生死之患。無爲例之。所以下承前已明。文擬老氏。同于得下釋前適彼而彼。得謂證得然通能所。能得之人同所得之理時。理亦同于能得之人。如下雲。我即無爲無爲即我。同于失下釋前。止此而此。能所不相得也。反前可知

  我適無爲我即無爲。無爲雖一何乖不一耶 人證法時人法必即也。所以亦叁者。理雖一味。證有淺深故。于法略示。下喻及合中具顯

  譬猶叁鳥出網同適無患之域。無患雖同而鳥鳥各異。不可以鳥鳥各異。謂無患亦異。又不可以無患既一而一于衆鳥。然則鳥即無患。無患即鳥。無患豈異異自鳥耳 初四句舉喻體。叁鳥隨舉大中小者。在網爲患。出網之時遠近雖殊。皆爲無患之域。以喻叁乘斷惑出界。不可下鳥患相望反責一異。然則下釋成相即。又不防鳥異。美哉斯喻何疑不遣

  如是叁乘衆生俱越妄想之樊。同適無爲之境無爲雖同而乘乘各異。不可以乘乘各異。謂無爲亦異。又不可以無爲既一而一于叁乘也。然則我即無爲無爲即我無爲。豈異異自我耳 叁乘名衆生者。諸蘊未轉二死猶存。相續之心猶生。和合之識未破。等覺已降皆有此名。亦前四句明人證法。不可下四句以人會理。會許淺深。人可雲異。理何異耶。亦不可雲由理一故。不許證有淺深之殊。何雲一亦無叁耶。然則下結成相即。理則元一證則有叁也。句句合前不煩重指

  所以無患雖同。而升虛有遠近。無爲雖一而幽(妙)鑒有淺深 承前法喻。以答異亦無叁也。初二句喻明。後二句法說。前舉叁鳥雖異免患是同。免則相即。不妨人異。以明一亦有叁。此舉逃患雖同遠近有異。以明異亦有叁。但異在遠近不在于法。幽鑒叁乘之智也

  無爲即乘也。乘即無爲也。此非我異無爲。以未盡無爲故有叁耳 初二句明相即無異。此非下以相即故非異。非異故冥會。誰雲其異而乖于冥會耶。以未盡故有叁。誰雲異亦無叁。血脈隱微。可細推繹

  诘漸第十二 九折之六也。诘難也。由前未盡有叁。以是漸義故今诘之

  有名曰。萬累滋彰本于妄想。妄想既祛則萬累都息。二乘得盡智菩薩得無生智。是時妄想都盡。結縛永除 枝末粗惑衆多名萬滋益也。彰著也。妄想即根本無明細惑。意雲。枝末雖衆本惑唯一。但剪本惑末惑頓息。理可頓證。盡智下大品說。叁乘之人共十一智。第九名盡智。謂苦已盡見等。第十名無生智。謂苦已見而不更見等。則前之十智聲聞皆有。盡智在已辨地得之。今雲。菩薩得無生智者。二地已上第九菩薩地阿鞞跋致。如實知諸法本自不生今亦無滅。名無生智。不共二乘也。意謂智起惑亡理即顯現。如大品放光及智論二十叁廣說

  結縛既除則心無爲。心既無爲理無余翳 初一句蹑前。次句明證。後二句惑盡。理如明鏡惑如塵翳。妄惑既盡理即明淨

  經曰。是諸聖智不相違背。不出不在其實俱空。又曰。無爲大道平等無二 放光第二略雲。聲聞辟支佛菩薩佛世尊。是諸聖智不相違背。乃至雲。不出不在其實空者無有差殊。與大品大同。今謂在字宜是生字。傳之誤也。智論四十叁解雲。因邊不起名爲不出。緣邊不起。名爲不生。又曰下亦義引大品等。如叁慧品。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無爲法中可得差別不。佛言。不也等

  既曰無二。則不容心異。不體(證)則已。體應窮微而曰體而未盡。是所未悟也 初句蹑前理智無二。次句會前不相違背。不體下意雲。叁乘之智無殊。是唯不證證則頓盡。如何分小大之殊。談漸盡之理

  明漸第十叁 十演之七也。謂結習不可頓盡。無爲不可頓見。譬如磨鏡塵亦漸除。明亦漸現

  無名曰。無爲無二則已然矣。結使重惑而謂可頓盡。亦所未喻(曉)也 初二句許前。結使下正明其漸。此明方便淨也。叁乘之人皆以見前伏惑。登見道已始盡分別。思惟位中漸斷俱生。如是已曆幹慧乃至已辦及辟支佛菩薩等地。方得無漏盡無生智

  經曰。叁箭中的。叁獸渡河。中渡無異而有淺深之殊者。爲力不同故也 初二喻皆古譯毗婆沙論之義。故彼論二十二雲。猶如一的若木若鐵。衆箭所中如是一。無爲體爲叁想所行等。五十五雲。于甚深十二因緣河。能盡其底。是名爲佛。二乘不爾。如叁獸渡河。謂兔馬象。兔則騰擲乃渡。馬或盡底或不盡底。香象于一切時。無不盡底等

  如是叁乘衆生俱濟緣起之津。同鑒四谛之的。絕僞即真同升無爲。然其所乘不一者。亦以智力不同故也 緣起謂十二因緣。津謂渡處。渡已名濟。四谛可知。若緣若谛。隨一法門叁人同禀。通教意也。所禀法門無殊。隨其機宜但成自乘菩提。亦婆沙之意。涅槃略雲。十二緣生下智觀者得聲聞道等。見谛之理名曰中的。行相皆多。如婆沙說。絕僞者。斷惑也。即真者。證理也。同升無爲者。明所趣非異。然其下明能趣有殊。後句即論語雲射不主皮爲力不同科。以法對喻。昭然可知

  夫群有雖衆。然其量有涯。正(直)使(令)智猶身子辨若滿願。窮才極慮莫窺其畔 群有即萬物也。量謂邊量緣起事法。雖廣多無際。然有名有相皆屬分限。故雲有涯。身子即舍利弗。智慧第一故。滿願即富樓那。辨才第一故。意雲。有限俗谛直令窮滿願之辨才。不能盡談其名極。身子之智慮不能遍知其狀。故涅槃叁十五雲。我往一時在耆阇崛山。與彌勒菩薩共論世谛。舍利弗等五百聲聞。于是事中都不識知。何況出世第一義谛

  況夫虛無之數(妙)重玄之域。其道無涯。欲之頓盡耶 虛無重玄擬老書爲文。謂涅槃也。有涯之數令智辨之人尚不窺其畔。無涯之真使叁乘衆生欲令頓盡。豈能爾耶。譬乎九層之臺不可躐等。萬裏青冥頓欲階升。于道未許故

  書不雲乎。爲學者日益爲道者日損。爲道者。爲于無爲者也。爲于無爲而日日損。此豈頓得之謂。要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損耳 例引老書。論主于中間而釋之。以喻漸斷之理。如見前見後之節級。性宗相宗之位次寄位斷惑。皆此理也

  經喻螢日智用。可知矣 放光第二雲。舍利弗譬如螢火蟲不作是念言。我光明照閻浮提。普令大明。如是舍利弗諸聲聞辟支佛亦無是念言。我當行六波羅蜜。具足十八法。成阿惟叁佛。度脫衆生。舍利弗譬如日出遍照閻浮提。莫不蒙明者。如是菩薩行六波羅蜜。具足十八法。成阿惟叁佛。度不可計一切衆生

  譏動第十四 九折之七也。譏諷也。亦诘難之謂。前斷惑證理損益等皆動。故論文雖別引經以辯。然意中含有前旨。如下雲。既以取舍爲心。損益爲體。豈非盡惑證理之動也。所以譏動者。欲明動而常寂。寂而恒動。無住之行。事理雙修。不爾奚證無住涅槃之果

  有名曰。經稱法身已上入無爲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象測。體絕陰入心智寂滅。而複雲。進修叁位積德彌廣 方廣分中共示菩薩入地。心證真如離分別故智不知。以法爲身故象弗測。至七地中身心無相。如何複進後之叁地。焉非其動乎

  夫進修本(因)于好(去)尚。積德生(起)于涉求。好尚則取舍情見。涉求則損益交陳 初二句推因。謂心有好尚于後位。所以進修其勝分。身有涉求于衆德。所以複出于自分。次二句顯其過患。取後舍前損障益德。皆分別之動

  既以取舍爲心。損益爲體。而曰體絕陰入心智寂滅。此文乖致(旨)殊。而會之一人 以此四者身心兩現。如何乃雲體絕(雲雲)文義既殊動靜互戾。會屬于儒童一人如何

  無異指南爲北。以曉迷夫也 南喻動北喻寂。經中雲寂雲動。令人服行。既二理相違。如何准的。譬之欲北而反指南。若今謂寂而反示動。何以令迷夫行人曉解耶。南北喻動靜者。南爲朱明故喻動。北爲玄冥故喻寂

  動寂第十五 十演之八也。法身已上行行合真即相無相。焉有動而不寂。寂而不動耶。今標動靜不雲寂動者。以問中但譏其動。意謂動則違寂。不知動時全寂。故雲動寂。然禀實教之行者悟理起行。不揀凡夫。況七地乎。演此顯無住之因。方契無住之果矣

  無名曰。經稱聖人無爲而無所不爲 放光二十四雲。佛言。適無所爲故。行般若波羅蜜等。無爲寂也。無所不爲動也。寂不妨動故

  無爲故。雖動而常寂。無所不爲故。雖寂而常動。雖寂而常動故。物莫能一。雖動而常寂故。物莫能二。物莫能二故。逾動逾寂。物莫能一故。逾寂逾動 初四句相蹑顯動寂無違。次四句顯二法非一非異。後四句蹑前。釋成二行雙…

《肇論新疏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