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二 ▪第10页
卷第二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空如.叁性.叁無性非二乘境。二四谛中。初一俗谛假名安立。後叁世俗.前叁勝義有相安立。第四勝義廢诠談旨無差別相。唯非安立。自內證故。言淺深者。謂于人法淺深而推。依人依法皆通二四谛。依人淺深者。涅槃經言。出世人知者名第一義谛。世人知者名爲世谛。世谛即第一義谛。有善方便隨順衆生說有二谛。如五陰和合稱言某甲。凡夫衆生隨其所稱是名世俗谛。解陰無有某甲名字。離陰亦無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義谛。依法淺深者。涅槃經中自具解釋。下教攝中當廣顯示。如五蘊法若所執蘊。隨其執情即第一俗。此五蘊事即第二俗。五蘊之上因果等道理即第叁俗。觀此五蘊無二實我。依二無我所顯真理即第四俗。以說依诠顯真如故。其五蘊事即第一真。因果等理即第二真。此五蘊上二我無時。依門顯實即第叁真。觀五蘊如自內所證廢诠談旨一真法界即第四真。前前爲粗。後後細故。成唯識論第七卷雲。若依世俗說離于心別有心所。即第二俗。事差別故。若依勝義心所與心非離非即即第二真。因果道理非即離故。第叁世俗准。亦如是。今望真說。又第七雲。如前所說識差別相依理世俗。即第二俗非真勝義。真勝義中心言絕故。即第四真。又彼卷解。八識自體非定一異即第叁俗。對心言絕即第四真。虛妄識性是第一俗。真實識性即第四真。即以初俗對四真。第二俗對叁真。第叁俗對二真。第四俗對一真。理皆如是。由准是理一一推尋。從粗入細相對爲言。通二四谛
第叁相攝問答門。于中有二。一諸教相攝。二問答分別。諸教相攝者。如涅槃經第十叁卷。迦葉菩薩白佛言。昔佛一時在恒河岸屍首林中。爾時如來取其樹葉告諸比丘問其多少。乃至未所說法如林中葉等。迦葉難言。如來所了無量諸法。若入四谛即爲已說。若不入者應有五谛。佛贊迦葉。如是諸法悉已攝在四聖谛中。迦葉複言。若在四谛。如來何故唱言不說。佛言。善男子雖複入中。猶不名說。何以故。善男子知聖谛有二種智。一者中。二者上。中者聲聞緣覺智。上者諸佛菩薩智。善男子知諸陰苦名爲中智。分別諸陰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二乘所知。是名上智。我于彼經曾不說之。處界及色受想行識此爲苦谛。並集滅道皆說有中智及上智。善男子知世谛者。是名中智。總相知故。分別世谛有無量無邊非一乘所知。是名上智。別相知故。知一切行無常等。是第一義中智。總知叁法印故。知第一義無量無邊不可稱計。非二乘所知。是名上智。古來解雲即恒沙萬德無量無邊。此上經文因迦葉問二谛所由。世尊答中顯一一法皆有上中智。以明二谛別故。谛者實也。凡夫不了。唯聖者證。凡夫智緣而不能證名爲下智。由對彼智但說依中上二智立于二谛。據實而說。法有勝劣。智有深淺。但立二谛。今形凡位智說中上。證實唯二。若總相說。二乘形上下。即下上攝故。如根上下智力。隨其所應。次經當顯。文殊白言。第一義中有世谛不。世谛之中有第一義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無者。將非佛妄語耶。善男子。世谛者即第一義谛。此明二谛不相離義。世尊。若爾者即無二谛。佛言。善男子。有善方便隨順衆生說有二谛。善男子。若隨言說即有二種。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義谛。世人知者名爲世谛。此明依人智有淺深顯二谛別。善男子。五陰和合稱言某甲。凡夫衆生隨其所稱是名世谛。解陰無有某甲名字。離陰亦無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義谛。複次善男子。或有法有名有實。或複有法有名無實。善男子。有名無實者。即是世谛。有名有實者。是第一義谛。善男子。如我.衆生.壽命.知見.養育.丈夫.受者.作者.熱時之炎.乾闼婆城.龜毛.兔角.旋火之輪.諸陰界入。是名世谛。苦集滅道名第一義谛。善男子。世法有五種。一者名世。二者句世。叁者縛世。四者法世。五者執著世。善男子。雲何名世。男女.瓶衣.車乘.屋舍。如是等物是名名世。雲何句世。四句一偈。如是等偈名爲句世。雲何縛世。卷合.系結.束縛.合掌是名縛世。雲何法世。如鳴鍾集僧。嚴鼓試兵。吹貝知時。是名法世。雲何執著世。如望遠人有染衣者。生想執著言是沙門非婆羅門。見有結繩橫佩身上。便生念言是婆羅門非沙門也。是名執著世。善男子如是名爲五種世法。善男子。若有衆生。于如是等五種世法。心無顛倒。如實而知。是名第一義谛。複次善男子。若燒.若割.若死.若壞是名世谛。無燒.無割.無死.無壞是名第一義谛。複次善男子。有八苦相名爲世谛。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愛別離。無怨憎會。無求不得。無五盛陰。是名第一義谛。複次善男子。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時即名走者。或收刈時複名刈者。若作飲食名作食者。若治林木即名工匠。鍛金銀時言金銀師。如是一人有多名字。法亦如是。其實是一。而有多名。依因父母和合而生名世谛。十二因緣和合生者名第一義谛。古來釋雲。五陰和合以來後之七番當法辨相。于中粗分有二。一大。二小。細分有四。一立性宗。即小乘中淺說諸法各有體性。薩婆多等也。二破性宗。即小乘中深說諸法假有無性。成實論等也。叁破相宗。即大乘中淺破諸法因緣之相。宣說諸法畢竟空寂。中.百等論也。四顯實宗。即大乘中深說妄情所取諸法畢竟非有真實法界常住不壞。涅槃等也。于此四中皆有二谛。上七番中。初叁是其立性宗中所辨二谛。次二是其破性宗中所辨二谛。次一破相宗中所辨二谛。後一顯實宗中所辨二谛。今此文中。以深攝淺故備論之。就初宗中依婆沙等。具說有七番。不能繁引。一情理分別。妄情所取我衆生等。以爲世谛。無我之理爲第一義。二假實分別。瓶衣.車乘.舍宅.軍林。如是一切假名之有名爲世谛。陰.界.入等實法之有爲第一義。故雜心雲。若法分別時。舍名即說等。分別無所舍。是說第一義。叁理事分別。陰.界.入等事名爲世谛。其十六行法相道理爲第一義。四縛解分別。苦集是世。滅道第一。五劣勝分別。苦集及道理中非上。同名世谛。滅谛精勝。說爲第一。六空有分別。于彼四谛十六行中。除空無我皆名世谛。空與無我理中精妙。說爲第一。七行教分別。教名世谛。行名第一。故雜心雲。經律阿毗昙是名俗正法。叁十七覺品是名第一義。今此但彰初之叁門。余略不辨。第一先就情理分二。五陰和合稱言某甲。凡隨所稱計有我人。是名世谛。聖人解陰無有某甲離陰亦無。名第一義。第二約就假實分二。先分二法。有名有實是其實法。陰.界.入等依名求法有體可得故言有實。有名無實是其假法。瓶衣.車乘.舍宅.軍衆。如是一切假施設其名。推求無體故曰無實。下就谛辨假爲世谛。實爲第一。第叁約就理事分二。事爲世谛。理爲第一。事有假實。如我衆生乃至兔角旋火輪等。是其假事.諸陰.界.入是其實事。此等一切同名世谛。苦集滅道法相道理爲第一義。次下就其破性宗中以辨二谛。于中兩門。前門就其假法空有以辨二谛。後門就其實法空有以辨二谛。就前門中先明世谛。世法有五。後于是五法心無顛倒名第一者。知其性空不亦實性名無顛倒。就後門中若燒割等名世谛者。五陰諸法同名世谛。無燒割等名第一者。諸法性空名第一義。次下就其破相宗中以辨二谛。八苦之相以爲世谛。無八苦相爲第一義。問曰此宗所辨二谛與前何別。古來釋雲。前說因緣假有以爲世谛。此宗宣說妄相之有以爲世谛。前宗宣說無性之空爲第一義。此宗宣說無相之空爲第一義。有斯別耳。次就第四顯實宗中以辨二谛。事相緣起以爲世谛。法性緣起名第一義。先喻.後合。喻相雲何。譬如一人隨用分多。若其走時名爲走者。收刈之時名收刈者。如是所說父母生邊名爲世谛。因緣生邊名爲第一。古來解雲。因緣所生凡有六重。一事因緣所生。如毗昙說。二法因緣所生。唯苦無常生滅法數。叁假因緣所生。如成實說。四妄相因緣所生。猶如幻化。五是妄想因緣所生。如夢所見。六是真實因緣所生。所謂佛性十二因緣如水起波。前五緣生並是世谛。今據第六故名第一。上解雖精。今解小別。此中二谛。唯明顯實宗中二谛。不說小乘及破相二谛。顯實自有破于相故。諸小乘計二十部殊。佛豈懸爲大唐所有。說二小宗所有二谛。由此應言。後七番中初番舉事。釋前依人以立二谛。經言凡夫隨其所稱名爲世谛。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義。故知但是重顯前義。令知二谛依人相待亦建立之。以下六番依法勝劣相對建立。雖不分明差別分別。義推即是此中四重。前第二番有名無實是世俗者。即此初俗。顯揚等說如我有情等。正與此同。有名有實名第一義。即論所說四種勝義。皆有名體故。即顯我有情等唯俗非真實最爲卑劣。余皆勝此可爲勝義。或唯叁科對我衆生等。有名有實名第一義。亦不違理。相可知故。第叁番中如我衆生乃至諸陰.界.入是名世谛。四谛是第一義者。此以二類對四谛理俱名世俗。我乃至旋火之輪但有其名無體用。法更重說爲世俗谛者。顯不唯形于叁科法名爲世俗。亦形四谛等名世俗故。准余世俗皆可通形。其陰.界.入等有名有體。前第二番。以初有名無體用法。形陰.界.入。陰界入法名爲真谛。即四真中初勝義攝。顯此非唯是勝義故。複以叁科形于四谛。事劣于理即爲俗故。即是論中第二世俗。四谛即是第二勝義。第四番中世法有五。名爲世俗。知世俗如此名真者。顯初世俗不唯我等但有其名無體用法。其無實體有用之法亦初俗故。顯揚等說房舍.軍林等亦初世俗故。以無實體我等類同最卑劣故。無倒知此唯有蘊等都無真實名句等法。是第一義。四勝義中皆無所說五世法故。或叁科中實無此五。此番狀似說之非次。以蘊.界.入既說通真。恐此有用無體之法亦通真谛。爲顯不然因釋彼疑。故今方說。五種世中。初二能诠。次二所诠。後一標相。顯能所诠若情若事皆有假立非真實故。作差別說。更無異義。第五番中若燒.…
《大乘法苑義林章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