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心誡觀法》

「諸宗部」經文1893卷45頁碼:P0819
唐 道宣撰

  《淨心誡觀法》四 ▪第3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縛斬斫誅戮憂悲嘷哭苦惱臭穢充滿其中。有癡衆生樂著此坑將爲快樂。智者慈悲不避艱險入坑誘引令使出離千萬億言既不從用。不信坑外更有勝處唯謂此坑是常住法。爾時智者內心思量。坑裏穢惡苦惱難居。我要化盡然可出坑。于恒沙劫同止坑中不辭勞倦。坑人嗔恨反生誹謗。種種示導都無出心。坑喻叁界。下喻凡夫。諸苦不淨喻五陰身。智者喻佛。化喻慈悲。哀衆生難拔喻坑下人天乘。已前四谛十二因緣是名二乘。破相六波羅蜜緣修十地是名大乘。如是大品華嚴廣分別說。又泯道谛及十八空入平等理不思議海離于形名是爲佛乘。如思益維摩信力入印首楞嚴經等。住真空理語斷行滅。如江河萬流若入大海失本色相。道谛緣修方便淨法亦複如是。汝當修集無緣慈悲隨力勸化。自勸勸他于身命財爲大乘。故莫生吝惜。爲一衆生經多年月設多方便說多佛法。令使悟解背生死苦得自在樂。爲多衆生亦複如是。是名利他教化衆生。雖有此益勿生一念六相之心。譬如幻人爲幻說法。若見我說彼受我化則有我人衆生壽者。即是魔心生死之心。障礙之心。自纏縛心。汝但發起菩薩之心莫生怯弱。譬如百疋之經始緯一絲。雖未成疋非不貫攝。得其頭緒即是發趣起作之始。漸漸累功自至端疋。利他六度者爲除他惱。自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定慧等亦複如是。先自行道然後化他他即信伏。自造惡行教他作善信用語者無有是處。或口勤說十二部經方便善巧種種譬喻令人信解。或以身勸。自修萬德一切善業令他仿習。或以意勸。思念教導作易解章句。布施衆生令他誦持起正信解。名爲利他。說法解釋五乘自成辯才淨于口業。善現威儀恭敬禮拜供養叁寶。勤苦利他自成相好淨于身業。若念衆生迷惑忍苦思欲救濟淨于意業。利他令衆生淨信反資己身成叁真業。明知利他還是自利。雖複利他恒自益己。然受化者非不蒙潤。若化百千無數衆生智慧轉增漸成四辯。不同財施損減竭盡說法之時不念財食。是故世尊說法未曾先說後受供養。教化功德高于須彌深于巨海。以此利他之因當成佛果。能如是學名廣大淨心。偈曰

  若見重愚癡  莫說甚深法

  聞者生誹謗  受苦百千劫

  宿世無習氣  聞法疑恐怯

  我見計斷常  未信叁世業

  量根授法藥  是名大智人

  心邪無正見  聞法反生嗔

  如蠶吐絲繭  罪業複自纏

  以不聞法故  常爲愛網牽

  一切真如門  巧用方便起

  凡欲化衆生  愛語令歡喜

  菩薩同體悲  觀他如我己

  柔和善將護  似乳投于水

  或時須多言  有時須寂默

  知時名法師  見面量根力

  若不觀機性  不名具智德

  冥之于心內  所爲成法則

  有用耎語時  有時須粗礦

  耎根耎語調  伏強現威猛

  種種調衆生  對治種種境

  如是巧方便  唯有菩薩秉

  凡欲教化人  慈悅勿使嗔

  觸情起毒心  即造地獄因

  無聞非法者  授戒令生人

  且免叁塗苦  漸引歸正真

  爲說四谛法  顯示十二因

  令知生死苦  正趣涅槃門

  有大性欲者  入理爲譚論

  破相十八空  身中無世尊

  五乘漸分化  拔斷無明根

  是名利他義  順教報佛恩

  誡觀佛性不一二非有無含中道不著中法第

  二十八

  既發道心複自他利。須知衆生同有佛性。略說十種廣在諸經。一者生死煩惱從真性起。喻如大水本淨湛然爲因風故遂生波動。後因大寒乃結成冰。衆生佛性本淨有水。由覺觀風波浪生死。貪愛堅固成煩惱冰。欲顯佛性者慧火融冰禅定息波。冰液波止水即清淨佛性影現。二者如金在礦粗弊無堪。于後融銷金始顯現寶中最上無能嫌者。衆生佛性在煩惱礦。戒定慧火練出真性法界之中最上無比。叁者如牛未産乳血和雜。緣成始停構取煎暖乃生醍醐明淨。隨器變色不守自性。衆生佛性爲煩惱合如雜血乳。假緣修治漸至佛果。發起神通隨衆生變。同類救苦不守自性。四者喻如一人行千萬裏經多屋宿。屋雖多種人是一人。屋喻五陰人喻佛性。衆生佛性經五道陰陰雖差別佛性是一。人別屋別。故名不一。人常一人。故名不二。冰凍未融水即非有。冰消即水。故名非無佛性道理。不一不二。非有非無。五者四谛十二因緣四等六度叁十七品道谛所攝名爲佛性。六者四親近法名爲佛性。一親近善知識。二親近正法。叁親近靜思。四親近如說修。離此四法得成佛者無有是處。七者佛性非邊中道是也。衆生五陰托佛性起。故名非斷。生滅如幻名爲非常。人依五陰乃得修道。陰藉神持方能存立。八者離真妄者名爲佛性。立真辯妄。對妄表真。若滅妄法真名不生。佛性清淨智不能知。識不能識。九者能說之法顯于無說。無說之空亦不可取。故名佛性。十者空平寂靜與有亂俱行。體離于形名常顯名色。是爲十性。無礙之智與癡凡一如。如真解脫本從凡起。雖有此喻佛性之義唯佛能知。略說十種。廣恐文繁汝能觀解。名真淨心。偈曰

  一切諸衆生  平等有佛性

  佛性雜煩惱  塵染未清淨

  戒定除客塵  即離生死徑

  性隱名生死  性顯名賢聖

  五陰雖流轉  佛性本來定

  欲知佛性者  勵己修八正

  初發道意走覓道  心邪曲見未正直

  江南江北求菩提  菩提共行不相識

  身外覓訪既疲勞  一處靜思頓止息

  忽然醒悟覺少分  乃知菩提身中匿

  解煩惱性空如幻  未死不久自窮極

  涅槃生死同一如  道理不二亦不即

  若能明了根塵法  長養無礙神通翼

  觀察五陰假緣生  自性本來包十方

  誡觀智差別福田不等法第二十九

  已起大心修自他利兼觀佛性。此是因相。次須觀果。果是佛智。經雲。滿大千界衆生智不及一須陀洹智。世界須陀洹智不及一斯陀含智。世界斯陀含智不及一阿那含智。世界阿那含智不及一阿羅漢智。世界阿羅漢智不及一辟支佛智。滿十方世界辟支佛智不及一種性菩薩智。如是節級不及一十地菩薩智。滿十地菩薩智不及如來一念之智。是故世尊智慧大海恒沙大士鹹共思量不知如來舉足之事。是故汝當一心精進求佛智慧。若以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施一世界凡夫衆生。不及布施一須陀洹。布施世界須陀洹不及一斯陀含。乃至節級不及一辟支佛。不如供養一種性菩薩。節級乃至不如初地聖人二地叁地四五六七八九十地。布施此諸叁賢十聖滿足一劫不及供養如來一食果報。何以故。如來有大智慧故。消諸天世人供養恭敬。智慧多故。消于多供。無一智慧地上水葉尚不得消。何況人食。汝當領解誡之本意。修習淨戒莫令缺犯。以戒淨故易得禅定。定心清淨發生智慧。福德具足成五分法身一切種智。諸佛智力今更略說。十方世界一時細雨經多年月一瞬眼頃悉知滴數。十方江海總知斛鬥。十方鐵圍須彌大地普知斤兩。法界刹土爾許塵數或遍虛空界衆生心行悉知善惡。一一衆生知某劫作佛。十方山海天地日月置于掌中遊行世界。帝釋梵王不覺來去。十方水火吸著口中水不滅火。火不損口。若欲具說不可窮盡。如是神力從五停觀生。從叁十七品生。從四無量心生。從六波羅蜜生。從大乘十地生。是名諸佛智力神力。從斷財色五停觀生。因起已來諸行次第至今佛地。即是此誡始終說相。菩薩別行前後階位如華嚴說。汝可發起慈悲種子布衆生田。恭敬種子置叁寶田。福智芽生乃成佛樹。蔭覆法界十方華敷結無上果。從發道心畢至究竟其間功用悉名智障。到如來地二障永盡。反望生死如幻如夢本無真實。诳惑癡人唯佛正覺。故稱遍知。汝今應取如來智海。勇猛修入名決定淨心。偈曰

  大千世界人  自謂根性利

  悉集共思量  不及信行者

  世界信行人  衆議出情端

  多時共思議  不及須陀洹

  世界須陀洹  議論共宣譚

  見解之慧力  不及斯陀含

  節級辟支佛  節級十地人

  節級智差別  不及如來身

  布施節級聖  果報節級大

  布施十地聖  不及佛田最

  是故汝當知  佛智最窮深

  福田難思議  信者名淨心

  誡觀內行密修囑付殷勤受持法第叁十

  告慈忍。父母七生師僧累劫。義深恩重。愚者莫知。汝始入道方複別師。旦暮念汝。汝思吾否。彼若依止得好人日夜有宜。如無善匠心何所寄。汝既出家受如來戒。失意之間長劫受苦。今時末法衆生心薄背恩絕義。易厭師僧樂獨遊居。適情自在。恐不如法墮于惡道。無那纏懷撰製斯誡。略述近標表宣人事。諸余部帙大家共知。當道經論汝應自有。大乘要義率土鹹同。更欲顯示恐卷軸繁滋。直洗汝心猶過千句。汝可如渴得水隨飲莫齚靜處披讀。何勞他見。我之微意汝未能知。縱使世人亦不谙悉。唯有天眼者證知我心。汝可依行。終不謟誤。何故靜尋不令人看。唯聖與聖物以群分。愚智別類。方以類聚。今時學者意見差殊疊相是非。破他自譽。贊己毀人。邪情怪笑。無急之語競共書持。要切之言賤而輕薄。欲得廣知不欲廣行。願多達解衆中獨出。規貪虛響聰明聲息背舍身心。野偷名利。叁塗即至終無免期。經雲。譬如一日挑千人眼。如是日日挑多眼睛。此人實行罪重于前。爲此避護唯汝自知。非是誡中多有過失。世有難語並語壞彼語華绮語越理語衮語番語牒語迷人語惱亂語差悶語。今時後生專學此語。在前解者欺未解者。直習戲論何關修道。口勞神疲心無一潤。煩惱更增吾我轉大。一生勤苦損功無福。意在名利未詳淨心。假名得利。何由可消。如大猛火難受難近。又複如法語易解語身心語戒律語要切語離罪語治障道語入理語成就語。若見如是等語即拍手大笑眼不欲視。何況受持。汝當緩尋字字思量。一字之中含無量義。若直讀之少時即遍。依誡起行。一生不徹貴在快行。不在快讀。手執眼看宜應垂淚。生難遭想如見世尊。何以故。宣揚勸發順聖道故。教汝淨心趣菩提故。凡經論誡義有二種。一者順理。如來秘藏空平等法泯相入真。沖玄密境補處莫知。二乘不測。是名順理。二者文義易解讀時滑利。或作偈頌美妙悅心名爲順情。相欲似淺因斯入深。廢見皆是。立見悉非。譬如大海初入沒踝漸進無涯底不可得。如七日嬰兒未消上馔。庸野田人豈乘辇輿。未食便餐必被噎塞。非乘強乘智者呵責。但佛法大海無智莫入。寶臺千仞非階莫升。始入道門未修戒定越學空宗佛不隨喜。積世鄙夫辄持國玺。王若見者必當重罰。要從五停除惱證聖。今此誡者體無華巧。愍汝情深指事約勒。又恨[冒-目+月]沾師首愚于教訓。故遣苦切入心之語。如對面言。成汝道行既自知已。轉教同學及余智者。吾甚疾劣。宿不保安。傥不見汝此當遺囑旨不殷勤。如誡淨心

  淨心誡觀卷下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