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

「諸宗部」經文1870卷45頁碼:P0536
唐 智俨集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四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衆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菩薩住處品住處章

  菩薩住處者。依其五教。五義不同。若約凡夫。我所住處。何以故。爲佛菩薩在凡夫處示現不異凡夫故。若聲聞住處。唯法我境。無有人故。若菩薩住處。初教即空。終教即如。不可分別故。若依頓教。一切不可說。離分別故。若一乘住處。隨方自在。無二無別。如其法界。今菩薩住處者。即是一乘普賢住處。今舉粗相示其軌耳。此義通十地。何以故。舉彼住處。贊普賢德無礙自在故。余義如別章

  不思議法品顯果德自在章

  果德自在者。略說有叁種。一小乘佛果德。二叁乘佛果德。叁一乘佛果德。小乘佛果德者。如下不共義中一百四十不共義者。即是其事。二叁乘果德者。如攝論釋。有二十一種功德相應。彼論略舉法身十德。一相.二證得.叁自在.四依止.五攝持.六差別.七德.八甚深.九念佛.十業顯法身義。廣釋如彼論。今且舉第七功德。有二十一句。一與最清淨四無量相應二八解脫亦名背舍。解脫者。謂一內有色外觀色。二內無色外觀色。叁淨身證解脫處。四空處五識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想受滅身證位。初叁背煩惱名解脫。次四背下地名解脫。後一背有緣心名解脫。又八解脫者。今解不同。小乘大乘經意。觀色知空無礙成色。是此文意。初解脫舍染相色。第二者舍色心。第叁者成色無礙。第四者舍空心。第五者舍取識想。第六者去少識想。第七者去取定想。第八者去成定取。舍不自在。所以知者。如法集經如來功德中。先列名後次第解。善男子。雲何有色見色。有色者皆是因緣。而生空無壽者。能如是知見得舍縛。是名解脫。雲何內有色相見外色空無壽者。皆是因緣生。能如是知見得舍縛。名爲解脫。雲何信解脫淨。若分別淨不淨相。名爲邪見。以信淨故。得脫舍縛。名爲解脫。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一切別異相。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無量虛空。如是知得舍脫縛。名爲解脫。過一切虛空。知無邊識。即入無邊識行。此無邊識即是空。能如是知。得脫舍縛名解脫過無邊識。知無所有少。即入無所有行。所有者名貪嗔癡煩惱。入無所有行者。滅彼煩惱。能如是知。得脫舍縛名爲解脫。過無所有者。知非有想非無想安穩。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行。非有想者。性空家靜。非無想者。以依因緣而有。能如是知見。得脫舍縛。得名解脫。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滅一切受想。入滅盡定行。是菩薩如是見。想如陽炎。受如水泡。想即受。受即想。無智者無壽者。能如是知。得脫舍縛名爲解脫。薩遮尼幹子經。明如來德。釋次第定八解脫等。與法集經並同無異。余者如別章。叁八製入亦名勝處。心能製境。使境從心故名製入。一內有色想外觀色少好色惡色。二內有色想外觀色多好色惡色。叁內無色想外觀色少好色惡色。四內無色想外觀色多好色惡色。五內無色想外觀青青色青觀青光。六內無色想外觀黃黃色黃觀黃光。七內無色想外觀赤赤色赤觀赤光。八內無色想外觀白白色白觀白光。勝于境界。勝于煩惱故名勝處。四十一切入。謂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處.識處.觀上下諸方。青等十法無二無量名一切入。五無诤叁摩提。六願智。七四無礙解。八六通慧。九叁十二大人相。十八十小相。十一四種一切相清淨。謂身清淨。境界清淨。心清淨。智清淨。十二十力。十叁四無畏。十四四不護。謂身口意命。十五叁念處。謂他生誹謗如來亦不嗔。他若能信如來亦不愛。若無毀無信如來亦不舍。十六拔除習氣。十七無忘失法。十八大悲。十九十八不共法。二十一切相最勝智。二十一等等者等六清淨。一惑障清淨。由滅惑等叁障。叁障即皮肉心。二業障清淨。由滅二十二業障故。二十二者。對二十二無明說。叁報障清淨。由除七種生死故。七種者。叁界叁種分段。四種變易。四利益清淨。由于生死涅槃無隔礙故。五自在清淨。不由功用。于一切法。如意能現故。六無戲論清淨。由過言語覺觀思惟境界故。前二十功德。通大小乘。後等六句功德。唯是大乘。余義如論釋。此上功德是叁乘義。于中亦有同異。若前二十句。通其愚法小乘。後等字六句。唯是叁乘。又前二十句。通小乘者。但通初教。後六句局大乘者。局在終教。如攝論下十二句甚深。亦有兩判。一是終教甚深。二是頓教甚深。應准二十一句判。叁一乘功德者。如不思議品說。佛有十種德。一諸佛刹不可思議。二諸佛淨願不可思議。叁諸佛種性不可思議。四諸佛出世不可思議。五諸佛法身不可思議。六諸佛音聲不可思議。七諸佛智慧不可思議。八諸佛神力自在不可思議。九諸佛無礙住不可思議。十諸佛解脫不可思議。如經下文廣釋。不同叁乘小乘義。此一乘義。下通十地。何以故。一乘因果無二無別故。叁乘及小乘。唯果不通因。又如梁本攝論十二種甚深雲。諸惑已滅伏。如毒咒所害由惑至惑盡。佛證一切智。論雲。諸惑已滅伏。如毒咒所害。釋曰。此下一偈。明第十一滅惑甚深。諸惑謂見修煩惱。于菩薩地中。先已滅盡。余心煩惱。雖複未滅。由智念所伏。廢其功用。譬如衆毒咒力所害無複本能。心惑亦爾。智念所守。不能複生二惑染汙。論曰。由惑至惑盡佛證一切智。釋曰。諸菩薩留隨眠惑。爲助道分。不同二乘速般涅槃。由此事故。修道究竟。得習氣滅盡。及證圓智。又如第四甚深雲。若不留此隨眠欲。則同二乘涅槃。若不除上心欲。則與凡夫不異。問十二甚深是果德法身。已離諸障。因何舉留惑已明深義。答今法身分齊。對生死際已明法身。生死際中是不自在義。法身分中是自在義故作此說。又如梁本攝論雲。明叁乘義。論曰。複有經言。佛法甚深。釋曰。下明道及道果故言甚深。論曰。何者甚深。此論中自廣分別。一切佛法常住爲性。由法身常住故。釋曰。諸佛法身常住。一切佛法皆依法身。以法身爲首故。法身常住。爲一切佛法性。論曰。一切佛法皆斷。由一切障皆斷盡故。釋曰。一一佛法。悉無惑障及智障故。障斷盡爲一切佛法性。現在煩惱滅爲斷。未來煩惱不生爲盡。即是盡無生智。論曰。一切佛法生起爲性。由化身恒生起故。釋曰。由慈悲本願。生起化身。相續無盡故。化身生起。爲一切佛法性。論曰。一切佛法能得爲性。能得共對治衆生八萬四千煩惱行故。釋曰。一切佛法。以無所得爲性。此是正說。由叁無性不可定說有無故。雖以無得爲性。亦有能得義。若離佛法。不能得了別所對治惑。不能得安立能對治道故。論曰。一切佛法。有欲爲性。有欲衆生愛攝令成自體故。一切佛法。有嗔爲性。一切佛法。有癡爲性。一切佛法。凡夫法爲性。釋曰。此有二義。一菩薩攝一切有欲衆生爲自體。一切佛法皆依自體故。二大悲爲愛。愛即是欲。菩薩以大悲攝一切衆生。依大悲生福德智慧行故。嗔癡及凡夫法亦爾。論曰。一切佛法。無染著爲性。成就真如。一切障不能染故。釋曰。道後真如斷一切障盡。是無垢清淨故名成就。一切障所不能染。一切佛法。以此真實爲體性故。論曰。一切佛法不可染著。諸佛出現于世。非世法所能染故。釋曰。前明真如境。此明真如智。諸佛菩薩。以真如智爲體。即是應身。此體是唯識。真如所顯。非根塵分別所起。非八種世法及世法所起欲嗔等惑。所能染著。何以故。是彼對治故。修得無分別智成就。名諸佛出現于世。余義如別章

  解脫章

  解脫者。小乘解脫。解脫諸障。叁乘解脫。作用自在。一乘解脫。無盡自在。所謂十解脫。一一切諸佛于一微塵中。悉能普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出世。二一切諸佛于一微塵中。悉能普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轉淨法輪。叁一切諸佛于一微塵中。教化調伏不可說不可說衆生。四一切諸佛于一微塵中。普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五一切諸佛于一微塵中。授不可說不可說菩薩記。六一切諸佛于一微塵中。普現叁世諸佛出世。七一切諸佛于一微塵中。普現叁世一切佛刹。八一切諸佛于一微塵中。普現叁世諸佛自在之力。九一切諸佛于一微塵中。普現叁世一切衆生。十一切諸佛于一微塵中。普現叁世一切諸佛佛事。所以說十者。欲顯無量故。此據得普賢菩薩行法已去。即與相應。余義如別章

  如來相海品相海章

  相海者。依小乘義。佛有叁十二相同人。八十種好同天。若叁乘義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初教即空。終教即如。問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依叁乘義本在化身。因何攝論攝入功德屬其法身。答欲知所由。先須知教立其佛意。若小乘人但立二佛。一生身佛。二化身佛。若依小乘。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屬其生身。人天中佛亦同報身。但有我無我別。若依叁乘。或一佛。謂頓教佛。唯一無分別實性即是佛。或立二佛。謂自性法身佛。應化法身佛。此義當終教。何以故。俱是法身故。依梵網經。但分盧舍那報身化身二佛。不分法性身。或說叁佛。一法身佛。二報身佛。叁化身佛。此之一義。當回心教。何以故。由小乘人不立法身。此依攝論。又法身亦二種二十一句功德等。或屬應身。或屬法身。或說四佛。謂自性身.法身.應身.化身。此義唯當直進教等。何以故。爲欲顯法身是差別德。自性身是通一體故。若約此義。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所攝不同。若望二身。即俱是法身。若望叁身。即屬化身。若望四身。即屬法身及化身。若屬法身。叁十二相等。是其德義。若屬化身。叁十二相。是其相義。所以得知。爲攝論中明其叁身。或本有及修生爲法身。但現淨土受法樂相。是其應身。八相成道相。是其化身。或將本有爲其法身。能依修生。是其應身。依應起化。是其化身。有此不同故。今義判不得一定。宜可思准。又約增數佛。謂一數佛。即如來藏佛。二數佛。一自性法身。應化法身。二應身化身。叁數佛。謂法身應身化身。法身…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