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一 ▪第4页
卷第一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說花嚴經八會之時。诠辨諸法八轉聲時。聞法者識所變聲等直非直說。以爲教體。佛地論雲。謂佛慈悲本願緣力。其可聞者自意識上。文義相生似如來說。此意即是由佛本願爲增上緣。令聞者識有文義相。此文義相。雖自親依善根力起。而就本緣名爲佛說。佛實無言。故無性雲。若爾雲何菩薩能說。彼增上生故作是說。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于夢中得論咒等。若離識者佛雲何說。此就本緣佛不說法。乃無文義。唯有無漏大定.智.悲。若依聞者自識所變。有漏心現。即似無漏聲名句文以爲教體。無漏心現。即真無漏文義爲體。此即如來實不說法。故大波若第四百二十五卷.文殊問經.涅槃經等。皆作是言。我成道來不說一字。汝亦不聞.十地亦言叁界唯識。故知教體唯心所變文義爲性。善順契經。不違唯識。問何故佛寶即有本佛。今說法寶即唯心變。答教法戲論唯說自心。余非戲論故取本質。理.行.果法同佛寶故。無垢稱經言。法非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即是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故唯心變。問若取佛說義即可然。若聞者心所變爲教。子細研究。于理實難。過去.未來既非實有。非有爲法生已便住。如何識上聚集解生。答無性解雲。隨墮八時聞者識上。直非直說聚集顯現。以爲體性。謂八時中聞者識上。有直非直二種言說。聚集顯現故。瑜伽說心略有五種。一率爾.二尋求.叁決定.四染淨.五等流。如五心章自當廣釋。如聖教說諸行無常。有起盡法。如言諸字率爾心已。必起尋求續初心起。雖多刹那行解唯一。總名尋求。未決定知諸所目故。如瑜伽論第叁卷說。又一刹那五識生已。從此無間必意生故。複言行時由先熏習連帶解生有叁心現。謂率爾亦尋求及後決定。決定知諸目一切行。故瑜伽說。尋求無間若不散亂決定心生。若散亂時生即不定。雖知自性然未知義。爲令了知複說無字。于此時中有先叁心。于無字上但有其二。謂率爾.尋求。未決定知無所無故。即從決定後卻起尋求。論但定說率爾尋求定無間生。尋求已後許散亂故。複言常時五心並具。其義可解。由前字力展轉熏習連後字生。于最後時始能解義。染淨等心方乃得轉。故雖無過.未。而教體亦成。若新新解並有率爾。四字之上皆定有二心。謂率爾.尋求。即于末後有十二心一時聚集。第一有二。第二有叁。第叁有二。第四有五。故成十二。既于初字有率爾.尋求。于第二字新生決定。並前爲叁。第叁字中卻起尋求。並前爲四。第四字時但新決定.染淨.等流叁心而起。合有七心一時聚集。如是方名五心具足。故唯識教其體理成。勘對法第一疏應具廣之。二者護法.勝子.親光等說。凡論出體總有四重。一攝相歸性體。即一切法皆性真如。故大波若經理趣分說。一切有情皆如來藏。勝鬘經說。夫生死者是如來藏。無垢稱言。一切衆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衆賢聖亦如也。至于彌勒亦如也。諸經論說如是非一。一切有爲諸無爲等有別體法是如之相。譬如海水隨風等緣擊成波相。此波之體豈異水乎。一切諸法隨四緣會成其體相。然不離如。有漏種子性皆本識亦複如是。故皆無記。二攝境從識體。即一切法皆是唯識。花嚴等說叁界唯心。心所從王名唯識等。如是等文誠證非一。叁攝假隨實體。即諸假法隨何所依實法爲體。如說瓶等四塵爲體。諸不相應色心分位。即以所依分位爲體。對法論說不相應.行色心等中是假立。故是說不害等即無嗔等。此類非一。四性用別論體。色心假實各別處故。瑜伽等說。色蘊攝彼十處界等。此類衆多。又有四重。一真如。二無相。叁唯識。四因緣。此二四體攝法義周。隨其所應釋一切法。今隨義便略敘明之。庶後學徒詳而易入。護法等說。諸教體者。謂宜聞者本願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實能所诠文義爲體。此師意說。衆生本願願聞佛說。如來識上文義相生。聽者識心即聞佛說。亦有如是似文義相。故升攝波葉喻經說。佛取樹葉以問阿難。比其林葉所有多少。複告慶喜。我未所說乃有爾所。故諸經首佛皆教置如是我聞。二十唯識天親說雲。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謂余相續識差別故。令余相續差別識生。展轉互爲增上緣故。是故世尊實亦說法。言不說者是密意說。于真如性絕語言故。實無諸事。故波若雲。音聲尋我不見如來。推功歸本。仍言應化非說法者。計所執中無說法故。于依他起譬如幻人爲幻人說。唯有假說似能說者。都無實說。聽者心識文義之相。理有無疑。故諸教體取本無漏世尊所說文義爲體。若取能诠。唯聲名等而爲體性。十地論說。說者聽者俱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聲。二者善字。又解深密經.及瑜伽論七十八說。于第九地斷二種愚。一于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愚。成唯識論第九卷言。無量名句字者。謂法無礙解。所說法者所诠義也。名句字者能诠文也。對法等雲。成所引聲者。謂諸聖所說聲。成唯識論第二複言。由此法.詞二無礙解。境有差別。法緣名等。詞緣于聲。金剛波若天親論說。又言無記者。此義不然。何以故。汝法是無記。而我法是記。是故一法寶勝無量珍寶。是故當知。诠表教體唯聲名等體唯無漏。亦唯是善。此通依他及圓成實。從衆緣起名曰依他。體是無漏可通成實。佛地論說。依隨轉門及二乘者。說十五界唯是有漏名.句.文身唯是無記。今依大乘。若唯如來後得說法聲.名.句.文。真善無漏。如前所解諸教中說。故佛地論.成唯識。說十八界皆通有漏及無漏。若十地菩薩二乘說法聲.名.句.文。唯是有漏。若聽者識所變文義。或通有漏及與無漏。一切異生.二乘菩薩七地已前有漏後得。能聽法者皆唯有漏。若一切二乘.七地已前無漏後得.八地已去。識上所變聲.名.句.文。皆唯無漏。隨其所應說之爲教。然同所敬既取本質無漏叁寶故。今教體亦取本質佛等所說任運而現。非有漏戲論聲等爲體。攝大乘雲。如末尼天鼓無思成自事。聲等爲體。于能說者識上現故不違唯識。若聞者識所變爲教。教唯有漏叁性爲體。同識性故。依前所說四出體中。今出教體亦.應有四。依前第一攝相歸性。教即真如。般若論說。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故知教體性即真如。無垢稱語大善現言。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即解脫。解脫相者即諸法也。又雲一切法亦如也。又雲法非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即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故知教體性即真如。依前第二攝境從識。若取根本能說法者識心爲體。若取于末。能聞法者識心爲體。故天親雲。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依前第叁攝假隨實。一切內教體唯是聲。由名句文體是假有隨實說故。對法論說。成所引聲不說名等名成所引。依前第四相用別論。唯取根本能說法者識上所現聲名句文以爲教體。假之與實義用殊故。十地論雲。一者聲。二善字。如前教理成此體訖。此中四體約義用分。不乖真俗法相理故。雖說一體義不違叁。即一一法各各有此四種體。故說諸法體。准此應知。雖顯教體義有多途。而未解釋唯識教性。如何說者識上聚集。令聽法者聚集解生。顯揚論中第十二說。有字非名謂一字。有名非句。謂一字名。句必有名字。名亦必有字。字不必有名。名不必有句。既大乘中于聲屈曲義說名等。故說名等。非小乘義。今准此義。釋說法者及聽法者識心之上聚集顯現。如聖教說諸惡者莫作。諸善者奉行。善調伏自心。是諸佛聖教。說諸字時。余惡等字並在未來。唯有一字及依一字所成之名于心上現。此即一字成名之義。亦有一字不成名者。非此所明。複言惡時。余者等字並在未來。其前諸字雖入過去現無本質。由熏習力唯識變力。仍于此念說惡字時心上顯現。即有二個一字。一個字身。兩個一字所成名。一個一字所成名.名身。一個二字所成名。又言者時有叁個一字。兩個字身 一謂諸惡。二謂惡者。以二合說。下應准知。不可隔越合。故無諸者合名字身一個叁字多字身。叁個一字所成名。二個一字所成名名身 如前字身二二合說 一個一字所成名多名身 論雖二說今取叁字名名多名身。不取四字者下准應知 兩個二字所成名 亦二二合說 一個二字所成名名身。一個叁字所成名 複言莫時有四個一字。叁個字身 亦二二合說准前應知 兩個叁字多字身 叁叁合說。更互除初後一字 一個四字多字身。四個一字所成名。叁個一字所成名.名身謂二二合說 二個一字所成名叁名多名身謂叁叁合。說更互除初後一字 一個一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叁個二字所成名 謂二二合說 二個二字所成名名身。一個二字所成名多名身.二個叁字所成名 更互除初後一字如前准說 一個叁字所成名名身。一個四字所成名。又言作時有五個一字。四個字身 謂二二合說 叁個叁字多字身。二個四字多字身。一個五字多字身 至此總合字及字身並多字身有一十五 五個一字所成名。四個一字所成名名身 謂二二合說 叁個一字所成名叁名多名身謂叁叁合說 二個一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更互除初後一字 一個一字所成名五名多名身。四個二字所成名謂二二。合說叁個二字所成名名身。二個二字所成名叁名多名身 一個二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叁個叁字所成名 謂叁叁合說 二個叁字所成名名身.一個叁字所成名多名身。二個四字所成名 更互除初後一字 一個四字所成名名身。一個五字所成名 至此總合名及名身並多名身有叁十五 合有一句。義究竟故。梵雲阿耨瑟多掣陀。即八字成句。不長不短。以圓滿故。此中皆取無間相合方成名等。不可隔越合成名等。所隔之字即無用故。此中且依倍倍增長而作其法。合有五刹那所依之聲。于心上現。不可爲難。此依一句事究竟說。字.名.句.聲。都合尚有五十聚集。若約一頌.一段.一卷.一部聚集字名句等。理即無邊。若薩婆多等說惡等字時。諸等字已滅。無聚集故。次第而生。不俱時故。無熏習故。不可至後。前已所說字。于後心上現。故彼教義決定不成。亦非由前字等勢力。末後字等能生顯名。過去無體。又無熏…
《大乘法苑義林章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