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法界玄鏡》二 ▪第2页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第十事法非理門。然成壞等就功能說。言有成者。理能成事非理自成。余七亦然。則一一門皆有事理無礙之義。故雲約理望事等。不會相遍者。有叁義故。一是總相後八。依此相遍而得成故。二者相遍無別異相。非如成壞隱顯等殊故。叁者大同相即相即攝故。言逆順自在者。理事相望各二順二逆。叁成七即理順事也。四顯八即事順理也。五奪九非理逆理也。六隱十非事逆理也。其相遍言亦是順也。欲成即成。欲壞即壞。欲顯即顯。欲隱即隱等故雲自在。成不礙壞。壞不礙成等故雲無礙。正成之時。即壞時等故曰同時。五對無前後故雲頓起。又上四對。理望于事。但有成等而無顯等。事望于理。但有顯等而無成等。事從理成故。可許言成理非新有。故但可言顯事。成必滅故得言壞。真理常住伹可言隱理。無形相故但可即事。事有萬差可與理冥。故得雲一理。絕諸相故雲離事。事有差異故雲異相。上約義別有此不同。統而收之但成五對。五中前四明事理不離。後一明事理不即。不即不離方爲緣起相。又五對之中共有叁義。成顯一對。是理事相作義。奪隱不即此之二對。即是事理相違義。相遍相即二對。是事理不相礙義。又由相遍故有相作。有相作故有于相即。由相違故有于不即。又若無不即則無可即乃至相遍。由相遍故四對皆成。故說真空妙有各有四義。約理望事有真空四義。一廢己成他義。即依理成事門。二泯他顯己義。即真理奪事門。叁自他俱存義。即真理非事門。四自他俱泯義。即真理即事門。由其相即故得互泯。又由初及叁。有理遍事門。以自存故舉體成他。故遍他也。後約事望理有妙有四義。一顯他自盡義。即事能顯理門。二自顯隱他義。即事能隱理門。叁自他俱存義。即事法非理門。四自他俱泯義。即事法即理門。又由初及叁。有即事遍于理門。以自存故而能顯他故遍他耳。故約有存亡無礙。真空隱顯自在故。故逆順自在無障無礙。二深思下。勸修成觀學而不思同無所得。體達于心。即凡成聖矣
觀曰。周遍含容觀第叁
釋曰。即事事無礙法界也
觀曰。事如理融遍攝無礙。交參自在。略辯十門
釋曰。此觀有叁。初總標舉數。二別顯觀相。叁結勸修行。今則初也。即總名之意。以事事無礙。若唯約事則彼此相礙。若唯約理則無可相礙。今以理融事。事則無礙。故雲事如理融。然理含萬有無可同喻。略如虛空。虛空中略取二義。一普遍一切色非色處。即周遍義。二理含無外。無有一法出虛空故。即含容。義理亦如空。具于二義無不遍故。無不包故。即事如理乃至纖塵亦能包遍。故雲事如理融遍攝無礙。攝即含容義。無礙二義。一偏不礙攝。二攝不礙遍故。事事能攝能遍。等皆無礙。其交參自。在亦遍十門
觀曰。一理如事門。謂事法既虛。相無不盡。理性真實體無不現。是則事無別事。即全理爲事。是故菩薩雖複看事即是觀理。然說此事爲不即理
釋曰。此下十門展轉相生。然事理相如大同前門相遍門也。即爲總意能成下八。比二猶兼理事無礙。有此二故。得有事事無礙之義。屬事事攝。而有本雲。理如事現。事如理遍。乍觀釋文多遍現義細尋成局。但有遍現阙余義故。遍現二字諸本多無。無則義寬。今依無本。今理如事者。如事之現。如事之局。如事差別。如事大小一多等。故後門事如于理。非但如理遍亦如于理。無相無礙非內外等。又若有遍現。亦似事理。無礙觀中事理相遍故。無遍現于義爲正。十門皆先標名。後解釋。今初理如事中。先正釋。既以事虛理實理體現。是則真理如事之虛。以虛名爲實體。虛即是實名無別事。次是故菩薩下。以人證成由見事實。是故見事即是見理。後然說此事下。不壞相故。若壞于相理何所如。是則真理。如事相大小
觀曰。二事如理門。謂諸事法與理非異故。事隨理而圓遍。遂令一塵普遍法界。法界全體遍諸法時。此一微塵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如一微塵。一切事法亦爾
釋曰。據初釋文。似但明遍義。遍是理之別稱。相無分限故。既一微塵舉體。全在一切法中。亦如理之不可分也。文中先出所因。由不異理故。由第一門理如事故。遂得此門事全如理。言圓遍者。無分故圓體周故偏。次遂令下。別示遍相。謂遍理法界。從法界全體下。明壞遍事。由塵如理故遍諸事。次如一塵下。舉微塵例諸事。即事事皆遍。斯則事事重重無礙矣
觀曰。叁事含理事無礙門。謂諸事法與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能廣容。如一微塵其相不大。而能容攝無邊法界。由刹等諸法既不離法界。是故俱在一塵中現如一塵一切法亦爾。此事理融通非一非異故。總有四句。一一中一。二一切中一。叁一中一切。四一切中一切。各有所由思之
釋曰。文有叁。一正釋。二結例。叁融通。今初。由上一事含于理故。余一切事與所含理體不異故。隨所含理皆在一事中。而言與理非一者。前門與理非異。同理而遍。此門亦是如理。而含則亦不異。由不壞一相方有能含。對前非異故言非一。下通局中則顯第二亦不壞相。如一微塵其相下。出事含相。二如一塵下。結例。叁此事理下。融通就廣。容門有此四句。此中能含所含不出一多。交絡成四爲能含邊。皆具與理非一非異義。由非一故有體爲能含。由非異故有用。方能含爲所含邊。但約與理非異義耳。如初一中一者。上一不壞相故。有能含體而與下一理非異。故便能包含下一。而下一由與上一理非異故。隨所含理在。上一中。以離理無事故。二一切中一者。以一切不壞相故。有能含體與下之一理不異故。能含于下一。下之一與上一切理不異故。隨下自一之理在上一切中。叁一中一切者。由一不壞相故。得爲能含而與下一切理不異故。能含一切所含一切與上一理不異。故隨自一切之理在上一中。四一切中一切者。由上一切不壞相故。有能含體與下一切理非異故含下一切。下之一切與上一切理非異故。隨下一切之理。在上一切之中。是故結雲各有所由。前第二門是廣遍義。此第叁門是含容義。已具此觀之總名矣。此下之七門。並皆不離廣遍含容之二義也
觀曰。四通局無礙門。謂諸事法與理非一即非異。故令此事法不離一處。即全遍十方一切塵內。由非異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動。一位即遠即近。即遍即住。無障無礙
釋曰。此門重釋第二。第二俱遍今不壞相有不遍義遍即是通。不遍是局。文中與理非一故局。非異故通。即遠下結遍即是通。住則是局
觀曰。五廣陜無礙門。謂諸事法與理非一即非異故。不壞一塵而能廣容十方刹海。由非異即非一故。廣容十方法界。而微塵不大。是則一塵之事。即廣即陜。即大即小。無障無礙
釋曰。此重釋第叁門。叁明如理包含。今由與理有非一義。不壞陜相而能廣容。文中非一故陜非異故廣。先明非一即非異。故明不壞。廣容下句反上。是則一塵下結
觀曰。六遍容無礙門。謂此一塵望于一切。由普遍即是廣容故。遍在一切中時。即複還攝彼一切法。全住自一中。又由廣容即是普遍故。令此一塵還即遍在自內一切差別法中。是故此一塵。自遍他時。即他遍自。能容能入。同時遍攝無礙。思之
釋曰。此門正合前四五二門。兼合二叁。以四五二門釋二叁故。廣容普遍不相離。故名中遍即普遍。容即廣容。釋文中。先標。次釋。後結。今初。以一望多有遍容義。以有彼多可得遍故。此一能容。若多望一即無遍容。以所望之一無可言遍。能望之多而容于一。不可得言爲廣容故。次由普遍下。釋有二對。初遍即是容。唯一遍一容。後又由下。容即是遍。亦是一容一遍。前中遍即是容者。一遍多時。還攝所遍之多。在我一內。猶如一鏡遍九鏡時。還攝九鏡在一鏡內。後容即是遍法約反上。謂如一鏡容多鏡時。能容之一鏡。卻遍所容多鏡影中。故雲還遍自內一切差別法中。是故下結。可知
觀曰。七攝入無礙門。謂彼一切望于一法。以入他即是攝他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時。即令彼一還複在自一切之內。同時無礙。又由攝。他即是入他故。一法全在一切中時。還令一切恒在一內。同時無礙思之
釋曰。釋相之中。先標。後釋。今初。但約以多望一能攝。即前能容入。即前遍而前一爲能遍。有多可遍。今入但入于一。不得言遍。前門有多可容故得言容。今一無多可容故但雲攝。次以入他即是攝他故。下別釋其相。亦有二對。前對多爲能入。故還攝所入之一。在能入多中。如九鏡入于一鏡。還攝所入一鏡。在能入多鏡之中。後對但反前多能入。爲多能攝耳。謂多攝一時。多爲能攝。一爲所攝。而多即能入。故還將此多。入于所攝一法之中。如九鏡爲能攝。還將九鏡入所攝一鏡之中。然上二對能入能攝。皆是于多即攝即入。名攝入無礙。而一但爲所攝所入。不得能攝能入之名。至第八門方有能攝能入耳。後同時無礙者結也。結上多能入時。即爲能攝。故雲同時
觀曰。八交涉無礙門。謂一法望一切。有攝有入。通有四句。謂一攝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攝一一切入一。一攝一法一入一法。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同時交參無礙。有本後二句入在頭
釋曰。釋文亦叁。初標所依。次釋。叁結。初中但一望多。有攝有入。次通有四句下釋。以一望一切故一在初。然第六門。亦一望多。但有容遍二句而無攝入。第七門但多望一。有攝有入亦唯二句。今第八門。雖一望一切。而一與多俱爲能攝能入。得交涉名。又交涉者。前第七門多能攝一。即多亦爲能入。今第八門。多攝于一。所攝之一亦能攝多故。能攝之多卻爲所攝。故入一中得交涉名。既一之與多俱爲能攝能入便有四句。雖似八句二二合故。故但四句。四句皆具攝之。與入第一句雲。一攝一切一入一切者。謂上句一爲能攝一切爲所攝。而所攝一切。亦得爲能攝。即上能攝之一。卻爲所攝故。上之一卻入一切之中故。雲一入一切。第二句雲。一切攝一一切入一者。上句一切爲。能攝一爲所攝。而所攝一亦爲能攝。故上之一。切卻爲所攝雲一切入一。此句但反上第一句耳。叁即以一望他一。四即第叁句…
《華嚴法界玄鏡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